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國 許靜 楊雙琪 徐永斌
〔摘要〕圖書館空間建設的本質是知識情境建設,知識情境建設的價值在于滿足讀者隱性知識獲取和建構的需要。知識情境界定了圖書館空間的邏輯邊界,是圖書館空間特殊性的具體體現,可以為圖書館空間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圖書館可以根據知識情境理論,通過建設原始知識場、系統(tǒng)知識場、知識交流場和知識練習場打造高水平的圖書館第三空間。
〔關鍵詞〕隱性知識;知識情境;圖書館空間;第三空間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1.003
〔中圖分類號〕G25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6)01-0015-05
〔Abstract〕The essence of library space construc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context.The valu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nowledge context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users tacit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construction.Knowledge context defines the logical boundaries of library spaceand is the embodiment of particularity of library space andit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library space construction.Library can build a high level third spac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riginal knowledge field,systematic knowledge field,knowledge exchange field and knowledge exercisingfield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context.14refs.
〔Key words〕tacit knowledge;knowledge context;library space;third space
隨著第三空間理論的興起和應用,圖書館空間建設正受到圖書情報界理論研究和工作實踐的關注。圖書館空間建設的目的是為讀者的知識獲取和知識建構創(chuàng)設情境,所以其本質是知識情境建設。通過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進行邏輯分析可以發(fā)現,隱性知識具有情景依賴、路徑依賴以及依附于人的特點,所以知識情境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讀者隱性知識的獲取和建構問題。按照世界經合組織(OECD)的觀點,知識管理者只有在理解了知識的各種屬性和其相互關系、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充分挖掘和管理好它所需要的知識[1]。因此,在圖書館空間建設的研究和實踐中,首先需要對隱性知識、知識情境的內涵、實質及其相互關系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在此基礎上才能確定圖書館空間建設的具體要素和運營方式,從而打造高水平的圖書館第三空間。
1圖書館空間建設的本質是知識情境建設
當前關于圖書館空間建設的研究主要受到美國社會學家雷·歐登伯格(Ray Oldenburg)的“第三空間”概念的影響。1989年,雷·歐登伯格在其著作《絕好的地方》中定義“第三空間”為:在家庭的居住空間(第一空間)和職場空間(第二空間)外的、不受功利關系限制的公共空間,如城市中心的咖啡店、圖書館、酒吧和城市公園等,并認為第三空間普遍具有“自由、寬松、便利”的屬性,其目的是為了解決人們亟需的社交和信息交流空間等問題[2]。一般來說,“空間”指客觀存在的物理環(huán)境,但第三空間理論中“空間”概念的本質是指“情境”,因為第三空間理論中“空間”的概念除了包括物理環(huán)境,還包括人、交流、信息、活動等要素[3],與《辭海》中“情境”的定義“人在進行各種社會活動時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包括人本身與外界環(huán)境等相關因素”的表述是高度契合的,因此第三空間建設的本質是情境建設。
