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南宋江防體系的構成及職能

2016-03-09 00:20黃純艷
關鍵詞:建康水軍海防

黃純艷

(云南大學 歷史與檔案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

南宋江防體系的構成及職能

黃純艷

(云南大學 歷史與檔案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南宋立國江南,江防成為事關國家存亡的要務。南宋構建了以江防為根本,川陜荊襄為屏障,淮防為藩籬,海防為輔助的對金防御體系,建立了專門的江防水軍和多層次的江防要塞體系。在對金防御和彈壓水賊中,南宋的江防體系發(fā)揮了有效的作用,但其輕上游,重下游的缺陷導致蒙古從鄂州突破江防,加速了南宋的滅亡。

南宋;江防體系;構成

南宋邊防重心由北宋沿邊三路轉變?yōu)榇兒徒?。在宋金對峙中,南宋有效地在川陜邊界遏制住了金軍的進攻,雙方形成了淮河—大散關一線的對峙局面。但宋金雙方都未把淮河視為決勝的攻防線,長江防線才是事關勝負的根本。南宋依靠江防有效地阻滯了金朝的進攻,使南宋得以偏安江南,而最后蒙古軍隊在幾十年對抗后最終正是從鄂州突破了南宋江防,幾年內勢如破竹地滅亡了南宋。南宋把江防體系的構建作為立國的保障,充分論證,精密部署,構建了嚴密的江防體系。學界對南宋川陜防御體系有比較充分的研究,對江淮抗金中的山水寨問題、南宋海防等作了深入討論*粟品孝等《南宋軍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和何玉紅《南宋川陜邊防行政運行體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討論了南宋軍事體制、防御策略、重要軍事進程,對川陜防御體系作了較深入的論述。黃寬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wèi)武力的探討》(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討論了江淮山水寨的抗金作用。王青松《南宋海防初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3期)探討了南宋海防機構、水軍、海防策略等問題。,尚未有南宋江防體系作為獨立問題加以研究。本文擬對此作一系統(tǒng)的考察。

一、南宋江防形勢

江淮防和海防對于北宋國防尚無實際意義,即“夫舟師,東南之長技也,國于西北者而用舟師,非其所長也,亦非其所恃也”[1]后集卷四五《總論舟師》。而對于南宋,江淮防和海防則成為事關國家安危的要務,如時人所說“車駕駐蹕于此(指臨安),邊江接海,舟楫之利最為緊急”[2]卷一五《乞修戰(zhàn)船札子》。如果以江防為中心來看南宋的邊防體系,則西有川陜和荊襄防御,東有海防,北有淮防,共同構成了南宋的國防體系。魏了翁說南宋國防最重要的是荊蜀防御、江防和海防三個方面,江防而外,“西則蜀道,東則海道耳”“萬一敵人先得蜀口,驅沿江戰(zhàn)艦舳艫銜尾而下,雖有百萬勁卒臨江列戍,櫛比持滿,當其風利水急,拱手睨視,技無所施”“又或以偏師擾我江面,綴我舟師,而陰用出其山東所造之舟,自膠西入海道,一得順風,直抵淮東、浙西,而畿甸震矣”[3]卷三○《繳奏奉使復命十事》。占領長江上游,順江東下,圖謀江南,晉滅吳、隋滅陳、宋滅南唐莫不如此。這是破解江防的最有效之術,蒙古滅宋也用此法。南宋以江防為正面,荊蜀和海防為兩翼,特別是將荊蜀和江防作為國防的重中之重。

陳元晉所獻國防二策中將防上流置于首要:“其一曰嚴上流之備,其二曰審防江之勢”,稱“荊蜀上流茍有阻絕,則江南不能以奠枕”[4]卷四《上曾知院書(丙申三月)》。李綱也指出“自昔侵犯東南,未有不由上流者。舳艫相接,順流乘風,自川江而下,日數(shù)百里,不旬月間可至江浙”,故上流之地必屯重兵。他還特別強調了襄漢地區(qū)“襟帶荊蜀,控引江淮,下瞰畿甸,真形勝必爭之地,宜命大帥統(tǒng)重兵以鎮(zhèn)襄陽”[5]卷一○三《與宰相論捍賊札子》。

宋朝能與金朝抗衡百年,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在川陜沿邊有效阻擋了金朝的進攻,令其不能突破四川,占據(jù)荊襄。但南宋的上游防務也存在致命缺陷。張浚曾說“襄漢下徹武昌,糧運可出”[6]卷三三二“張浚論江淮形勢奏”,為江防的重要保障,但蒙古正是在圍攻襄陽時造萬艘戰(zhàn)船,練數(shù)萬水兵,順漢水而下,從鄂州突破了南宋江防。李椿又說“荊南屯軍宜徙江之南,以備呂蒙取關羽之故智”[7]卷一一六《李侍郎(椿)傳》,蒙古取鄂州后,循呂蒙故伎,逆江而上,輕取荊州,與四川連為一氣[8]。

南宋在江淮及兩浙布防強大水軍和戰(zhàn)船,也牽制了金人和偽齊,分減了上游的壓力。胡松年條奏“戰(zhàn)艦四利”:“一曰張朝廷深入之軍勢,二曰固山東欲歸之民心,三曰震疊強敵,使不敢窺江、浙,四曰牽制劉豫不暇營襄、漢?!盵9]卷三七九《胡松年傳》,11698江防與川陜、荊襄防御是相互呼應的。宋朝憑借舟楫之利,在長江和海上多次打敗金朝,得以立國江南。蒙古自四川南下時,孟珙“條上流備御宜為藩籬三層:乞創(chuàng)制副司及移關外都統(tǒng)一軍于夔,任涪南以下江面之責,為第一層;備鼎、澧為第二層;備辰、沅、靖、桂為第三層”[9]卷四一二《孟珙傳》,12377。這是抵御蒙古自川江東下和自大理斡腹之策。卻為重視被蒙古突破的襄陽,并進而順漢水攻破鄂州江防。正應了宋人所說“自吳以來立國江南者莫不恃江以為固。江又恃人以為固。人謀善而武事修,則江為我之江,否則與敵共爾”[10]卷三八《武衛(wèi)志一》。由此可見,四川和荊襄都是江防的保障。

