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鑫
(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qū)東崗小學)
淺析小學語文教學運用默會知識的實踐
徐建鑫
(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qū)東崗小學)
時至今日,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還是將教學的天平傾向于顯性知識的講解上,絕大多數(shù)任課教師把顯性知識的教學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上,側(cè)重于小學生對顯性知識的理解。其實不然,默會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卻常常被忽視,因為大部分教師認為小學階段最主要的就是掌握好一些顯性知識,長此以往,過度的水平傾斜將會導致學生的多向發(fā)展出現(xiàn)不足的現(xiàn)象。為此,對小學語文教學運用默會知識的實踐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夠起到提升語文教學效果的目的。
顯性知識;默會知識;多元能力
很多老師不理解默會知識的重要性,往往是因為他們認為默會知識需要付出比顯性知識更加漫長的時間。其實不然,知識早就在學生日常的聽、說、讀、寫中慢慢被潛移默化出來了,只是缺少一個合適的契機讓這些知識得以最大限度地被發(fā)揮出來,而默會知識實際上比顯性知識更能考驗一個學生的學習含金量,這也就是為什么小學階段就應該逐漸著手培養(yǎng)學生此類知識的根本原因所在。
1.不可言傳性
這其實就是我們?nèi)粘Kf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教師一般都采取一味的“填鴨式”教學,以為把課標上所要求的知識點全部講述完就是所謂的“盡人事”,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qū),除了宣講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能動的思考,比起單方面地講述知識點,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妙,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這就是默會知識存在的必要性。所謂的不可言傳,指的不是表面上完全不能透露半點教學信息。正相反,而是等教師把該灌輸給學生的知識點都灌輸完畢之后,剩下的就需要學生自己去領會和頓悟了。相比顯性知識,默會知識更能考驗學生的領域能力和學習水平。
2.情境性
要想真正理解默會知識其中的內(nèi)涵,需要學生自己事先在心中勾勒一個情境,其實這和所謂的情境教學有異曲同工的道理。學生有時無法熟練掌握默會知識,有些情況下是由于缺乏一個合適的情境,一旦這個情境被構(gòu)造出來,那么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1.豐富課程資源
學生的默會知識水平,實際上課程資源占據(jù)著相當一大部分的比重。也就是說,學生默會知識的資源來自以下兩個方面:學生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和不同的生活背景,這些對日后默會知識的積累將會產(chǎn)生很大的促進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活動中,應當注重給學生不同的課程資源。而這里的多樣化灌輸并不是指“填鴨式”的灌輸,而是以教師自身為中心有選擇性地挑選和選取,以便于選出適合作為課堂資料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未必會在初始階段立竿見影,往往是在不經(jīng)意間被看出底蘊。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教師給學生觀看一組關于永定土樓的照片時,也許有的學生會對其中的獨特設計感到新奇,而另外一部分學生可能更加在意土樓背后的故事,這些記憶都會慢慢沉淀,作為日后知識的輸出,要想完成一個好的輸出,更重要的是前期的輸入,這就是豐富課程資源的必要性。
2.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學習知識不是一個“趕鴨子上架”的過程,反之,它需要的是學生自發(fā)地去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氛圍,也就是學生需要培養(yǎng)自己積極主動的學習觀念,因為學生一旦形成了自主學習的意識,在很多場合下針對老師所講述的知識點就能夠下意識地自我反問,這對學習非常有幫助。為此,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僅靠學生自己的努力還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很好地貫徹默會知識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實踐,教師也需要貢獻一份力量。
例如,在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中,老師在開始講課之前可以嘗試著先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搜集五個以上安徒生筆下的童話故事,寫出你認為它們之間存在的不同點和共同點,再結(jié)合《賣火柴的小女孩》,看看學生是否需能夠找到文中安徒生童話的特別之處,教師可以采取分組的方式,由五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要求他們每個人都要有明確的分工,比如,誰負責收集童話,誰負責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誰負責做最后的發(fā)言。這些細節(jié)看似不經(jīng)意,其實是在無聲無息中豐富學生的默會知識,因為這類知識光靠老師講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才能逐漸體會。
3.注重文化的熏陶和培養(yǎng)
文化熏陶和培養(yǎng)需要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能力。因為學生默會知識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更重要的是身處于何種環(huán)境里,因此,為了徹底地實踐好學生默會知識的培養(yǎng),應該試著去構(gòu)造一個文化性的熏陶。可以在班級的某個角落設置讀書漂流角,鼓勵學生捐贈一些自己喜歡的讀物方便互相交流,此外,開設每周一次的三字經(jīng)講堂,幫助學生體味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同時也能為文化熏陶獻心獻力。例如,在進行《女媧補天》的授課講解時,筆者先引導學生自行查閱相關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在具有傳奇色彩的民間文化中,更加能夠培養(yǎng)和熏陶小學生的默會知識能力,這對于優(yōu)化授課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要想在小學階段就熟練掌握默會知識的難度不言而喻,而這其中的關鍵之處就在于好好理解這個“默”字。這個“默”字,我們既可以理解為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默,也可以把它和默默無聞、埋頭做學問聯(lián)系在一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無論是哪種“默”,默會知識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產(chǎn)物,它是需要我們所有人付出巨大的時間和精力才能達到的高峰。
[1]潘建華,白瑩.默會知識視閾下的高師公共教育學有效教學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4):78-80.
[2]袁迎春.默會知識與語文教學[J].教育探索,2011(4):37-38.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