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娟
古希臘數(shù)學家、力學家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彼鼛Ыo我們一個啟發(fā):生本理念下的閱讀教學,只要找準閱讀的支點,集中目標,整合問題,也必定能喚起學生閱讀的積極興趣,促進閱讀教學的有效生成,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一、挖一課之“根”,順“題”而下,水到渠成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是作者反復推敲而擬定的,抓住題目往往能理清主線,把握文章的要旨。
在教學《孫中山破陋習》一文時,可抓住題目中的“破”字展開?!捌啤?,字典上是什么意思?在這里指什么?孫中山要“破”的這個陋習是什么?為什么要“破”這個陋習呢?后來“破”了陋習沒有?讓學生帶著從題目中產(chǎn)生的一系列疑問,自讀課文,尋找答案。學生在自主閱讀與感悟中,深深地體會到纏足陋習給中國婦女帶來的痛苦至深。當孫中山破除了這個陋習后,進一步乘勝追擊:清朝康熙皇帝發(fā)現(xiàn)這是陋習,曾經(jīng)下詔書廢除纏足,僅僅七年又開禁,廢除沒有成功。光緒皇帝也發(fā)現(xiàn)纏足是陋習,但仍沒成功廢除。你們想想,這個“破”字中還包含著什么?學生在引導中,感悟到這“破”字中包含著孫中山的一種勇氣,一種責任,一種“博愛”的思想,從而更產(chǎn)生了對孫中山由衷的敬佩之意。
聚焦課題“破”字,不僅讓學生查字典理解字面的意思,更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破”字的豐富意蘊。引導學生瞻前顧后,學會前后聯(lián)系閱讀思考的方法;引導學生往深層探究,孫中山那有魄力、有勇氣、有責任與博愛的偉大形象便躍然紙上。圍繞文題“破”字作為解讀文本的奇妙支點,學生帶著懸念進入文本閱讀,學習興趣自然會提高,教學效果也可謂水到渠成。
所以,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時,首先不能忽略對標題的分析,要把標題作為首要切入點,順藤摸瓜,由淺入深,使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使教學活動形成很強的凝聚力和整體感。
二、含一文之“本”,嚼“詞”悅構,一線串珠
中心詞是理解文本和語言的突破口,是串起文章的一條主線,是引領全文的文眼。抓住這些關鍵性的詞語作為教學的支點,必將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奇特功效,有力促進閱讀教學的交流與對話。
(一)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升華人物形象
如教學《船長》一課,課文講述了諾曼底號客輪遭到瑪麗號輪船猛烈撞擊即將沉沒時,哈爾威船長鎮(zhèn)定自若地指揮60名乘客和船員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脫險,而自己卻堅守在船長崗位上,隨著客輪一起沉入深淵。文中兩次使用了“屹立”一詞,第一次是在哈爾威船長鎮(zhèn)定自若地指揮人們乘救生艇脫險時:“哈爾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長崗位上,沉著鎮(zhèn)定地指揮著,控制著,領導著?!焙笠淮问窃诠柾L面對死亡的威脅,做出了以身殉職的選擇時:“船長哈爾威屹立在艦橋上,一個手勢也沒有做,一句話也沒有說,隨著輪船一起沉入了深淵。”“屹立”一詞,表示像山峰一樣高聳而穩(wěn)固地立著,常用來比喻意志堅定不可動搖。這里用來形容船長很恰當,體現(xiàn)了船長沉著冷靜地指揮自救,舍己救人的高貴品質(zhì),也為他的悲壯犧牲,烘托了氣氛。本課的教學設計,就選取這兩個“屹立”作為教學的支點,按“遇險——自救——犧牲”的情節(jié)發(fā)展,進行板塊教學,引導學生對內(nèi)容的理解。在撼動心魄的情境中,在學生入情入境的心靈洗禮中,語感也隨之浸染、生成,人物形象也隨之升華。
(二)主抓分合結構,體悟作者情感
