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權力與溫情:南宋知縣袁采的生涯和政治

2016-03-07 12:36:52李勤璞
大連大學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衢州知縣

李勤璞

(浙江農林大學 文化學院,浙江 臨安 311300)

權力與溫情:南宋知縣袁采的生涯和政治

李勤璞

(浙江農林大學 文化學院,浙江 臨安 311300)

中國史上僅次于南北朝《顏氏家訓》的家訓類書籍是南宋《袁氏世范》。本文著眼于古代中國基層社會的秩序問題,考究著者袁采的生平事跡與政治教化行為。袁采是南宋衢州西安縣人,家世及生歿年不明,入太學讀書,隆興元年(1163)進士,乾道四年(1168)起歷任萍鄉(xiāng)縣主簿,樂清、政和與婺源知縣,登聞鼓院或登聞檢院職務。每任官一地,均有切于政治文教的著述??h政方面,在賦稅水利之外,尤其注重教化設施的建設,虔誠敬神以為民請命,題匾以鼓勵清明恤民的吏治。尤其保留前代知縣的遺跡,顯得袁采政治行為充滿深沉的溫情。這樣的基層政治令人深思和感懷。

教化空間;祀神;邑政;溫情

依內藤虎次郎(1866-1934)、宮崎市定(1901-1995)提出以來被深入接受的看法①內藤虎次郎〈概括的唐宋時代觀〉(1922)、宮崎市定〈東洋的近世〉(1950),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 10-18,153-241。黃約瑟譯。參看如下評論:平田茂樹「宋代政治構造研究序說」,『人文研究』57(2006),頁243-256。,中國史上的唐與宋兩朝,被世人常常聯(lián)稱唐宋,但在政治、社會、文化一切方面完全不同,唐是中世的結束,宋是近世的開始。唐朝是貴族政治的時代,皇帝一家與貴族共治天下,而宋代開始的近世中國,是皇帝一人獨裁的中央集權政治,世襲貴族制度沒落,代之而起的是士大夫階級,在皇帝之下治理國家。新興的士大夫不能如中世的貴族那樣憑借家世和歷史進入政府,他必須讀書,通過官員登用制度的科舉考試。因此士大夫非常在意自己家庭和家族的興旺,后世子孫必須受到經(jīng)典教育、繼續(xù)能出人頭地,宗族作為社會體制被強化起來,族譜編纂,義莊義塾與祠堂的設立,都是為了維持家族不衰。

這樣,家訓家規(guī)的編纂和施行變成十分必要的事情,宗旨是同樣的。宋代著名的家訓很多,如柳開(947-1000)《柳氏家戒》,司馬光(1019-1086)《溫公家范》,葉夢得(1077-1148)《石林家訓》,趙鼎(1085-1147)《家訓筆錄》,陸游(1125-1209)《放翁家訓》,呂祖謙(1137-1181)《家范》,真德秀(1178-1235)《教子齋規(guī)》。南宋(1127-1279)衢州進士袁采的三卷《袁氏世范》是著名的一種,自古至今流傳很廣②此書有日文(1941)、英文(1984,2014)譯本,漢文有各種通俗本。最新的版本:李勤璞校注《袁氏世范 附錄袁采詩文及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預定今年出版。,清《四庫提要》稱譽此書作為家訓類著作的價值,以為僅次于顏之推(531-602年頃)《顏氏家訓》[1]。但是就袁采本人,其生平行事一向沒有專門考究③袁采自己沒有文集傳世,《宋史》和南宋文集里無傳記,方志記述粗略而且不同,因之身世不明。這方面一向沒有專門研究,值得參考的近人文章有:Patricia Buckley Ebrey,Family and Property in Sung China: Yüan Ts'ai's Precepts for Social Life. Translated, with annotations and an introducti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pp. 10-21。陳智超,〈《袁氏世范》所見南宋民庶地主〉,《宋遼金史論叢》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頁110-112,134;曾棗莊等主編,《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卷二四六六,頁28613-28614(小傳)。,以至于人們只知其書,不知其人。本稿的意圖就是搜求零星的史料,盡量細致考察袁采的人生,并透過其人生尤其政治行為,了解當時南宋基層社會及其吏治的一斑。

一、生平事跡

袁采,名采,字君載[2]。梧坡是他的雅號。生卒年不可考,有人寫作一一四〇年出生,一一九五年卒①緒方賢一,「「編集」という名の思想——劉清之の『戒子通録』をめぐって——」,《立命館言語文化研究》21.3(2010),頁242。;或一一四〇年出生,一一九二以后故去②「元代の社會と文化」研究班,「『事林廣記』人事類訳注」,《東方學報》第七十五冊(2003),頁341。,但未見考證。

