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守怡
(南京審計大學(xué) 文學(xué)院, 江蘇 南京 211815)
論戲劇《恥辱》中的美國穆斯林精神創(chuàng)傷
駱守怡
(南京審計大學(xué) 文學(xué)院, 江蘇 南京 211815)
2013年普利策戲劇獎作品《恥辱》是直擊伊斯蘭恐懼癥最勇敢的聲音:主人公阿米爾身處西方社會而帶有東方文化基因,陷于文明沖突的夾縫中,生活陷入危機,精神瀕臨崩潰。文章將阿米爾“屈辱、憤怒和驕傲”的復(fù)雜心理機制置于相關(guān)歷史文化以及政治背景中,力圖探尋后“9·11”時代美國穆斯林精神創(chuàng)傷的根源——東西方文化的歷史抗衡與“他者”界定,身份認(rèn)同的挑戰(zhàn)以及中東政治沖突的后遺癥。阿米爾從志得意滿到一無所有的個人悲劇折射出當(dāng)今美國穆斯林無法逃避的尷尬與崩潰。
美國穆斯林;創(chuàng)傷;東西方文化抗衡;身份認(rèn)同;中東政治
戲劇《恥辱》是巴基斯坦裔美國作家伊亞德·阿赫塔爾(Ayad Akhtar)的代表作。該劇將后“9·11”時代美國主流社會對待伊斯蘭的態(tài)度置于顯微鏡下,以緊張巧妙的劇情、機智犀利的對白和難以磨滅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問鼎2013年普利策戲劇獎。后“9·11”文學(xué)是當(dāng)代美國文學(xué)的一個重要流派,喬納森·弗爾的《特別響,非常近》,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和德里羅的《墜落的人》等作品對“9·11”事件后人們心頭揮之不去的心理癥結(jié)進行了隱喻性的透視和呈現(xiàn),其焦點大都對準(zhǔn)美國白人?!稅u辱》的關(guān)注對象則截然不同,其主人公阿米爾是一位棄教的美國穆斯林。后“9·11”時代,美國穆斯林處境尷尬,他們?nèi)谌朊绹鐣倪M程又受到“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的持續(xù)影響,生活得小心翼翼、困境重重。劇中四個具有典型族裔身份的美國公民——“前”穆斯林、猶太人、白人和非裔——在餐桌旁進行了一場關(guān)于宗教和政治的激烈辯論,只見“文明沖突”的狂飆席卷而來,所過之處一片狼藉——最初志得意滿的律師阿米爾與最終一無所有的失敗者判若兩人。阿米爾身處西方社會而帶有東方文化基因,陷于文明沖突的夾縫中,失敗在所難免。《恥辱》透過阿米爾的人生悲劇,展現(xiàn)出“9·11”事件以來美國穆斯林無法逃避的心理創(chuàng)傷和精神崩潰。這一切背后的緣由發(fā)人深省,值得細究。
前聯(lián)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說:“世界通常會被迫創(chuàng)造新詞用以描述不斷擴散的偏執(zhí)……‘伊斯蘭恐懼癥’正是如此……自‘9·11’事件以來,許多西方穆斯林發(fā)現(xiàn)自己成為被懷疑、被騷擾和被歧視的目標(biāo)……無知的鴻溝深不見底。”[1]不論是主人公阿米爾還是劇中其他穆斯林人物,都是受害者的典型代表。隱瞞了原穆斯林身份的他本是前途無量的企業(yè)律師,因為在聽證會上聲援一名伊瑪目而受到猶太老板的懷疑和調(diào)查,原始身份遭到揭穿,前程盡毀。阿米爾起初拒絕參與該項訴訟案,“我不管什么《愛國者法案》,反正他已經(jīng)有辯護律師了”[2]11?!