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秋娥(湖北省荊州市監(jiān)利縣朱河中學)
?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探討
袁秋娥
(湖北省荊州市監(jiān)利縣朱河中學)
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想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教師就要將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中,使學生通過傳統的美德,逐漸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語文;傳統文化;語文教學
語文課程教學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傳播的載體,它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傳統文化又凝聚了我國上千年的優(yōu)秀文化和品德。因此,將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思想情感,學生在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后,也會提升審美情趣。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將課本知識講授給學生,這樣會使學生只學到表面知識,不能深刻地理解語文教材知識的含義,也不能體會到其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充分地了解到所學知識的其他方面的發(fā)展。例如,在司馬遷《鴻門宴》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課前預習,并通過查閱資料,對作者和作品有基本的了解,然后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學生會做到條理清晰和層次分明,從而輕松地學習歷史文化,并使自身的歷史文化修養(yǎng)得到提升。
傳統文化作品的語言與現代的文學作品語言不同,傳統文化作品的語言表達具有復雜性和深刻性,所以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就會很難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也不能夠準確地將文章的含義翻譯出來。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體現對稱、均衡思維方式,運用了大量的對偶句,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啟發(fā)學生去感悟這種思維方式,深刻地體驗語言的強烈美感,才能加強文言文語言的教學效果。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內容,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文化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語文文化底蘊,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意義,更是新教育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綜合發(fā)展的需要。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學生也會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增強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開闊眼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地應用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以此來充分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語文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并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從而能夠熱愛語文,同時也形成健全的人格,全面提升自身素養(yǎng)。
·編輯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