袁采的本貫,故書上有三個說法。他自稱“三衢”人,太學同學劉鎮(zhèn)稱其“三衢袁公”,時人楊萬里(1127-1206)也稱其“三衢儒先,州里稱賢”,永樂《樂清縣志》、萬歷《溫州府志》記其“三衢”人③袁采〈后序〉、劉鎮(zhèn)〈袁氏世范序〉,分別收入《袁氏世范》卷末與卷首。楊萬里〈薦舉徐木、袁采、朱元之、求揚祖政績奏狀〉,收入辛更儒《楊萬里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卷七十,頁2932-2963;永樂《樂清縣志》(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明刻本,1962)卷五;萬歷《溫州府志》卷九,治行志。。明代何喬遠《閩書》謂其“信安人”④何喬遠《閩書》(崇禎刻本)卷五十七。。天啟《兩浙名臣錄》、天啟《衢州府志》等書,則稱其西安人⑤徐象梅《兩浙名賢錄》(明天啟刻本)卷二十六,吏治;天啟《衢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抄本,1983)卷九,人物志。。

根據(jù)弘治《衢州府志·沿革》所記衢縣的歷代建治情況,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分會稽之太末縣地面,設立新安縣。晉太康元年(280)以弘農有新安,乃改為信安,又析置定陽,后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析婺州信安縣初置衢州,唐懿宗咸通年間(860-873)易名西安,至明朝仍之⑥弘治《衢州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31)(上海書店影?。?,頁18-19。字跡漫漶不清。又民國元年(1912)始改衢縣。參看民國《衢縣志》卷首,〈古西安同名異地考〉。李昌憲《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 宋西夏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頁512-513參看。。這樣看來,這三種稱謂,三衢乃雅稱,信安是古稱,西安縣是當時的正稱,其地域即民國以降的衢縣。

袁采做過太學學生,年代不明,南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進士⑦天啟《衢州府志》卷十,人物志,頁1060。木待問榜。。此后任官,其職務可知者先后有:

(一)萍鄉(xiāng)縣主簿

袁采自撰萍鄉(xiāng)縣衙主簿廳壁記,說他乾道四年(1168)四月往京城銓選,隨即赴任;六年(1170)閏月作此廳壁記⑧袁采,《主簿廳壁記》,收入同治《萍鄉(xiāng)縣志》卷六,葉23a-24a。方志也記袁采乾道四年起任主簿,見同書卷四,葉1b,卷八,葉4a。。查本年是閏五月,其時仍在任。

(二)樂清縣知縣

根據(jù)永樂《樂清縣志》卷七知縣列表:袁采淳熙五年(1178)任,張友龍淳熙十年任。再看嘉靖《建寧府志》卷六,袁采“淳熙九年(1182)知政和縣事”,則知淳熙五至九年在樂清知縣任⑨永樂《樂清縣志》卷四,宦跡;嘉靖《建寧府志》卷六,名宦,宋。。這樣的話,在萍鄉(xiāng)縣主簿至任樂清知縣之間的數(shù)年(1170-1178),袁采做什么事,待考。

(三)政和縣知縣

淳熙九年(1182)起知政和縣,在任期間著有《欷歔子》一卷、《政和雜志》《縣令小錄》⑩嘉靖《建寧府志》卷六,頁11b;民國《政和縣志》卷十二職官。。

根據(jù)袁采《世范》后序,紹熙改元(元年,1190)長至(五月份),他已經(jīng)在婺源縣知縣任上了,則他具體在政和縣任至哪一年,也不明。

(四)婺源縣知縣

根據(jù)《世范》后序,袁采至遲紹熙元年(1190)在婺源縣任。

楊萬里奏狀〈薦舉徐木、袁采、朱元之、求揚祖政績奏狀〉發(fā)奏日期為紹熙三年(金明昌三年)三月十五日,當陽歷一一九二年四月廿八日,其中也表明袁采紹熙元年至三年(1190-1192)任婺源縣知縣。惟不知止于何年。此時袁采職銜是“奉議郎知婺源縣”①辛更儒《楊萬里集箋?!肪砥呤?,頁2932-2963。。

(五)監(jiān)登聞鼓院或監(jiān)登聞檢院

明末衢州志書記載說,袁采終官“監(jiān)登聞鼓院”[1],別書作“監(jiān)登聞檢院”②天啟《衢州府志》卷九,袁采;《兩浙名賢錄》卷二十六,“監(jiān)登聞檢院袁君載采”。,因系其家鄉(xiāng)志書,其說應可采信。

按馬端臨《文獻通考》卷六十記載了宋代登聞鼓院與登聞檢院的歷史和職能③馬端臨(1254-1323),《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6)卷六十,頁考548-549。??雌饋磉@是兩個有很多功能的機構。袁采何時任這個職務,以及其后的情況,一概不知。

至于家庭情況,知道其有子曰袁景清,登開禧元年(1205)進士,同科有袁偉,系袁采之弟④天啟《衢州府志》卷十人物志,甲科,頁 1065。民國《衢縣志》卷二十一人物志參看。。

