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勁松
(農業(yè)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北京 100125)
經濟增長理論中的跨國比較與技術進步分析
王勁松
(農業(yè)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北京 100125)
本文研究了經濟增長理論中的跨國比較分析框架。文章首先討論了跨國增長回歸分析中趨同與趨異(包括俱樂部趨同)的概念及其意義,研究了跨國增長比較中的增長率核算、發(fā)展核算,進而討論了增長理論中的技術進步分類和測量。本文研究的問題,為開放條件下經濟增長理論的探討,說明跨國經濟差異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分析框架,對于增長經濟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增長;跨國比較;發(fā)展核算;技術進步
經濟增長的跨國比較是對封閉一國模型的檢驗,也是為了說明各國增長路徑的異同。在跨國增長比較中,較早的認識認為,新古典增長理論強調的是各國增長路徑的趨同,內生增長理論強調的是各國增長路徑的趨異;但是,本文研究的“俱樂部趨同”的概念說明,在絕對的趨同與趨異之間存在一個中間的概念,它說明了更復雜的“多重均衡”狀態(tài)的可能①實際上,在內生增長理論中,強調知識資本積累的AK模型認為,各國增長路徑是趨異的;強調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破壞”的熊彼特模型認為,各國的增長路徑是“俱樂部趨同”的。??鐕容^中的增長率核算試圖把各國一段時期內的經濟增長分解為不同的增長源泉,以此說明各國經濟增長的差異;水平核算和發(fā)展核算則直接把各國經濟水平的差異分解為資本要素的差異與技術的差異。增長率核算占跨國比較的主流,但是,發(fā)展核算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后者的研究結論認為,跨國的收入差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技術(TFP)的差異,而不是由于資本要素的差異。這樣,在解釋跨國的收入差異和增長差異現象時,強調各國技術相同,人均資本密度存在差異,資本要素邊際報酬遞減的新古典增長理論的解釋是不夠的;需要強調各國技術差異、制度差異以及技術(制度)擴散內生增長理論的解釋。
(一)趨同與趨異
跨國增長比較中的回歸分析,就是進行多國數據的橫截面分析(cross-section analysis)。在跨國回歸分析中,所謂趨同(收斂)意味著窮國比富國增長快;即初始收入與增長率之間的負相關關系。所謂趨同與趨異,簡單地說,就是一國模型的多國比較;一國模型與多國模型的比較是相互支持的。對于趨同、趨異問題的不同回答,是比較不同增長理論的一個尺度②新古典增長模型的收斂速度很快,收斂的動力是人均物質資本差異,它隨資本積累而消失。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人均物資資本的差異不是決定各國經濟增長率差異的根本原因,各國實現技術進步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才可能是導致各國經濟增長持續(xù)差異的根本原因。。趨同(convergence,收斂)包括絕對收斂、條件收斂。絕對收斂指的是,不論條件如何,窮國都比富國收斂更快。條件收斂的主要意思是在控制其它變量后,人均產出低的國家,相對人均產出高的國家,有著較高的人均產出增長率。
在數理上,收斂性可以分成β收斂和σ收斂兩種。β收斂:向期望值收斂,窮國比富國收斂更快。σ收斂:是關于橫截面的收斂,離差——用國家或區(qū)域間的對數人均收入或產出的標準差來衡量——隨時間而衰退。“俱樂部趨同”是指初始條件或經濟增長參數比較接近的一組國家比較容易出現趨同。比如美國的各州,OECD的各國之間出現的收斂①但是,這仍未解決不同俱樂部之間的趨同問題,還帶來一個問題:如何確定“俱樂部”的分類和組建?參見Quah(1996)[1],Galor(1996),Azariadis and Drazen(1990)。在增長的跨國回歸分析中,選擇解釋變量非常重要。根據這些變量可以把各種國家分成不同的集團,同一集團內的國家有相近的穩(wěn)態(tài)。這樣更容易分析控制變量對收入的顯著性。。
圖1說明了“俱樂部收斂”:國家1、國家2屬于同一個俱樂部集團;國家3、4屬于同一個俱樂部集團。收入高的國1保存高的收入水平;收入低的國4保持低的收入水平。中等收入的國3、國4存在分化:它們的增長路徑先收斂、交織在一起;然后,分化。在相同的技術進步率的假設條件下,兩個俱樂部集團分別收斂到不同的增長路徑。
(二)收斂研究的意義
在條件收斂的回歸中,除初始收入之外,還包括了其他控制變量;初始收入可能與增長率正相關。包括多部門的內生模型也得出相似的結論??纯纯刂谱兞康姆柧椭溃焊嗟耐顿Y、更多的教育、更低的人口增長、更低的政府支出率、更低的黑市貼水、政治穩(wěn)定、自由市場、金融深化,它們都會導致更高的增長。許多回歸說明了政策變量的作用;但是,關于政策變量的影響爭論很大。
Mankiw(1995)認為,使用回歸去說明如何促進經濟增長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貧w存在的計量問題,從數據推導結論成為困難的事情。對于政策研究者而言,忽略回歸是不會犯太大的錯的,基本理論、仔細的觀察、常識對于政策,是更可靠的。
