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華,張本海
(1.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中國農(nóng)業(yè)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陜西 楊凌 712100;2.帽兒山鎮(zhèn)中學,黑龍江 尚志 150611)
漢唐時期橘意象的發(fā)展與演變
李榮華1,張本海2
(1.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中國農(nóng)業(yè)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陜西 楊凌712100;2.帽兒山鎮(zhèn)中學,黑龍江 尚志150611)
摘要:漢唐時期橘意象的內(nèi)涵較先秦時期更加豐富。橘生江南的認識取代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橘生淮南的觀念;橘是忠誠的化身,仁人志士通過歌頌它,表達自己對君主的忠貞之心。漢魏六朝時期,橘與荔枝同為珍果。到了隋唐時期,隨著橘樹種植面積擴大,其從珍果轉(zhuǎn)變?yōu)槠胀ㄋi僖庀蟮陌l(fā)展與演變,是橘樹自身的生理特性、南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差異以及不同區(qū)域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水平之間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
關鍵詞:漢唐;橘意象;生態(tài)環(huán)境;經(jīng)濟文化
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的感知和認識,是環(huán)境史研究的主題之一。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交往過程中,人類對各種自然事物和生態(tài)現(xiàn)象進行觀察,產(chǎn)生精神與心理上的感受,并通過文學作品和其他藝術表現(xiàn)形式,呈現(xiàn)出一定的自然情感、生態(tài)意象和環(huán)境觀念[1]。橘樹作為常綠果樹,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qū)。自秦漢統(tǒng)一全國后,隨著南北交往的頻繁,人們對其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認識,賦予其種種特殊的情感。本文通過探討漢唐時期橘意象的發(fā)展與演變,試圖研究這一時期的人們是如何認識自然事物,并以此求教于諸位方家。
一、“橘受天命,生于江南”:橘生江南的意象
橘樹作為常綠果樹,對溫度和濕度有著嚴格的要求。一般而言,適宜它生長的溫度為23℃~29℃,土壤含水量為60%~80%,空氣濕度為70%~80%[2]147-148。我國南方地區(qū)為亞熱帶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4度以上,水資源充沛,年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是種植橘樹的主要區(qū)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對橘樹的生存環(huán)境有一定的認識,認為它生長于淮河以南地區(qū)?!蛾套哟呵铩?nèi)篇·雜下》中說:“晏子對楚王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薄读凶印珕柶分休d:“吳楚之國有大木焉,其名為櫾,碧樹而冬生,實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憤厥之疾。齊州珍之,櫾渡淮而北而化為枳焉?!背蓵趹?zhàn)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亦載:“橘逾淮而北為枳,鴝鵒不逾濟,貉逾汶則死,此地氣然也。”眾所周知,秦嶺淮河是我國氣候分界線,以南屬于亞熱帶熱帶氣候,以北屬于溫帶氣候。這一時期,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淮河南北自然景觀的差異。根據(jù)《尚書·禹貢》中的記載,淮河以南植被茂密,有竹類、楊梅、橘、柚等亞熱帶樹木,淮河以北并無這些亞熱帶樹木[3]??傊春右员辈贿m宜種植橘樹。