袁采跟朱熹(1130-1200)是同時人。袁采的友朋其一是太學⑤關于南宋太學,參考宮崎市定(1901-1995),〈宋代の太學生生活〉,原載《史林》16(1931),收入《宮崎市定全集》10(東京:巖波書店,1992),頁323-354。同舍生劉鎮(zhèn),字子山,一字可升,號方叔,溫州樂清人,年三十五中紹興十八年(1148)二甲第六名進士。劉銓(字全之,1110-1165)的從弟。與銓同學于從父祖向,及登第,任隆興府司法,移武義丞,改知長溪縣,政績卓著,官至隆興通判[3]3911。另一位鄭伯英(1130-1192),字景元,號歸愚翁,永嘉人。伯英俊健果決,喜慷慨論事,跟袁采同一年即隆興元年(1163)中進士,第四名,性剛,自度不能俯仰于時,甫任秀州判官,遂以親老丐祠。紹熙三年卒,年六十三。有《歸愚翁集》二十六卷(今佚)。與其兄鄭伯熊齊名,人稱大鄭公、小鄭公[3]3691??慈~適(1150-1223)所撰墓志銘⑥葉適,〈鄭景元墓志銘〉,收入《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1961)卷二十一,頁415-416。,乃是耿介之士。

劉、鄭在袁采《世范》一書的書名上有異論。袁采最初定名“俗訓”,劉鎮(zhèn)為之作序的時候,推崇此書的教化作用,為之更名“世范”。鄭氏以箕子與并世司馬光的書比照,認為仍應叫做“俗訓”⑦袁采,〈識語〉,附在劉鎮(zhèn)〈袁氏世范序〉之后,收入《袁氏世范》(宋刻本)。,足見其誠摯。

袁采、鄭伯英與木待問為同一年進士,木待問是第一名。有一段軼事可見出彼此人格的差異:“永嘉木尚書待問,少從學于鄭敷文。敷文,大儒也,名伯熊,字景望。其弟名伯英(當作仲英),字景元。登甲科,以母老不仕。敷文死,后木尚書造宅侵鄭氏地,景元不平,往與木詈詬而手擊之。景元亦大為木氏子弟所棰。明日,木訴之郡,逮景元,景元挾其母以出,木慚悚退縮而止。木素無聞望,徒以大魁為從官爾,因此永嘉人薄之?!雹喽骶福端稳溯W事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卷十八,頁969。

二、著述及其傾向

袁采每任官一地,均留心世務,各有著述,歷來正史、方志、書目等書累有紀錄,但零散且分類不同,匯考如下。

(一)《樂清志》十卷?!吨饼S書錄解題》地理類:

樂清志十卷

縣令信安袁采君載撰⑨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八,頁261。

《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地理類記:

樂清志十卷

陳氏曰:縣令信安袁采君載撰⑩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百五,經(jīng)籍考三十二,頁考1704。

稱“陳氏曰”,似乎馬端臨未見原書,依據(jù)陳氏書轉錄。而陳氏應該是根據(jù)某書上的消息著錄作者為“信安袁采君載”。上文說過,信安當時是西安縣古稱,可能袁采自署作者的時候這么寫的。

(二)《袁氏世范》三卷。

《直齋書錄解題》卷十雜家類:

袁氏世范三卷

樂清令三衢袁采君載撰①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頁314。

《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子部雜家類記:

袁氏世范三卷

陳氏曰:樂清令三衢袁采君載撰。②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百十四,經(jīng)籍考四十一,頁考1753。

《宋史·藝文志》子部雜家類:

袁采《世范》三卷[4]

核對見存宋刻本,此書是淳熙五年(1178)知樂淸縣作。而陳氏著錄撰者為“樂清令三衢袁采君載”,應該是根據(jù)書末袁采的《后序》。

(三)《欷歔子》一卷。《宋史·藝文志》子部雜家類:

袁采《世范》三卷

又《欷歔子》一卷[4]

(四)《政和雜志》《縣令小錄》。

嘉靖《建寧府志》卷六名宦(葉11a)、明代《閩書》均著錄這兩部書??滴酢夺橹莞尽芬烂鳌独m(xù)文獻通考》著錄,謂系袁采做政和知縣的時候所撰③康熙《衢州府志》(《衢州歷史文獻集成 方志專輯》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9)卷二十九藝文考,史部,頁1000。民國《衢縣志》卷十四參考。。但翻檢《續(xù)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未能檢出[5]。民國纂《政和縣志》〈舊志跋〉說這是該縣最早志書,淳熙九年起袁采知政和縣事期間撰此二書。

