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西南石油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
當代女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探析
張麗紅
(西南石油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摘 要:當代女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培育是實現(xiàn)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后備力量,是弘揚和繼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主題,是提高女大學生面對困境和挫折心理韌性的重要法寶。然而,當前女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中存在著對民族精神的認識不到位、方法實施不恰當、邊緣化偏見嚴重等問題,需要從理論上加強當代女大學生對民族精神培育的認識、從情感上強化女大學生在民族精神培育中的角色自信、在女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中融入民族精神教育。
關鍵字:女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時代價值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民族,偉大的民族需要有獨特的民族精神作為支撐。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以來的文明積淀?!懊褡寰袷侵冈陂L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以本民族大多數(shù)成員所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guī)范、精神氣質的總和,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傳統(tǒng)、精神風貌,是構成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柱?!盵1]當代女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是提高女性主體意識、價值意識、責任意識的關鍵所在。
(一)女大學生是實現(xiàn)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后備力量
女大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建設者。雖然古代封建社會對女子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不是很重視,但是隨著社會日益進步和發(fā)展,女性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凸顯。農業(yè)機械化、城市化、全球化進程中,女性不再只是處于男耕女織、相夫教子的末端化的地位階段。當代女大學生作為新時期的新女性,是智慧女性的代名詞。
新的時代條件下,需要新的展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新的時代條件下,中華兒女要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要完成的偉大歷史使命。作為新時代的女大學生在享受全球化帶來婦女權利解放福利的同時,必須要為承擔傳承和發(fā)展中華民族精神承擔責任。偉大復興“中國夢”是一項工程浩大的工程,需要全民接力。習近平總書記說:“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關鍵是要高舉理想信念的旗幟。共青團要做好青年思想引導工作、增強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須站在理想信念這個至高點上?!盵2]女大學生是有知識、有文化、有理想的女性代表,民族精神的傳承和發(fā)揚更要發(fā)揮女大學生的聰明才智。
(二)民族精神的繼承和弘揚需要女大學生
民族精神是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積淀和濃縮,具有十分豐富且深邃的內涵。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fā)展的根基。需要代代相傳、不斷弘揚和發(fā)展。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都知道的?!盵3]習近平總書記也深刻的認識到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4]
當代女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重要力量,為實現(xiàn)民族振興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以愛國主義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自強不息為動力的民族精神、以人本和諧為目標的民族精神是中華兒女代代相傳的優(yōu)秀文化基因。民族精神是在歷史的戰(zhàn)火和硝煙中經受了無數(shù)次檢驗,在民族危亡時刻起了關鍵推動作用的獨特品質。當代女大學生既承擔著建設社會主義的責任,同時也承擔著為社會主義建設孕育優(yōu)秀后備人才國民的責任和義務。
(三)民族精神的傳承和發(fā)展是提高女大學生心理韌性的重要法則
心理學家認為心理韌性是指面對散失、困難或者逆境時的有效應對和適應。[5]當代女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又處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中,思想活躍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近幾年來,媒體報道了部分女大學生不堪情感和生活壓力的重負和打擊,出現(xiàn)一些自殺等嚴重極端事件,給家庭帶來極大悲傷和痛苦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許多不良影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青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于走好一生的道路。要歷練寵辱不驚的心理素質,堅定百折不撓的進取意志,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變挫折為動力,從挫折中不斷的吸取的教訓啟迪人生,使人生獲得升華和超越?!盵6]民族精神中的自強不息、剛毅奮進、百折不撓的精神品質有助于女大學生提高心理韌性,積極面對學習、生活、感情中出現(xiàn)的消極方面,更好的應對種種困境與難題。
(一)女大學生對民族精神的認識不到位
當代女大學生大多是90后,甚至是95后,出生于這個時期的女大學生中出現(xiàn)了部分對韓國以及日本等化妝品、影視劇、明星等方面如數(shù)家珍的滿目崇拜和追崇現(xiàn)象,卻很少去關注中國的歷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民族精神等中國發(fā)展和生存的基礎性和根本性的寶藏。部分女大學生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于己無關。部分女大學生對以屈原憂國憂民為國分憂的上下求索、蘇武牧羊在外十九載依舊關心國事、林覺民為了民族存亡戰(zhàn)死沙場等以愛國主義的歷史人物和故事置若罔聞,對韓國明星宋仲基、裴勇俊、宋慧喬卻達到了一種貪戀境地。部分女大學生不關注民族精神、不關心國家大事,盲目的崇洋媚外。盲目的接受西方國家?guī)淼奈幕瘽B透,不加鑒別,價值觀念中丟棄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克勤克儉、革故鼎新的優(yōu)秀民族精神積淀。
(二)女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方法實施不恰當