稅蹏叻ò浮愤@一“9·11”事件之后最具爭議的法案使得穆斯林成為重點監(jiān)控對象,它認(rèn)可了政府監(jiān)視銀行交易記錄、電話內(nèi)容、電子郵件等特權(quán)。一些慈善機構(gòu)因“疑似”資助恐怖活動而被凍結(jié)資產(chǎn)。劇中伊瑪目正是因為其主持的清真寺的募款行為有涉恐嫌疑而被告上法庭,并在司法過程中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和正當(dāng)程序的嚴(yán)重缺失。2001年,美國司法部長曾在美國市長會議上表示:“我們要讓身邊的恐怖分子得到警告。你如果簽證過期,即使只有一天我們也會逮捕你?!盵3]158阿米爾的侄子亞伯就是移民身份過期的穆斯林新移民,因而成為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特別“關(guān)照”的對象?!八麄儗ξ伊巳缰刚?。在哪里上的學(xué),父母是誰,從哪里來,感覺他們已經(jīng)掌握了我的全部信息。”[2]70對穆斯林的恐懼和戒備滲入美國社會的每一個毛孔。
伊斯蘭恐懼癥的爆發(fā)除了“9·11”事件帶來的強烈刺激,更源于東西方文化的歷史抗衡而導(dǎo)致的“他者”界定。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原本是同一種精神生活——閃族——的產(chǎn)物,一個忠實的穆斯林不需要很多躊躇就能接受基督教大部分的信條[4]4?!妒ソ?jīng)·新約》中,東方三博士給嬰兒耶穌的禮物就是黃金、乳香和沒藥,而乳香和沒藥是阿拉伯人最為出名的產(chǎn)品。但這種親緣關(guān)系在東西方文明500多年的抗衡中漸漸離散。7世紀(jì)哈里發(fā)國家的勃興、十字軍東征、奧斯曼帝國崛起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譜寫著伊斯蘭與基督教文明相互征服的歷史。茨威格如此描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歷史瞬間:1453年,拜占庭帝國最后的堡壘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攻陷。查士丁尼大帝建造的圣索菲亞大教堂頂尖聳立的十字架轟然癱倒在地,整個西方都被那倒塌的聲音震驚了。羅馬、熱那亞、威尼斯都在回響著這恐怖的聲音,而法國和德國也將要領(lǐng)略這警鐘一般的轟鳴[5]。從7世紀(jì)末到1571年的勒班陀戰(zhàn)役,羅馬在伊斯蘭文明之光的覆蓋下黯然失色。伊斯蘭文明成為歐洲人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美國作為以信仰盎格魯——新教的定居者為主流的社會,逐漸成為當(dāng)今與伊斯蘭文明抗衡的前沿陣地,誤讀與偏見成為常態(tài)。
《恥辱》中,對于穆斯林婦女的著裝,非裔美國人喬里認(rèn)為:“頭巾是邪惡的,遮蓋面部就是毀滅個性,為什么男人不用戴,每次都是女人付出代價?”[2]52這種典型的女權(quán)主義觀點將頭巾視為穆斯林女性遭受壓迫的象征。而實際上,大多數(shù)穆斯林女性認(rèn)為,選擇穿戴伊斯蘭服裝能夠讓她們獲得自由、安寧與快樂[6]9。壓迫穆斯林女性的人有時恰恰是禁止她們戴頭巾的人。當(dāng)西方人抨擊頭巾的保守落后時,穆斯林則認(rèn)為西方婦女缺乏端莊,地位低下。阿米爾從小被其母灌輸?shù)乃枷刖褪恰鞍追N女人不知廉恥,靠袒胸露背取悅男人,她們都是妓女”,并且這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共識”[2]15。甚至有穆斯林學(xué)者認(rèn)為,人類從赤身裸體到用樹葉蔽體是一種進步,因此人類越是文明,就越多地遮蓋自己[7]55。
