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檄到如律令
——法學視角下的歷代檄文

2016-03-09 06:57:47宋偉哲
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歷代罪行法律

宋偉哲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42)

檄到如律令
——法學視角下的歷代檄文

宋偉哲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42)

因為誕生于戰(zhàn)火,檄文往往是反映治亂興衰的晴雨表。從法學視角來觀察歷代檄文,可以發(fā)現(xiàn)諸如檄文與法律淵源,檄文中揭露的罪行,檄文中的慎刑思想等法律史問題。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檄文就是戰(zhàn)爭時代的一部“特別法”。近代以來,檄文對于民主共和、自由獨立等法治思想的傳播起到了巨大地推動作用,甚至成為了許多重要法律文件之濫觴。此外,檄文中反映的法律問題和體現(xiàn)的法律思想可以為今天更好地落實依法治國提供寶貴的歷史經(jīng)驗。

檄文;特別法;法律史;律令

檄文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種特殊的文書,幾千年來,“傳檄而定”的記載史不絕書。撰寫檄文的目的往往在于揭露敵方的罪行,彰顯己方的正義,通過強大的輿論宣傳讓自己的軍事行動占據(jù)道義的制高點,以此獲得民眾的擁護,實現(xiàn)政治目的。我國保存著大量歷代檄文,但多年以來,學界對檄文的研究甚少,檄文與法學之間似乎更是毫不相干。其實,檄文與法學息息相關,僅從許多檄文最后都有一句“檄到如律令”便可見一斑。在歷代檄文中,幾乎都包含著揭露罪行的內(nèi)容和約法慎刑的思想。我們站在法學視角來觀察,這恰是古代社會在戰(zhàn)爭年代的“特別法”。本文試圖從歷代檄文中尋找一些法律史的問題,使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國家的興衰和制度的演變,為今天依法治國和構建我國的法治文化提供借鑒。

一、檄文與法律淵源

中國古代法律的起源,刑起于兵是比較公認的一個觀點?!渡袝分械摹陡适摹贰ⅰ稖摹?、《牧誓》篇便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在《甘誓》中,啟要求他的部下服從命令,并警告說:“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1]在《湯誓》中,湯說道:“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2]在《牧誓》中,周武王警告部下:“爾所弗勖,其于爾躬有戮”。[3]上述三文中,夏啟、商湯、周武王都發(fā)布了類似的命令,要求自己的部下服從指揮、奮勇殺敵,并警告要對違反紀律的人處以死刑。這可以說是古代刑法的雛形。

從“三誓”的內(nèi)容來看,這三篇誓詞就是三篇檄文。后世檄文中,最主要的內(nèi)容便是揭露敵方的罪行,而“三誓”中對此都有體現(xiàn)。如《甘誓》中,啟說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4]在《湯誓》中,商湯說道:“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有眾怠弗協(xié)”。[5]在《牧誓》中,周武王說道:“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暴虐于百姓,以奸尻于商邑?!盵6]從歷史上看,夏、商的滅亡,正是由于末代君主破壞先王的制度,沉溺酒色暴政虐民導致的,湯、武在誓文中對桀、紂的控訴應該說是符合歷史真相的。

上文提到的控訴,控可以解釋為對敵方的指控,那么訴便是向上天訴說。綜合起來可以

理解成向上天神靈指控敵方的罪行,乞求上天賜予自己力量,讓自己代上天去討伐對方。在古代,君主不受任何約束,但是名義上他們是上天之子,受天的監(jiān)督。天的地位如同今天憲法一般重要。新興集團的首領在宣戰(zhàn)時想要師出有名,必須先指出對方違背天命,自己是以上天的名義在討伐對方,是正義之師,以此來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叭摹碑斨?,對此記載為“恭行天之罰”、“天命亟之”。