南宋以通江帶海的臨安為行在,因而十分重視海防。建炎三年(1129年)所作的江防和海防的分界劃分是自池州至荊南府為江防,自太平州至杭州為海防[11]卷二○建炎三年二月庚申,464。但隨后宋高宗朝江、海防分界已有新的劃分。紹興三十年(1160年)高宗令鎮(zhèn)江抽調水軍戍防昆山黃魚垛,而鎮(zhèn)江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劉寶“不奉詔”,朝廷只能從明州調水軍三百人到昆山[11]卷一八五紹興三十年七月戊寅,3586。鎮(zhèn)江屬于江防范圍,而昆山屬于海防范圍,可以不奉詔,朝廷只能從負責海防的明州調兵。宋孝宗朝以后基本穩(wěn)定為浙西路常州及其以東劃為海防,浙西路鎮(zhèn)江府及其以西則劃為江防*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卷二五《制置司》,《宋元方志叢刊》本,中華書局,1990年,第1734頁。王應麟《玉?!肪硪蝗督B興制置使大使》載同事稱“總建康至鄂渚舟師”(第2445頁)?!端问贰肪砣摹缎⒆诙贩Q,知建康府史正志兼沿江水軍制置使“自鹽官至鄂州沿江南北及沿海十五州水軍悉隸之”,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41頁。今從《景定建康志》及《玉海》。。南宋在西起常州,沿浙西海岸南到明州,設置兵寨,布防水軍,構建了嚴密的海防體系,且形成了福建和浙東民間船戶分番征調,到浙西沿海和明州防海的穩(wěn)定制度。

在江防、淮防和海防的格局中江防是根本,海防和淮防為輔助。南宋人認為,對國家安全而言江防重于海防,廖剛稱與敵人“轉戰(zhàn)于鯨波之上”“自古未有此也”,“朝廷方經營于海上,為茍且之計。內失民望,外取輕于強敵”[12]卷一《乞罷造海船札子》。把朝廷經營海防視為茍且之計,意即只有用心于江淮防才是積極的邊防政策。所以南宋江防軍不用于海防,而海防軍用于江防則有之。負責海防的許浦水軍就“累蒙朝廷調遣本司兵船前去建康,直至江、池、鄂渚應援,防護江面”[13]卷五《御前許浦水軍寨》。開禧二年(1206年)曾調許浦都統(tǒng)司、溫州、福州海船四十五只及客船二十七只,梢碇水手八百余人連同水軍共二千四百八十余人到鎮(zhèn)江焦山、金山一帶“防捍江面”[14]卷一○《防江軍》。而且由于金人不擅駕船和水戰(zhàn),完全不具備與南宋海上爭鋒的實力,兩國僅有的兩次海戰(zhàn),即建炎四年(1130年)明州海戰(zhàn)和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膠西海戰(zhàn)都說明宋金海上力量有天壤之別,金朝更無力如魏了翁所言從海上長途奔襲南宋。所以南宋圍繞拱衛(wèi)臨安建立的嚴密的海防體系主要的作用是打擊海盜,對金僅起到了戰(zhàn)略防御的作用。

淮防是南宋對金正面防御的最前線。李椿曾說“?;粗赜邪耍涸怀⒃豁祉?、曰昭信、曰濠、曰渦口、曰花靨、曰正陽、曰光”[7]卷一一六《李侍郎(椿)傳》,4456。而據(jù)于運河入口的楚州最為淮防關鍵,淮河支流主要自北而來,除淮南運河外無支流可通長江,即“河道通北方者五:清、汴、渦、潁、蔡是也;通南方以入江者,惟楚州運河耳。北人舟艦自五河而下,將謀渡江,非得楚州運河,無緣自達”。因而“楚州為南北襟喉”[9]卷四○二《陳敏傳》,12183。金朝若突破楚州,即可沿運河南下,“舟楫隨進,迫真陽之閘。與我爭長江之利,無糧道之憂”[15]卷一《上皇帝書》。中部則廬州(合肥)戰(zhàn)略地位最為重要,如張浚所論:楚州“北通清河,舟行甚便,其在形勢最為要沖”,“合肥旁通大湖,自湖抵江,輕舟所行,則又次之”[6]卷三三二“張浚論江淮形勢奏”。因為“淮西諸水不通淮河,由焦湖而北可至廬州之境。廬州不宜置船,恐萬一資敵。若得舟楫于廬州,則可由焦湖而入于江”,“敵人每來,由巢縣和州一帶徑至江上,最為要害。其次方到六合揚州”[16]卷七《乞招撫司與江東帥司措置建

康樓船奏議》、《論兩淮鎮(zhèn)戍要害奏議》,即淮西路無連接江淮的水路,若敵人突破淮河,占領廬州,則可由巢湖乘船入江。巢湖南端的巢縣也是軍防重地,“巢縣正當要害之沖,北據(jù)焦湖,南扼濡塢,跨聯(lián)合肥、和陽、無為三郡”[10]卷三八《武衛(wèi)志一》。

南宋人也認識到“若?;粗嫞裰铝蛭茨芗?,則保江之計在所必守”[7]卷一一六《李侍郎(椿)傳》,4456。所以在討論南宋定都或駐蹕時,宋人指出“?;吹椋缓罂梢择v蹕建康,經理中原”[11]卷八七紹興五年三月

癸卯,1681。如果“力可以?;茨希瑒t以淮南為屏蔽,權都建康,漸圖恢復。力未可以?;茨?,則因長江為險阻,權都吳會,以養(yǎng)國力”。南宋“于是移蹕臨安”[9]卷三八○《樓照傳》,11715。南宋的基本認識是淮河難以必守,長江是必守的底線,即“戍淮不可必而守江”,“至于保江則盡矣。江若不必守,則后何以繼乎”[6]卷三三四葉夢得“又論防江利害札子”。甚至有人提出“防淮難,防江易,是防淮不若防江也”[17]卷一《上邊事備御十策》?!盎此獠蛔闶选盵16]卷七《論兩淮鎮(zhèn)戍要害奏議》。倪樸還向宋高宗建議“陛下當斂江淮之兵,列江而守,虛兩淮之地以待之”[18]。主張放棄淮河,誘敵深入,堅守長江。南宋后期出現(xiàn)“輕淮而重江”的傾向,“楚州不復建閫”,“改楚州名淮安軍”,“視之若羈縻州然”[9]卷四七七《李全傳下》,13837?;礀|本有“新舊戰(zhàn)艦猶有千艘可用”,“敵人雖來未容遽渡”。端平元年(1234年)“淮東抽取戰(zhàn)艦,久而不返。此又聞沿淮舟師已為沿江抽回”[3]卷一九《被召除授禮部尚書內引奏事》、卷二○《乙未秋七月特班奏事》。