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的觀念相比,漢唐時期,人們對橘樹生長地域的認識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一方面,江北地區(qū)不適宜種植橘子,《淮南子·原道訓》中說:“橘樹之江北則化而為枳,并與此經(jīng)同?!薄墩f苑·奉使篇》記載:“江南有橘,齊王使人取之,而樹之江北,此不為橘,乃為枳?!薄端囄念惥邸肪?5載:“晏子使楚,楚王謂左右曰:晏嬰習辭者也,吾欲傷之,若坐定,縛一人來,及嬰坐,左右縛人,王問何謂者,曰:齊人,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善盜乎,晏子對曰:嬰聞橘生江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水土異也,今此人生于齊不為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為盜耶,王笑曰:寡人反取病焉?!盵4]452-453另一方面,江南地區(qū)是種植橘子的主要區(qū)域。《楚辭·橘頌》王逸注中,“橘受天命,生于江南,不可移徙,種于北地,則化為枳也”?!短綇V記》卷245引《啟顏錄》中,“橘生于江南,至江北為枳。枝葉相似,其實味且不同,水土異也”?!逗鬂h書》卷28下《馮衍傳》唐人李賢注中,“晏子曰:‘江南為橘,江北為枳?!字疄槟?,芳而多刺,可以為籬”。陳藏器《本草拾遺》中載:“《書》曰:江南為橘,江北為枳。今江南俱有枳橘,江北有枳無橘,此自別種,非干變易也?!盵5]130此外,《全唐文》卷10《賀宮內(nèi)柑子結(jié)實表》中:“天寶中,中書門下奏曰:‘臣等今日因奏事承德音:聞江南為橘,江北為枳,蓋以地氣有殊,物性因變。朕近于宮內(nèi)種甘子樹數(shù)株,今秋已來,結(jié)實一百五十顆,乃與江南及蜀道所進無別,亦可謂稍異也?!卑拙右住抖Y部試策五道》中:“若謂其驅(qū)天下之人,責其所無,強其所不能,則何異夫求萍于中逵,植橘于江北?反地利,違物性孰甚焉?”[6]2854-2855橘樹生長于江南,是漢唐時期人們的共識。
與以上記載不同的是,《藝文類聚》卷86中還記載橘子產(chǎn)于江南,過淮北成枳的說法?!瓣套邮钩?,楚王曰:齊人善盜乎,子對曰:嬰聞江南之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今民生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使民善盜邪?!盵4]1476晏子使楚的故事情節(jié)沒有發(fā)生變化,而橘樹的生長地域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淮南”變?yōu)椤敖稀?。橘樹過淮北成枳,依然承襲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說法??梢姡瑥拇呵飸?zhàn)國到漢唐時期,人們對橘樹生長地域范圍的認識正發(fā)生著變化,在具體記載這種變化時,出現(xiàn)一些混亂,是不可避免的。
從春秋戰(zhàn)國到漢唐時期,在人們的觀念中,橘樹的生長地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淮南”變?yōu)椤敖稀薄V猿霈F(xiàn)這種變化,與不同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密不可分?!蛾套哟呵铩分杏涊d的橘生淮南的現(xiàn)象,主要是針對長江中游地區(qū)而言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楚國向東擴展,漢水中下游的南陽盆地、大洪山兩麓、江漢平原以及淮河中上游南岸等地成為楚國的勢力范圍[7]。由于楚國在這一時期的諸侯爭霸和政治格局的演變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其統(tǒng)治區(qū)域中的各種自然現(xiàn)象就容易受到關注。晏子出使楚國,自然較為關注楚國的自然環(huán)境,尤其注重那些與北方地區(qū)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橘樹也就成為其中之一。到了兩漢時期,淮河中上游依然種植橘子?!妒酚洝肪?29《貨殖列傳》中載:“蜀、漢、江陵千樹橘,其人與千戶侯等?!睎|漢張衡《南都賦》中也記載了河南鄧縣湖北襄陽一帶種植橘子的情況[8]459。因此,橘生淮南一說是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社會文化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
《淮南子》中所記載的橘生江南的自然現(xiàn)象反映了江淮地區(qū)無法種植橘樹的事實。今天這一地區(qū)仍然不能種植,原因在于這些地區(qū)地形比較開闊,沒有高山阻擋,冬季容易受寒潮影響,氣溫相對偏低,不適宜橘子的生長。劉安的封地地處江淮,其北臨淮水,南瀕大江,西界當在《漢志》酉陽、潛縣、居巢一線,東北循《漢志》中九江、臨淮一帶[9]48-52。橘生江南的觀念反映出西漢時期人們對江淮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與橘子生長環(huán)境的認識。到了唐代,江淮一帶仍然不能種植橘子。根據(jù)《新唐書》卷41《地理志》中記載,長江下游的越州、溫州、臺州、明州、蘇州、杭州、湖州、潤州等地主產(chǎn)橘子,這些地區(qū)均位于長江下游以南地區(qū)。即使江淮地區(qū)種植橘樹,面積也十分有限[10]。