雖然《尚書》的真?zhèn)螌W界爭議不休,并且夏、商時代的史實記載十分簡略,“三誓”發(fā)布之時也似乎不可能向后世那樣寫成布告?zhèn)鬟_四方。但是我們要認識到,上述戰(zhàn)爭發(fā)生之時,三位君主發(fā)布類似的誓言應當還是禁得起推敲的?!叭摹北M管有各種缺陷,但其中揭露罪行、恭行天罰等內(nèi)容則是后世檄文中必不可缺的部分,成為后世檄文的藍本。因此,如果說戰(zhàn)爭是古代軍法的起源之一,那么檄文作為古代軍法的載體,完全可以看做是上古法律的淵源之一。

二、檄文中的罪行

在歷代檄文當中,揭露敵方的罪行是檄文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揭露敵人的罪行,宣傳自己的德政,以獲取民眾支持,讓自己的軍事行動名正言順。南朝文學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檄移》篇中講到:“凡檄之大體,或述此休明,或敘彼苛虐”[7]可謂一語中的。檄文中所揭露的罪行,往往在正史上都能找到依據(jù)。筆者通過對歷史上眾多檄文的分析,將檄文中揭露的罪行歸納為以下三個大類:濫殺無辜、亂用酷刑;生活腐化,違背禮教;吏治腐敗,訴訟不公。

(一)濫殺無辜、亂用酷刑

在歷代檄文所揭露的罪行當中,濫殺無辜、亂用酷刑的罪名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幾乎所有的檄文當中都具有這方面的記載。漢代隗囂在討伐王莽時所發(fā)布的《移檄告郡國》中便揭露王莽:“信用奸佞,誅戮忠正……行炮格之刑,除順時之法,灌以醇酼,裂以五毒。”[8]文中揭露的罪行,在正史中皆有記載,并非夸大之詞。例如《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曾活活燒死陳良、終帶等二十七人。對于大臣董忠全家,王莽則將他們與毒藥、利刃、荊棘等一起活埋,手段之殘忍,令人發(fā)指。濫用這樣殘暴的酷刑,自然會導致王莽的眾叛親離,加速其敗亡。

同樣的事情還發(fā)生在曹操身上。官渡之戰(zhàn)爆發(fā)前夕,袁紹發(fā)布了《陳孔璋為袁紹檄豫州》,將曹操的殘暴揭露無遺。文中講到:“故九江太守邊讓……身首被梟懸之誅,妻孥受灰滅之咎”,[9]而身名顯赫的太尉楊彪,卻僅因為一點小事情,就遭到了曹操“榜楚參并,五毒備至”[10]的報復等等。在東漢末年的亂世,曹操的上述暴行,更多的固然是帶有強烈的政治目的。但是,如此濫殺無辜,也是鐵證如山。曹操在后世的評價中,總是脫離不了“兇殘”、“奸臣”的帽子,和他為了實現(xiàn)政治野心濫殺無辜的行為是有很大關系的。史書記載,曹操當時正患頭痛,讀罷此文,頭痛立即被治愈。由此可見,文中提到的上述罪行,的確刺痛了曹操的神經(jīng)。慶幸的是,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認識到了濫殺為無辜的弊端,對反對他的士大夫集團不再一味地單純殺戮政策,并實施了一系列求賢、促進生產(chǎn)的仁政,緩和各種矛盾從而贏得了民心。這對于曹魏政權的建立和鞏固是極具積極意義的。

在歷代檄文所提到的濫殺無辜的案例中,最值得后人反思的當屬隋煬帝楊廣。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一舉消滅南陳政權,結束了幾百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統(tǒng)一了中國。在滅陳戰(zhàn)爭中,年輕的晉王楊廣(即后來的隋煬帝)擔任統(tǒng)帥。出兵之時,楊廣向南陳政權發(fā)布檄文,即《遺陳尚書江總檄》。在檄文當中,楊廣指出陳后主:“忌能護短,淫法酷刑,骨鯁之臣,盡見疏斥,諫諍之士,皆被屠害”。[11]短短二十四個字,便準確指出了南陳政權腐朽的病根。如此濫用刑罰導致南陳政權分崩離析,在隋軍強大的攻勢面前,這位只會欣賞《玉樹后庭花》的陳后主也只能束手被擒。