由于第三空間理論明確指出圖書館是典型的第三空間,所以該理論提出后受到圖書情報界的高度關注,特別是在2009年8月召開的第75屆國際圖聯大會的衛(wèi)星會議上,“作為場所與空間的圖書館”和“作為第三空間的圖書館”成為會議的主題。與會人員從圖書館建筑、信息資源建設等多角度討論了圖書館成為第三空間的可能性和做法,第三空間理論在圖書情報界引起廣泛反響,并被認為是未來圖書館發(fā)展的新方向和新目標[4],由此掀起了圖書館第三空間研究和實踐的熱潮。
當前學術界關于圖書館空間建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借鑒第三空間理論探討圖書館空間建設的價值及具體措施等方面,對推動圖書館空間建設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第三空間是對家庭、職場之外所有空間的統(tǒng)稱,圖書館只是第三空間全集中的一個子集,所以第三空間理論所提出的“自由、寬松、便利”的觀點只解決了圖書館空間認識中的一般屬性問題而沒有解決特殊屬性問題,這也導致在當前借鑒第三空間理論探討圖書館空間建設的研究和實踐中,存在著“第三空間的一般屬性消解圖書館空間的特殊屬性、第三空間的一般文化形態(tài)消解圖書館空間的獨特文化形態(tài)[5]”的危險。如基于第三空間“自由、寬松、便利”的屬性,有人認為圖書館空間的價值在于給讀者提供休閑和娛樂,也有人認為圖書館空間的價值在于給讀者提供星巴克式的“世界性的生活方式”。這些問題之所以出現,其根本原因在于對圖書館空間概念的邏輯邊界缺乏清晰的界定,沒有認識到圖書館空間區(qū)別于其他類型的第三空間的特殊本質,因此需要在現有關于第三空間認識論的基礎上,根據圖書館空間的獨特屬性對其做出新的理論概括,以解決對圖書館空間的獨特價值和獨特地位的認識問題[5]。
形態(tài)、功能各異的多種類型第三空間的建設是為了滿足讀者多樣化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其中一種重要的需求是讀者對知識獲取和知識建構的需求。特別是在創(chuàng)新成為主旋律的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個體只有不斷地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知識和建構知識,才能不斷提高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才能生存和發(fā)展。而無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現實的角度來看,圖書館都是讀者獲取和利用知識的有效場所,是讀者進行知識建構的核心機構。在各種類型的第三空間中,只有圖書館空間的物理建筑、部門設置、工作流程、人員配備、服務項目、規(guī)章制度和組織戰(zhàn)略完全是為了保存和傳播知識而設計的,是為了讀者的知識獲取和建構而服務的。當然,這里的“知識”要做廣義的理解,既包括讀者從圖書館空間中的圖書、期刊、數據庫和網絡中獲得的顯性知識,也包括讀者在圖書館中與他人交流、向館員進行操作性學習以及通過環(huán)境體驗所獲得的經驗類、認知類、技術類、情感類和信仰類的隱性知識。所以,只有把對圖書館空間的認識定位于知識空間即知識情境,才能幫助我們在包羅萬象、錯綜復雜的現代城市公共空間之中始終對圖書館空間及其研究論域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也才能防止“某些文化形態(tài)錯誤地主導圖書館空間,或者圖書館占據錯誤的空間[5]”現象的發(fā)生。
所以,圖書館空間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特殊的社會職能和獨特的學科知識體系決定了其知識情境本質,構成了圖書館空間與其他類型第三空間的根本區(qū)別,也彰顯了圖書館空間的獨特價值和獨特地位,因此說圖書館空間建設的本質是知識情境建設。