但南宋也有人充分認識到淮防的重要性:“兩淮不可保,則大江決不可守。大江不可守,則江、浙決不可安”[19]卷二《上孝宗封事》。他們將江防比喻為門戶,淮防比喻為藩籬,“立國于東南,無百二山河,唯曰長江為戶庭,兩淮為藩籬爾”[20]卷五《江淮形勢》。“淮東以楚、泗、廣陵為表,則京口、秣陵得以蔽遮?;次饕员R、壽、歷陽為表,則建康、姑熟得以襟帶”[1]別集卷二三《邊防門》。而且認為,淮河易于突破,淮防重點在于陸防,而長江防御重點在于水防,即“修戰(zhàn)艦,閱水軍,此防江上之秋也。斂淮東戍,厚淮屯,募土豪,訓義甲,此防淮堧之秋也”[6]卷三三九“吳昌裔又論三邊防秋狀”?;茨下贩佬l(wèi)的作用就是堅守據(jù)點,待敵深入,配合江防,夾擊敵人,即“淮甸郡縣不必盡守故城,各隨所在擇險據(jù)要,置寨柵,守以偏將。敵來仰攻,固非其利,若長驅深入,則我綴其后。二三大將浮江上下,為之聲援。敵之進退落吾計中,萬全之策也”[10]卷三八《武衛(wèi)志一》,1961。他們批評輕淮重江者“徒知備江,不知?;?,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9]卷三八九《袁樞傳》,11935。南宋正面邊防以江防為根本。從江防的角度看,西以荊襄為屏障,北以淮河為藩籬,東以海防為輔助,構成一個防御體系。在對金的防御中,這個防御體系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南宋有效地守住了川陜和荊襄,金人海陵王南下時雖輕易突破淮河,卻殞命于江北。南宋依靠強大和嚴密的海上防衛(wèi)使金朝不能有海上之謀。這一戰(zhàn)略構想和防御體系在抵御金朝從淮南正面進攻時取得了成功。但蒙古元軍沿長江東下,首先擊潰南宋江防,這個戰(zhàn)略構想就失敗了。

二、南宋江防水軍設置與要塞布局

(一)南宋江防水軍設置

北宋初期曾在長江建立數(shù)量可觀的水軍。宋太祖朝在京城設立神衛(wèi)水軍,宋真宗又置虎翼水軍[21]卷一○《神衛(wèi)水軍》、《虎翼水軍》。宋太祖朝在平定江南過程中的長江水戰(zhàn)戰(zhàn)績可知宋朝有可觀的水軍力量。曹彬在銅陵之戰(zhàn)中俘獲南唐戰(zhàn)艦三百余艘、水軍八百余人;后宋朝又收編泰寧節(jié)度使李從善麾下及江南水軍一千三百余人;宋知漢陽軍李恕敗江南鄂州水軍三千余人,獲戰(zhàn)艦四十余艘;曹彬在新林寨敗江南兵數(shù)千人,獲戰(zhàn)艦三十艘;宋漢陽軍兵馬監(jiān)押寧光祚敗鄂州水軍三千余人;曹彬等破江南兵于新林港口,斬首二千級,焚戰(zhàn)艦六十余艘;曹彬等敗江南兵萬余眾于白鷺洲,斬首五千余級,擒百余人,獲戰(zhàn)艦五十艘;王明言破江南萬余眾于武昌,奪戰(zhàn)艦五百艘;曹彬言敗江南兵二萬余眾于其城下,奪戰(zhàn)艦數(shù)千艘;王明言敗江南兵萬余人于湖口,獲戰(zhàn)艦五百艘等[1]后集卷四五《兵門》。宋太宗在京城鑿金明池,每年三月初命神衛(wèi)水軍和虎翼水軍教舟楫,習水嬉,并多次到金明池觀水戰(zhàn)[22]卷一四七《太平興國金明池習水戰(zhàn)》,2707。但南方諸國平定后,長江成為內河,“戈棹之戰(zhàn)南方所利,今萬邦平定,無所施用,但習之不忘武功爾”[1]后集卷四五《總論舟師》,金明池習水戰(zhàn)已成為純粹的儀式。

南宋建炎初因李綱奏請,“于沿江、淮、河帥府置水兵二軍,要郡別置水兵一軍,次要郡別置中軍,招善舟楫者充,立軍號曰凌波、樓船軍”[9]卷一八七《兵一》,4583。江防水軍稱“江上水軍”,與許浦水軍、沿海水軍并稱[9]卷一九五《兵九》,4870。最初數(shù)量不多。建炎初,詔“滄、濱及江、淮沿流州軍,募善沒水經時伏藏者,以五千為額”。建炎三年(1129年)負責沿江防托的鄭資之招募水軍五千四百人[23]兵二九。湖南初無水軍,紹興二年(1132年)李綱“乃拘集沿江魚網戶,得三千人,屯潭州”[11]卷六○紹興二年十一月甲戌,1202。紹興四年(1134年)再詔“沿江招置水軍,備戰(zhàn)艦,募東南諳水者充,每指揮以五百為額”[9]卷一九三《兵七》,4819,江東安撫司招水軍千五百人,江、浙、荊湖十四郡各募水軍五百人,名橫江軍[9]卷二七《高宗四》511、514。次年湖南現(xiàn)有水軍及周倫等所部置十指揮五千人并于手背上刺“橫江水軍”四字[11]卷九二紹興五年八月癸亥,1777。該年宋高宗詔令“江東大使司水軍統(tǒng)制張崇、耿進所部兵七千人、舟千五百權隸韓世忠”[11]卷五五紹興二年六月丙辰,1135。宋孝宗朝前期建康水軍有大小船只千艘、車戰(zhàn)船四百七十余只,規(guī)?!扒八从小盵16]卷七《論和議奏議》??梢娊纤娙藬?shù)已不少。