南陳的腐朽與滅亡,楊廣是再清楚不過的。然而幾十年后,當晉王楊廣成為了大隋皇帝時,他卻重演了陳后主的悲劇。當年檄文中揭露陳后主暴行的種種罪行,他全盤繼承。在隋末席卷全國的起義風潮中,討伐隋煬帝的檄文也接踵而至?!稙槔蠲芟逯菸摹繁慵怃J指出楊廣不納忠言,濫殺無辜。左仆射高穎、宋國公賀

若弼等一系列功臣名士被屠戮殆盡。而魏征撰寫的《為李密檄滎陽郇王慶書》中,也揭露楊廣殘暴兇惡、涂炭天下。鋪天遍地的檄文伴隨著的是國破身亡的喪鐘,隋煬帝也成了暴君的代名詞。在隋末戰(zhàn)爭中,李世民和他的李唐王朝最終完成了統(tǒng)一。李世民稱帝后,夠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嚴格法治、尊禮慎刑,開辟了貞觀之治??梢姡柿x不施而攻守相異的教訓實在引人深思。

(二)生活腐化,違背禮教

禮在中國古代具有崇高的地位,一準乎禮的唐律也成為中國古代法的代表作。在古代社會中,統(tǒng)治者要求人民尊禮守法。然而,一旦統(tǒng)治者自身做出違背封建禮教的行為,很容易激起臣民的不滿,喪失人心。正因為此,歷代檄文中對腐朽統(tǒng)治者違背禮教的行為更是大書特書。歷代檄文中揭露的違反禮教的行為主要有以下三類:

1.居喪淫亂。在中國古代,喪禮是最重要的禮儀之一,皇帝去世是天崩地裂的大事。在先皇的喪期,君臣必須身著喪服,痛哭守靈,絕對不能接近酒色。然而從歷代檄文中,我們卻經(jīng)常找到這樣的反例。例如在東晉末年的《討司馬元顯檄》中,檄文的發(fā)布者桓玄痛斥司馬元顯:“居喪無一日之哀,哀绖為宵征之服……劫掠王國寶姬妾?!盵12]無獨有偶,南梁武帝在討齊主東昏侯的檄文中,揭露南齊君主蕭寶卷:“自大行告漸,喜容前見,梓宮在殯,面無哀色,歡娛游宴,有過平常。”[13]這樣的統(tǒng)治者,自然無法做到勤政愛民,很快便被消滅。

2.婚姻亂倫。在中國古代,亂倫行為嚴重違反禮教。封建法典中更將亂倫的行為列入“重罪十條”、“十惡”當中,嚴懲不貸。歷代檄文中,對此也是毫不避諱。上文提到的東昏侯蕭寶卷便是如此。梁武帝在討伐蕭寶卷的檄文中稱他:“選采嬪妃,姊妹無別,招侍巾櫛,姑侄莫辯”[14]。而《為李密檄洛州文》當中,更是揭露了隋煬帝的荒淫:“蘭陵公主,逼幸告終……逮于先皇嬪御,并進銀環(huán),諸王子女,咸貯金屋”。[15]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在古代有收繼婚的傳統(tǒng),這與中原禮制完全不符,歷來為漢族所不齒。朱元璋在著名的《諭中原檄》中便指責蒙元政權:“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于父子君臣長幼之倫,瀆亂甚矣?!盵16]這為朱元璋在滅元戰(zhàn)爭中,打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旗號提供了相當強有力的輿論后盾,贏得了廣大漢族人民的擁護。