對于“打老婆”問題,幾個人物之間也有一段爭執(zhí)?!豆盘m經(jīng)》的原文為:
……你們怕她們執(zhí)拗的婦女,你們可以勸誡她們,可以和她們同床異被,可以打她們。如果她們服從你們,那么,你們不要再想法欺負(fù)她們。真主卻是至尊的,確實偉大的。(《古蘭經(jīng)》第四章第34節(jié))
阿米爾在描述經(jīng)文大意時只提及前一句。其白人妻子艾米麗認(rèn)為“打”這個字可以理解為“離開”(英語單詞beat兼有二者之意)。她從字面上為《古蘭經(jīng)》辯解,卻不能了解經(jīng)文的上下文語境和歷史內(nèi)涵。有學(xué)者認(rèn)為,這段經(jīng)文旨在提高婦女地位。因為在伊斯蘭教出現(xiàn)以前,男人可以隨意拋棄妻子,婦女必需在男性保護下才能生存。這段經(jīng)文鼓勵家庭成員之間通過溝通來解決矛盾,而不是提倡暴力?!豆盘m經(jīng)》誕生于1000多年前的沙漠之中,如果不能正視歷史背景,動態(tài)辯證地看待經(jīng)文,不僅違背了《古蘭經(jīng)》精神,更與先知穆罕默德的行為不符。先知對妻子的過錯不是毆打和虐待,而是善意的叮嚀[8]。艾米麗自認(rèn)為了解和欣賞伊斯蘭,對其文化的美與智慧頗有贊嘆之意。而不論是維護《古蘭經(jīng)》還是贊賞清真寺的拱門,都根源于文化優(yōu)越感這一藏于內(nèi)心深處的意識。艾米麗在阿米爾被餐廳服務(wù)員的種族歧視冒犯后突發(fā)靈感,以阿米爾為模特,模仿了西班牙畫家維拉奎茲作品《胡安·德·佩雷加》,佩雷加原本是維拉奎茲的摩爾人奴隸。潛意識中,她把阿米爾看成一個“得到了主人的女人的奴隸”[2]61,這種對阿米爾的“他者”界定也使艾米麗出軌猶太人艾薩克成為必然, 正如艾薩克所指出的那樣,艾米麗一定會再次背叛丈夫,即使不跟他,也一定會有別人。
從但丁的詩歌到莎士比亞的戲劇,東方的伊斯蘭永遠被描繪成“他者”的形象,在歐洲文明內(nèi)部扮演著一種特殊的角色。穆罕默德、薩拉丁、阿維羅伊以及阿維森納的形象都因他們各自的“功能”被永久地密封和固定在一個系統(tǒng)之內(nèi),歐洲與東方尤其是伊斯蘭的對決強化了這個系統(tǒng),使伊斯蘭變成了“他者”的化身[9]70。后殖民主義時代,伊斯蘭成為暴力、保守與落后的象征,并被貼上了恐怖主義的標(biāo)簽。奴隸販子、奸商、形形色色的反派,這些就是阿拉伯人的傳統(tǒng)影視形象。哈達德認(rèn)為,穆斯林群體的同化慢于1965年新移民法實施后的其他移民群體,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基督徒和猶太教徒對穆斯林懷有成見。以艾米麗與艾薩克為代表的基督教—猶太教主流社群對攜帶東方文化基因的阿米爾的偏見,是伊斯蘭恐懼癥的根源所在,也決定了穆斯林族群同化之路的舉步維艱。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直到20世紀(jì)60年代是穆斯林移民美國的又一次高潮。這一階段中,來自分治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移民人數(shù)有所增加。阿米爾的父母就是在這次移民浪潮中來到了美國。幾十年間,穆斯林以自己的方式漸漸融入美國社會。