宋理宗后期,蒙古壓境,更加重視水軍建設,江上水軍又發(fā)展到一個高潮。淳祐年間,理宗“詔沿海、沿江州郡申嚴水軍之制”,“沿江、湖南、江西、湖廣、兩浙制、帥、漕司及許浦水軍司,共造輕捷戰(zhàn)船千艘,置游擊軍壯士三萬人,分備捍御”。游擊軍“水、步各半”,水軍稱游擊水軍,如“池州游擊水軍”。且下詔“申儆江防,每歲以葺戰(zhàn)艦、練舟師勤惰為殿最賞罰”[9]卷四三《理宗三》833-846。淳祐末,沿江制置使王野巡江,大閱水軍,“舳艫相銜幾三十里”“創(chuàng)游擊軍萬二千,蒙沖萬艘”[9]卷四二○《王埜傳》,12576。景定四年(1263年)創(chuàng)寧江新軍,分寧江前、后軍,以六千二百八十人為額,建康、太平一十五屯為寧江前軍,池州一十四屯為寧江后軍。每寧江軍一千人以二百人為騎軍。其中建康府八屯派撥九百二十人,太平州七屯派撥二千三百六十人,池州十四屯派撥三千人[10]卷三八《武衛(wèi)志一》,1964-1966。此時水軍規(guī)模較南宋前期更為壯大。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稱“鎮(zhèn)江、建康府、池州、鄂州御前諸帥亦各有水軍,多者數(shù)千人,少者千余人”[24]甲集卷一八《平江許浦水軍(江陰、左翼、摧鋒、延祥、江上水軍)》。史籍具體所見沿江各地水軍人數(shù)中江州水軍淳熙二年(1175年)為一千人;池州都統(tǒng)司水軍淳熙元年(1174年)為一千人,嘉定中增至三千人;太平州采石水軍嘉定十四年(1221年)為五千人;池州清溪雁汊控海水軍建炎四年(1130年)為一百五十人;紹興八年(1138年)鎮(zhèn)江府有橫江軍一千人,淳熙五年(1178年)增招御前水軍千五百人[9]卷一八八《兵志

二》、卷二九《高宗六》,4632-4634,開禧二年(1206年)鎮(zhèn)江府招募防江水軍一千六百人,梢、碇、水手八百余人,通計二千四百八十余人,次年五月詔以二千人為額[14]卷一○《兵防》,2390。鄂州、建康等地水軍人數(shù)都應載一千至數(shù)千。就南宋長江沿線兵力部署而言,江防總體上是重下游,輕上游。乾道末各州有都統(tǒng)司領兵:建康五萬,池州一萬二千,鎮(zhèn)江四萬七千,鄂州四萬九千,荊南二萬[9]卷一八七《兵一》,4583。相應的水軍配置也大致如此。

江上水軍除各州管轄外,設有專門機構即沿江制置司。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宋朝設置了沿江制置司,設沿江制置使、副使,職責是“專一措置水軍海船”,“自建康至鄂渚舟師并令總之”[10]卷二五《制置司》,1734。沿江制置司治所在建康和鄂州兩地變化。初置于建康,紹興四年(1134年)遷于鄂州,乾道三年(1167年)再移建康,嘉定十四年(1221年)又移司鄂州[22]卷一三二《紹興制置使大使》,2445。淳祐末,王野遷江東安撫使兼沿江制置使[9]卷四二○《王野傳》,12576,則又移司建康。沿江各路安撫司同時兼沿江水軍制置司職事,如江東安撫司又稱“江東安撫司沿江水軍制置司”[23]職官四○,3994。各州水軍則由安撫司管轄。其下還在多個江防要地設置巡檢。峽州設有蜀江、沿江巡檢二員及歸、峽州、荊門軍都巡檢使一員。乾道四年(1168年)移“蜀江巡檢一員于荊南沙市置寨”“移江陵、公安兩縣巡檢并土軍于公安縣置寨,與石首、監(jiān)利、潛江三縣巡檢接連”。自監(jiān)利縣魯家洑至漢陽軍通濟口一段七百余里為沌河,“正蜀中綱運及上下客旅經由之處”,本無巡檢,該年于沌內新灘置巡檢一所[23]方域一九,9665。

江防體系中除了軍隊防御體系外,還有沿江民眾。南宋的沿江守臣“團結民兵,于無官兵處聲勢相望,各守江岸,以護鄉(xiāng)井”[25]卷一○《十月末乞備御白札子》。宋高宗曾下令:“沿江州軍,上自荊南府、岳州、鄂州、興國軍、臨江軍、江州、池州、南康軍、太平州、江寧府、鎮(zhèn)江府、常州、江陰軍、平江府,委自通、知、令、佐,按戶籍丁產簿逐一點集,選有物力眾所推服之人充隊長,各認地分。其防托處,務為便利”。并設官措置督促,“自池州以下,令陳彥文分認地分。其江州向上地方,可別差制置官一員”[23]兵二九,9254。唐璘任察訪使,分巡建康、太平、池州、江西等地,“戒土豪團結漁業(yè)水手、茶鹽舟夫、蘆丁,悉備燎舟之具”“選將總二州兵舟以耀敵”[9]卷四○九《唐璘傳》,12333。葉夢得任建康留守時也“團結沿江民兵數(shù)萬”“分據(jù)江津”[9]卷四四五《葉夢得傳》,13135。魏了翁還曾建議“沿江州郡聚集漁船,以助水軍防扼”[3]卷二六《奏隨宜區(qū)處十事》。由軍民共同構筑成江防體系。