(五)《閱史三要》。康熙衢州府志著錄為史部史評、史抄類④康熙《衢州府志》卷二十九藝文考,史部,頁1005。民國《衢縣志》卷十四參考。。

(六)《經(jīng)權中興策》《千慮鄙說》。嘉靖《衢州府志·人物記》著錄?!犊滴醺尽に囄目肌分?,入子部、經(jīng)濟類;民國《衢縣志》入史部、政書、法典類⑤嘉靖《衢州府志》卷十〈人物記〉。康熙《衢州府志》卷二十九藝文考,史部,頁1006。民國《衢縣志》卷十四藝文志上。。

(七)《經(jīng)界捷法》??滴醺局?,入子部、經(jīng)濟類。民國衢縣志入子部農家類,謂“此蓋農家量田折算之書也”⑥康熙《衢州府志》卷二十九藝文考,子部,頁1006。民國《衢縣志》卷十五藝文志下。光緒《衢州府志》卷二十一謂以上三種是“經(jīng)濟之書”。孟子有語:“夫仁政必自經(jīng)界始”。。經(jīng)界,土地的分界。

(八)《信安志》。僅民國衢縣志著錄,入子部地方志。稱見于嘉慶縣志序⑦民國《衢縣志》卷十四。。

(九)見存詩文五篇:

〈縣廳書事〉詩⑧同治《萍鄉(xiāng)縣志》卷六。,

〈主簿廳壁記〉文⑨袁采,《主簿廳壁記》,收入同治《萍鄉(xiāng)縣志》卷六,葉23a-24a。。以上作于萍鄉(xiāng)縣主簿時期。

〈雁蕩山圖序〉文⑩永樂《樂清縣志》卷第二,山川·山·雁蕩山。這是所見最早的刊本,文字已有更動,如君易作“均”。。

〈雁山記〉文?永樂《樂清縣志》卷第二,山川·山·雁蕩山。。

〈重修縣樓記〉文?收入永樂《樂清縣志》卷第四。又收入雍正《浙江通志》(卷三十二)等志書。,以上三篇文章作于樂清縣令時期。

目前僅存者,只有《世范》一種及其兩篇自撰劉鎮(zhèn)序后《識語》和書末《后序》,和上述四篇遺文和一首詩?!堕喪啡分痢缎虐仓尽犯鲿?,僅著錄于其桑梓方志內,可能是袁采晚年居鄉(xiāng)時期的撰述。已經(jīng)不存的書,談論起內容分類,也就只能望文生義了。

袁采著述分幾類:地方志,教訓性質的書(《世范》《欷歔子》),政治類的書(《縣令小錄》《經(jīng)權中興策》《千慮鄙說》),經(jīng)濟類的書(《經(jīng)界捷法》),史抄(《閱史三要》),結合見存五篇詩文的內容,可以看出他是獻身于地方政治與教化的官員,埋頭日常本分事務,而與兩宋沉溺于詩酒禪林的著名浮蕩官僚文人持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對照《世范》的內容,更加強這樣的印象。

三、袁采的縣政

袁采由縣主簿升任縣令,前后任職四個縣,惟資料很少,只好做片段的觀察。

(一)萍鄉(xiāng)縣主簿時期

《萍鄉(xiāng)縣志》記載說,該縣的縣學,乾道四年知縣事趙廩、主簿袁采將之搬到縣治后車田①同治《萍鄉(xiāng)縣志》卷四。。南宋同時人劉清之(1134-1190)撰〈縣學記〉謂“縣故有學,主簿袁采勤力所營”②劉清之,〈縣學記〉,收入同治《萍鄉(xiāng)縣志》卷四。劉清之紹興二十七年(1156)進士,其事跡參看緒方賢一,「「編集」という名の思想——劉清之の『戒子通録』をめぐって——」,頁229-243。。

袁采還捐金重建了三間主簿廳舍。袁采撰于乾道六年(1170)閏五月的文章〈主簿廳壁記〉:“室之東偏曰‘警室’,揭之榜以自警。西偏曰‘商博’,取柳子厚吏商之言以為罕譬”③同治《萍鄉(xiāng)縣志》卷六,葉23a-24a。。警室,經(jīng)其解釋,意義自明?!吧滩比∽粤谠蠢羯獭滴模骸袄舴巧桃?,污吏之為商,不若廉吏之商,其為利也博?!雹芰谠?73-819)〈吏商〉,收入《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卷二十,頁563。乃是以“廉吏”自勉。

此文接著說:“地瀕池,池外有亭,曰‘悠然’。公退之暇,呼童子煮茗,焚香靜坐。其處芳藻參差,游鱗出沒,此中觀造化生意,興到則取酒賦詩,率成二三章,旁置一榻,醉輒就眠。于是者月數(shù)次,跌宕優(yōu)游,以為娛適,亦居官之別況也。”袁采僅存的詩《縣廳書事》大致就是這樣的情景寫出來的,詩曰:“庭下幽花照眼醒,綠陰成幄晚風清。何時拋擲銅章去,小艇煙波弄月明”⑤同治《萍鄉(xiāng)縣志》卷六,葉59b。,紀錄了他在職但不拘于官職的心志。銅章是用典,指其官印。

