沈丹丹
(浙江省金華市東苑小學)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小學語文低段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沈丹丹
(浙江省金華市東苑小學)
剛入學的小學生就像一張白紙,你在上面畫什么,就會留下什么。教育就是雕琢白紙的過程。小學低段教師應該讓學生知道“先做人,后做事”的重要性,德育必須滲透于平時的教學中,那么如何看待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呢?
語文課程;價值觀;道德情操;審美情趣
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從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中我們發(fā)現語文學科在實現德育方面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
(一)語文人文性特點決定開展德育的必要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二)語文豐富性特點決定開展德育的必要性
小學語文教材所蘊含的思想道德內容豐富的思想結合著豐富的情感,通過淺顯易懂、生動活潑的文字呈現在學生面前,既易于學生理解接受,又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一特點是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真情實感。語文教學非常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動人,以情感人,讓每節(jié)課堂教學都成為學生的一次情感體驗過程。
(一)識字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識字教學不是簡單的識字寫字。低年級學生理解生字的主要方法是組詞練習,然后根據詞語表示的意思結合具體事物和動作來理解。組詞的過程就是一個很好的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例如,在教學“打”字時,我先和學生一起學習了這個字的讀音,并用“加一加”的方法記住了字形。然后問:你能給這個生字寶寶找個朋友嗎?學生積極地舉手發(fā)言,組了“打架、打人”等詞語。我聽了說:“同學們,你們組的詞語是對的,但是在生活中我們能打人、打架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不能。”“是的,我們在生活中不能隨便打人、打架。那你們還能組其他詞語嗎?”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很快組出了“打球”“打水”等詞語。
低年級學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啟蒙階段,必須對他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樣識字教學就顯得不枯燥了。
(二)閱讀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在學生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在教師指導學生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自悟、自得的。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棉鞋里的陽光》時就發(fā)生一件有趣的事。
在采用分角色讀,給畫面配音等方式朗讀后,我問道:“棉鞋里除了陽光還有什么呢?”結果很多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棉花?!闭斘铱扌Σ坏脮r,有學生在位子上偷偷嘀咕說“不對,棉鞋里除了陽光還有溫暖?!?/p>
我馬上走到她邊上,問:“你能大聲地復述剛才的話嗎?”
她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棉鞋里還有溫暖?!?/p>
“為什么這么說呢?”
“我覺得當奶奶穿上曬過的棉鞋時心里一定很感動,感到很溫暖。”
“那是誰對誰的溫暖呢?”
“是小峰對奶奶的溫暖,是小峰對奶奶的愛。”
其他學生恍然大悟,紛紛接嘴:“是的,是的,因為小峰愛奶奶,所以才給奶奶曬棉鞋?!边@時,又有一位學生舉手說:“老師,我覺得棉被里也有溫暖?!蔽倚χ鴨枺骸盀槭裁矗俊睂W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因為媽媽愛奶奶,所以才曬棉被,棉被里有媽媽的愛?!薄笆前?,陽光鉆進了棉被,鉆進了棉鞋,溫暖了奶奶的身體,小峰母子倆的孝心也隨著陽光溫暖著奶奶的心。那同學們,你們學完后又該怎么做呢?”學生低頭思索了一會,馬上舉手說:“我要給奶奶敲敲背?!薄耙院蟪燥垥r我要第一個給外婆盛飯,因為都是外婆照顧我,她很辛苦?!薄?/p>
聽著學生精彩的回答,看著學生真誠的小臉,我想學生已經知道了如何體貼別人。
(三)古詩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古詩教學內涵非常豐富。如,《江南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漁歌子》等古詩以明快的筆調描繪了美麗的山河,不僅表現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還透露出詩人那積極進取的精神;《鋤禾》通過“日當午,禾下土”的辛苦勞作場面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愛惜糧食。
(四)作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教材教法中專門講了“在作文訓練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教師可以從學生的作文中看出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教師在修改作文時,不僅要改掉學生組詞、造句、語法上的錯誤,還要修改學生語言文字中體現出來的不良的行為習慣和思想,恰當地在作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總之,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著大量的德育素材,語文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大量進行德育滲透的機會,語文教學應當充分利用這個優(yōu)勢,在促進學生“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康人格”方面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編輯 王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