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目》中的早期書畫流向
這里的《佚目》是指《故宮已佚書畫目》。
大臣們借閱宮廷書畫,有的很快還回來了,但有的干脆沒還,在溥儀《我的前半生》里有明確記述,宮中的書畫珍品就這么不明不白地散失了。當然,朱益藩借出的隋人書《出師頌》,后來由陳寶琛代還了,因為后來溥儀賞賜溥杰的單子里又見到了這件,說明它回來之后又被溥儀偷出去,后來在天津期間變賣了。1997年嘉德拍賣公司在天津征集到了尾紙上的題跋,2003年另一個藏家送拍了《出師頌》本幅。2014年嘉德拍賣的董事長陳東升先生斥巨資與紅樹白樓主人陸氏父子共同將題跋部分無償捐給故宮,使得隋人《出師頌》最終得以完璧回宮。陳先生功莫大焉!
1925年2月23日,溥儀在日本警察保護下潛逃到了天津張園,以盜賣國寶換取金錢,供他揮霍。如宋代的李公麟《五馬圖》、李嵩《西湖圖》;金代的王庭筠《幽竹枯槎圖》;元代的鄭思肖《墨蘭圖》和馬琬《幽居圖》等都是溥儀在天津期間賣出的名作。這些至少現(xiàn)在還能看到,但有些是悄悄賣的,究竟盜賣多少,很難摸清底細,有些作品已無從獲觀。我曾與家父(編者注:指著名書畫鑒賞家楊臣彬先生,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局文物鑒定資格審核委員,中央美術學院書畫鑒定專業(yè)碩士生導師)談起李公麟《五馬圖》,這也是溥儀在天津時賣的。以前的藏家…直聲稱美國人炸東京的時候此圖被毀了,不存在了,但現(xiàn)在聽聞其實還在那人手里。傳世李公麟畫作被確認的真跡就三個,一是在日本人手里的<五馬圖》;一是《三馬圖》,但圖已不存,只剩下了蘇軾的題跋部分;第三就是《臨韋偃牧放圖》。
到二戰(zhàn)末期,蘇聯(lián)紅軍攻入東北,溥儀帶著從長春偽皇宮的千余件珍品中挑選的一些書畫,包括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在內的百多件書畫和《水村圖》,進宮前是清初大詞人納蘭性德的藏品,就在這時被溥儀以低廉的價格賣掉了??上攵?,在當時大栗子溝那個地方,窮鄉(xiāng)僻壤,倉促之間哪去找識貨的收藏家!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通化地區(qū)土改運動中發(fā)現(xiàn)了這批溥儀逃亡時變賣的東西,除《水村圖》外,還有人馬畫精品——傳為韓斡的《神駿圖》,優(yōu)美精雅、具有道家意味的傳為趙伯駒的《蓮舟新月圖》,宋徽宗趙佶的<王濟觀馬圖》等。
上世紀60年代初,從大栗子溝來個老頭要賣《水村圖》,當時故宮花了八千塊購回,而宋徽宗趙佶的《王濟觀馬圖》流入私人之手,現(xiàn)已不知下落。而《清明上河圖》據馬衡先生記述,是在上世紀50年代由蘇聯(lián)將截獲的溥儀隨身珍寶、書畫移交給了人民政府。
東北偽皇宮流出來的許多作品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壞。米芾《苕溪詩卷》這次也展出了。但面對這個展品,你難以想象已經徹底被毀掉、消失的部分,還有不少有缺半個字、缺筆畫的。1963年4月,從哈爾濱來了一位青年人,拎個包袱,里面裝了37件偽皇宮流散出來書畫的碎片,就包括這件。經過故宮修復廠老師傅的修裱全補,根據民國初出版過的珂羅版上的字樣,反復練了幾個月把它勾描出來,補得天衣無縫。我曾經陪啟功先生觀看這件作品,啟先生不住地稱贊修得真好,對著燈照都看不出痕跡。雖然已盡最大努力修復,但要頓復舊觀已不可能,因為米芾卷前引首原有李東陽死之前的題字,這是目前所知最遲的他70歲的絕筆書,已經徹底在溥儀手下的匪兵搶奪中損毀不見了。除了殘損的李公麟《三馬圖》、米芾《苕溪詩》外,這37件中還有還有宋牟益(傳)《西岳降靈圖》、陸居仁與楊維楨合卷、明王紱《萬竹秋深圖》、沈周《辛夷花圖》以及陳洎傳世孤本《自書詩稿》十六首,有宋、元、明名家跋,均已被匪兵撕得殘缺不全。