清真寺的數(shù)量從1986年的598座增加到2000年的1 250座[10]24。海灣戰(zhàn)爭后,不論是老布什還是克林頓,每年都要在古爾邦節(jié)對美國穆斯林以及世界穆斯林發(fā)表問候。1996年,美國國會山舉行了首次開齋節(jié)招待會[11]。然而,當(dāng)今美國社會是源自信仰盎格魯——新教的定居者的社會,這比任何其他因素都更加深刻地、更加持久地對美國的文化、體制、歷史發(fā)展及特性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2]31。艾米麗提醒艾薩克不可以再輕視伊斯蘭文化,恰恰反映出伊斯蘭文化的邊緣地位,例如艾薩克認(rèn)為艾米麗會因為“東方主義”傾向而受到批判,并嘲笑她嫁給了一個棕皮膚的丈夫。而雖然艾薩克的妻子喬里也是有色人種,卻能夠頂替阿米爾得到提拔,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非裔在美國社會的同化程度和受認(rèn)可程度今非昔比。從1968年通過的《民權(quán)法案》到具有種族主義色彩的黑人形象的淡出,到2008年第一位黑人總統(tǒng)的當(dāng)選,這種自然的、漸進式的進步讓美國人深感自豪。然而,20世紀(jì)90年代后期,一些由穆斯林極端主義分子策劃的暴力活動使得主流社會對穆斯林群體的成見加深。后“9·11”時代穆斯林的美國化道路變得更加困難重重。
美國穆斯林的身份認(rèn)同與其他移民群體相比而言較為特殊,美國與某些伊斯蘭國家的對立狀態(tài)常常使得這一族群對美國的認(rèn)同與對伊斯蘭母國的認(rèn)同發(fā)生矛盾?!?·11”事件之后美國穆斯林遭遇的挑戰(zhàn)與一戰(zhàn)后的德裔美國人和二戰(zhàn)珍珠港事件后的日裔美國人以及冷戰(zhàn)時期共產(chǎn)主義的支持者在美國面臨的處境相似[10]78,這種處境導(dǎo)致了阿米爾的侄子亞伯的尷尬與憤怒。第一幕中,他通身的美國范兒,穿著名牌T恤、緊身牛仔褲和高幫鞋,改了名字,迫切地想要融入美國社會。第四幕中,他卻戴上了頭巾,衣著低調(diào),恢復(fù)了原名。前后形象之所以判若兩人,是因為一場與星巴克服務(wù)員關(guān)于基地組織的口舌之爭使他遭到了FBI的拘捕,而FBI的審問嚴(yán)重侵犯了他的隱私,令他十分屈辱?!拔覀兏静辉撾x開祖國,不該來這兒……他們永遠也給不了你想要的東西?!盵2]73他譏諷阿米爾(及其父母)為了更好的生活來到美國,卻落得事業(yè)慘敗家庭破碎的下場。此時亞伯心中的失望積累成了滿腔恨意:“他們征服了世界,我們要把它奪回來!”[2]74亞伯的轉(zhuǎn)變是一個美國認(rèn)同感銳減、母國歸屬感激增的過程。
在美國穆斯林中,年輕一代的反美情緒在增長。皮尤中心的調(diào)查報告顯示,30歲以下的美國穆斯林中,15%的人支持在某種情況下可以進行自殺性爆炸襲擊,9%的人選擇不回答,實際上就是默認(rèn)[9]154。美國與中東某些國家的敵對狀態(tài)也給大多數(shù)溫和派穆斯林造成了困擾。皮尤中心2007年的調(diào)查顯示,有35%的美國穆斯林支持阿富汗戰(zhàn)爭,48%反對;2011年的調(diào)查中,有38%支持,仍有48%反對;對這一問題不表態(tài)的比例分別為17%和14%,明顯高于美國公眾[3]165,折射出美國穆斯林不得不面對美國認(rèn)同與母國認(rèn)同對抗的尷尬境遇。阿米爾也深受其擾,在艾薩克的挑釁和逼問下,阿米爾坦言自己對“9·11”襲擊的感覺是“驕傲”,喬里追問原因:
阿米爾:(因為)我們終于贏了。
喬里:我們?