3.破壞儒學。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的正統(tǒng)思想,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兩千年來歷代統(tǒng)治者都將孔孟之道倍加推崇。而敢于對儒家思想提出異議的人,無不視為異類予以嚴懲,古代統(tǒng)治者即便再昏庸也不敢明目張膽否定儒學。然而到了近代,深受西方思想影響的太平天國運動,對儒家思想予以否定,對孔廟等建筑予以破壞。曾國藩在組建湘軍時,便抓住了這一點號召士大夫為了保衛(wèi)儒家文化與太平軍作戰(zhàn)。他在著名的《討粵匪檄》當中說道:“士不能誦孔子之書,而別有所謂耶穌之說、新約之書,舉中國數(shù)千年禮儀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所也”。[17]事實證明,曾氏豎起捍衛(wèi)傳統(tǒng)文化的大旗,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的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吏治腐敗、訴訟不公

檄文大都出自戰(zhàn)爭年代,然而戰(zhàn)爭引起的原因,特別是農(nóng)民起義戰(zhàn)爭,往往是由于尖銳的社會矛盾所造成的。曾國藩在給咸豐皇帝的《備陳民間疾苦疏》中,分析了社會動蕩的三點原因,其中兩項便是吏治腐敗和訴訟不公。這種矛盾一點到了臨界點,便會引發(fā)動亂和戰(zhàn)爭。在歷代檄文中,起義者更是對此表達了強烈的不滿。東漢隗囂在《移檄告郡國》中指責王莽:“設為六管,增重賦斂,苛剝百姓……上下貪賄,莫相檢考……數(shù)十萬人,工匠饑死,長安皆臭”。[18]隋末的《為李密檄洛州》文則指責隋煬帝:“設官分職,貴在銓橫;察獄問刑,無聞賂鬻。錢神起論,銅臭為公”。[19]梁啟超的《云貴檄告全國文》則指責袁世凱:“盜賊充斥、未或能治;冤獄填塞,未或能理”。[20]統(tǒng)治者貪婪奢侈就要對百姓橫征暴斂,貪官污吏乘機搜刮民財以取悅君上。百姓甘受盤剝便會身亡家破,不交租稅則有牢獄之災。而由于吏治的腐敗,百姓遇到訴訟糾紛時,恰恰給司法官吏提供了搜刮民財?shù)臋C會,民眾無法獲得公正的審判,冤案迭生。當這一系列矛盾積累到極限時,

往往就會激起民眾揭竿而起,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給腐朽的統(tǒng)治者沉重的打擊。這足為后人所鑒。

三、檄文中的恤刑思想

歷代檄文發(fā)布者在揭露敵人兇殘的同時,也注重宣傳自己的仁政。檄文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分化瓦解敵人,減輕自己的作戰(zhàn)壓力。因此檄文往往會向敵方的將士宣傳自己的寬大政策,這些政策中有很多含有恤刑思想,閃爍著人道主義的光芒。

(一)只懲元兇,不坐他人

在中國法制史上,連坐的適用特別廣泛。特別是像“十惡”中危及統(tǒng)治的諸如“謀反”、“謀叛”等大罪,更是牽連甚廣。我們通常認為戰(zhàn)爭時候的對手,應該是一個統(tǒng)治集團最大的威脅,似乎對他們實行株連殺戮更是理所應當。然而從歷代檄文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事情并不是這么簡單。由于出于盡可能瓦解對方戰(zhàn)斗意志的考量,發(fā)布檄文的一方通常都會強調(diào)自己的戰(zhàn)爭只為了消滅首惡,對其他人則既往不咎。例如在《伐陳檄蕭摩訶等文》中強調(diào):“已有別詔,止廢偽主之身,此外士民,咸從蕩滌”[21]。明太祖朱元璋在法制史上以嚴刑峻法著稱于世,然而在《討張士誠檄文》中,朱元璋聲明:“嘗戒軍士,征討所到,殲厥渠魁,脅從罔治”;[22]在討伐方國珍的檄文中,朱元璋再次強調(diào):“罪止方氏,其他士民有詿誤者,皆非本情,毋妄致疑,各歸本業(yè)”。[23]從法學視角來看,這的確是一種恤刑政策,并且和統(tǒng)治者在封建法典中對反對勢力采取的連坐酷刑恰恰相反。這種恤刑思想在歷史上的確加速了戰(zhàn)爭的結束,減少了傷亡。同時,它讓統(tǒng)治者認識到恤刑的重要性,間接地促使歷代新王朝在開國之初實行約法慎刑的政策,有利于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的安定。

