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瑞奇
?
探尋有價值的寫作
◎ 金瑞奇
大家都會承認,閱讀和寫作是語文學習的兩只翅膀,不可偏廢。而中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卻是普遍重視閱讀教學,所謂“讀”占鰲頭,花費精力巨大,研究成果不少,可寫作方面則呈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教材“無序”、粗放,教師“無法”、隨意,學生“無奈”、害怕。分析原因,涉及到教師的認識和能力、寫作知識的開發(fā)、教材的編寫、考試評價的方法等多個方面。我以為,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直以來我們的寫作教學急功近利,應試成分過重,脫離學生的實際和寫作的規(guī)律。學生缺少表達的沖動,迷失寫作的目的,言說成果沒有讀者,不產生任何意義;作文淪為應付老師、只為考試的一種額外任務。一言以蔽之,這樣的寫作是沒有意義、缺失價值的寫作,是一種偽寫作。
回歸到本源探究寫作的意義,才有可能找到突破現(xiàn)實困境的策略與路徑。首先,教師需要轉變對寫作教學問題的認識。寫作文,不是文字游戲,不是可有可無的。寫作教學也不僅僅是簡單的教學項目,不僅僅包含那些技巧和方法,還應肩負起培養(yǎng)全人、完善人格的目的,是語文教育“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一句話:“未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度過。”寫作就是對生活的全面觀照:觀察自然與社會,反思我們的所見所聞,品味和想象我們應該擁有的美好。通過語言文字,表達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與感受,與他人分享人生的喜怒哀樂,最終成就自身的完善以及對生存世界的意義建構??梢哉f,寫作是自我存在的見證,是生命的一種形式。只有端正了對寫作的認識,明確了寫作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展開科學的教學實施。
其次,我們要從課程的高度思考寫作的內容和體式。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總是過分關注了語言表達的形式,強調文采,套用好詞好句,多用比喻和排比,堆砌三五個名人名句或者勵志故事,寫一些華麗動人但不知所云的文字。作文訓練成了技巧的訓練,教師指導重在傳授寫作的套路。不少教師偏愛文學,總是命制一些抒情散文的題目。以高、中考的題目舉例,高考作文題“懷想天空”“行走在消逝中”“詩意的生活”,中考作文題“做一個行者”“穿過烏云的陽光更加絢麗”“美麗的綻放”等等。這樣的題目明顯有著命題者的偏向,容易導致學生凌空蹈虛,寫一些濫情的文字。如何建立寫作與生活的內在關聯(lián),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表達自我的感受和見解,讓語言和生命產生和諧的共鳴,這確實是個大問題。我認為,中學生的寫作一定要切合生活實際,與他們的年齡特點、身心發(fā)展的特點相適應。為了培養(yǎng)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要開展多種體裁的寫作訓練。我個人將中學生寫作粗略地分為感性寫作、理性寫作。感性寫作就是個性化寫作,包括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體裁,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的獨特性、靈活性,關注聯(lián)想、想象能力。感性寫作在傳統(tǒng)教學中比較重視,但需警惕文人化、技巧化,要在體驗、感悟方面下功夫,要將指導和評價的重心從“怎么寫”轉到“寫什么”上來,多從內容的維度考查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感悟世界的水平。理性寫作,包括實用類、說明類、論述類文體,都是在特定任務情境下展現(xiàn)語言文字的實際運用能力,也可以稱之為任務型寫作。這些文類的寫作或說明事理,或發(fā)表觀點,都需要有一定的規(guī)范,有比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為了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中學階段這兩種寫作不可偏廢。從教學現(xiàn)狀看,我們要特別重視提升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理性的思維。相對而言,初中學生可以多一點感性體驗,在體驗中有所思考;高中學生可以多一點理性思辨,能對自然、社會、人生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當然,這樣的劃分是為了方便說明,兩者并不相互排斥,任務型寫作也有個性化的地方,個性化的寫作自然也不能沒有邏輯思維。