警室、商博與悠然三個詞表達了袁采日常辦公務與公馀退閑時的志向。正如《主簿廳壁記》所言:“噫,余之嗜靜久矣。身隸閑曹,簿書之外,曾無所事事,賓客之徒鮮克過從,乃得脫略若此。余蒞任[以]來,既不甘以俗吏自待;宰官之賢,亦不欲以傲吏相棄,是則余之志也已?!雹尥巍镀监l(xiāng)縣志》卷六,葉24a。

(二)樂清縣知縣時期

袁采在樂清時間長,做的事情更多。重建縣學:

淳熙間(1174-1189)令袁采重建,筑倉,易舊直舍為“壽朋齋”以養(yǎng)老,即講堂創(chuàng)“莞爾室”以待次舍。元至元(1264-1294)仍舊。⑦永樂《樂清縣志》卷四學校,頁1a。

次舍,息止之處。重修縣樓并撰記文:

余始至,訝縣宇之陔弊不治,而二樓尤甚,日謀鳩材備費,以外樓之功力為易,屬主簿田均(君)亟修之,更覆飾如新建,撤其西壁,代以軒檻,則簫臺、白鶴二峰相對若拱揖,公馀與同僚登焉,民之休戚好惡,耳目可接,乃榜其室曰“省俗”。

是歲之暮,始修內樓,次年上元即落成,大書“勅訓”刻臵其中。其北為同僚宴坐之所,榜曰“內觀”,使登樓者覩勅訓思自省,而知警戒焉。旁列大牘(櫝),以藏吏案,專局以司出入。

省俗、敕訓、內觀,充分體現(xiàn)知縣袁采對于一縣吏治的要求。非常在意文字景觀和空間的塑造熏陶作用。為此,一意保留前賢的遺跡:

余謂繕葺之不易如此,其創(chuàng)建之初尤費經(jīng)畫,豈可使(前任知縣)葛、劉之名湮沒不遠傳?拂塵三嘆,詳其歲月,以示后來。

二樓之額皆前令王均(君)傳所立,時為紹興辛酉(十一年,1141),王之政至今人誦之不臵⑧王傳紹興十年(一一四〇)任知縣,至十四年。永樂《樂清縣志》卷七。,而額未盡損,有請易之,不敢從。

鼓樓之款勒,蓋祥符壬子(五年,1021)令丁均(君)巽所創(chuàng)⑨丁巽大中祥符五年(一〇一二)任知縣,至八年劉慶之接任。永樂《樂清縣志》卷七。,雖更冒非一,其志隱然,好古君子有可觀者。

舊有壺漏,紹興辛巳(三十一年,1161)令徐均(君)森①徐森紹興三十二年任,至隆興二年(1164)蔣得臣接任。永樂《樂清縣志》卷七。命龍泉季南容制以鐵,不可用,遺器猶存。

——此雖細事,皆關邑政,敢不屢書。②袁采,〈重修縣樓記〉,收入永樂《樂清縣志》卷四,頁16a-17b。又收入雍正《浙江通志》(卷三十二)等志書。

袁采尊重前代縣令的業(yè)績,樓額、款勒、鐵制壺漏這類前代些微的遺痕遺物,也設法存留下去。他的這一類做法,是極力保持政治教化的歷史性,避免“人走茶涼”,帶著很深的溫情。

重建社稷壇:“宋在縣西隅簫臺山趾,袁令采重建。元仍宋舊”③永樂《樂清縣志》卷四,壇場,葉25。。

其次是重建寺院。樂清縣城有兩座對峙的山,東塔山在縣治東偏,其山聳起如圭形,與西塔山相對為縣“龍山”,高二百五十丈,陰陽家目為魁峰。宋知縣葛逢以九牛大尖山石塔雷擊,改遷塔于此,故名。西塔山一名馬院山,在縣治西偏,端整疏秀,與東塔山峙立,為縣“虎山”,相去才二里,高百五十丈,下瞰阡陌,登山而望,市井民居,衢巷如魚鱗然。以為一邑之山川氣概,悉聚于此④永樂《樂清縣志》卷二,山川。??寮粗鞅究h文運的山峰。二山被目為攸關本縣興衰的龍山與虎山。另有童謠說青龍有角財富足,青龍有聲井邑興,以故邦人裒金殿佛,捐田飯僧,鳴鐘鼓以象龍吟⑤永樂《樂清縣志》卷五,寺院。。

重建東塔院:袁采蒞任以后,“輟俸贊役”,于是布施者眾,淳熙五年(1178)九月佛殿佛堂建成。再面海修建“夙祈堂”,“室有三五,星居其中,左序川源,右列坊巷,凡苗稼蟲蝗之神畢秩焉。俾就精嚴,以時禱禬者,官所營也,復給新塘田百畝以益之。”六年十月立碑紀事⑥永樂《樂清縣志》卷五,寺院。。