(二)禁止濫殺,安撫勸降

濫殺無辜歷來為兵家大忌,因為這樣很可能激起對方軍民的殊死反抗,甚至會導致己方失去民心走向失敗。秦末項羽坑殺二十萬投降秦軍,喪盡民心;而劉邦進入咸陽后,約法三章得到了人民的擁護,這便是明證。因此,能否禁止濫殺、能否安撫人心則成為了影響戰(zhàn)爭成敗和政權穩(wěn)固的關鍵因素之一。李自成的《進軍黃州檄文》便約束部下:“各營有擅殺良民者,全隊皆斬”。[24]此舉可以說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李自成為什么能夠擊敗強大的明軍,攻破北京。戰(zhàn)亂時代,軍民都迫切期望得到安定的生活。檄文中大量的勸降、安撫的內(nèi)容,雖然不符合封建統(tǒng)治者所謂的“忠孝節(jié)義”思想,但卻符合歷史發(fā)展的潮流,有利于盡快結束戰(zhàn)爭。我們不難想象,一國的內(nèi)戰(zhàn),當雙方實力懸殊時,戰(zhàn)勝無望的一方盡早投降,受損失的無非是少數(shù)王侯將相,而廣大民眾卻能得到久違的安寧。從歷史上看,凡是能夠在戰(zhàn)爭時期貫徹恤刑思想的一方,往往能夠獲取最后的勝利。而對于敵方軍民采取濫殺、奴役、壓榨的一方,最終都避免不了失敗。

四、檄文與近代法治

檄文與法律在古代的關系,上文已作敘述。近代以來,由于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響,中國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中國舊有的文化遭到毀滅性打擊和批判。然而,檄文作為古代中國的特有文體卻沒有退出歷史舞臺,相反卻被革命先驅用于聲討腐朽的統(tǒng)治者,進而成為了捍衛(wèi)民主共和的重要基石。

辛亥革命以后,我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作為我國第一份資產(chǎn)階級憲法性文件,是民主共和的象征。然而,袁世凱在竊取辛亥革命的成果之后,便逐漸開始了破壞共和的舉動?!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先是被束之高閣,進而被袁氏一手炮制的《中國民國約法》所替代。不久,袁世凱稱帝,共和政體被破壞殆盡。一時間,反袁狼煙迅速蔓延全國,伴隨而來的是一道道聲討的檄文。

縱觀這一時期的檄文,大都打出了捍衛(wèi)約法、維護共和的旗號,對于袁世凱破壞共和、踐踏法治的罪惡予以揭露。這其中,僅孫中山先生就發(fā)布了多篇檄文,揭露袁氏的罪惡。例如,在《中華革命軍大元帥檄》中,孫中山揭露袁世凱:“改毀約法,解除國會,停罷自治,裁并司法,生殺由己”。[25]在《討袁宣言》中,孫中山指責袁世凱:“袁氏果于是時解散國會,公然破毀我神圣莊嚴之《約法》,諸民權制度,隨以俱盡”。[26]上述材料一針見血地揭發(fā)了袁

世凱破壞共和的罪行,將袁世凱推到了違法的審判臺上,加速了袁世凱的失敗。

袁世凱敗亡后,北洋軍閥操控了北京政府,他們延續(xù)了袁世凱獨裁統(tǒng)治的風格,并且連年征戰(zhàn),對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更是不屑一顧?!案褐疇帯焙?,段祺瑞當局更是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總統(tǒng)、國會,企圖延續(xù)獨裁統(tǒng)治。鑒于此,孫中山先生發(fā)起“護法運動”,組織護法軍政府,自任大元帥,以反對段祺瑞的倒行逆施,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應有的地位。孫中山先生在護法運動中并沒有發(fā)布檄文,然而發(fā)表了就職宣言。值得注意的是,這番就職宣言從實質上看,更像是一篇聲討段祺瑞當局的檄文。孫中山先生在宣言中指出了護法運動的目的就在于:“勘定內(nèi)亂,恢復《約法》,奉迎元首之事”。

