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第二小學教研室(860000) 巴 桑
學生寫作現(xiàn)狀和應對策略
西藏林芝市第二小學教研室(860000)巴桑
小學生的語文修養(yǎng)以及綜合素養(yǎng)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寫作水平展示的,而學生的寫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可見寫作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綜觀當今學生寫作言之無物的現(xiàn)象,如何更好地進行作文教學成為語文課堂的當務之急。由此我認為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可先從學生感興趣的素材入手,指導學生利用各種各樣的途徑去積累素材,以科學方法的指導點撥,促進學生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小學生寫作素材寫作能力提高有效途徑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從六歲開始就接受系統(tǒng)的教育,但由于年紀較小,生活閱歷有限,學生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完整地表達出來,因此學生在寫作訓練中常常會出現(xiàn)想和寫不同步的情況。如果這時語文老師不采用積極、鼓勵的辦法引導學生,學生就很容易對作文產(chǎn)生厭倦情緒。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幫助學生積累素材,解決學生在作文時思路狹窄、無話可說的問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1.作文缺乏真情實感
真實的文章才最動人,哪怕辭藻簡單,只要將生活的感悟真實地寫出來就能稱之為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但是當前的現(xiàn)狀卻是大部分學生寫作時生搬硬套,胡編亂造,不來源于實際甚至抄襲。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大多假大空,沒有任何的真情實感,導致學生不愛寫、教師不愛看的后果。
2.作文寫作思路狹窄
由于學生年紀較小,生活閱歷有限,再加之閱讀量偏少甚至因為學習興趣不高,使得學生的作文寫作思路過于狹窄,常常語文課堂上布置了一個作文題目,學生卻一頭霧水,不知道該寫什么、怎么寫。
3.作文趨向形式化
在寫作教學指導中,存在部分教師過于心急,一味追求教學進度的情況,這些教師期待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寫作任務,便要求學生生搬硬套,將積累的優(yōu)美詞句生硬帶入作文,形成一種單一的套路化作文模式。這樣的作文指導雖然見效很快,但是扼殺了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得學生只會追求作文的形式化,缺乏自身對生活的思考。
1.培養(yǎng)寫作興趣
作文是美好生活的再現(xiàn),生活中處處包含著美好的事情。學生寫不出作文常常是覺得生活平淡無奇,激不起寫作的興趣,可是教師如果善于啟發(f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學生就會對生活產(chǎn)生熱情變得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此時教師再適時介入,點撥學生思維,固化學生想法,作文就會言之有物、言之有趣,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尊重學生選材的主動性
“師傅帶進門,修行靠個人”這句俗語同樣適用于小學階段的寫作教學。教師給出了作文題目,就不要去限制學生的寫作內容,也不要去要求學生一定要寫一件事或幾件事。要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讓學生明白自己要為自己的作文負責。只要學生寫出來,就不要去做太多的限制,因為學生一旦開始寫,就會有他們想要表達的主題。只要學生把作文寫得清楚明白,具有行文順序,具有真正的情感,就達到了作文教學的目的。
3.擴大閱讀面,搜集寫作素材
小學階段,課外閱讀在寫作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課內的學習應該與課外的閱讀相輔相成。因此,教師要盡自己最大努力幫助學生擴大現(xiàn)有的閱讀面,完善寫作素材,教師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1)開展閱讀講座。讀書要得法,好書要交流。教師可以適時開展一些閱讀講座,指導學生和家長選擇書籍,告知讀書方向,幫助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讓學生養(yǎng)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推薦好詞佳句給學生,另一方面鼓勵學生自己到課外書里摘抄積累。通過閱讀摘抄,學生不僅增長了見識,還在閱讀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受到作者的影響,不自覺地學習作者的語言藝術、行文風格。
(3)舉辦班級的讀書筆記匯報會。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當眾表達能力,又可以督促學生定時完成自己的讀書筆記,將閱讀落到實處,而不是流于形式。
(4)要有一定程度的積累背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在背書的時候也許還不一定能理解全部的意思,但印象早已深深地存在腦海里,等到積累成熟時,這些背誦的內容就會自動生成文字,幫助學生行文。
總而言之,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樂趣。只要采用了正確的辦法,并持之以恒加以訓練,相信學生的寫作一定會有大的突破。
(特約編輯潘霖)
G623.2
A
1007-9068(2016)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