重建西塔院:“三衢袁令公來,一日登山,四顧久之,且曰東、西岑,形勝均也,塔聳如頭角,燈明類眼目,廢一可乎?首為禁薪牧。新塘成,給田百畝,民言以厲祟為恐,公致禱,卒無患?!?/p>

淳熙六年春,乃即塔北創(chuàng)“溫星堂”,“為室三,以祠瘟神、火神,載諸縣志,歲為常祀?!薄坝谑巧与[罄衣缽資財傭工,公輟俸佐之,施者輻輳。不旬月為三門,為廊廡,為丈室廚廥,延門步檐,聯(lián)接環(huán)繞,輪奐翚飛,猶摶扶搖而駕絕頂也?!?/p>

歸納以上的記錄,袁采蒞任以后,是遵照本地人民對本縣風水的看法,修復佛教設施的,全是為了本縣人民的福祉,當“民言以厲祟為恐,公致禱,卒無患”。除了捐俸重建佛教設施,還新創(chuàng)官家管理的特殊祭祀設施,列為縣之常祀。

再次是興修水利等設施。

章奧埭,去縣治西二十里,在永康鄉(xiāng)二都,長三十五丈,袁采剏筑斗門,欲以民間開鑿支河。

黃花西大埭,去縣治西三十五里,在長安鄉(xiāng)七都,長二十丈,袁采增筑,另外作護埭,下為暗溝。

姜公橋,樂清縣城負山瀕海,東西各有一溪,東入于東海。舊有橋以接通衢,淳熙己亥(六年)傾于洪濤,袁采循舊材而重修。

在樂清期間,袁采撰修了十卷《樂清志》。因“送迎及祠禱”,三走山間,默記所歷,了解雁蕩山的詳情,請當?shù)禺嫾夷叨俗魃綀D多幅,附錄所撰縣志之內⑦袁采,〈雁蕩山圖序〉,收入永樂《樂清縣志》卷第二,山川·山·雁蕩山。,另撰紀事文章《雁蕩山圖序》《雁山記》,詳述雁蕩山山水之勝、珍奇的鳥獸、空間的范圍,以及僧俗開山的經(jīng)過⑧袁采〈雁山記〉〈重修縣樓記〉,分別收入永樂《樂清縣志》卷四和卷二。。修志,歷來是縣官重要的工作。

光緒《樂清縣志》卷三記名宦祠,在大成殿欞星門左,宋代有二位入祠:焦千之,袁采。時人評論說:“公廉介自將,以他人為家者為邑,為子孫者為民,凡可以弭災變、移風土,千百年之利者,必極力為之,用心亦云廣矣!”⑨毛仕龍,〈西塔院記文〉,永樂《樂清縣志》卷五,寺院、院。

(三)政和縣知縣時期

嘉靖《建寧府志》卷之六名宦說:“袁采,淳熙九年(1182)知政和縣事。持己廉謹,惠澤及民甚多,嘗撰《政和雜志》及《縣令小錄》”。民國《政和縣志》謂這是本縣有縣志之始,然而對其具體的縣政,并沒有敘述,僅略記其對鹽法也作了重要的更動,于民方便。還記載袁采在本縣也被奉祀于名宦祠(卷十二職官),認為是循吏(卷二十五循吏傳)。

袁采鹽政改革兼顧地方財政和民眾利益,非常周全,但終因不合制度,民間也不信,短期就取消了。時人朱熹報告其施行經(jīng)過(1193年)謂:

政和縣有小路數(shù)條,通羅源、寧德海鄉(xiāng),歩行不過兩三程可到,故私鹽毎斤不過四十五文,而官鹽則必泝流運綱①綱是為運輸大量物資編成的運輸組織。唐代,行于遠方則組織長綱。南宋時代在陜西四川買到的馬匹輸送給臨安府和長江沿岸的軍中,叫馬綱。,或半歲而后達,腳費不貲,故官鹽立價不得不高,每斤之直遂至不下九十文,所以從來民間只吃私鹽,而官鹽自非科抑,雖銖兩無售者。

蓋縣道空乏狼狽,而州府漕司不得此縣財賦之入者有年矣。中間知縣袁采始為出賣落草私鹽之術,其實乃自買私鹽而分臵數(shù)坊賣之,以給歲計。自此以來,縣道稍可支吾,而州府漕司亦獲其助。

但民間本自不愿買吃官坊貴鹽,而不買者又有申舉追呼之擾,故行之未久,即以違法致訟而罷。②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卷第二十九,書(時事出處),葉17b~18a。札子是當時公文的一種,上行文??础奥洳菟禁}”及其前后文,可能是指沒收的私鹽。

(四)婺源縣知縣時期

本期的史料完全缺乏。唯有楊萬里受命實地調查地方政治,回到京城之后,向朝廷提出報告,推薦袁采等四位知縣,袁采列第二:

臣屬者祗奉明詔,問囚上饒。因之得以循行郡邑,自當涂,歷宣城,道新安,至上饒。歸途經(jīng)鄱陽諸邑,南康,池陽,殆遍一路九郡之境,用諏民氓之休戚,廉察守令之能否。得賢令四人,敬以聞焉(中略)。

奉議郎知徽州婺源縣袁采,三衢儒先,州里稱賢,勵操堅正,砥行清苦,三作壯縣,皆騰最聲。及來婺源,察見徽之諸邑,其敝之尤者,專以科罰為理財之源流,廣開告訐之門,每興羅織之獄;大者誣曾參以殺人,次者謗陳平之帷簿;至其小者,不可殫舉。采首摘其敝,白之監(jiān)司太守,請痛禁止。自是諸邑之民,皆得安堵。

(前略)茲四人者,臣自到部,即聞其治行,俟之兩年,不變益賢。觀之甚久,察之甚詳。委有績用,不可掩抑。如蒙圣慈特賜旌擢,異時必有可觀。后或不如所舉,臣甘坐繆舉之罰。

紹熙三年三月十五日發(fā)奏。③辛更儒《楊萬里集箋?!肪砥呤?,葉2962-2963。

可見袁采始終在意政治清明與溫厚教化,處處為民著想,歷久不變。時人、同鄉(xiāng)進士祝禹圭④祝禹圭字汝玉,信安人。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為全州教授,淳熙中知休寧縣,為政清簡,嘗注東西銘解,朱熹淳熙戊申(十五年,1188)八月甲申為作“新安道院記”。昌彼得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冊三(臺北:鼎文書局,1987),頁1803??滴酢夺橹莞尽肪硎?,謂祝禹圭西安縣人,乾道元年(1165)進士。評論袁采:“廉而近介,公而過剛,勤而苦節(jié)”⑤嘉靖《衢州府志》卷十〈人物記〉。。顏之推曾曾說,“士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談虛論,左琴右書,以費人君祿位也”?!皣貌模筝^不過六事”,第四種藩屏之臣,“取其明練風俗,清白愛民”[6],袁采正可當此。

至于袁采任監(jiān)登聞鼓院時期的行事,完全無資料。《世范》一書體現(xiàn)了他拳拳為民為公的用心,其中很多內容應來自他基層為政的經(jīng)驗見聞和他的一貫看法,將另外行文探討。

四、總 結

根據(jù)上文所考,袁采生卒年、家世背景均不詳,其一生的事情也僅知不連貫的片段。他是衢州西安縣人,做過太學學生,當時跟樂清縣劉鎮(zhèn)同舍,其后行事如下:

隆興元年(1163)進士。

乾道四年(1168)為萍鄉(xiāng)縣主簿,六年(1170)閏五月仍在任。

淳熙五年至九年(1178-1182)樂清知縣。

淳熙九年(1182)起任政和知縣,不止終于何年。

紹熙元年(1190)五月在婺源知縣任上,到紹熙三年(1192)三月仍在該任。

僅知其三十年間的大概,其后擔任登聞鼓院或登聞檢院職務,時間不明。他的兒子和弟弟均為進士。

袁采為官一地,均留心地方,做成撰述八種,內容廣泛,見存《袁氏世范》三卷和詩文五篇。從書名、存世遺文和別人的記載看,他是置身于基層社會、實地調查、篤實于政治教化的官員,個人的出處又不拘泥官職,高風亮節(jié)與救世熱忱并具。這與同時代載酒泛舟、出入禪林、作詩填詞的士大夫有完全不同的人格理想?!妒婪丁坟S富的內容更能體現(xiàn)他的救世熱情。

袁采的政治生涯中,留存下來的行事是瑣碎而多方面的,一是水利工程與橋路的建設和維修,牽涉復雜關系的鹽政措施,整理婺源縣的亂端,地方志的撰寫,二是教化設施的建立和重建,諸如縣學與社稷壇的移建或重建,縣衙門廳舍的修筑,寺塔的重建,增設祠祀,著意存留前代知縣的舊跡,修建園亭供休息養(yǎng)心。這些事情深得地方人民的感戴,他因而被列入名宦祠。

內蒙古大學教授周清澍老師是元蒙史家,但學問關懷十分廣泛,近年以南宋末年寓居湖州的牟巘(1227-1311)文集《陵陽集》做資料,探討南宋地方官的職責,“一般而論,地方官的主要工作是處理民、刑事糾紛和收繳賦稅,但這類事件能見之于《陵陽集》的不多”,而收錄的多數(shù)是祭神文字,這也反映了當時地方官的重要職責所在和日常生活[7]。南宋初的袁采也是這樣,在樂清任的時候,重建對于本縣風水十分重要的佛教設施東西塔院,同時新創(chuàng)夙祈堂與溫星堂,均撥給香火地,以祀于民生有關系的神,載諸縣志,歲為常祀。地方官祭神也就是在為民請命,躬自施行教化,為居民做榜樣。清代名臣傅弘烈(1623-1680)曾指出,古今談吏治者,曰繭絲,曰保障,曰教化。繭絲即衣食與賦稅,保障即治安,敬神屬于教化,“吏治惟教化為難”[8]。教化好了,風俗淳良,地方就太平無事了。