阿米爾:我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屬于哪個“我們”了吧。
喬里:可你明明是美國人啊……
阿米爾:那是族群的印記,喬。是深入骨血的。你不知道我從小受的是什么樣的教育。
那些東西不是說抹掉就能抹掉的。[2]55
在西方話語霸權(quán)體系中,“恐怖分子”是對中東反美勢力的模糊性統(tǒng)稱,而在伊斯蘭國家,這批人則被視作“勇敢的斗士,民族的驕傲”。抹不掉的族群印記讓阿米爾難以分清自己的立場,也是阿米爾對于自己的“驕傲”感到驚慌失措的根源。亨廷頓認(rèn)為,同化的最終標(biāo)準(zhǔn)是外來移民對美國的認(rèn)同,是否接受“美國信念”,采納美國的文化,從而放棄對其原籍國家及其文化和價值觀的忠誠[12]176。這一點無論是阿米爾還是亞伯都難以做到。
另外,美國穆斯林所攜帶的東方文化基因與美國文化的異質(zhì)性使得這一族群融入主流社會的過程充滿坎坷。他們一方面傾向于在本族群內(nèi)部獲得安全感,另一方面又渴望參與主流社會生活,試圖讓主流社會既承認(rèn)他們的不同,又真正認(rèn)同他們是美國人。主流社會的排斥與美國穆斯林群體規(guī)模較小的現(xiàn)實更是讓部分散居的穆斯林移民后代隱匿甚至是放棄自己的穆斯林身份[3]101。阿米爾就是其中之一。他選擇了棄教,篡改社會保險號碼,模糊父母出生地,隱瞞伊斯蘭背景,最終打開事業(yè)上升通道。他說著標(biāo)準(zhǔn)的美語,娶了白人畫家為妻,穿著600美元一件的襯衫,吃著豬肉,在猶太人的公司里努力為“美國夢”而奮斗。但連他自己也承認(rèn),小時灌輸?shù)囊了固m信仰是深入骨血、難以磨滅的。他家墻上“伊斯蘭式花園”的繪畫和東方格調(diào)的家具都暗合了阿米爾無法逃避的文化身份,就如同他總是呼喚侄子亞伯其原名“侯賽因”一樣。穆斯林在異質(zhì)社會進行身份構(gòu)建時,往往面臨穆斯林內(nèi)在認(rèn)同和社會人外在行為之間的巨大反差。無論是像阿米爾那樣通過完全同化的方式,還是像亞伯那樣選擇在主流社會邊緣生活的方式,都很難彌合這種差異。阿米爾已然無法招架身份認(rèn)同的挑戰(zhàn),這為其最終的價值崩潰埋下了伏筆。
公元632年到1258年,當(dāng)歐洲還在貧窮愚昧中停滯不前的時候,伊斯蘭文明卻像流光溢彩的畫卷般綿延伸展。巴格達作為阿拔斯王朝的都城,曾經(jīng)是獨占世界鰲頭的經(jīng)濟中心和大都市。阿拉伯人繼承了兩河文明與埃及文明的累累碩果,并吸收同化了希臘羅馬文化的經(jīng)典智慧。他們把其中許多文化影響傳到中世紀(jì)的歐洲,喚醒了西方世界,而使歐洲走上了近代文藝復(fù)興的道路[4]4。但是現(xiàn)當(dāng)代認(rèn)識到伊斯蘭文明的地位及其貢獻的人寥寥無幾。正如艾米麗所說,“穆斯林給我們帶來了亞里士多德,伊斯蘭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上帝卻不允許任何人提醒我們這一點?!盵2]24艾米麗以阿米爾為模特模仿維拉奎茲的畫作《胡安·德·佩雷加》也有其極深的歷史寓意。佩雷加是摩爾人,這是一群曾在西班牙叱咤風(fēng)云的族群。711年,皈依了伊斯蘭教的北非柏柏爾人(即“摩爾人”)向西班牙進軍,并于713年征服伊比利亞全境,西班牙改稱安達盧西亞。艾米麗強調(diào)安達盧西亞的馬賽克畫面屈折技巧比伯納爾早了400年,表達了對伊斯蘭文明的一種敬意。但是隨著15世紀(jì)基督教在西班牙全面“光復(fù)”,一些摩爾人淪為基督教白人的奴隸。
以15世紀(jì)末大航海為起點,世界進入殖民時代,伊斯蘭世界由盛轉(zhuǎn)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奧斯曼帝國的土地淪為英法殖民地,冷戰(zhàn)時期直至后殖民時代的中東歷史布滿大國干預(yù)的痕跡。正因為伊斯蘭世界曾有著無語倫比的輝煌,他們在內(nèi)心深處向往曾經(jīng)的歷史地位,渴望結(jié)束屈從與歐洲和美國的漫長世紀(jì)。因此阿米爾坦言自己對“9·11”事件的反應(yīng)是“驕傲”,正因為“我們終于贏了”。美國政府和專家認(rèn)為“9·11”襲擊源自“價值觀沖突”:穆斯林對美國敵對情緒的深層原因在于對美國的實力感到恐懼,嫉妒美國的富有,怨恨美國的盛氣凌人和剝削他人,敵視美國的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13]。這種論調(diào)有失偏頗。要考察中東國家的反美情緒,要理解阿米爾的“驕傲”之情,必須審視中東歷史尤其是二戰(zhàn)結(jié)束以后的中東歷史。美國人很少問及其政策是促進還是阻礙了中東的民主、經(jīng)濟發(fā)展或者人權(quán)。這類反省早已被“穆斯林仇恨我們的自由民主”等誤導(dǎo)性回答所淹沒,恐怖主義滋生的歷史政治根源被刻意回避。在批判阿米爾對 “自己人”的否定和對美國白人的逢迎時,亞伯痛斥道:
300年來,他們搶占我們的土地,劃分我們的國界,換掉我們的法律,讓我們渴望變成他們,成為和他們一樣的人,娶她們的女人。他們羞辱我們。他們羞辱我們,然后他們又裝作不懂我們的憤怒來自何處。[2]74
薩義德的控訴如出一轍:中東地區(qū)的地圖在華盛頓高級官員的嘴里說改就改,那些歷史綿長五花八門的族群就像是一個瓶子里裝的花生米,搖一搖就均勻了[9]8。20世紀(jì)中期,中東地區(qū)許多國家成為民族國家時,殖民者給它們劃定邊界,指派非民選的統(tǒng)治者。印巴分治導(dǎo)致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流血沖突,強行在阿拉伯人聚居區(qū)建立猶太人的國家,釀成了半個世紀(jì)的殺戮。海灣戰(zhàn)爭更成為一些穆斯林心中的奇恥大辱。亨廷頓提醒美國人,海灣地區(qū)的人都帶著恐懼、憤怒和仇恨記得多國部隊的占領(lǐng);從1980到1995年,美國在中東參與了17次軍事行動,其目標(biāo)全是穆斯林[13]193。在最后一幕中,亞伯的朋友塔里克告訴星巴克的白人女服務(wù)生:“基地組織是美國人自己一手培養(yǎng)的……不管是以前的襲擊,還是將來的襲擊,都是你們罪有應(yīng)得!”[2]69于是他們立刻遭到逮捕。而逮捕不僅不是解決恐怖主義威脅的最終有效途徑,甚至?xí)⑺麄兺葡蚩植婪肿雨嚑I。
阿以沖突是整個中東地區(qū)沖突的核心。穆斯林在1000多年里始終控制著第三圣地耶路撒冷,而《貝爾福宣言》卻強行規(guī)定在這里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1948年以后的中東歷史,彌漫著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間軍事政治斗爭的硝煙。阿拉伯人將以色列的建立視為阿拉伯人身上的殖民枷鎖,是英美維持在中東影響力的一種企圖。以色列擔(dān)心遭到阿拉伯人襲擊(和由此導(dǎo)致的滅亡),而阿拉伯人恐懼以色列人的擴張(以及由此導(dǎo)致的統(tǒng)治)[14]。雙方的爭斗和戰(zhàn)爭中搭進了太多枉死的冤魂,結(jié)成了無法解開的血仇。以色列的強勢霸道和巴勒斯坦的人肉炸彈,都阻礙了巴勒斯坦和平進程。
劇中有兩次“吐口水”情節(jié),集中體現(xiàn)了雙方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情竇初開的少年阿米爾愛上了猶太姑娘麗芙卡,鴻雁傳書眼波流轉(zhuǎn)的浪漫遐思卻遭到阿米爾的母親無情毀滅:“你別想娶她,除非我死了。”因為“猶太人偷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上帝詛咒他們?!盵2]13母親往愛上猶太女孩的兒子的臉上吐口水,第二天兒子又往笑盈盈走向自己的女孩臉上吐口水。阿米爾與艾薩克也有一段“吐口水”情節(jié)。對于美國的眼中釘伊朗前總統(tǒng)艾哈邁迪內(nèi)賈德要“把以色列掃進地中?!钡难哉?,艾薩克說自己“和大家一樣,憤怒至極”,阿米爾卻意味深長地說道:“不是每個人都這么想,有不少人拍手叫好呢!”[2]56并在艾薩克的追問下承認(rèn)自己也贊成把以色列掃進地中海,雙方?jīng)_突加劇。隨后,在得知前途被毀和妻子與艾薩克出軌的雙重刺激下,阿米爾把全部的憤怒化成了吐向艾薩克臉上的口水。
阿米爾與艾薩克的較量以阿米爾的崩潰告終,隱射了穆斯林移民與猶太移民的實力對比。在美國政治日益成為各移民社群及其母國政府較量舞臺的背景下,穆斯林移民完全不能與猶太移民抗衡。1980年代后期,美國國會參議院中有7名猶太參議員,眾議院有29名,歐洲和中東問題外交小組13名成員中5人是猶太裔[15]。相比之下,直到2006年,美國才有了第一名手按杰弗遜的《古蘭經(jīng)》宣誓就職的穆斯林眾議員,2008年出現(xiàn)了第二位穆斯林議員。猶太人竭盡全力影響國會,積極促進其與以色列的關(guān)系,這就決定了美國在阿以沖突中偏袒以方的基本立場。阿米爾在得知前途無望后在員工會議上崩潰痛哭,抗議說如果他幫的人不是伊瑪目(穆斯林精神領(lǐng)袖),而是拉比(猶太精神領(lǐng)袖),結(jié)果會截然不同。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的猶太老板正是以色列總理內(nèi)塔尼亞胡的重要資助人。阿米爾與艾薩克之間的較量放在這一政治背景下考察,誰輸誰贏不言而喻。而艾米麗(美國白人)必然出軌艾薩克(美國猶太人),阿米爾(美國穆斯林)注定一敗涂地。
