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健
?
感性與理性同樣有力
——跟蘇教版《現代散文選讀》學議論性散文寫作
◎董 健
翻開這幾年的江蘇高考滿分作文,不難看出,形式靈活、結構精巧、語言風趣的議論性散文占據了半壁江山。相對于傳統的議論文來說,議論性散文形式更靈活。它內容廣泛,也不是那么依賴邏輯,甚至不相信邏輯或反邏輯,更多依靠的是作者的感受力,從感受出發(fā),有所領悟,得出結論,或者沒有結論。學生非常喜歡寫作這類文章,而閱讀老師厭倦批改“傳統八股文”的同時,也更愿意給這樣的作文打高分。但是很多學生覺得這類文章無法在教材中找到合適的范例,不知道怎樣寫。筆者覺得《現代散文選讀》第六模塊“感性與理性同樣有力”就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寫作示范。這里就從第六模塊的幾篇文章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議論性散文的一般寫法。
寫作議論性散文要有一個“鳳頭”才能先聲奪人,這個頭怎么開呢?魯迅先生的《春末閑談》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感悟生活,找一個好的“由頭”。
《春末閑談》是魯迅先生就1925年反動統治者利用御用文人對老百姓實行“精神統治”而寫作的雜文,但文章卻從春末夏初故鄉(xiāng)有一種細腰蜂談起。細腰蜂有一種神奇的“毒針”,它只要向小青蟲一螫,就可以麻痹小青蟲的神經,讓小青蟲不活不死,直到細腰蜂的子女孵化出來的時候,還和新鮮的小青蟲一樣,供子女食用。以此為“由頭”引發(fā)議論,由此及彼談到統治者的麻痹術,深刻地揭露了古今中外統治者對勞動人民精神統治的本質及其必須失敗的歷史命運。這樣從生活中的小事寫起,感悟生活,娓娓道來,既形象生動,又饒有趣味。江蘇省語文閱卷組組長、南京師范大學何永康教授也多次在高考考前指導中提出:“學習一些‘雜文’手法,找一個比較巧妙、醒目的‘由頭’,說不定會產生較好的效果?!?/p>
2015年6月25日,《揚子晚報》發(fā)表的2015年江蘇高考以“智慧”為話題的優(yōu)秀議論文集,大多有一個好的“由頭”:如第一篇《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以“一只晶瑩剔透的蟬蛻”為由頭,盤活了生命和智慧的“大氣度”,相當機智;《中國,咱們慢慢來》以“中國戲曲中的‘水詞’的‘廢’而‘不廢’”作為由頭,引出“中國人的骨子里蘊藏著一種不緊不慢的智慧”;《“倔”和“笨”的力量》由“大躍進時期,朱東潤先生計劃三年完成一本書”為由頭,引出“真正的智慧,往往始于‘倔’、成于‘笨’”。可以說這些“由頭”使文章先聲奪人,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
何謂“由頭”?還是借用何教授的話,就是由此說開去的一個“引子”,一個“話瓣兒”。好的“由頭”,均有益于議論文的生發(fā)。魯迅先生的代表性雜文,基本上都有一個精彩的“由頭”,如剛才談的《春末閑談》中的“細腰蜂”;《最藝術的國家》中的“男人扮女人”;《燈下漫筆》中的“紙幣風波”。為什么一定要強調好的“由頭”呢?因為如今高考作文中的公理、常理、大道理太多了,讀來令人疲倦。如果有個比較漂亮的“由頭”,搶先“亮”一“亮”,閱卷人的眼球也會隨之“亮”一“亮”,你再說那些公理、常理、大道理,就不會太犯嫌了;況且,一旦有了好“由頭”,你以下的行文議論,便容易觸類旁通、有所拓展了。
那么好的“由頭”從何而來呢?當然是源于生活,如前面提及的“細腰蜂”和“蟬蛻”,要想捕捉它,必須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觀察,勤于思考;當然也可以是社會的熱點或新聞故事,這就要我們平時關注一些時事名人;還可以是一些有內涵的趣聞軼事,那就要我們平時多閱讀,勤積累。
議論性散文,雖然具有散文的“形散”特點,但說到底還是議論文,雖然寫作時不受傳統議論文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模式限制,但是思路清晰,條理分明,論證嚴謹,還是必須具備的?!案行耘c理性同樣有力”這一模塊,在這個方面也給我們的寫作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魯迅先生《春末閑談》從細腰蜂的毒針談起,引到我國古代歷史上的麻痹術,再到當代的愚民統治,再到國外的精神麻痹術,最后寫到統治者麻痹術的必然失敗,行文清晰明了,由此及彼,借題發(fā)揮;林清玄先生《可以預約的雪》由菅芒花的可以預約想到人生的不可預約,延伸到人生中的變與常,再到我們對待人生中的變與常的態(tài)度,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條分縷析;錢鍾書先生《論快樂》從什么是快樂寫起,說明永遠的快樂不存在,最后揭示快樂是由精神決定的,逐層深入,條理分明。這些文章都啟示我們,寫作議論性散文,要有一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的行文思路,這樣才能做到行文流暢,一氣呵成。