袁采有一個特殊的做法,就是題匾,所用字眼兒每與周遭的環(huán)境相配,形成一個有深意的教化空間,對官吏或本人隱隱中起積極影響。另一個做法是存留前代知縣遺跡,認為這皆關“邑政”,在三年一任、官員如走馬燈的情勢下,試圖保持善政的延續(xù)和積累,是一種深刻的溫情。這不免使我們深思:何謂傳統(tǒng)中國基層社會的政治與文教?

南宋的北部強鄰,先后是金朝和元朝,軍事上南宋一向的是守勢和失敗的。這是長期的情勢。北方的敵人有進取心,總有一日,南宋會大廈覆傾。袁采這樣的士大夫憑著良心,從事深入、淳良的政治與教化,當時他們的念頭和心情是怎樣的呢?他們如何理解自己行為的意義和那時覆蓋南北朝的天意呢?當后世人翻閱《世范》,了解袁采的行事,再盱衡天下的事態(tài),不免心存此問。

[1]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九十二[M].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 780.

[2]劉鎮(zhèn).袁氏世范序[M]//袁氏世范.影印宋刊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卷首.

[3]昌彼得,等.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冊五[M].臺北:鼎文書局,1988.

[4]脫脫.宋史卷二百五:藝文志四[M]//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5211.

[5]續(xù)文獻通考[M].影印本//續(xù)修四庫全書.冊765.

[6]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卷四:涉務第十一[M]//顏氏家訓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90-291.

[7]周清澍.從牟巘《陵陽集》看南宋的地方官[J].中華文史論叢,2012(4):40-41.

[8]傅弘烈.別韶州二十四則并序[M]//《傅忠毅公全集》卷六.(影印本收入《清代詩文集匯編》冊八二).

Power and Warmth: the Life and Politics of Yuan Cai,a Magistrate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LI Qin-pu
(College of Culture,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Lin'an 311300,China)

Yuan Ts'ai's Precepts for Social Life in Southern South Dynasty is the best family instruction next to Yan Family Instructions in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order of the grass-root society in ancient China by investigating Yuan Cai,the author of Yuan Ts'ai's Precepts for Social Life still much unknown but that he was born in Xi'an, Quzhou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He studied in the Imperial College and was enrolled as Jinshi in 1163,the first years of Longxing. Since 1168,the fourth year of Qiandao,he was appointed the Register in Pingxiang,the magistrate in Yueqing,Zhenghe and Maoyuan and in the court and the procuratorate. He wrote about the local politics and education everywhere he worked. Except the tax policy and irrigation establishment,h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education and culture construction. He prayed the God for the people by encouraging clear and considerable administration and keeping the historical remains of the former magistrate with warmth of Yuan Cai's politics within sights and emotion.

Space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Worship the Gods; Grass-root Politics; Warmth

K245

A

1008-2395(2016)05-0016-09

2016-08-16

李勤璞(1962-),男,法學博士,主要從事海洋邊疆與內陸邊疆的地域史研究。

猜你喜歡
衢州知縣
衢州爛柯山
文化交流(2019年10期)2019-11-22 10:41:21
鐵拳剿劣 亮劍斬污 衢州環(huán)保堅決打好護水保衛(wèi)戰(zhàn)
衢州治超亮劍
中國公路(2017年6期)2017-07-25 09:13:56
衢州某大橋V型剛構掛孔研究
中國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沒頭腦
青石碑
青石碑
民間文學(2016年5期)2016-05-14 16:07:49
劉禹錫從容待逆境
衢州夜晚
黃河之聲(2016年24期)2016-04-22 02:39:46
紅美人在衢州的引種表現(xiàn)與適產優(yōu)質栽培技術
浙江柑橘(2016年4期)2016-03-11 20:12:56
玛沁县| 五河县| 苍山县| 巴里| 进贤县| 海原县| 山西省| 新龙县| 永川市| 大渡口区| 土默特左旗| 分宜县| 礼泉县| 柏乡县| 浮梁县| 丹棱县| 关岭| 赞皇县| 合肥市| 宜兰市| 陆川县| 二手房| 海林市| 建德市| 金溪县| 喀喇沁旗| 永州市| 射洪县| 濉溪县| 嘉荫县| 中卫市| 平潭县| 格尔木市| 佛山市| 宽甸| 荥阳市| 阿拉善左旗| 河北区| 新乡县| 青神县| 赫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