南宋長江長期無戰(zhàn)事,江防水軍管理松弛。有人說“防江之夫豈素練之兵,率游手烏合耳。無事冗食,有事散去為盜,與靖康防河無異也”[26]卷一一《與鄭至剛樞密書》。蒙古自上游威脅江防,南宋想整頓江防時卻臨時只能強征百姓為水軍。咸淳年間,“強刺平民”,甚至“執(zhí)民為兵?;蚋恃哉N誘,或詐名賈舟,候負販者群至,輒載之去;或購航船人,全船疾趨所隸;或令軍婦冶容誘于路,盡涅刺之”[9]卷一九三《兵七》,4822。這樣當然不能扭轉江防荒廢的局面。南宋末水軍戰(zhàn)船人數(shù)雖多,但江防已是“上流舟師素來疏略,非藉許浦、澉浦及下流兵船三二千人由江泝漢,上下往來,張耀聲勢”[27]卷一八《回奏經理事宜》。只有抽調浙西海防水軍來防江,但不過起到虛張聲勢的作用而已。

(二)南宋江防要塞布局

宋人曾說“長江之險,綿數(shù)千里,守備非一,茍制得其要,則用力少而見功多”[9]卷三七五《李邴傳》,11608,需擇緊要之處屯軍把守。所謂緊要之處,即“江北之河口一當守也,江中諸洲二當守也,江之南諸岸口三當守也”。江北河口可阻敵船入江,江中諸洲可使敵船不得近岸,江南岸口可以屯駐軍隊,停泊舟楫[4]卷四《上曾知院書(丙申三月)》。南宋在沿江要地屯兵筑城,設置水寨,“隆興以后至于寶祐、景定間,江、淮沿流堡隘相望,守御益繁”[9]卷一八七《兵一》,形成了江防要塞體系。

江防要塞第一層次是建康、鎮(zhèn)江、太平州、池州、九江(江州)、武昌(鄂州)等重鎮(zhèn)。張孝祥列舉的江防重鎮(zhèn)有建康、鎮(zhèn)江、九江和武昌[28]卷一七《畫一利害》。王質所列“沿江之屯有四:一軍駐鄂州,一軍駐池州,一軍駐建康,一軍駐鎮(zhèn)江”[15]卷三《論固本疏》。缺江州而舉池州,實則江州和池州都是江防重鎮(zhèn)。此外,從上引寧江新軍的布防來看,太平州也是與建康和池州同等重要的重鎮(zhèn)。長江上游則荊州為一重鎮(zhèn)。

建康也是江東路帥府治所,在南宋江防上被認為是首要之地,“內屏畿甸,外控淮堧,實長江之要會。中興以來任重臣,建大閫,用名將,宿重兵于此。上接荊鄂,下聯(lián)海道,守衛(wèi)至重,安危所關”,號為“東南形勢莫重于建康,實為中興根本”[10]卷三八《武衛(wèi)志一》,1955-1956。鎮(zhèn)江是浙西帥府,位于長江與浙西運河的交匯處,對于拱衛(wèi)浙西和臨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九江(江州)是江西帥府,“豫章西江與鄱陽之浸浩瀚吞納,而匯于湓口,則九江為一都會”。鄂州是沿江制置司及湖北帥府,“沅、湘眾水合洞庭而輸之江,則武昌為一都會”。荊州是長江出入三峽的交通樞紐港,“經夔峽而抵荊楚,則江陵為一都會”[1]別集卷二三《邊防門》。池州和太平州則北對無為軍及和州,合肥到巢湖入長江是北方之敵經淮西南侵最便捷的水路,池州和太平州有防御淮西方向的重要作用。南宋初四大將分別屯戍在沿江重鎮(zhèn):淮西宣撫劉光世屯太平州,江東宣撫張俊屯建康,湖北京西招討岳飛在鄂州(另淮東宣撫韓世忠駐楚州)[1]別集卷二三《邊防門》??梢娞街莸闹匾浴?/p>

江防要塞體系中的第二層次是沿江重要城市和重要渡口。吳表臣列舉了長江沿線最重要的七個渡口:“大江之南,上自荊、鄂,下至常、潤,不過十郡,之間其要緊處,不過七渡。上流最急者三:荊南之公安、石首,岳之北津;中流最緊者二:鄂之武昌,太平之采石;下流最緊者二:建康之宣化,鎮(zhèn)江之瓜洲是也”[11]卷五七紹興二年八月辛丑,1155[22]卷二三《邊防門》。魏了翁指出“江面之虛實者,以宜都、枝江、公安、漢陽及武昌、興國諸處為憂”[3]卷三○《繳奏奉使復命十事》,補充了宜都、枝江、漢陽和興國。還有人提出建康至太平州江防“一百八十里,其隘可守者有六:曰江寧鎮(zhèn)、曰碙砂夾、曰采石、曰大信,其上則有蕪湖、繁昌,皆與淮南對境。其余皆蘆莜之場,或碕岸,水勢湍悍,難施舟楫”[9]卷三六三《李光傳》,11339-11340。第二層次的要塞中太平州之采石渡歷來是重要江防要地。宋平南唐,就是在采石建浮橋渡江,南宋初金人也從采石渡江。有人甚至建議“淮西水軍當盡在建康、采石一帶以壯長江之勢”[16]卷七《乞招撫司

與江東帥司措置建康樓船奏議》。宣化渡實際不在建康府境,而屬滁州全椒縣,與建康府靖安渡隔江相對,靖安渡也是有重要軍事意義的渡口。瓜洲渡是著名古渡,但不在鎮(zhèn)江境,而屬揚州,與鎮(zhèn)江之京口渡隔江相對,是連接揚楚運河、長江和浙西運河的重要渡口。建康境的馬家渡也是江防要塞。南宋初這里也是金人突破江防的渡江地。葉夢得任建康留守時團結沿江民兵數(shù)千人守馬家渡[1]別集卷二三《邊防門》。