如果說在春秋戰(zhàn)國政治格局中,作為楚國的立足之地,長江中游的政治優(yōu)勢得到凸顯的話,那么自秦漢統(tǒng)一全國后,長江下游得到開發(fā),隨著大量移民的南下、大運河的修建,這一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迅速發(fā)展,逐步成為整個中國經(jīng)濟文化的重心。因此,橘生江南觀念的確立,是長江下游社會變遷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產(chǎn)物。
二、“橘柚懷貞質(zhì),受命此炎方”:橘為忠貞化身的意象
橘樹特殊的生理特性決定了它只能生長在南方地區(qū),無法移植到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人屈原已經(jīng)認識到橘樹的這種特性:“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斜炔模靡詾橄筚??!盵11]153-155因此,屈原以它來明志,表達自己對楚國的忠誠之心:“橘受天命,生于江南,不可移徙。種于北地,則化而為枳也。屈原自比志節(jié)如橘,亦不可移徙?!盵11]153與游說、奔走于列國之間的縱橫家相比,屈原的國家觀念已經(jīng)形成,他深深地熱愛著自己的祖國,希望楚國強大[12]142。面對楚國日益衰敗的局面,屈原受奸人排擠,無能為力。因此,他只能以橘自喻,表達自己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感情。
三國時期,曹植對橘樹的生理特性有直觀的認識:“稟太陽之烈氣,嘉杲日之休光。體天然之素分,不遷徙于殊方。……邦換壤別,爰用喪生。處彼不凋,在此先零。朱實不卸,焉得素榮!惜寒暑之不均,嗟華實之永乖。仰凱風以傾葉,冀炎氣之所懷?!盵13]59在曹植看來,如果改變橘樹的生存環(huán)境,它只會凋零直至死亡。因此,橘為忠誠的化身。
唐代,文人通過橘子表達他們的忠貞之心?!伴勹謶沿戀|(zhì),受命此炎方。密林耀朱綠,晚歲有余芳。殊風限清漢,飛雪滯故鄉(xiāng)。攀條何所嘆,北望熊與湘?!盵14]1233柳宗元此首詩寫于元和九年(814年),此時他任永州司馬[15]87。他以橘柚自喻,即使被貶南方,他對朝廷、國家的忠貞之心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開成三年(838年),李紳為宣武軍節(jié)度使,他作了三卷《追昔游詩》,《新樓詩二十首》是其中之一[16]55-56?!敖庆F斂輕霜早,園橘千株欲變金。朱實摘時天路近,素英飄處海云深。懼同枳棘愁遷徙,每抱馨香委照臨。憐爾結(jié)根能自保,不隨寒暑換貞心?!盵17]178枳既可以生長在南方,又可以生長在北方,而橘子只能生長在南方,不會因為寒暑變化,改變自己生長在該地的決心。在李紳的觀念中,橘柚身懷忠貞之心。寶歷元年(825年),身為蘇州刺史的白居易,通過“貢橘”這一行動表達自己忠誠之心?!岸赐ヘ曢賿司?,太守勤王請自行。珠顆形容隨日長,瓊漿氣味得霜成。登山敢惜駑駘力,望闕難伸螻蟻情。疏賤無由親跪獻,愿憑朱實表丹誠?!盵6]1624白居易對貢橘的選取盡心盡力,絲毫不敢懈怠,以示他對君主的忠誠,而橘子火紅的外表正象征著白居易的那顆丹心。張彤與白居易的唱和中,“凌霜遠涉太湖深,雙卷朱旗望橘林。樹樹籠煙疑帶火,山山照日似懸金。行看采掇方盈手,暗覺馨香已滿襟。揀選封題皆盡力,無人不感近臣心”[18]5266。面對著貢橘的選取,無人不竭盡全力。周元范與白居易的唱和中,“離離朱實綠叢中,似火燒山處處紅。影下寒林沈綠水,光搖高樹照晴空。銀章自竭人臣力,玉液誰知造化功??慈∶鞒l(fā)后,馀香猶尚逐仁風”[18]5266。這應該是文人借貢橘這一行為來表達自己對君父忠貞不二的情感。
當文人借助橘子表達自己的忠貞時,杜甫反其道而行之,認為橘子有諸多不足,“群橘少生意,雖多亦奚為。惜哉結(jié)實小,酸澀如棠梨。剖之盡蠹蟲,采掇爽其宜。紛然不適口,豈只存其皮。蕭蕭半死葉,未忍別故枝。玄冬霜雪積,況乃回風吹?!瓴∈翘煲猓岢钭镉兴?。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支。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19]853-854。橘樹果實較小,味道酸澀,有的里面盡是蟲子,不能適應寒冷的氣候等等。而且,杜甫聯(lián)想到古代的遠程貢物,其耗費巨大的人力財力,罔顧百姓的生死。詩人張彪也持相同的看法,“南橘北為枳,古來豈虛言。徙植期不變,陰陽感君恩。枝條皆宛然,本土封其根。及時望栽種,萬里繞花園。滋味豈圣心,實以憂黎元。暫勞致力重,永感貢獻煩”[18]9974。杜甫等人以橘子為媒介,反思人君的喜好,只能導致黎民備受苦難,他們是通過反諷的手法表達自己對人君的忠誠。
三、“有朱橘之珍樹,于鶉火之遐鄉(xiāng)”:橘為珍果的意象
