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曉寧
鄭州市金水區(qū)總醫(yī)院普外科 鄭州 450003
腹部手術后切口脂肪液化38例臨床分析
孔曉寧
鄭州市金水區(qū)總醫(yī)院普外科鄭州450003
【摘要】目的探討腹部手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38例患者中,22例滲液量較少,拆除滲液處1~2根皮膚及皮下脂肪組織縫線,內(nèi)置干紗條引流,及時更換敷料,保持切口干燥。滲液停止后,蝶形膠布拉攏切口。滲液量較多的16例,拆除滲液處全部縫線,敞開皮膚及皮下脂肪組織的切口,清除線結和液化的脂肪組織,生理鹽水沖洗后內(nèi)置干紗條引流,及時更換敷料。待新鮮肉芽組織生長后,行Ⅱ期縫合。結果本組全部患者的切口均于術后14~21 d愈合,隨訪1~3個月,切口愈合良好。結論體形肥胖(33例)、手術時間長(26例>3 h)、并存糖尿病(12例)、術后劇烈咳嗽(10例)、低蛋白血癥(5例)、貧血(4例),為本組脂肪液化的主要因素。根據(jù)脂肪液化的范圍和滲液量,采用針對性治療方案,可促進切口愈合。合理使用高頻電刀、圍術期有效控制并存疾病、規(guī)范縫合切口等措施,可有效預防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發(fā)生。
【關鍵詞】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防治措施
近年來,隨著肥胖人群的增加及高頻電刀在外科手術領域的廣泛應用,腹部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發(fā)生率有升高趨勢[1]。2012-03—2015-11,我科共收治38例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現(xiàn)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切口脂肪液化的因素及防治方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38例患者中男19例,女17例;年齡32~69歲。肋緣下斜切口15例,其中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術8例,脾切、胃底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7例。腹壁縱切口23例,其中閉合性腹部損傷剖腹探查13例(小腸破裂修補術7例、脾破裂脾切除6例),直腸癌Dixon根治術5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修補術3例,根治性左半結腸切除術2例。33例為體形肥胖患者(皮下脂肪組織厚度>4.5 cm),26例手術時間>3 h,12例并存糖尿病,10例術后劇烈咳嗽,術前低蛋白血癥5例、貧血4例。本組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均符合有關切口脂肪液化的診斷標準[2-3]:(1)術后5~7 d檢查切口時,切口無明顯紅腫、壓痛等感染征象,但切口敷料上有黃色滲液。(2)按壓切口邊緣,可見切口內(nèi)有淡黃色滲液滲出,滲出液內(nèi)可見漂浮的脂肪滴。(3)滲出液涂片鏡檢可見大量脂肪滴,標本連續(xù)培養(yǎng)3次無細菌生長。(4)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組織游離。
1.2治療方法(1)對切口滲液量較少、皮下無明顯波動感的22例患者,拆除滲液處皮膚及皮下脂肪組織縫線1~2根,由兩邊向中央擠壓切口,將滲液盡可能排出后,內(nèi)置干紗條引流。及時更換敷料,保持切口干燥。一旦滲液停止、切口敷料干燥無黃色滲液沾染,停止干紗條引流,用蝶形膠布拉攏切口。(2)對切口滲液較多、范圍較廣、切口皮下有明顯波動感的16例患者,拆除滲液處全部縫線,敞開皮膚及皮下脂肪組織的切口,清除創(chuàng)面內(nèi)的線結和液化的脂肪組織。生理鹽水沖洗創(chuàng)面,內(nèi)置干紗條引流,及時更換敷料。待新鮮肉芽組織生長后,行Ⅱ期縫合。(3)全部患者均同時給予微波理療,20 min/次,2次/d,以促進切口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利于切口愈合。
2結果
經(jīng)上述針對性處理措施后,本組全部患者的切口均于術后14~21 d愈合,隨訪1~3個月,切口愈合良好,未發(fā)生切口裂開或感染。
3討論