江防要塞體系第三層次是若干次要渡口和港口。太平州界內有荻港渡、三山、大信渡等,池州界內有丁家洲、楊山、清溪、李河、雁汊、趙屯港口等,“皆是自來置巡檢緊切守把”,派駐土軍把守。此外有“其余不置巡檢猶有二三十所”。不可遍守,擇要會處屯戍[6]卷三三四葉夢得“又奏措畫防江八事狀”。太平州除荻港、丁家洲巡檢外,慈湖夾也有巡檢司[29]卷七《郴行錄》。池州境內趙屯也有戍兵[31]。鎮(zhèn)江的圌山設巡檢司,管土軍一百八十人。常州小河寨,江陰軍石牌寨、申港寨亦駐防江水軍[14]卷一○《兵防》。建康、太平、池三郡一千七十一里江面還“建大小二十九屯。建康八屯,曰下蜀、曰馬家步、曰沙河、曰韓橋、曰王沙、曰新開河、曰下三山、曰汪蔡港。太平七屯,曰濮家圩、曰褐山、曰采石磯、曰白泥浦、曰上三山、曰板子磯、曰周家莊。池州十四屯,曰菖蒲山、曰大通、曰梅根、曰宂港、曰戚家溝、曰李王河、曰寶賽磯、曰黃石磯、曰吉陽湖、曰祝家磯、曰烏石磯、曰香口、曰雙河”[10]卷三八《武衛(wèi)志一》。這些屯基本是與上述要地不同的軍隊駐扎地。

以上要塞皆位于江南,反映了南被動防御的基本策略,但是江北也有若干拱衛(wèi)江防的要地。李椿說“保江之地有四:曰高郵、曰六合、曰巢湖口、曰北狹關”,都是江北要地。此外,和州車家渡與建康馬家渡相對,連通巢湖和長江的和州裕溪口也是防御要地[7]卷一一六《李侍郎(椿)傳》,4456。由巢湖而下,“自和州可以出舟于大江者,止有一楊林河與采石河相對而已”[6]卷二三三“虞允文又論江上事宜奏”,楊林河口也是江防要地。濡須江通長江的無為軍濡須為兵家必爭之地,“巢湖之水上通焦湖,濡須正當其沖”。濡須江邊的“東、西兩關又從而左右輔翼之”。江州、池州及太平州水軍皆有聲援無為軍之責,采石水軍也有責任“往來巢湖,為必保濡須之計”*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卷三八《武衛(wèi)志一》,《宋元方志叢刊》,中華書局,1990年,第1961頁;朱熹撰、劉永翔等點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四《敷文閣直學士李公(椿)墓志銘》,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329頁。,可見此地之重要。中游“江西之鎮(zhèn)潯陽(江州)為重,而舒、蘄實潯陽之表。湖北之鎮(zhèn)武昌為緊,而齊、安實武昌之表”[1]別集卷二三《邊防門》。江北要地有防衛(wèi)江南要塞的作用。

三、南宋長江水賊與江防

北宋時在長江航道上常見遇盜的記載。宋太宗朝楊允恭任發(fā)運使時見“緣江多賊,命督江南水運,因捕寇黨”,“自是江路無剽掠之患”[9]卷三○九《楊允恭傳》。但此后長江主干道上自荊南,下至江寧,仍見盜賊活動。李若谷知荊南,洞庭水賊為害長江,“數(shù)邀商人船,殺人輒投尸水中”。賊患久而不平,“若谷擒致之,磔于市。自是寇稍息”[9]卷二九一《李若谷傳》。朱壽昌權知岳州,“州濱重湖,多水盜。籍民船,刻著名氏,使相伺察,出入必以告。盜發(fā),驗船所向窮討之,盜為少弭,旁郡取以為法”[9]卷四五六《朱壽昌傳》,13404。黃庭堅航行于池州江段,在大雷口沙夾遇盜,同行有劉三班善射,手殺三人[31]外集卷五《乙未移舟出口》。楊告通判江寧州時遇“盜殺商人,鑿舟沉尸江中”,抓獲盜賊[9]卷三○四《楊告?zhèn)鳌?10073。由于北宋平定江南后即沒有系統(tǒng)的江防,水賊事件只能由各段地方官處理。

南宋建立海防體系,對待水賊問題有了不同的機制。南宋海防體系除了對金朝的戰(zhàn)略防御外,實際發(fā)揮的作用就是打擊海盜。江防在宋金對峙時期也僅有建炎三年至四年(1129-1130年)及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兩次長江水戰(zhàn),在宋蒙直接爭戰(zhàn)于長江以前,南宋江防對外也是戰(zhàn)略防御,實際上發(fā)揮著彈壓“水賊”的作用。這一過程也推動了江防的建設。

建炎年間及紹興初年,宋朝江防水軍初建,規(guī)模尚小,是南宋水賊最猖獗的時期。紹興元年(1131年)叛將邵青“自太平州乘船經由鎮(zhèn)江府、江陰軍,遂入平江之常熟縣。所至劫掠。劉光世以梟將銳兵而不能應時擒制者,邵青所乘皆舟楫,而光世皆平陸之兵故也”。邵青盤踞在通州崇明沙,“擁舟數(shù)千艘,而朝廷未有舟師”,對之束手無策[11]卷四六紹興元年七月丁未、卷四七紹興元年八月甲辰,989。紹興初鐘相、楊么遍及洞庭湖流域,且波及枝江、公安、石首等長江中上游。平定楊么軍的過程也暴露了南宋初期水軍的弱小,同時又是南宋水軍獲得巨大發(fā)展的契機。宋朝先后派遣李綱(紹興二年)、程昌禹、王燮(紹興三年、四年)、岳飛(紹興五年)前往征討楊么。水戰(zhàn)官軍多敗。最后岳飛用“以水寇討水寇”之計取勝。最初宋朝水軍在多個方面不如楊么軍。首先,戰(zhàn)船不如楊么。王燮與楊么軍交戰(zhàn),“賊乘舟船高數(shù)丈……官軍乘湖海船低小,用短兵接戰(zhàn)不利”[11]卷六九紹興三年冬十月甲辰,1356?!肮僦蹨\小,而賊舟高大。賊矢石自上而下,而官軍仰面攻之,見其舟而不見其人”[32]卷六《行實編年三》。崔增、吳全與楊么軍遭遇,“令(官軍)湖海船倚梯而上(賊船)”。楊么軍所用為八車船,憑借高大體型,“將崔軍人船大小數(shù)百只盡碾沒入水”。崔增、吳全皆戰(zhàn)死*《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紹興三年十一月癸亥,中華書局,2013年,第1363頁;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續(xù)編校注·鄂國金佗稡續(xù)編》卷二六《鼎澧逸民敘述楊么事跡二》,中華書局,1989年,第1573頁。;其次,造船技術不如楊么軍。直到楊么被平定后,江西船場造船,“豫章之工已取法于楊么,諸郡之工復取式于豫章”[6]卷八七“虔州信豐縣主簿吳伸