抗戰(zhàn)勝利之后,國民黨軍政大員都來爭奪偽皇宮流散出來的東西,比如當時的教育部長王世杰,弄到了李贊華的《射鹿圖》。而鄭洞國是當時國民政府的東北接收大員,他從古玩商及偽官兵手中購買了趙孟頫《浴馬圖卷》,這件捐贈給了故宮,其余的有文徵明《真賞齋圖卷》、閻立德(傳)《職貢圖》、趙孟頫《飲馬圖》、趙葵<杜甫詩意圖》。長春解放時鄭洞國留下的國寶有楊凝式《夏熱帖》、胡瓌《卓歇圖》,都已重歸故宮;而唐人摹王羲之《萬歲通天帖》、王蒙《太白山圖卷》入藏遼寧省博物館。
除了政府要員,許多收藏家、書畫家也參與到搜集、購買“東北貨”的行列。比較著名的有張伯駒、張人千、王季遷、吳湖帆等人。張伯駒先生從20年代就一直不懈地為搶救溥儀偷盜出宮的國寶努力奔走。他出身豪門,雄于資財,傾家蕩產不遺余力地收購了許多頂級國寶。如他先后收進陸機《平復帖》、展子虔《游春圖》、杜牧《行書張好好詩》、趙佶《雪江歸棹圖》、范仲淹《道服贊》、黃庭堅《諸上座禪語卷》、楊婕妤(傳)《百花圖》、趙雍等《元五家合繪卷》、王紱與陳叔起合作《瀟湘秋意圖》等。解放后,張伯駒、潘素夫婦將保仔的歷代法書名畫精品通過文物局捐贈給了故宮博物院?,F(xiàn)在L哪找這樣的收藏家去?自己晚年過得非常窮困凄涼.但是最好的東西都捐了。上世紀90年代我通過海外的藏家,問接地看到一些張先生早前留下的東西,看了以后,直想掉眼淚,為什么?確實不好,都是一般的東西。老先生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了國家?,F(xiàn)在的人可能眼力好的也不少,可誰又有張先生這樣博大的胸懷和氣度呢?
惠均即惠孝同,是溥儀近臣耆齡之子,也是京津地區(qū)重要的繪畫名家?;菥彽玫摹敦俊窌嬘校和踉枴稘O村小雪圖卷》、李嵩《貨郎圖卷》、《元五家墨跡卷》等,在60年代全部捐贈給了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菥约旱睦L畫,特別是他的山水,學的就是北宋“李郭傳派”的風格,從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其受到藏品的影響,如王詵作品對他藝術風格的深刻影響。為何民國時出現(xiàn)那么多大家?這些大家都有很好的收藏,不要說媲美文徵明、董其昌,就和民國的這些畫家比,當代的畫家有幾位是有讓人歡喜贊嘆的書畫收藏的?
上海先施公司大股東譚敬,既是書畫收藏家,也是上海古字畫造假的核心人物。他所收的《佚目》書畫有趙孟堅《水仙圖》、趙孟煩等《趙氏一門合札》、趙原《晴川送客圖》、倪瓚《虞山林壑圖》、柯九思《上宮詞》以及不少的宋元信牘等。還有一件趙孟頫《雙松平遠圖》并非《石渠》著錄,但是趙畫精品,此卷原為成親王永瑆物,其后代不能保,清末入端方手。1902年,安徽籍古玩商蒯光典用一件假唐代尉遲乙僧<天王像》從端方處賺走,后來輾轉幾手也到了譚敬手中。只是此卷畫心上原有的乾隆題詩被刮掉了,現(xiàn)在已修復平整。法書大觀冊中的王獻之《東山松帖》也出現(xiàn)了御題、御璽被刮的情況。1949年之后,譚敬移住香港,后將大部分收藏轉手給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譚敬也利用收藏造假,他那個造假小團伙的高手臨摹了元代朱德潤《秀野軒圖》,這摹本現(xiàn)藏弗利爾,除了留下兩處破綻,即畫心少了“石渠寶笈”朱長方印,題跋中原跡中寫錯的字邊的一點在仿品中沒有了,其余和原件幾乎一模一樣。譚敬手下這些作偽高手像金仲魚、鄭竹友等后來分散到了上博、故宮,成為上世紀博物館臨摹、復制的中堅力量。
上海著名書畫家、鑒藏家吳湖帆,所收古代書畫甚富,然其所收《石渠》著錄作品不多。見于《佚目》的有元吳鎮(zhèn)((漁父圖》卷,現(xiàn)歸上海博物館;另有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真跡的起首部分,現(xiàn)藏浙江省博物館。
王季遷是吳湖帆弟子,后定居美國,他的收藏,除了非《石渠》著錄的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圖》之外,還有《石渠》著錄書畫李唐(傳)《晉文公復國圖》卷、元方從義《雪山圖》卷、錢選《羲之觀鵝圖》卷等。