(一)跨國增長比較中的增長率核算
跨國的增長核算包括增長率核算和水平核算(以及發(fā)展核算)。目前文獻中的大部分核算都是增長率核算。增長率核算是標準的增長分析。增長率核算可以運用于一國的時間序列的分析,也可以運用于跨國的橫截面分析。增長率核算的目的是區(qū)分技術進步和要素投入對增長的作用;增長率核算得到主流經濟學和官方的承認;但是,增長率核算是有缺陷的。
1950年后,東亞國家,包括日本和韓國等四小龍,成為世界增長最快的國家。資本要素積累是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快速增長的原因嗎?技術進步在其中的作用不重要嗎?這個問題引起廣泛的關注。Young(1995)進行的標準的增長率核算,認為確實如此。然而,近年來出現的一些文獻認為,標準的增長核算不能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增長核算具有很大的局限性;Easterly and Levine (2001)[2]還認為,增長核算只是一個處理過程,用它來解釋相關性是危險的。
(二)跨國增長比較中的發(fā)展核算
Mankiw,Romer and Weil (MRW ,1992)、Hall & Jones(1999)提出水平核算;Caselli (2003)[3]則提出了發(fā)展核算。本文沒有區(qū)分水平核算、發(fā)展核算這兩個概念。發(fā)展核算的目的是把跨國間的收入差異歸結于要素投入的差異和 TFP的差異。發(fā)展核算從假設各國的技術水平相同開始,假設各國沒有技術差異;那么,各國的收入差異是由資本密集度造成的。發(fā)展核算研究的問題是,要素的差異能否解釋收入的差異?
MRW(1992)的水平核算假設各國的技術水平相同,各國的收入水平差異是由儲蓄率、人口增長率、折舊率的差異造成的。Caselli(2003)建立一個僅包括要素,沒有包括技術的模型7。模型假設各國有相同的技術水平,這個模型檢查資本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解釋跨國差異?
Caselli(2003)計算的結果是:success =0.4;也就是,僅包括要素,沒有包括技術的模型只能解釋實際差異的 40%;Caselli(2003)的結論是,技術(TFP)的跨國差異還是非常大。
Klenow and Rodriguez-Clare (1997b)[4]和 Hall and Jones (1999)的方法是不同的。他們研究資本的密集度K/Y,H/Y是否能夠解釋y?這有很大的爭論。Hall and Jones (1999)認為,OECD 的生產率是接近的,蘇聯有高的資本積累率,低的生產率。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的差異主要是生產率的差異,而不是要素的差異。1988年,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是美國的6%;如果不是生產率的差異,中國的勞動人均收入應該是美國的50%。最富的5個國家的勞動生產率是最窮的5國的31.7倍,它們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差異是1.8和2.2倍;效率差異是8.3倍。如果沒有效率的差異,要素的差異只能形成4倍的產出差異。所以,要素的差異只能解釋跨國差異的一部分。
MRW (1992)的水平核算,用物資資本、人力資本的儲蓄率的差異,解釋了最富的5%國家與最窮的5%國家的實際收入差異的 74%。在 Klenow & Rodriguez-Clare(1997b)、Hall & Jones(1999)中的這個比例分別是36%,40%;他們認為,平均而言,樣本國家的技術水平只是美國的 1/2。Easterly and Levine(2001)對MRW的水平核算進行了國家分組的增長回歸,允許技術存在跨國差異,發(fā)現:南亞、非洲的技術水平(技術,就是不能由回歸項解釋的部分)比其他地區(qū)低;OECD的技術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對發(fā)展核算的批評包括兩方面:技術進步的要素的非中性和適宜技術的觀點。在發(fā)展核算中,對彈性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success指標對替代彈性是敏感的。彈性低,僅包括要素的模型的解釋力越高;彈性高,僅包括要素的模型的解釋力越低。這樣,就需要 TFP的解釋。適宜技術的觀點認為:對各國技術一致的假設,可以反對說,窮國可以使用更合適它們稟賦的技術。各國都可以在同樣的菜單中,進行選擇。適宜技術就是產出最大化的技術。適宜技術的概念說明了技術的重要性。在適宜技術條件下,僅包括要素的模型的解釋力更低。總之,長期而言,技術(TFP)的跨國差異是很大的。
技術是一種生產要素,技術進步是技術創(chuàng)新和技術擴散的結果。在經濟增長理論中,技術進步是不可缺少的概念。在經濟增長模型中,技術進步是體現在生產函數之中的,技術進步的規(guī)定和生產函數的規(guī)定是同時決定的。技術進步是可以測量的;技術進步是可以或應該被解釋的。新古典增長理論主要在生產函數的形式中,研究抽象的技術進步的方向和要素的替代彈性;技術是一種抽象的“剩余”。在新古典增長理論中,根據技術、資本投入的兩分法,只有技術進步才是經濟持續(xù)增長的源泉;Solow模型指出了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引進技術進步后,有效勞力的增長等于技術進步率,等于人均收入的增長率,穩(wěn)態(tài)仍然存在。