因為兩類寫作有不同的功能與價值,教師要做的是根據(jù)不同的文類探尋教學的策略與路徑。限于篇幅,我只談其中兩個環(huán)節(jié):寫作前的引發(fā)和寫作后的反饋。有些教師往往認為作文課最簡單,隨便拋出一個作文題,簡單提幾句要求就讓學生寫。這種布量問題的做法,幾乎不考慮學生的需求,嚴重挫傷了寫作的積極性,造成學生不愿寫、無法寫又不得不寫的尷尬局面。其實,作文教學備課的任務相當繁重,教師需要事先充分準備,選擇適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材料,研究寫作的心理,對寫作的內容和要求反復思考論證——素材是否有意義,文題是否簡潔、無歧義,寫作空間是否足夠大,驅動的任務是否合適,要求是否過高過多等等。感性的寫作要盡可能引用新聞、故事、圖片、音樂、視頻、文學作品等材料,形成富有沖擊力的情境,撞擊學生敏感的心靈,喚醒他們情感的積累,激發(fā)他們表達的欲望,使其有話可說乃至欲罷不能,形成非得下筆寫下去不可的沖動。比如2012年杭州中考,以“一份滿意的答卷”為題目,引導語:“親愛的同學,現(xiàn)在你正坐在試場里進行著語文學科的考試,相信你經過三年的努力學習,一定會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其實,我們在學習中、工作中、生活中……無不經歷著一次次的‘考試’,倘若能交出一份份滿意的‘答卷’,那么,在行進的路上,我們會走得更歡暢,更堅實?!钡谝痪渲泵娈斚?,給予考生積極的暗示,然后由實到虛,拓展“考試”“答卷”的內涵,做出正面的立意導向。導語加文題,使得學生容易下筆,有話可寫,同時并不缺乏區(qū)分度。平時擬寫的作文題力求新穎,點燃孩子的心,具有寫作的觸發(fā)點和落腳點,比如將“一件難忘的事”改為“那一次,我真想哭”,將“生活的啟示”改為“那以后,我懂得了”。只有打動了學生,引導他們去體會,去感悟,去反思成長路上的每一步,寫作才發(fā)生教育的意義。有些地區(qū)的中考嘗試任務型的微型寫作,如許多學校將“中考倒計時牌”作為九年級教室環(huán)境布置的重要內容之一,你覺得有這個必要嗎?請發(fā)表你的觀點,并闡述理由;還有,閱讀一則媽媽因女兒寫“桃花”的作文卻不知道桃花長啥樣而包下一座山種植桃樹的消息,要求寫一則觀點鮮明、言之成理、不超過150的評論。兩者都是貼近生活的話題,鮮活而又有積極的意義,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世界,對身邊的事件和現(xiàn)象有自己的思考,培養(yǎng)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此,我還想探討作文命制素材真實性的問題。有段時間,學生常常引用寓言類和心靈雞湯類故事做考試作文素材,思想導向雖然積極,但材料往往不合情理,缺少生活邏輯,學生自然只好說套話,寫假話。早年高考題“心靈的選擇”說登山隊員遇到凍僵的同伴,替他按摩,最后兩人相攜走出困境。醫(yī)學專家說對于快凍僵或已經凍僵者,按摩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引起感染,造成皮膚破潰或壞死。再說“快凍僵的人”很難被救醒,即使被救醒,其健康狀況也難以即刻恢復到起身行走的程度,所謂“兩人攙扶走出困境”是令人難以置信的。2012年的全國新課標Ⅱ卷用油漆工順手修補船底小漏洞,從而使船主避免海難的故事,也被人們指責為不合生活情理:油漆工能補船?順手補好洞的小船能在海上安然無恙?在日常教學中也有不少作文題如“勤奮出天才”“失敗是成功之母”等等,看似“高大上”,其實在邏輯上是不嚴密的。面對此類題目,學生只能揣摩命題者的意圖,說千篇一律的套話,文章缺乏思想和個性,是可想而知的。此種寫作,對學生的認識和表達沒有任何意義。在為高中檢測命作文題時,我有意引入真實的新聞材料:2014年2月,打工姑娘石芳麗騎電動車經過燕郊一個路口時,將老人韓健撞倒昏迷。石芳麗立即送老人就醫(yī),并辭去工作陪護老人。老人被感動,放棄索賠,還幫助她找到新的工作。消息傳到石芳麗的老家,當?shù)卣疀Q定樹她為典型,做出向石芳麗學習的決定,縣長帶隊專程從廣西飛到河北,看望她,代表政府向石家發(fā)放了慰問金。要求學生對當?shù)卣淖龇òl(fā)表看法??荚嚱Y果出乎預料,學生們反響熱烈。不少學生思維活躍,論述深刻而辯證,寫出了難得的好文章。我想是因為來自生活的真實情景,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命題又沒有預設傾向,為寫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另一方面,教師要強化寫作后的評價和反饋,增加學生思維成果展示的機會,讓他們真正感受自己的表達具有意義。要通過各種形式傳閱、張貼、廣播、誦讀習作,利用互聯(lián)網在博客、校園網絡發(fā)表作品,盡可能地讓寫作有更多的讀者,讓更多的人參與評價。在這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讀者意識和表達的責任感。這是寫作價值的體現(xiàn),是個人言說的社會化過程。假設今天的寫作內容即將在全校大會上朗讀,或發(fā)表在明天的報紙上,被包括家長在內的眾人閱讀,學生下筆是否會字斟句酌,反復推敲,不斷修改呢?現(xiàn)實卻是多數(shù)情況下,寫作文只有與教師單向的交流,只有一個分數(shù)評價,幾句干巴巴的語句反饋。這怎么能提高寫作的興趣和激情,怎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讀者意識呢?回歸到真實寫作,看寫作教學的弊端也許更清楚。這一點,需引起語文教師的深思。
(浙江省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310000)
詩文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