上書”》;再次,駕船技術不如楊么軍。當時京師之耆老皆認為,此寇“駕舟如飛,運柂如神,而我之舟師不及焉”。宋朝雖憑借舟師之長勝金兀術,而與楊么軍相比,水戰(zhàn)能力則遜色得多;又次,水戰(zhàn)經驗不如楊么軍。官“所部皆西北人,不習水戰(zhàn)”,岳飛認識到“水戰(zhàn)我短彼長”,乃“以水寇攻水寇”[9]卷三六五《岳飛傳》11383-11384,最終反敗為勝。岳飛軍鎮(zhèn)壓楊么,不僅消滅了最大水上反抗勢力,而且通過收編和新建(如李綱在湖南建水軍),“獲賊舟千余,鄂渚水軍為沿江之冠”[9]卷三六五《岳飛傳》11385,擁有了諸軍中力量最強的一支水軍。而且整個南宋水軍力量都得到很大增強。最典型的就是車船被在長江中下游水軍中推廣運用。紹興末,宋軍抗擊完顏亮的采石之戰(zhàn)中車船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完全克服了黃天蕩之戰(zhàn)中韓世忠軍用海船,遇無風不能動,不僅使金兀術軍逃脫,而且反被其火攻的被動現(xiàn)象[34]。

紹興初,不惟有楊么這樣的大股水賊,而且長江之中“江賊出沒作禍,為往來商賈士庶之患”,“賊伙多是江中殺人劫盜”。如紹興元年(1131年)二月有“水賊張榮入通州”,紹興二年(1132年)三月“水賊翟進襲漢陽軍,殺守臣趙令戣”[9]卷二六《高宗三》、卷二

七《高宗四》。紹興中后期,特別是宋孝宗朝江上水軍不斷加強,江防體系不斷完善,已不可能出現(xiàn)楊么那樣的水上勢力,也不可能出現(xiàn)邵青那樣憑借幾千人即在長江上往來如無人之境的情況。大股水賊已消聲匿跡。偶見淳熙七年建康府發(fā)生饑荒,江段有“水賊徐五竊發(fā),號‘靜江大將軍’”,江東安撫使范成大出兵“捕而戮之”[9]卷三八六《范成大傳》,11870。但這類記載并不多見了。與北宋相比,長江主干道上水賊之患有所改觀。

但是長江上的一些地形復雜的江段和河湖地區(qū)仍有幾個水賊盤踞之地。一是太平州繁昌縣丁家洲,為江中之洲,出入便利,“為從來盜賊盤結之地??诎侗毁\舟船多是昏夜見無伴獨宿,乘不備以取之。如丁家洲往往白晝劫掠。每得一舟,必盡殺其人,取其財,沉舟水中。官司無從根究”。洲上本有巡檢,“土兵全闕,亦無舟船”,“賊亦無所忌憚”。于是商人們結伴航行,“商賈行上水則自蕪湖結甲而上,行下水則自江州湖口結甲而下,少者亦須十數(shù)舟而后敢行”。張守指出治理丁家洲水賊的辦法就是整頓巡檢司,“輪差將官統(tǒng)一二百人及船十余只于丁家洲駐札,一月一替。既奪其巢穴,則無從盤結,又知大軍屯戍,則不逞之輩自然銷弭”[34]卷七《乞措置丁家洲札子》。在江防體系強大時,這樣主航道上的水賊很難壯大。

二是監(jiān)利縣魯家洑至漢陽軍通濟口的沌河也是一個盜區(qū),初因“無巡檢彈壓,盜賊無以畏憚”。乾道四年(1168年)于沌內新灘設置了巡檢。陸游入蜀時也經過沌河,他看到“兩岸皆葭葦彌望”,“平時行舟多于此遇盜。通濟巡檢持兵來警邏。不寐達旦”[30]卷三,184。雖有士兵巡邏,也通宵警戒,仍不敢睡覺。范成大從四川東下,也經過沌河,見“兩岸皆蘆荻,時時有人家,但支港通諸小湖,故為盜區(qū),客舟非結伴作氣不可行”。特別是百里荒一段,“皆湖濼菱蘆,不復人跡。巨盜之所出沒”。范成大船過此,如臨大敵,“月色如晝,將士甚武,徹夜鳴櫓,弓弩上弦,擊鼓鉦以行,至曉不止”[35]。但在長江主干道上并未見有沌河這樣的“盜區(qū)”。

三是鄱陽湖南端,是武陽和余干兩江入湖處,河汊眾多,是水賊藏身之處。其中處于鄱陽湖尾的鄔子口直到乾道年間仍“名為盜區(qū),非便風張帆及有船伴不可過”[36]。鄱陽湖水賊北宋就存在。北宋饒懷英“嘗泛鄱江,夜泊荒浦,旁有游舟,若行賈者,君潛察之意其賊也”。饒懷英用計殺五六人,生擒二人[37]。