比如《姥姥的剪紙》一文,贊美了姥姥剪紙技藝的高超和祖孫之間濃濃的情意。教學時就可以抓住文中的“神”和“拴”這兩個字作為教學的支點,將全文分成兩個板塊。學生自主閱讀文本時,圍繞“從課文的哪些語句中體會到了姥姥剪紙技藝之‘神?默讀課文第一至六自然段,畫一畫句子,圏一圈詞語,寫一寫感受”這個要求,品讀“神”,感受姥姥剪紙技藝的高超。接著問:“一個‘拴字傳神地表現(xiàn)了姥姥剪紙的另一種神奇,那牢牢拴住我的是什么樣的剪紙呢?請快速瀏覽第七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弊寣W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去逐層深入地體會祖孫之間深厚的情意。
巧妙地抓住“神”與“拴”這兩個教學支點,在教師的點撥、歸納、提煉、總結中,學生習得了方法,增長了能力。在貼近課文的訓練表達中,強化了對課文的理解,使得“讀”與“寫”水乳交融,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讓學生的精神世界豐富起來,從而產(chǎn)生更強大的語文能力。
(三)著力多個角度,突破教學難點
《夾竹桃》是季羨林的一篇寫景散文。夾竹桃的韌性是作者喜愛它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作者人格的象征。然而“韌性”這個詞很抽象,怎樣引導學生感悟其中的深刻意蘊,突破這個難點呢?可以從以下四個層面來感悟。
1.品味語言,感悟“韌性”。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字詞體會夾竹桃的默默無聞、毫不張揚、堅持不懈、樸實無華等特點。
2.領會對比,感悟“韌性”。課題明明是寫“夾竹桃”,為什么在第三自然段中用那么多筆墨來寫院子里的其他花呢?以此讓學生知道“寫百花,只為一花”的襯托作用。
3.聯(lián)系作者,感悟“韌性”。拓展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從而讓學生明白作者不僅僅是在贊美夾竹桃,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內(nèi)心,要做一個像夾竹桃一樣默默無聞、有韌性的人。
4.聯(lián)系自己,感悟“韌性”。夾竹桃默默無聞,始終如一,堅持不懈,具有“韌性”,季羨林貧賤不移,寵辱不驚,也具有韌性。你是個有韌性的人嗎?讓學生在交流體悟中升華認識。
巧用教學的支點,抓住課文語言品味,聯(lián)系作者,聯(lián)系學生自己,由花及人,由他及我,多層面、多角度引導學生感悟“韌性”。學生不僅感悟到了花的韌性、作者的韌性,還懂得了自己也要做具有韌性的人,層層深入,“韌性”的品格深深烙在每一個孩子的心上。
三、尋一章之“魂”,品“句”達意,提綱挈領
有些課文中,總有這樣的句子,由此窺視文章全部的內(nèi)在氣息,燭見整個文章的精神風貌。抓住這樣的句子,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全文的鑰匙,起到了提綱挈領,統(tǒng)領全文的作用。
如《廣玉蘭》一文最后一句:“我愛廣玉蘭的幽香與純潔,更愛廣玉蘭無比旺盛的生命力?!痹诮虒W時,抓住這句話,從花瓣的顏色與質(zhì)感上感受廣玉蘭的純潔與幽香,更從花開時各種形態(tài)、葉片等方面去品味那無比旺盛的生命力,無形中幫助學生整體把握了內(nèi)容,從而進行有效訓練。再如《秦兵馬俑》一文,第三自然段“兵馬俑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這句既是對前面第二自然段介紹兵馬俑宏大的概述,又是對后面五個自然段介紹兵馬俑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導語,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圍繞關鍵句,提綱挈領地將全文分成組塊進行導讀,讓學生反復感受文本語言,潛心研讀品詞析句,在板塊閱讀中省時高效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