著名畫家也是作偽高手的張大干,所收《佚目》書畫有五代董源《瀟湘圖》卷、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現(xiàn)藏故宮)、宋高克明(或為燕文貴)《溪風圖》卷、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傳》卷等,除了前兩件在新中國成立初由政府出資購買回歸故宮之外,其余的現(xiàn)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傳》2012年底到上博展出過,縱橫跌宕,神采飛揚,與《諸上座帖》一樣是黃庭堅草書的代表作。
流轉于市的精品及偽作
除了流散到國外博物館,以及回歸到故宮或內地其他博物館的《石渠》著錄書畫,也有一些在私人手中,并在近二十年來的藝術品市場露面、換手。
這中間,除了個別的作品被博物館購藏,如故宮買的張先題《十詠圖卷》和隋人書《出師頌》、上博買的宋高宗《養(yǎng)生論卷》、首都博物館買的宋人《孔門弟子像卷》等,大部分明清時期作品分藏在各地的私人藏家手中。
早期作品中,傳為蕭照的《中興瑞應圖卷》,則是宋人很好的摹本,這件作品可說是明代畫家們以《中興瑞應》為題進行人物故事畫研習、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范本。傳為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我并不認為是徽宗本人的作品,因為其用筆與上博《柳鴉圖》、臺北林氏藏《四禽圖》的用筆還有一定的距離,而且宋徽宗的雙龍印也從未見到在長卷中當成騎縫印反復使用的。此外上面的一些明代收藏章,也是值得推敲和研究的。
明代的如文徵明《行書西苑詩冊》是文氏行書的代表作,精力彌滿,筆墨俱佳;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山水卷》是沈士充臨習古人又兼具自己面目的優(yōu)秀作品,是這位“松江派”領袖的代表作,只惜品相有損;周之冕《百花圖卷》是周同類題材“勾花點葉法”不可多得的佳構,勾寫精微,敷色雅潔,開啟了清代小寫意以及近現(xiàn)代百花圖式的先河;吳彬《十八應真圖卷》顯示了吳彬作為晚明變形主義畫風骨干畫家的最典型面目,想象豐富,形神精妙;董其昌《疏林茆亭圖卷》則是《石渠》三編著錄的董山水精品之一,體現(xiàn)了董其昌臨習黃子久、倪云林諸家風貌,融會貫通、筆墨蕭散的特色;楊慎《行書禹碑歌并禹碑考))殘卷,并不因其殘破而被藏家忽略和摒棄,其書法傳世少且多片縑尺幅,此卷被小白樓偽兵搶奪撕扯,僅余不足三分之二,然書法遒勁瀟灑,明顯受到文徵明行書影響,此卷的另一部分殘片現(xiàn)存故宮……以上所舉各例,都是市場上不可多得的書畫精品。
市場上出現(xiàn)的《石渠》著錄的清代書畫作品數(shù)量更多些,由三部分組成,即各朝皇帝御筆、皇帝身邊的臣工書畫、其他文人的書畫?;实塾P中最多見的是乾隆,這也難怪,因為他長壽,畫的寫的都比其他皇帝多,而且《石渠》的前兩編都是他來主持編的。其實幾乎每一編中除了歷代書畫,占比最大的就是乾隆自己的作品,有的幾乎占了書中著錄總數(shù)的近二分之一。另外因為他在世時分區(qū)存放,去世后被大量地進行集中幾處收儲,這也就造成了諸如乾清官大火或遭遇外敵入侵時大量的流失。
在市場上比較經典的乾隆御筆作品,書法有《石渠》續(xù)編著錄的《行書洪咨夔春秋說論隱公作偽卷》、《以寫我憂詩卷》、《塔山五面記卷》(共五卷一套,拍賣四卷,另一卷現(xiàn)存香港大學)、《哀明陵三十韻卷》等,《石渠》三編著錄的《臨米芾尺牘冊》、《臨董其昌仿顏帖軸》等。
書法作品以行書居多,各時期的都可見于拍賣,其中比較好的有《行書洪咨夔春秋說論隱公作偽卷》、《哀明陵三十韻卷》和《臨米芾尺牘冊》。這些都是他精心之作,體現(xiàn)了他對于前賢和書法傳統(tǒng)的尊崇和不懈研習,體現(xiàn)了他的治國理念。像《哀明陵三十韻卷》,他總結、感嘆明王朝覆滅的同時,也警醒自己和臣工不要重蹈覆轍。但是歷史車輪是無情的,尾紙上康有為的長題,亦復哀嘆大清覆滅之速??梢哉f,這件作品承載了兩個王朝衰亡覆滅的慘痛,這給了后人一個獨特的視角來觀察帝王、政治家們對于國家興亡的認識。