3.1切口脂肪液化的因素迄今為止,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機制仍不十分清楚??赡芘c以下因素有關:(1)肥胖:肥胖患者皮下組織厚而疏松,血供較差。加之腹壁脂肪組織內(nèi)的血管和神經(jīng)纖維末梢同時被切斷,影響切口脂肪組織的神經(jīng)營養(yǎng)供給,導致脂肪組織發(fā)生液化壞死。(2)手術時間較長:肥胖患者增加手術難度,使手術時間較長。切口脂肪組織的長時間暴露及被腹腔拉鉤強力牽拉,損傷了切口內(nèi)的脂肪組織和其中的毛細血管,使組織脫水,引起無菌炎癥反應,導致脂肪組織液化壞死。(3)糖尿?。禾悄虿』颊咴谡麄€圍手術期均處于應激狀態(tài),機體免疫力低下,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及血管病變均可影響切口脂肪組織的血供發(fā)生脂肪液化[4]。(4)劇烈咳嗽:術后劇烈咳嗽使腹壓短時間內(nèi)反復突然升高,加大切口的張力,影響切口的愈合。(5)低蛋白血癥和貧血:低蛋白血癥影響蛋白和膠原合成,患者的免疫功能和切口組織修復愈合能力降低;貧血時組織缺氧,影響組織細胞的再生能力,延緩切口愈合。(6)高頻電刀:高頻電刀的高溫使切口內(nèi)的部分脂肪細胞因熱損傷而發(fā)生變性壞死;皮下脂肪組織內(nèi)的毛細血管由于熱凝固效應而發(fā)生栓塞,血供進一步發(fā)生障礙,導致切口脂肪液化。
3.2診斷依據(jù)(1)術后5~7 d切口處有淡黃色滲液滲出,其中有漂浮的脂肪滴。切口無紅腫、壓痛等感染征象,患者無其他不適癥狀。(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組織游離。(3)滲出液涂片鏡檢可見大量脂肪滴,連續(xù)培養(yǎng)3次無細菌生長。
3.3治療原則雖然脂肪液化非細菌感染,但液化的脂肪是良好的細菌培養(yǎng)基,極易繼發(fā)細菌感染。所以充分引流是治療切口脂肪液化的關鍵。應根據(jù)液化范圍和滲液程度不同,采用相應的治療方法。對滲液量較少者,可拆除1~2根縫線,敞開部分切口后內(nèi)置干紗條引流并適時用蝶形膠布拉攏切口。對滲液較多、范圍較廣者,拆除滲液區(qū)全部皮膚及皮下脂肪組織的縫線,清除創(chuàng)面內(nèi)的線結和液化的脂肪組織。生理鹽水沖洗創(chuàng)面后內(nèi)置干紗條引流。一旦新鮮肉芽組織生長良好,行Ⅱ期縫合。微波理療可促進切口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利于切口愈合,應同時實施。
3.4預防(1)術前積極糾正貧血、低蛋白血癥;圍手術期把血糖控制在5.6~11.2 mmol/L之間[5]。(2)使用保護膜或濕紗墊保護切口以免長時間暴露。避免對切口脂肪組織長時間暴力牽拉。(3)縫合皮下脂肪組織前,用生理鹽水將切口內(nèi)脫落的脂肪組織沖洗干凈;縫合皮下脂肪組織時不留死腔;對存在脂肪液化高危因素的患者,應在皮下放置橡皮引流條,24~48 h拔除。(4)控制咳嗽,以防腹壓短時間內(nèi)反復突然升高。(5)應將電刀功率調到以恰能切割組織為佳,盡量縮短電刀與脂肪組織接觸時間,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組織變性壞死。(6)術后用紅外線或微波照射切口,保持切口干燥。
4參考文獻
[1]張良,史紅霞,劉婉麗.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36例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4,20(4):31.
[2]王陸林.普通外科手術意外與并發(fā)癥[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30.
[3]郭秋萍.剖宮產(chǎn)術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預防[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4,35(8):127.
[4]尹迎輝,吳寶萍,王欣宓.剖宮產(chǎn)切口脂肪液化相關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3,8(13):55-56.
[5]陳孝平,汪建平.外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01.
(收稿2016-01-24)
【中圖分類號】R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77-8991(2016)03-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