民族精神的傳承和發(fā)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將民族精神之精髓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當前女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培育的主陣地主要是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課論教學是一種以班級為單位的集體式教學方式。群體式的教學形勢下,教師很難將關注點和側重點放到每一個女大學生身上。在進行民族精神的培育過程中“一刀切”的理論灌輸收效甚微。民族精神在當代女大學生中的培育沒有建立一套與女大學生成長環(huán)境、心理特征、興趣愛好發(fā)展相適應的科學和規(guī)范的教育教學方法。在對女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中出現(xiàn)部分教育指導沒有融入到女大學生的情感、學習、戀愛、擇業(yè)等生活實際中去,沒有將民族精神的內容與時俱進的列入生活道路選擇中去,將民族精神束之高閣。脫離女大學生生活實際和興趣愛好的民族精神培育,無法形成長久和穩(wěn)固的影響,自然無法將民族精神所倡導和包含的核心內容納入到女大學生的精神品質之中。
(三)女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邊緣化偏見嚴重
在我國社會,一方面,受傳統(tǒng)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女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培育沒有放到一個重要位置,在民族精神培育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強調男性大學生要繼承和弘揚以自強不息為動力、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以人本和諧為目標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女大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也有別于男大學生,情感細膩、情緒波動較大。對國家和社會的觀察視角也不同于男性,但是高校在民族精神培育的過程中采用的是“無性別”化的教育模式。在國家責任和社會責任的義務和責任的承擔中,女大學生承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邊緣化的民族精神教育忽視了女大學生本身在社會中承擔的角色,同時也忽視了女大學生在哺育和教育下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中的強大影響力。
(一)從思想上加強對女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認識
對當代女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是歷史與現(xiàn)實的要求。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華兒女在社會生活的中實踐的積累的民族共性的心理素質、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的凝練與概括。要通過網絡新媒體,以女大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民族精神的宣揚教育。例如,把許多關于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故事以漫畫的形式表達出來。在微信、QQ、MSN等社交軟件和工具上進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和教育。針對女大學生群體編制合適的民族精神書籍。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和學習。以問卷調查和走訪的形式了解女大學生對民族精神培育中的需要和想法,及時進行反饋。
(二)在情感上強化女大學在民族精神繼承和發(fā)揚中重要角色自信
梁啟超說:“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祖父傳之,子孫繼之,然后群乃結,國乃成。斯實民族主義之根柢源泉也。”[7]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要靠人力物力的資源優(yōu)勢。要不斷的在女大學生頭腦中強調女性在當今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實際的民族精神培育中,要列舉當今女性在一些領域取得的杰出成績。例如,列舉我國諾貝爾獲獎者屠呦呦在為中國的科技事業(yè)做出杰出成就當中所弘揚的民族精神特質。從情感上強化女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增加女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精神的了解和認識基礎。女大學生在社會建設中的貢獻率不容小覷,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進行民族精神培育時,不斷的重視女大學生的重要地位。激發(fā)和提高女大學生的自信,尤其提高她們的社會責任意識。
(三)將對女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融入到女大學生的生活實際當中
加強高校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加大對女大學生的社會關注程度,增強女大學生在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傳遞中的社會責任意識??梢酝ㄟ^評選校園“自強不息女大學生”、“校園十佳女大學生”、“優(yōu)秀創(chuàng)業(yè)女大學生”等活動,從女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從她們班級、寢室、朋友圈找出發(fā)揮民族精神具體的生活案例,激勵女大學生發(fā)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這些評選出來的優(yōu)秀典范正是發(fā)揚著自強不息、克勤克儉、鍥而不舍、敢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民族基因。在進行民族精神培育的過程中在民族精神理論教育的基礎上引入女大學生中的這些優(yōu)秀案例,克服她們的責任倦怠感。把女大學生在生活實際中的“拼爹”和“干的好不如嫁的好”負面典型事例歸類總結,以警醒當代女大學生,以免誤入歧途。民族精神在女大學生的培育要“接地氣”,要不斷的深入到女大學生的生活實際。
總之,在全球化日益加快的時代步伐中,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保持民族本真性尤為重要。在當代女大學生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一方面,民族精神的發(fā)展需要不斷的與時俱進才能具有時代價值,才會彰顯民族精神的持久生命力。另一方面,當代女大學生處在當今食品安全危機、婚姻戀愛危機、職業(yè)崗位危機等危機之中,需要在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中吸取營養(yǎng),增強應對各種危機和挑戰(zhàn)的心理韌性。所以女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培育十分具有時代意義,應當進一步加強和重視。
參考文獻:
[1]溫靜,王樹蔭.弘揚民族精神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3,(2):66-70.
[2]習近平.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點上[N].新華日報,2013-06-1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江澤民文選(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0-251.
[5]于肖楠,張建新.韌性(resilience)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658-665.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8.
[7]夏曉虹.梁啟超學術文化隨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6:35.
(責任編校:周欣)
中圖分類號:G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219(2016)08-0057-03
收稿日期:2016-04-01
作者簡介:張麗紅(1989-),女,甘肅武威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