普利策獎戲劇《恥辱》是反映后“9·11”時代穆斯林困境的最勇敢的聲音之一,抨擊了美國社會橫行的“伊斯蘭恐懼癥”——一種根源于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歷史抗衡以及東西方文化的異質(zhì)性與偏見的心理機制。白人妻子艾米麗在推崇伊斯蘭文化的表象后隱藏的優(yōu)越感體現(xiàn)了主流社會對穆斯林族群頑固的“他者”界定。在伊斯蘭與恐怖主義掛鉤的社會背景下,穆斯林群體遭受了“另眼相看”,國民認(rèn)同與文化認(rèn)同遭遇挑戰(zhàn),由此導(dǎo)致的精神創(chuàng)傷或成為價值崩潰的誘因(阿米爾),或成為反美主義滋生的溫床(亞伯)。暗淡的歷史榮光、戰(zhàn)后美國中東政策和阿以沖突的血仇是穆斯林“憤怒”的根源,也是阿米爾對“9·11”事件感到驕傲的根源,卻也注定了阿米爾在與艾薩克較量中的一敗涂地。在“憤怒”、“驕傲”和300年“恥辱”的糾結(jié)中,阿米爾終于在艾米麗的畫中看清了被文明沖突的陰影時刻糾纏的遍體鱗傷的自我。
《恥辱》在激烈的宗教和政治辯論中將阿米爾的悲劇推向高潮,落幕時的死寂與絕望滿含發(fā)人深省的力量。阿米爾和亞伯將何去何從?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殺手”(抑或“勇士”)?鑒于主流社會對于伊斯蘭的負(fù)面態(tài)度,答案不容樂觀。2004年皮尤中心的調(diào)查顯示幾乎一半的美國人認(rèn)為伊斯蘭教比其他宗教更傾向于暴力[7]6。然而,如果伊斯蘭教該為極端恐怖活動的發(fā)生負(fù)責(zé),那么基督教是否該為3K黨曾經(jīng)的行徑負(fù)責(zé)?事實上,恐怖分子并不比普通的穆斯林更虔誠。將宗教視為恐怖主義的主要根源,會削弱宗教的正面力量,掩蓋問題的本質(zhì)。如何理解阿米爾的崩潰和亞伯的激憤,如何撫慰當(dāng)今美國穆斯林的精神創(chuàng)傷,避免更多“本土極端分子”的產(chǎn)生,是《恥辱》最切中肯綮的價值關(guān)切。
[1] 約翰·L·埃斯波西托, 達麗亞·莫格海德. 誰代表伊斯蘭講話[M]. 晏瓊英, 譯.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2010:189.
[2] AKHTAR Ayad. Disgraced[M]. New York: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3.
[3] 王國棟. 美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穆斯林群體研究[D].西安: 西北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 2014.
[4] 菲利普· 西提. 阿拉伯通史 [M]. 馬堅, 譯.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5.
[5] 斯蒂芬· 茨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M]. 亦言, 譯. 北京: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13:29.
[6] HADDAD Yvonne Yazbeck, SMITH Jane, MOORE Kathleen M. Muslin women in America: The Challenge of Islamic Identity Today[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9.
[7] ABDO Geneive. Mecca and Main Street: Muslim life in America After 9/11[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8] 馬莉. 美國穆斯林移民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xué)民族學(xué)與社會學(xué)學(xué)院, 2010.
[9] SAID Edward W. Orientalism[M].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3.
