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福海
歷史典故:閔子騫單衣順母
追根溯源: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閔子騫早年喪母,他的父親娶了后母,又生了二子。后母給自己生的兒子穿上棉絮做的冬衣。后母妒恨閔損,給他穿的是蘆花填充的冬衣。父讓閔損駕車,閔損因為身上寒冷不堪而失控,連駕車的皮帶子都掉了。其父察知了此中的緣故,便想要休掉閔損的后母。閔損說:“母親若在,只是我一個兒子寒冷;母若離去,三個兒子都寒衣單薄?!逼淠嘎牭胶?,后悔不已,從而改過。
名家運用:閔子騫兄弟二人,母卒,其父更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其父御車,失轡,父持其手,寒,衣甚單。父則歸,呼其后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即謂其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弊域q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俄n非子·喻老》
學生運用示例:先秦時有閔子騫,無法改變擁有刻薄繼母的事實,他不曾抱怨,而是以自己的善心感化了后母,不僅后母改變了以往的態(tài)度善待子騫,子騫也通過自己的努力感動了鄉(xiāng)里。魏晉有囊螢映雪,家貧境苦雖不可選,但通過努力也能改變。天地為你設(shè)下了無限障礙,而通過自身努力,也能走出困窘。人,要改變?nèi)松柙晾?,發(fā)揮能力,使自己游入天際?!?015年湖南卷考生《扎根在土里,亦游走入天際》
成語典故: 唇亡齒寒
追根溯源: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备?,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冬,晉滅虢。虢公丑奔京師。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左傳》)
文本翻譯:晉獻公又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宮之奇勸阻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虢國滅亡,虞國一定跟著亡國。對晉國不可啟發(fā)它的野心,對入侵之敵不可漫不經(jīng)心。一次借路已經(jīng)是過分,豈能有第二次呢?俗話所說的‘面頰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丟了牙齒就受涼,那就是說的虞、虢兩國的關(guān)系?!庇莨宦牐饝?yīng)了晉國使者。宮之奇帶領(lǐng)他的家族出走,說:“虞國過不了年終大祭了,就在這一次假道之行,晉國不用再出兵了?!?這年冬天,晉國滅掉了虢國。軍隊回來,住在虞國的館舍,乘其不備進攻虞國,滅掉了它。
名家運用:讓我們回過頭來,再仔仔細細推敲一下“唇亡齒寒”這一故事發(fā)生的背景。
正如宮大人所說,“虢,虞之表也”。從當時的地理位置來看,虞國處于虢晉之間。對于晉國來說,要想攻打虢國必須經(jīng)過虞國;對于虞國來說,虢國在虞國的外圍,好比是嘴唇,具有無形的保護作用;一旦虢國為晉所滅,虞國就好像牙齒失去了嘴唇一樣,孤零零地暴露了出來 。說理真可謂切中要害,生動形象,恰到好處。只可惜當時虞公受利益迷惑,沒有采納宮大人的諫言,最終留下了“假道伐虢”的成語,讓后人思索。
那么,“唇亡齒寒” 與現(xiàn)實生活的矛盾,問題到底出現(xiàn)在哪里呢?仔細一想,你會發(fā)現(xiàn),“唇亡齒寒”在故事中不過是一個假設(sh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虛擬語氣,而不是生活實情。它是宮先生為了講明厲害關(guān)系,臨時引用了當時流行的一句諺語而已。然而就這句諺語來看,也采用的是一種文學手法,是隨即打的一個比喻罷了?!觞S《漫議“唇亡齒寒”》
學生運用示例:因為聰明,很多時候會孤軍奮戰(zhàn);因為老實,大多時候則需要與他人合作。離開眾庶,則無英雄;單調(diào)難成曲,群柱可擎天;一朵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眾人齊頭并進才能移山填海!唇與齒是相依相存的,嘴唇?jīng)]有了,牙齒自然會覺得冷。很多時候,一些關(guān)系密切,利害相關(guān)的群體,只有團結(jié)起來才能共同承擔外來的壓力。虞公雖然很聰明,但沒有意識到團結(jié)的力量,最終只能自食其果。——2015年四川考生《老實與聰明》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