2015年《江蘇語文高考評分細則》推薦的第二篇滿分作文《智慧三境》由“佛家三境”的由頭引出“現在我認為,智慧還能分為三境:山、海、天”,然后用比擬手法具象地演繹三境界的內涵與特征:山,是經驗累積,不能變通;海,水無常形,融會貫通;天,籠罩萬物,無形無象。結構非常簡單,條理也非常清晰,但步步推進,由小智到大智,由否定走向肯定,肯定的是大智慧,一種已到達“道”的大智慧,非常高妙。再如前文所舉的《中國,咱們慢慢來》一文,由中國古代戲曲中的“水詞”由頭,引出“中國人的骨子里蘊藏著一種不緊不慢的智慧”的觀點之后,正面舉例闡述“以往的中國人從不缺乏耐心的智慧”;接著轉到反面——“為什么當下的人們對于那些細致且耐心的景象視而不見”并舉例驗證;再接著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急于發(fā)展”;最后以“耐心、冷靜地對待發(fā)展,重拾耐心的智慧”總結,可以說文章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正反對比,從現象到本質,行云流水,非常輕巧。這都提示我們,寫作時必須養(yǎng)成良好習慣,下筆之前,一定要有行文的思路,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做到胸有成竹,切不可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寫成真的“散文”。
學生寫作議論性散文時還有一個毛病,那就是:“理”不夠,“例”來湊,要么拼命舉例,要么舉例啰里啰唆,一個事例能寫三百字,寫得議論文不像議論文,記敘文不像記敘文,文體意識很淡。好的議論文應該重在說理,舉例只是為說理服務,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向這一模塊幾篇文章學習?!洞耗╅e談》為證明“治人者雖然盡力施行過各種麻痹術,也不能十分奏效,與果蠃并驅爭先”的觀點,作者舉例論證“即以皇帝一倫而言,便難免時常改姓易代,終沒有‘萬年有道之長’;‘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鐵證”。這里僅用51個字,就舉兩個事例,王朝更替,二十四史變化,行文簡潔,論證有力地抨擊了統治者的麻痹術?!墩摽鞓贰分绣X鍾書為證明“快樂永遠不存在,只有永遠痛苦”,舉例論證“不講別的,只要一個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約不來的下午,或者一課沉悶的聽講——這許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嘗到什么叫作‘永生’的滋味”。這里用68個字,用三個事例組成一組排比,簡潔有力,讓讀者形象地感受“永遠的痛苦”。可見,舉例不在多,而在精,要簡潔而有力。這也就要求我們寫作議論文時,要養(yǎng)成語言簡潔的習慣,學會概括事例,切不可把議論文當成記敘文來寫。
議論性散文受閱卷老師青睞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內容豐富,博采眾長,一下就能看出一個學生的閱讀量和寫作功底。
好的議論性散文應該是書卷氣息濃郁的,這個模塊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是錢鍾書的《論快樂》。這位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在文章中充分地向我們展示他的博學和睿智,文章中對古今中外的典故信手拈來,無一句沒有出處,真是讓人嘆為觀止。文章在開頭闡釋“快樂”時,從法語、中文、德語、《西游記》、段成式《酉陽雜俎》、戴孚《廣異記》多個方面加引論;文章論述“快樂是由精神決定”時又引用《先知書》的所羅門、蘇東坡的詩、王晫《今世說》、諾凡利教斯的《金集》、羅登巴煦的詩集《禁錮的生活》、德國詩人白洛柯斯等多引用佐證;除了這些直接的引用,還有很多化用,比如“像將離別時的宴席,隨它怎樣烹調得好,吃來只是土氣息,泥滋味”出自《西廂記》中的《長亭送別》;“于是,燒了房子,有慶賀的人;一簞食,一瓢飲,有不改其樂的人;千災百毒,有談笑自若的人”分別暗指了柳宗元、顏回、杜甫三位歷史人物,這些無不顯示著作者的廣博知識和濃濃的書卷氣息。