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不同,中原地區(qū)與南方地區(qū)的物產(chǎn)資源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隨著南北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南方的物產(chǎn)資源得到中原地區(qū)人們的喜愛。《三輔黃圖》卷三中記載了漢武帝把甘蕉、龍眼、荔枝等嶺南的植物移植到長安扶荔宮的故事?!吧夏?,南北異宜,歲時多枯瘁。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無一生者,連年猶移植不息。后數(shù)歲,偶一株稍茂,終無華實,帝亦珍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誅者數(shù)十人,遂不復蒔矣?!盵20]196漢武帝十分珍愛這些生長于嶺南的常綠植物,但是,在引種的過程中,由于它們不適應長安的氣候紛紛死亡,為此種植管理的官員皆受牽連。東漢時期,陸績喜歡穿“越布單衣”,光武帝“見而好之,自是常敕會稽郡獻越布”[21]2682。會稽所產(chǎn)的越布深受光武帝的喜歡。馬援出征交趾時,認識到薏苡可以預防瘴氣,便載之歸來,“時人以為南土珍怪,權貴皆望之”[21]846。中原人所使用的棺木,也以用南方的木材制造為榮,“今者京師貴戚,必欲江南檽梓豫章之木”[21]1636。由此可見,南方的各種物產(chǎn)資源深受中原人士的歡迎。
受此種風氣的影響,橘子作為南方特有的物產(chǎn)資源,備受人們的關注與喜愛,被稱為“珍樹”、“嘉樹”、“珍果”。在曹植看來,橘樹為南方之珍木。“有朱橘之珍樹,于鶉火之遐鄉(xiāng)。稟太陽之烈氣,嘉杲日之休光?!盵13]59《藝文類聚》卷86引南朝宋謝惠連的《橘賦》中:“園有嘉樹,橘柚煌煌?!薄短接[》卷971引《廣州記》中:“荔枝、壺橘,南珍之上?!眽亻偌磸]橘,“形色都是甘,但皮厚氣秀,味亦不劣”[22]714。雖然它的香氣十分濃烈,但是在品質(zhì)上與長江下游一帶的橘子相差甚遠,“其(壺橘)類有七八種,不如吳會橘”[22]714。如果說壺橘比較珍貴的話,那么長江下游一帶出產(chǎn)的橘子更加珍貴。
唐人李直方根據(jù)貢士的品第,對人們所食用的水果進行排序,“以綠李為首,楞梨為副,櫻桃為三,甘子為四,蒲桃為五”。當有人問到荔枝,“或薦荔枝,曰:‘寄舉之首也’”[23]57。荔枝位居眾水果之首,曾經(jīng)與荔枝地位相等的橘子,已經(jīng)不如李、梨等普通水果。不過,僧人皎然認為橘樹不同于其他凡木,“洞庭仙山但生橘,不生凡木與梨栗。……細葉繁枝委露新,四時常綠不關春?!氯律匠跖?,最愛低檐數(shù)枝短?!饘嶋x離色殷殷,一夜天晴香滿山。天生珍木異于俗,俗士來逢不敢觸”[18]9263。皎然之所以賦予橘樹很高的地位,關鍵在于它生長在洞庭仙山上。如果離開了洞庭仙山,恐怕也只是普通果樹。
與橘子相比,荔枝始終為南方珍果。在王逸看來,荔枝超過其他水果獨占鰲頭,“兼五滋而無常主,不知百和之所出。卓絕類而無儔,超眾果而獨貴”[4]517。張九齡認為荔枝為百果之王,“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實乃熟,狀甚環(huán)詭,味特甘滋,百果之中,無一可比”[24]1497。徐夤認為,在南土所有的果實中,最為珍貴的當屬荔枝?!叭杖辙癸L卷瘴煙,南園珍果荔枝先。”[18]8152白居易指出荔枝為南土之奇果,“奇果標南土,芳林對北堂”[6]1170。此外,《嶺表錄異》卷中記載:“荔枝,南中之珍果也?!笨傊笾κ亲盍钊苏鋹鄣?。
當橘子成為尋常水果時,荔枝仍然維持著它珍果的形象。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一方面與荔枝儲藏時間有關,它容易腐爛,不易保存,難以深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只能成為達官貴人的盤中餐[25];另一方面,與荔枝、橘子的種植面積有關。荔枝屬于熱帶水果,漢唐時期主要種植在四川盆地南部以及嶺南地區(qū)[26]137-165,種植面積較小,商品化程度較低。相對而言,橘子在南方地區(qū)廣泛種植,商品化程度相對較高。
秦漢魏晉時期,橘樹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妒酚洝へ浿沉袀鳌分杏涊d:“蜀、漢、江陵千樹橘;……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比龂鴮O吳時期,李衡“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龍陽汜州上作宅,種甘橘千株。臨死,敕兒曰:‘……然吾州里有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可足用耳。’……吳末,衡甘橘成,歲得絹數(shù)千匹,家道殷足”[27]1156-1157。種植橘樹,能夠獲取豐厚的利潤。到了隋唐時期,橘樹是長江流域主要的經(jīng)濟作物之一。徐晶指出蜀人喜歡種橘樹,“人家多種橘,風土愛彈琴”[18]818。開元十五年(727年),張九齡初任洪州都督,登南昌城南樓時,“邑人半艫艦,津樹多楓橘”[24]125-126。張籍指出江南人多種橘樹,“江南人家多橘樹,吳姬舟上織白苧”[28]11。杜荀鶴也持相同的看法,“有園多種橘,無水不生蓮”[18]7926。