水賊問題不僅長江存在,其他河湖地區(qū)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太湖和錢塘江下游,這些地區(qū)水情復雜,水賊較為嚴重?!罢阄饕喽啾I,群穴太湖中”[9]卷四五○《李芾傳》,13245。嘉定年間,吳縣“有殺人于貨挾其舟亡者”,后“得賊太湖,與舟俱至”[9]卷四○九《唐璘傳》。太湖還有長年盤踞的水盜團伙,如長興縣荻浦之盜勢力甚大,甚至“南蕩塞卒與之交通,為之耳目,其商旅之實舟江滸,某舟某物此曹一一密探,及至波濤之沖,專以巡為名,如取諸懷。及有司捕之,則或縱或擒,皆在此曹之手”[38]。這些人“一出動是船數(shù)十只,眾數(shù)百人,軍器數(shù)百件,出沒太湖,往來鎮(zhèn)市,劫人財物”。寶祐二年(1254年)宋朝調集了許浦、顧徑、澉浦等地兵三千五百余人,水陸并進,生擒賊首陳超、陳洧、沈文海、沈文煥四兇等三百八十余人,繳獲船二百余只[39]卷一《奏平荻浦寇札子》。南宋初以后,其他內河地區(qū)不再見到如此規(guī)模的水賊。錢塘江下游也是一個盜區(qū),“有白晝剽掠之風,客舟非數(shù)十為黨不敢西上”。水賊多是當?shù)氐臒o賴子,“平時販私違禁,其舟出沒波濤白刃林立,卒然遇之,則姑以買物而爭登客舟。若隨其所索,委而與之,則幸而免。不然則掠而去之”?!皣馈㈡闹墼馄浣僬邤?shù)十矣”[38]卷二《與包宏齋》。但是紹興中期以后在江防體系嚴密的長江上不見如此猖獗的水賊。

四、結 論

南宋國防形勢與北宋一大區(qū)別就是江防成為國防要務。南宋將江防作為事關存亡的對金正面防御的最后和最重要防線,構建了以江防為根本,以扼守長江上游的川陜荊襄為屏障,淮防為藩籬,以海防為輔助的對金防御體系。逐步建立了數(shù)量龐大的江防水軍及其管理體系,形成了多層次的江防要塞體系。南宋江防體系及其策略,在對金防御中發(fā)揮了有效的作用,確保了南宋立國于江南。

南宋江防根本目的是防金,但南宋建立江防體系后,與金僅有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采石水戰(zhàn)和鎮(zhèn)江江面的不戰(zhàn)而勝,總體上是處于戰(zhàn)略防御狀態(tài)。對內則發(fā)揮了彈壓水賊的作用。而且南宋水軍的壯大與南宋初彈壓水賊密切相關。紹興中期以后長江主航道上水賊基本平息,但幾個水情復雜的江段仍是水賊盤局的“盜區(qū)”。但是抑制和消弭水賊并非長江防御的主要目的,而只是伴生的結果。

南宋以江防為根本的邊防總體上是以防御而非進攻為導向的國防方針,是“以大兵及舟師固守江淮,控制要害,為不可動之計”[40]卷七《論未可用兵山東札子》。南宋雖認識到上游的重要屏障作用,但江防總體上重下游,輕上游。這一缺失導致蒙古在襄陽造船練兵,從鄂州輕易突破了南宋江防,使長江之險、舟楫之利與南宋共有之。雙方在上游對抗幾十年,而江防一破,數(shù)年間南宋便告滅亡。

[1]章如愚.群書考索[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2]張綱.華陽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3]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M].四部叢刊初編本.

[4]陳元晉.漁墅類稿[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5]李綱.李綱全集[M].王瑞明,點校.長沙:岳麓書社,2004:983.

[6]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7]楊萬里.楊萬里集箋校[M].辛更儒,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4456.

[8]黃純艷.舟楫之利與南宋國運興亡[J].思想戰(zhàn)線,2016(3):120-127.

[9]脫脫.宋史[M].中華書局,1977:11698.

[10]周應合.景定建康志[M]//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1955.

[11]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中華書局,2014.

[12]廖剛.高峰文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13]范成大.吳郡志[M]//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722.

[14]嘉定鎮(zhèn)江志[M]//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2390.

[15]王質.雪山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16]王之望.漢濱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17]呂頤浩.忠穆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18]倪樸.倪石陵書·擬上高宗皇帝書[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19]胡銓.澹庵文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20]程珌.洺水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21]高承.事物紀原[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22]王應麟.玉海[M].揚州:廣陵書社,2003:2707.

[23]徐松.宋會要輯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4]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0:422.

[25]韓元吉.南澗甲乙稿[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26]孫覿.鴻慶居士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27]李曾伯.可齋雜稿[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28]張孝祥.于湖居士文集[M].四部叢刊初編本.

[29]張舜民.畫墁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30]陸游.入蜀記[M]//《全宋筆記》第五編第八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184.

[31]黃庭堅.黃庭堅全集[M].劉琳,等,校點.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977.

[32]岳珂.鄂國金佗稡編續(xù)編校注[M].王曾瑜,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9:321.

[33]黃純艷.再論南宋車船及其歷史命運[J].學術月刊,2013(3):112-115.

[34]張守.毘陵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35]范成大.吳船錄[M]//全宋筆記第五編第七冊.大象出版社,2012:82.

[36]范成大.驂鸞錄[M]//全宋筆記第五編第七冊,大象出版社,2012:36.

[37]呂南公.灌園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38]方逢辰.蛟峰文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39]包恢.敝帚稿略[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40]史浩.鄮峰真隱漫錄[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90.

【責任編輯 盧春艷】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the Defense System on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HUNG Chun-ya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Archives,Yunnan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091,China)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as based in Jiangnan,and the defense on the Yangtze River became a critical matter of national safety.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established a defense system against the Jin Dynasty incorporating the defense on the Yangtze River as the last and most crucial defense,the war zones of Chuan-Shan, Jing-Xiang, and the defense on the Huai River as the outer defense.An army specialized in the defense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a multi-tiered system of fortification on the Yangtze River were also established. Southern Song Dynasty’s defense system on the Yangtze River was proven effective in the defense of the Jin Dynasty and the crackdown on the rebel forces pillaging on the river, but it was defective that the lower reaches were well-guarded while the upper reaches were not, and it resulted in the breach of defense by the Mongolian forces at E’zhou,and consequently accelerated the demise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defense system on the Yangtze River;structure

2016-02-10

黃純艷(1967—),男,湖南永順人,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宋史及中國經濟史。

k244

A

1005-6378(2016)05-0010-08

10.3969/j.issn.1005-6378.2016.05.002

猜你喜歡
建康水軍海防
丹江藍里望故鄉(xiāng)
方一新《建康實錄釋詞》手稿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資深“水軍”揭秘行業(yè)潛規(guī)則
網絡水軍
海軍官兵守衛(wèi)在海防一線
水軍
水軍的前世今生
沈葆楨近代海防思想探討
中法海防三·六事件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