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娟
(黑龍江省綏化市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黑龍江綏化 152000)
由網(wǎng)絡平臺上一道小題的探討說開去*
崔慧娟
(黑龍江省綏化市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黑龍江綏化 152000)
幾天前在一位網(wǎng)友鬼俠冥王星的博客里看到一篇文章。他寫道,
在已知空氣密度的條件下,如何用水來測量一瓶空氣的質量?
答案是這樣給出的,先測出空瓶質量m1,裝滿水后測出總質量m2
m空氣=ρ空氣×(m2-m1)/ρ水
這種解法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也許有人會質疑,難道空瓶質量m1中不包含一瓶空氣的質量嗎?完美而又無懈可擊的物理老師給出了這樣解釋:空氣在空氣中是懸浮的,在天平上測不出質量。
怎么樣,這回大家都應該信服了吧!
于是乎,我據(jù)此又出了一道同類題。
在已知空氣密度的條件下,如何用氫氣來測量一瓶空氣的質量?
答案顯然應這樣給出,先測空瓶質量m1,裝滿氫氣后測出總質量m2
m空氣=ρ空氣×(m2-m1)/ρ氫氣
這下子可有意思了,裝滿氫氣后瓶子會變輕,顯然m2 看呢,完美而又無懈可擊的物理是多么神奇呀!居然能夠找到一瓶質量為負數(shù)的空氣! 怎么樣,聰明而又睿智的讀者們,是否能在紛亂的事件中看出什么端倪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不覺技癢,我就貪黑熬油兒地分析了一下。 空氣在空氣中是懸浮的,在天平上測不出質量。物理老師如是說。 可能是因為在初中階段,老師并沒有給出深入地解釋。高中階段的同學將會知曉在一個被空氣充斥的環(huán)境里,一個敞口瓶,四面八方都受到空氣分子的撞擊,作用相互抵消,所以天平肯定是測不出空氣質量的。 當瓶子被充入氫氣時,問題將復雜化。 你想,如果敞口,比空氣密度輕的氫氣會散逸,所以一定封口,那么瓶子將受到空氣的浮力。浮力定律初中現(xiàn)階段學過沒有呢?(如果還沒有,這個問題就先不能討論了)如果學過,那么 浮力 F= ρ空氣×g V排 = m空氣×g , 下面我就開始了錯誤的旅程。聰明而睿智的讀者啊,你們能發(fā)現(xiàn)我哪里錯了嗎? 此時天平稱出氫氣瓶的質量為 m2, 則有 整個瓶重 G = m2×g = m1×g - F浮 所以等式 m2×g = m1×g - m空氣×g 成立 故 m2 = m1 - m空氣; 因 而 m空氣 = m1 -m2 這個結果實屬始料未及,驚訝之余我認為自己是對的。 幸而第二天中午午飯之前我意識到了先前的錯誤且發(fā)現(xiàn)考慮得不縝密,于是再進一步細致討論,得到如下結語: 如果敞口,比空氣密度輕的氫氣會散逸,所以一定封口。而封在里頭的氫氣,溫度、壓強是多大呢,因為封閉容器中氣體的壓強、溫度和密度之間有相當密切的聯(lián)系。(具體聯(lián)系參見高中的波馬定律) 因為題目不夠嚴密,所以有很多可探討的地方。 但不管怎樣,對于封閉的氫瓶 其所受力 豎直方向上 存在 F浮 + N (支持力)= G(密閉瓶總重) 且 (1) F浮 = ρ空氣×V排×g = m空氣×g (2) N (支持力) = m2×g (3) G(密閉瓶總重)= (m1+m氫) ×g 那么 m空氣×g + m2×g = (m1+m氫) ×g 所以 m空氣 + m2 = m1 + m氫 即 ρ空氣×V + m2 = m1 + ρ氫氣×V 故 (ρ空氣-ρ氫氣)×V = m1 - m2 1.若某個氣壓值下,密閉瓶中氫氣密度>標準大氣壓下的空氣密度 且此時的氫氣密度已知,則 m2>m1,且ρ氫氣>ρ空氣, 那么 V = (m2 - m1 )/(ρ氫氣-ρ空氣) 因而 m空 = ρ空氣×V = ρ空氣×(m2 - m1 )/(ρ氫氣- ρ空氣) 如果 氫氣密度未知則不可求。 2.若某個氣壓值下,密閉瓶中氫氣密度<標準大氣壓下的空氣密度 且此時的氫氣密度已知,則 m2 那么 V = (m1 - m2 )/(ρ空氣-ρ氫氣) m空 = ρ空氣×V = ρ空氣×(m1 - m2 )/(ρ空氣-ρ氫氣) 如果 氫氣密度未知仍不可求。 3.若某個氣壓值下,密閉瓶中氫氣密度=標準大氣壓下的空氣密度,哈,怎么辦呢。 實在不行只好將瓶中的氫氣與氧氣緩慢燃燒、充分化合后,測出產(chǎn)生的水的質量,再返回來求出氫氣的質量了,而此時氫氣的質量與所求的空氣的質量相等。但 這已經(jīng)超出物理的范疇了。 如果鬼俠的題中指的是常規(guī)標準狀態(tài)下的氫氣,則 同上述第二種情況。 其實如果能通過燃燒或其他方法求出充入瓶中氫氣的質量,根據(jù)前面的 m空氣 + m2 = m1 + m氫 可得 m空氣 = m1 + m氫 - m2 那就省事多了。 物理是多么神奇啊。 聰明的同學,對于這樣的解釋你是否覺得完美而又無懈可擊呢? 那位偉大的我們都知道的阿爾伯特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啊。在此深深感謝提出問題的鬼俠,并祝他學習進步。 鬼俠收到回復,對我表示了誠摯地感謝。 作為教師我勇于承認,未知的領域太廣闊有時想啟發(fā)得恰到好處,激勵學生思考,本身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有時遇到的問題甚至令人始料不及。 不過教育人、培養(yǎng)人應是社會全方位一起努力的系統(tǒng)工程,在網(wǎng)絡這個平臺上常常能夠生發(fā)出令人驚喜的結果??傊逃哪康氖桥囵B(yǎng)人的。多培養(yǎng)出對社會有益的人,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這也是我——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終極目標。昔時已逝,來日可追,畢生奮斗,探索相隨。 本文是我在網(wǎng)上一道小小的物理題研討案例,寫在此處希望能給人以啟發(fā)。 *中國教育學會“十三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課題《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研究》,子課題項目“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中職學校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批準文號1608110041B-JXXWYJ16A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