我們作為高三的學生,應該有一定的閱讀量,我們的文章自然也應具有些書卷氣息。在2015年《揚子晚報》推薦的滿分作文中我也很容易發(fā)現這一特質?!肚f子的智慧》一文中,考生通過莊子的“濠梁之辯”“莊周夢蝶”“鼓盆而歌”“曳尾涂中”四個故事演繹了莊子的智慧,很有書卷氣息。再如《大智若愚》一篇,為分點論證“入世的智慧”,作者舉了孔子的例子,并引用“其愚不可及也”“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為論證“智慧又是人生”,又舉王維、張潮的例子,并引用佛家“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張潮《幽夢影》中的“人生三境”。這些舉例引用都可以看出考生豐富的閱讀、豐厚的積累,使閱卷老師在閱卷時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書卷氣和文化氣息。
適當引用固然可以讓文章豐富,但如果能寫一兩句涵義蘊藉、雋永深刻的話,或詩一樣的“美句”也同樣能讓文章光彩照人。何教授多次在考前指導中強調,考場作文一定要有“亮點”,如果只是一碗清水的話,至少也要在這碗清水中加片茶葉。一兩句值得品味的句子,一定能給文章增添幾縷亮色。品讀2015年《揚子晚報》的滿分作文,這樣的句子也是俯拾即是:如同大自然一樣,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智慧是一間寂寞的空屋》);真正的智慧,往往始于“倔”、成于“笨”,在于甘坐冷板凳,倔傲地向浮躁叫板,堅定地從“笨”處著手(《“倔”和“笨”的力量》);對于真正領悟生活智慧的人,人流如潮、高樓林立的城市景象,也可以帶來春江潮水、明月清風(《生活智慧的城市景象》);過度地追求智慧反而使我們落入了俗套,本來明亮的眸子被蒙上陰翳,再也看不到存在于生活中的那些閃著智慧之光的點滴小事(《智慧之光》)等等,這樣的句子不僅點明題旨,更是含英咀華,讓閱讀老師不僅看到了考生的文學素養(yǎng),更看到了考生的思考。
吸引人的開頭,豐富的事例,精妙的語言這些都有了,但這樣的文章在高考的評卷中還是不能進入一類卷的范疇。這是因為作為議論文還缺少一個最關鍵的東西——中心觀點。這個觀點的切入角度、新穎度、深刻度、求異度對文章賦分都有很大的影響。在這一方面,《現代散文選讀》模塊也很值得我們借鑒。
魯迅的《春末閑談》切入巧妙,立意很深,以細腰蜂釋毒為幼蟲獵餌的生物競爭現象切入,抨擊的中心是反動階級的治民術,“小題”顯示了“大旨”,“閑談”變成了“正說”。林清玄的《可以預約的雪》由菅芒花的可以預約切入,想到人生的不可預約,再到人生的“?!迸c“變”。文章如果到此為止就顯然缺乏深度。其巧妙之處在于作者在此基礎上闡發(fā)對待生命要寬恕,要仁愛,要有美好的心、欣賞的心。史鐵生的《想念地壇》由地壇的安靜引入,引到“寫作的零度”,在此基礎上作者又深入一層,由寫作擴大到了生活,擴大到了人的生命的過程。寫作是生命意義的尋求,而人的現實生活也就如同寫作一樣需要去建立生命意義,這顯然更具有生命的現實性。
這幾篇文章無不在啟示我們,寫作時,既要選擇好的切入點,又不能停留在表面的議論上,而要再向深處想一想,更進一層。就像寫“智慧”,如果只是按照材料中的“智慧是一種經驗,一種能力,一種境界……”這三個提示點寫下去,思想一定沒有深度,而且也很容易“撞車”。再看滿分作文《中國,咱們慢慢來》,它以中國古代戲曲切入寫了當代中國人失去耐心的智慧,并深一步分析我們應該冷靜地重拾耐心的智慧,有諷有頌,針對性強;《智慧三境》,由佛家三境切入,寫了智慧三境——山、水、天,其難得之處在于能肯定山的“經驗累積”和?!叭跁炌ā敝笥种赋銎洹安恢兺ā焙汀半y以達到”的缺點,從而引出更深一層的議論,大智慧如天,“籠罩萬物,無處不在;同時又無形無象,不可捉摸”,這種智慧已到達“道”的地步,層層深入,步步推進?!渡钪腔鄣某鞘芯跋蟆?,先由那些歸隱自然的“居士”切入,然后由現象到本質,分析“在城市中尋覓激發(fā)生活智慧的景象”,行文至此已經很有思想,但作者再深一層,提出“不是所有的景象都能激發(fā)人們的生活智慧”并分析原因,最后總結得出結論:“對于真正領悟生活智慧的人,人流如潮、高樓林立的城市景象,也可以帶來春江潮水、明月清風。”完成三次深入的論證,思想很有深度。
閱讀是掌握寫作規(guī)律、學習寫作方法的有效途徑。魯迅先生也特別提倡這一點,他說:“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彼?,在學習《現代散文選讀》時既要認識散文的藝術特性,感受美文的藝術魅力,同時如果能夠關注它“怎么樣”,一定能給我們寫作帶來驚喜。
(江蘇省宿遷市宿遷中學;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