護法運動雖然最終失敗,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最終也沒有實現(xiàn)他們的政治理想,但是從革命者發(fā)布的一篇篇檄文中,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當時的進步人士對于民主和法治的期望與探索。與古代檄文不同的是,這時的檄文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nèi)涵。隨著報紙、廣播等新興媒體的出現(xiàn),檄文在全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傳播,它不但揭露了獨裁軍閥的累累罪行,更對全國人民進行了一場場生動民主法治的思想教育,激勵了無數(shù)熱血青年。

五、檄文的性質與意義

(一)檄文是一部“特別法”

“律”和“令”是我國古代的基本法律形式,可以說是我國封建時期法律的代名詞。從古至今,許多檄文在文章的末尾都要加上一句“檄到如律令”,要求軍民像法律一樣執(zhí)行檄文中的內(nèi)容,強調(diào)自己的權威性。從法學視角來看,我們絕不能將檄文僅僅視為是一篇宣戰(zhàn)書。筆者認為從一定意義上講,它更像是一部戰(zhàn)爭時代的“特別法”。

戰(zhàn)爭年代人們的主要精力都在戰(zhàn)爭上,沒有精力去制定詳細的法律法規(guī)。檄文雖然簡潔,卻能夠反映出檄文發(fā)布者的治國理念,這里面就涉及大量法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較為簡潔地了解一個政權政治理念的源泉。并且,越是后誕生的檄文,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后,這種現(xiàn)象反映更為突出。檄文雖誕生于戰(zhàn)火,然而它更深遠的影響卻往往在戰(zhàn)后。僅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為例,這無疑是人民解放軍對于國民黨反動派的聲討檄文。文章的開篇結尾和歷代檄文一樣,揭露國民政府的腐敗、罪行以及宣傳解放軍的優(yōu)待政策。在文章的中間,列舉了八項政策,分別涉及到成立民主聯(lián)合政府、審判戰(zhàn)爭罪犯、廢除獨裁制度、治理貪污腐敗、沒收官僚資本、廢除封建剝削制度、團結少數(shù)民族、廢除不平等條約等內(nèi)容。[27]這八項政策從國體政體、社會制度、戰(zhàn)犯問題、土地制度、民族政策、對外關系等各個領域簡明地概括了中國共產(chǎn)黨當時的建國理念。

歷史的事實證明這些政策中確立的許多原則、理念成為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許多新中國法律文件乃至大政方針之濫觴,在中國法制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行文至此,筆者認為“檄到如律令”并不是一句空話。首先,戰(zhàn)爭時期不比和平年代,司法遭到嚴重的破壞,法律喪失權威,不能很好地起到維護社會安定的作用。而檄文中有大量的安定民心、處理戰(zhàn)犯等內(nèi)容,并且為相關部門處理軍民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jù),對于社會穩(wěn)定、盡早結束戰(zhàn)爭起到了積極作用,從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法律。其次,如上所述,檄文中的政策往往與新政權的治國理念一脈相承,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則到了近現(xiàn)代甚至直接成為憲法、法律之濫觴。因此,筆者認為檄文就是戰(zhàn)爭年代的“特別法”。

(二)檄文的意義

硝煙雖然早已散盡,但是戰(zhàn)爭遺留下來的歷代檄文卻不該被人們忽視。這些檄文應當引起我們?nèi)c思考。首先,歷代檄文對于法律史研究具有重大意義。比如上古檄文與法律淵源之間的關系,檄文中反映的罪行與恤刑思想,檄文與近代法治思想的傳播和發(fā)展等問題都可以做進一步更具體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其次,檄文往往作為新興勢力最先誕生的政治性文件登上歷史舞臺,它與新政權的治國思想、基本原則、重大事件以及法律文件具有一脈相承的關系。我們要想了解充分一個政權的某種制度或者某件大事的來龍去脈,檄文是不可或缺的資料。同時,由于戰(zhàn)爭年代是法律遭到嚴重破