2知識情境建設主要解決讀者隱性知識的獲取和建構問題知識情境是為了解決讀者的知識獲取和建構問題而創(chuàng)設的條件和環(huán)境。知識可以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種[6]。所謂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是指可以用正式、系統(tǒng)化的語言傳播的知識,存在于各種類型的載體上,編碼在手冊、程序和規(guī)則中,便于傳播、交流和共享。所謂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是未能用文字記述的難以交流的知識,它往往存在于人的大腦中,表現在手工技能中,通過行動表現出來。隱性知識包含了人的價值觀、信仰、預見性、經驗、技能和能力,因此具有文化、情感和認識的因素在里面,是個人和組織無形的知識財富。知識管理理論認為,隱性知識是知識的主體,一般情況下,越是隱性的知識越有價值,因為隱性知識是建立在很多信息的基礎之上,在與大腦的耦合關聯之上建立起來的,決定了對顯性知識的獲取與應用能力[7]。由于隱性知識具有難以獲得、難以交流和共享的特點,難以被競爭對手被模仿和學習,因此被認為是形成個人和組織核心競爭力的關鍵[8],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各種類型社會組織和個人高度重視的知識類型。
由于隱性知識的重要價值,因此獲取和建構隱性知識自然也就成為讀者利用圖書館的根本目標。應用知識管理理論進行研究可以發(fā)現,盡管讀者的特點各異,他們利用圖書館的方式和具體目的千差萬別,但在獲取和建構隱性知識從而提高自身能力這一點上確實共同的:一個不識字的懵懂孩童,在家人的帶領下來感受圖書館的氛圍,可以提高孩子對知識和文化的基本認知,哪怕孩子自己也幾乎不知道,但可以提高孩子的信仰類、情感類隱性知識水平;一位青年學子,在圖書館閱讀書刊,從表面上看獲得的是顯性知識,而實際上提高的是學生的認知類隱性知識水平;一位研究人員,利用圖書館的資源檢索到了自己需要的文獻或者信息,解決了研究中的問題,最終可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上提高的是認知類、經驗類隱性知識水平;一位想提高信息獲取能力的讀者,在館員的指導下,通過練習掌握了某種檢索技能,提高的是其技術類、經驗類隱性知識水平……即讀者利用圖書館,要么是為了通過獲取顯性知識而獲得隱性知識,要么是為了直接獲得隱性知識,從而促進自身的發(fā)展。所以不論讀者的特點如何、利用圖書館資源和服務的方式如何,其最終指向確是共同的:隱性知識。
與顯性知識相比,隱性知識具有高度的情境依賴性。顯性知識由于具有客觀化的屬性,容易獲取、交流和共享,對情境的依賴程度較小。特別是網絡環(huán)境下,由于顯性知識的高度泛在化,讀者獲取顯性知識變得更加容易,對情境的依賴程度進一步降低。相比之下,隱性知識由于具有情景依賴、路徑依賴以及依附于人的特點,難以用計算機進行處理和通過網絡進行傳播,對情境的依賴程度更高[9]。首先,隱性知識難以形式化。顯性知識能以語言文字、圖像、程序代碼或者音頻、視頻等編碼方案形式化、標準化。隱性知識則難以表達、難以用公認的編碼方案形式化,因此傳遞難度較大。Kogut和Zander[10]通過比較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編碼特性,得出“隱性知識由于難于編碼,其傳播效果較顯性知識困難”的結論。其次,隱性知識復雜性高。隱性知識既可以附著在工具、人、事務等不同的對象上,也可以附著在多種對象形成的關系中,因此十分復雜。Argote和Ingram[11]指出,隱性知識總是附著在某種載體中,與載體的依靠度較高,載體的多樣性造就了隱性知識的復雜性,使得隱性知識難于理解、難以掌握其本質。再次,隱性知識難于傳遞。由于隱性知識難于形式化和復雜化的特征,使得其難于在學習主體間傳遞,無論是文字、圖片或是聲音等形式都很難準確表達其本質。Polanyi[12]認為,隱性知識并不是單一維度的,隱性知識可以分為認知方面的隱性知識和專業(yè)技能領域的隱性知識。對于專業(yè)技能領域的隱性知識,只能通過接觸、實踐才能漸漸體會知識的本質,典型的例子就是“干中學”;對于認知領域的隱性知識,可以采用不斷交流溝通,通過構建學習主體間共同的“思維心像”來實現共識。因此,隱性知識的獲取和建構離不開知識情境的支持。
3知識情境理論為圖書館空間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
當前關于圖書館空間建設研究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由于缺乏具體、適宜的基礎理論的支撐,使得圖書情報界對圖書館空間建設的根本目標、包括的要素以及如何對這些要素進行有效組合和運營缺乏明確的認識。第三空間理論明確了空間具有的“自由、寬松、便利”的屬性,對圖書館空間建設來說,還需要在這種屬性的基礎上根據讀者知識獲取和建構的需要確定空間應該具備的具體要素以及對這些要素進行組合和運營的方式,由此才能建設真正符合讀者需要的第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