從技術進步對收入分配的影響角度分析,如果技術進步同時保持了資本與勞力在總收入中的分配份額,它就是中性的;如果它使勞力在總收入(總產出)中的份額下降,它就是勞力節(jié)約型的技術進步;如果它使資本在總產出中的份額下降,它就是資本節(jié)約型的技術進步。中性的技術進步,在生產函數的規(guī)定中,主要有以下3種:
Harrod中性技術進步(勞力增強型的技術進步):在一次齊次生產函數中,在產出增長時,保持資本/產出比y/k不變的技術進步;生產函數表示為:在資本回報率(利率)不變的情況下,人均資本不變,增加勞動投入:。
Hicks中性技術進步(產量增強型的技術進步):在一次齊次生產函數中,在產出增長時,保持資本/勞動比不變的技術進步:。
Solow 中性技術進步(資本增強型的技術進步)是:在一次齊次生產函數中,在產出增長時,保持勞動生產率 y不變的技術進步;生產函數表示為:。
在通行的增長理論模型中,特別強調Harrod 中性技術進步與Hicks中性技術進步的區(qū)別(這也就是體現型和非體現型的技術進步的區(qū)別)。在Harrod增長中,只要考察資本的增長,就考察了技術進步,技術進步體現在資本的增長上;而在Hicks增長中,技術進步是外生的,沒有得到解釋。在經驗分析中,這對于區(qū)分新古典模型與內生模型是很重要的。在一般的新古典模型中,只有Harrod 中性技術進步才可能有穩(wěn)態(tài)增長存在;而在標準的國民經濟核算中使用的是Hicks中性技術進步,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矛盾。
另外,生產函數形式的選擇也非常重要。在兩要素的CD函數中,要素的替代彈性為1,參數的選擇(Harrod技術進步、Hicks技術進步的選擇)對穩(wěn)態(tài)分析沒有影響;在更一般的CES函數中,要素的替代彈性不為1;生產函數形式的規(guī)定產生了大的影響。
研究技術進步和增長的源泉文獻中,技術進步的方向沒有得到重視。在技術進步的測量中,通常一直都是假設,技術進步就是 TFP的提高,它對不同要素、產業(yè)都是中性的;這個假設是有問題的——上個世紀以來技術進步是技能勞力偏向的;美國的資本分配比例是穩(wěn)定的,資本/勞力比不斷上升,這說明技術進步是勞力增強型的。
(一)TFP方法——Solow剩余
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分析是經濟增長分析中的一種簡單的方法。TFP作為剩余,反映的是“對忽略的測量”(Abramovita1956);剩余說明了一定投入條件下,產出的變化,也就是它反映了生產函數的移動。剩余是一種非參數的指數。許多原因可以引起生產函數的移動。剩余不等于技術進步,雖然,它通常是。
Solow(1957)[5]把加總生產函數和生產率聯系起來,他的貢獻在于把生產函數和指數方法聯系起來。他的加總生產函數使用Hicks技術和規(guī)模報酬恒定假設。與一般通行的看法相反,Solow模型中的技術進步與TFP是不同的。根據假設,技術進步是外生的,TFP是“對忽略的測量”;兩者在數值上也不應該理解為相等;但是,人們經?;煜@兩者的差別。
在經濟增長的TFP核算上,Harrod方法與Hicks方法進行了激烈的爭論。Harrod方法允許引致的積累效應,它的方法是,TFP測量的是保持代表資本/產出比率的直線斜率不變的生產函數的移動,而不是人均資本不變的方式,當無成本的創(chuàng)新發(fā)生時,Harrod方法把經濟增長率變化的一部分歸結于生產函數的移動,只有超過經濟增長率的資本增長才是資本獨立的對經濟增長的激勵。
TFP的數值大小和它對增長的影響兩者之間的區(qū)分,被很多人忽視了。在關于技術吸納(technology absorption)和資本積累哪個是經濟發(fā)展的動力的爭論中,這個忽略起作用。Harrod方法認為,TFP的吸納作用是大的,儲蓄/投資的效應是小的。
(二)內生增長理論的看法
傳統的TFP方法不能解釋1960年代后期生產率下降的現象;而人們看到技術革命的發(fā)生,這產生了對它的懷疑。從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發(fā)展到新的內生的經濟增長理論就是為了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1980年代是剩余方法發(fā)展的高峰,是非參數方法的分水嶺;然而,方向已經從Solow、Kendrick等的加總非參數方法轉向了。包含了報酬遞增和技術擴散的新增長理論挑戰(zhàn)全要素剩余法的兩個前提:市場完全競爭和規(guī)模報酬不變。在新增長理論中,剩余反映的是一個過程。剩余不會消失。新增長理論的范式和大量的微觀數據正好滿足了剩余存在的需要。新增長理論還強調個體之間的外部性,認為創(chuàng)新是經濟系統的內生現象。這種方向的變化使人們更加關注微觀數據,研究非完全競爭的產業(yè)組織形態(tài);用企業(yè)的研發(fā)、專利解釋生產率的變化;注重產品質量提高的研究,并以 R&D來解釋產出增長的內生性。在內生的增長模型中,標準的增長核算可以提供有效的信息;Barro(1998)[6]認為,新舊方法是互補的。
TFP是用來說明更多產品的生產;在解釋產品的質量創(chuàng)新上,有困難。水平創(chuàng)新和垂直創(chuàng)新是難以區(qū)分、難以加總的。在剩余中考慮了產品創(chuàng)新的 TFP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資本隱含型的技術進步上,并對投資品價格進行調整;或者,對消費者物價進行調整。