壞的時期,檄文能夠起到代替法律安定社會的作用,并且相關機構可以根據(jù)檄文中的規(guī)定處理軍隊和民間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上講,檄文就是一部戰(zhàn)爭時期的“特別法”,并且這個特點在近現(xiàn)代的檄文中顯得尤為突出。最后,作為戰(zhàn)爭時代的產(chǎn)物,檄文用簡潔的文字和鐵的事實告訴了我們腐朽的統(tǒng)治者是如何一步步將自己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這些統(tǒng)治者無一例外地濫殺無辜、褻瀆禮法、奢侈享樂、腐敗貪財。我們從法學視角來觀察,上述問題正是一個個嚴肅的法律問題。中國古代不缺乏完善的法律,并且這些法律賦予了統(tǒng)治階級相當大的特權。然而縱覽歷代檄文,許多腐朽的統(tǒng)治者連最基本的禮法都不愿意遵守,犯下累累罪行,最終引發(fā)戰(zhàn)爭而敗亡。

六、結語

今天,我們將依法治國作為治國基本方略,黨和國家對于貪污腐敗進行前所未有的打擊,對于司法工作也進行重大改革。通過研究和反思歷代檄文中所揭露的罪行,可以讓我們意識到法治的重要性,堅定依法治國的道路。需要警惕的是,檄文也告訴了我們,如果我們不能夠嚴格依法治國,那么歷代檄文中的悲劇隨時都可以重演。

[1][2] [3][4] [5][6].尚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9:78,81, 119.

[7]劉勰.文心雕龍[M].北京:中華書局,1985:29.

[8]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517.

[9][10]蕭統(tǒng).昭明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77:卷四十四.

[11][21]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4045, 4058.

[12]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435.

[13][14]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6.

[15][19]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2215.

[16][23]明實錄[M].北京:線裝書局,2005:卷二一、二六.

[17]曾國藩.曾國藩奏折[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1:17.

[18]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517.

[20]梁啟超.盾鼻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17:5.

[22]錢伯城.全明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21.

[24]謝國楨.明代農(nóng)民起義史料選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174.

[25][26]孫中山.孫中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08, 112.

[2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35.

I206.2;DF09

A

1672-0385(2016)05-0069-06

2016-09-07

宋偉哲,男,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律史、法理學。

猜你喜歡
歷代罪行法律
修護靈渠的歷代先賢錄
文史春秋(2022年5期)2022-07-18 08:41:08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民間借貸涉罪行為中受害人法律責任的刑民分析
刑法論叢(2018年2期)2018-10-10 03:32:16
鐵蹄下的東北——偽滿洲國時期日本侵占東北罪行紀實
文史春秋(2017年9期)2017-12-19 12:32:19
東窗事發(fā)
從歷代《達賴喇嘛傳》看活佛轉世定制
西藏研究(2016年5期)2016-06-15 12:56:38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讓法律做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7
中國歷代軍隊的稱呼
軍事歷史(1991年3期)1991-01-18 02:08:26
大渡口区| 东乡县| 灵寿县| 南开区| 蒙自县| 彭泽县| 正蓝旗| 德格县| 左云县| 平武县| 噶尔县| 巴彦县| 荆门市| 天气| 巴林左旗| 鹤山市| 彰化市| 陈巴尔虎旗| 龙里县| 文昌市| 佛冈县| 平武县| 邹平县| 增城市| 西峡县| 四子王旗| 两当县| 贵州省| 松阳县| 堆龙德庆县| 阳江市| 麦盖提县| 綦江县| 玉屏| 利津县| 米泉市| 彰武县| 哈尔滨市| 瑞昌市| 静安区|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