寶歷二年(826年),任浙東觀察使的元稹在與李德裕、劉禹錫的唱和詩中[29]455-456,“魚蝦集橘市,鶴鸛起亭皋”[30]692。橘子的大規(guī)模種植,是橘市形成的重要前提條件,也促進了橘子貿(mào)易的發(fā)展?!度莆摹肪?85《對梨橘判》中記載:“鄭州劉元禮載梨向蘇州,蘇人宏執(zhí)信載橘來鄭州。行至徐城,水流急,兩船相沖,俱破,梨及橘并流,梨散,接得半橘,薄盛總不失。元禮索賠,執(zhí)信不伏?!睆倪@起貿(mào)易糾紛來看,把橘子運往中原地區(qū)銷售,是當時南北貿(mào)易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傊?,南北經(jīng)濟的交流,使得中原地區(qū)的人們不再把它視為珍果,雖然它依舊是南方的特產(chǎn)。
結(jié)語
橘樹作為亞熱帶常綠果樹,漢唐時期,人們在認識過程中,賦予其種種意象。第一,形成“橘生江南”的觀念,并取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橘生淮南”的認識;第二,橘是忠誠的化身,仁人志士通過歌頌它,表達自己對國家和君主的忠貞之心;第三,漢魏六朝時期,橘子與荔枝同為“珍果”,到了隋唐時期,隨著橘樹種植面積的擴大,其從珍果轉(zhuǎn)變?yōu)槠胀ㄋ?。漢唐社會橘意象的發(fā)展與演變,是橘樹自身的生理特性、南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差異以及不同區(qū)域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水平之間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
參考文獻:
[1]王利華.“生態(tài)認知系統(tǒng)”的概念及其環(huán)境史學意義——兼議中國環(huán)境史上的生態(tài)認知方式[J].鄱陽湖學刊,2010(5).
[2]周開隆.中國果樹志:柑橘卷[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0.
[3]龔勝生.《禹貢》中的秦嶺淮河地理界線[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6).
[4]歐陽詢.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陳藏器.《本草拾遺》輯釋[M].尚志鈞,輯釋.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6]白居易.白居易集箋校[M].朱金城,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于薇.淮漢政治區(qū)域的形成與淮河作為南北政治分界線的起源[J].古代文明,2010(1).
[8]全漢賦[M].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9]周振鶴.西漢政區(qū)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滿志敏.歷史時期柑橘種植北界與氣候變化的關系[J].復旦學報,1999(5).
[11]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2]林庚.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3]曹植.曹植集校注[M].趙幼文,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14]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5]師子愉.柳宗元年譜[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
[16]卞孝萱.李紳年譜[J].安徽史學,1960(3).
[17]李紳.李紳集校注[M].廬燕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18]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9]杜甫.杜詩詳注[M].仇兆鰲,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
[20]何清谷.三輔黃圖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
[21]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2]賈思勰.齊民要術[M].繆啟愉,校釋.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8.
[23]李肇.唐國史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4]張九齡.張九齡集校注[M].熊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25]陳元朋.荔枝的歷史[J].新史學,2003(2).