經濟增長理論的發(fā)展,為分析跨國增長路徑的差異,提供了分析的框架和新的思路。強調“創(chuàng)造性破壞”的熊彼特主義增長理論成為增長理論的主流;使用“俱樂部趨同”的概念,能夠說明不同國家不同的增長路徑,國家之間的增長差異可能縮小、擴大或保持不變。
跨國比較中增長核算關于資本與技術的重要性的爭論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解決的。宏觀的增長核算的缺陷是顯然的,微觀的產業(yè)研究和企業(yè)研究是必要的??鐕杖氩町惖脑虬速Y本差異和技術(制度)的差異,對于落后的國家,兩方面的差異都是存在的。發(fā)展中國家對發(fā)達國家的趕超,不僅是資本的趕超,也是技術的趕超;技術進步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的積累是可以共存的。強調規(guī)模效應和技術(制度)擴散的內生增長理論有著廣闊的發(fā)展前景。研究經濟增長的源泉和真正動力,對于經濟增長理論仍然是一個挑戰(zhàn)性的任務。
總之,本文進行的經濟增長理論中跨國比較分析的研究,為全面研究開放條件的資本流動、技術擴散、制度變遷等因素的作用,研究各國在全球化的市場經濟范圍內,根據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等方式進行經濟聯系和互動,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分析框架。
[1]Quah. Empirics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convergence[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6,40(6):1353-1375.
[2]Easterly,Levine. It's Not Factor Accumulation: Stylized Facts and Growth Models[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1,15(2).
[3]Caselli. The Missing Input: Accounting for Cross-Country Income Differenc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November .
[4]Klenow,Rodriguez-Clare. Quantifying variety gains from trade liberalization[R].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7b .
[5]Solow,1957,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39: 312-20.
[6]Barro. 1998.Notes on Growth Accounting[R].NBER Working paper,6654.
Abastract: This paper covers the framework of trans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by discussing the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cluding club convergence) of cross-country growth regression by accounting the growth r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national growth before the 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economic growth theory under the open condition and the transnat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rowth.
The Analysis of Transnational Comparison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i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WANG Jin-song
(Foreign Economic Cooperative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0125,China)
Economic growth; Transnational comparison; Development accounting; Technical progress
F01
A
1008-2395(2016)05-0132-05
2015-07-25
王勁松(1969-),男,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延邊大學兼職教授,主要從事宏觀經濟、開放經濟與區(qū)域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