繪畫作品則有《石渠》續(xù)編著錄的寫實風格的《盤龍松圖軸》、《嵩陽漢柏圖軸》、《雙塔峰圖軸》,這些都和乾隆的巡游經歷密不可分,而且也是在他以臨古為主的繪畫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寫生創(chuàng)作。有的作品則散佚或缺失了,如他的《水仙圖冊》,本為八開,現(xiàn)僅存四開。乾隆時期還有不少命題畫,是與詞臣們共同完成的,一般是他作詩,詞臣畫,有時是他自己題寫詩文,有時是臣工抄錄。如中貿圣佳曾拍過乾隆帝、董邦達《盤山十六景詩并圖冊》等。
臣工的作品《石渠》初編著錄的有赫奕《煙樹山亭圖卷》、蔣廷錫《牡丹譜冊》(上下冊);《石渠》續(xù)編有金廷標《溪杓扶筇圖軸》、錢陳群《御制開惑論冊》、董邦達《雪后悅心殿詩意圖軸));三編的有董誥的《御制漁具十詠詩書畫冊》及<春景山水花卉二冊》、黃鉞《長城嶺春睛攬勝圖卷》、錢維城《行廬清供圖冊》,以及宗室弘旿的《靜寄山莊圖軸>和《川岳騰輝圖軸》等。
而市場中流傳的文人作品相對數(shù)量較少,如《石渠》續(xù)編中的王翠《輞川雪意圖卷》、惲壽平《載鶴圖卷》等。民國時期譚敬等人偽造書畫的手段現(xiàn)在并非沒有后繼者,市場上近年來出現(xiàn)了一些所謂的清官舊藏、《石渠》著錄的假貨,也是北京、天津地區(qū)的一些人照著他們這批人的路子在做。因為現(xiàn)在資訊發(fā)達,可資比照的圖像、資料比譚敬他們那時豐富多了,加上高科技手段,所以非常具有欺騙性,已經蒙騙了一些老行家或“學者”。
提問環(huán)節(jié)
提問:乾隆以及他祖輩皇帝的書域是否全部收錄在《石渠宗笈》三編里?
楊丹霞:不是,各編都有,但是三編的數(shù)量較多。
提問:乾隆的大量題詩文錄入《石渠宗笈》,依靠什么標準選擇?
楊丹霞:首先就是他自己覺得好的。因為他大量地寫,光是御制詩就四萬多首。除了詩稿,宮廷里的擺設裝飾也需要大量的書畫,他寫的也多。所以在他編初編、續(xù)編時,肯定要在自己的海量作品中先選那些內容重要的、有趣的、寫得也滿意的編入書中。畢竟他自己挑還是有理智的,他知道能夠寫成什么樣,哪個好些,哪個敗筆多些,他自己心里有數(shù)。
當然,也有既好又沒選人《石渠》的,包括那些在編書前就已賞賜出去的。比如,中貿圣佳曾拍賣了一卷乾隆御筆,引首題著“周次兼成”的行書詩文卷,前面是仿仇遠十二生辰題平定金川詩,后面是題四庫全書的,作于乾隆四十年,尾紙有徐邦達、劉九庵二位先生的題跋。這件乾隆的行書寫得很好,但早在乾隆五十八年編《石渠》續(xù)編前兩年就賞賜給了他的兒子永瑆。永瑆是乾嘉時期“四大書家”之一,乾隆一共寫了四件同樣內容的作品,他賞賜這個書法家兒子,一定選自己最得意的,“垂范子孫”,所以,這卷就是那種雖是佳作而未入《石渠》的。
到編《石渠寶笈》三編時,乾隆已經去世很久了,作為他兒子的嘉慶,但凡他父親像點樣的作品盡量都放進去。另外,也有初編、續(xù)編未及編入的歷代書畫,在嘉慶時期被補錄到三編中。
提聞:乾隆一生花了很多時間在書畫鑒賞和創(chuàng)作上面,如何與其日常的政務治理時間進行平衡,兩者是什么關系?
楊丹霞:我想他肯定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以前清史專家們都說,乾隆能寫這么首詩嗎?四萬多條,然后就猜誰代筆的吧,沈德潛啊或是紀曉嵐啊?,F(xiàn)在我們看宮里頭留著兩個大龍箱里面就是這些詩的草稿,他就愛寫。其實,清代的皇帝總體上都比明代皇帝勤奮、忠于職守,即便最后鴉片戰(zhàn)爭后,國運衰微,他們也非常努力,只因大勢已去難以力挽狂瀾。這么多皇子,為什么雍正就挑弘歷繼位?“四爺”是多精細的人!乾隆的智慧、能力,各方面能力都足以讓他在君主、詩人、書畫家、鑒賞家等各種身份之間轉換自如,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