[26]藍勇.歷史時期西南經(jīng)濟開發(fā)與生態(tài)變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27]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8]張籍.張籍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9]卞孝萱.元稹年譜[M].濟南:齊魯書社,1980.
[30]元稹.元稹集外集[M].冀勤,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
(責任編輯張彩霞)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Imagery of Tangerine During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LI Rong-hua1,ZHANG Ben-hai2
(1.Center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Shanxi, China;2.Maoershan Middle School, Shangzhi 150611,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The connotation of imagery of tangerine was much richer during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than in the Pre-Chin Period.The understanding that tangerine grew in the Jiangnan substituted the concept that tangerine grew in the Huainan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ge Period.Tangerine was the loyal embodiment and people with high ideals expressed their loyalty to the monarch thought extolling tangerine.Tangerine and litchi was the precious fruit during the Han,Wei and Six Dynasties.But tangerine transformed into the common fruit with enlargement of the planting area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imagery of tangerine wa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 among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ngerine,the differen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south and north of china a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in different regions.
Key words: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imagery of tange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and cultural
收稿日期:2016-03-21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通史”(13JZD036)
作者簡介:李榮華(1978- ),男,陜西蒲城人,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中國農(nóng)業(yè)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講師,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科學技術史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史研究;張本海,黑龍江省尚志市帽兒山鎮(zhèn)中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K2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3571(2016)04-00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