[10] HADDAD Yvonne Yazbeck. Becoming American? The Forging of Arab and Muslim Identity in Pluralist America[M]. Texas:Baylor Univeristy Press, 2011.
[11] HADDAD Yvonne Yazbeck. Muslims in the West: From Sojourners to Citizens[M].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176.
[12] 塞繆爾·亨廷頓. 誰是美國人?—美國國民特性面臨的挑戰(zhàn)[M]. 程克雄,譯. 北京: 新華出版社,2010.
[13] 塞繆爾·亨廷頓.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 周琪,譯. 北京: 新華出版社, 2010.
[14] 小阿瑟·戈爾德施密特,勞倫斯·戴維森. 中東史[M]. 哈全安, 譯. 上海: 東方出版中心, 2015:360.
[15] 樊為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美國中東政策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 2009.
[責(zé)任編輯:吳曉珉]
On Psychological Trauma of Muslim Americans in Disgraced
LUO Shou-yi
(School of Liberal Arts,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5, China)
Disgraced, as the winner of 2013 Pulitzer Prize for Drama, is the most courageous voice to witness Islamophobia. The protagonist Amir, living in the Western society and with the Eastern cultural gene, is trapped in the cracks of civilization clashes, which expose her life into the crisis and makes her on the verge of nervous breakdown. Taking Amir’s complex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shame, anger and pride into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s, 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origins of Muslim Americans’ psychological trauma in the post-9/11 period, which involve the historical confrontation and definition of “the other”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the challenge of identity recognition and the sequelae of the Middle-East political conflicts. From full achievements to nothing, Amir’s personal disaster mirrors the unavoidable embarrassment and breakdown of contemporary Muslim Americans.
Muslim Americans; trauma;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rontation; identity recognition; Middle-East politics
2016-12-31
I207.3
A
1004-1710(2016)06-0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