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的作者郭志禹先生是上海體育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武術歷史與文化方向研究。作者在對古絲路沿途武術文化進行闡釋的同時,揭示了其內在特征,并從中歸納提煉出為當代服務的核心理念,據此提出讓新絲綢之路見證中國武術崛起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應當充分借助復興絲路的國家戰(zhàn)略,以投資輸出為契機,使武術向西發(fā)展,擴大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來往、交流與了解,增進武術文化的更廣泛傳播。
前言
西方地理學家用“絲綢”命名溝通中西的“絲綢之路”,表明“絲綢”曾經沿著這條商路向西輸出、廣泛交易,得到了西方人對其價值的普遍認同。鑿空之旅是中國人的一個偉大壯舉。今天,我們能否借助復興絲路之勢,附其發(fā)展經濟,和其互利共贏,以“武術”的名義,伴隨絲路戰(zhàn)略,使武術向西發(fā)展,擴大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來往、交流與了解,增進武術文化的廣泛傳播,這是本文立論的基點。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歷史學和邏輯分析等多種方法,在展現(xiàn)古絲路沿途歷史上的武術文化的同時,揭示其特征并從中歸納提煉出為當代服務的核心理念,據此提出讓新絲綢之路見證中國武術崛起的思考。
一、溝通中西筑絲路
(一)鑿空之旅西域行
西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使中國的影響力到達蔥嶺東西的廣闊地域,他的足跡開辟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其功績在于不僅加強了新疆與內地的聯(lián)系,而且喚醒了中國與亞歐直接交往和維護保障這種聯(lián)系交往的意識。后人正是沿著張騫所走之路的方向繼續(xù)西行發(fā)展。張騫不是武士,沒有直接可書的武術技能,但是在他艱苦卓絕的西行歷程中,有一位伴隨他的歸漢胡人—堂邑父身懷高超武技,沒有他善射禽獸給予充饑,張騫就會像許多因饑渴倒斃而葬身黃沙、冰窟中的隨從那樣不可能生還??梢哉f,善射使張騫得以不辱使命。因此,張騫的西域之行包含著這筆值得一書的武術文化遺產。
(二)再通絲路到羅馬
東漢班超奉旨率隨從36人從洛陽出使西域,他聯(lián)合歸附漢朝的西域力量,撫定西域大小五十余國,再次打通荒廢的絲綢之路,并派甘英出使羅馬,使絲路延伸到歐洲,將東西方連接了起來,使東西方兩個強大國家的首都之間有了第一次來往交流,故史有“東洛陽西羅馬”之說。其間,班超奉詔回京,于闐的王侯大臣泣跪于地,抱住馬腿不愿放行,甚至疏勒國有官員拔刀自盡,可見班超出使西域不全在武功威力,還深得絲路沿途的人心。班超在西域整整戰(zhàn)斗生活了31年,他順應西域諸國欲擺脫匈奴、與漢朝通好的民心,加強了與各族的聯(lián)系,促進了民族融合,實現(xiàn)了效仿傅介子、張騫西域建功之志。
二、眾多民族共積淀
(一)假面胡人舞獅子
開通絲路使永登出現(xiàn)西亞馴獅雜戲,又佛教傳入,象征佛法威力的獅子成了一種信仰,演化為假獅子舞。傳承永登硬獅子一定要選會武術者扮演,并須有武功高的人引舞獅子。永登硬獅子舞中的臉譜、服飾等仍保留著西亞習俗,引獅人穿窄袖衣燈籠褲,嘴上紅胡子、頭戴紅帽子,帽尖似螺號的一番胡人打扮,就是源于古印度馴獅人的模樣。白居易的《西涼伎》有“假面胡人假獅子”這種活態(tài)藝術的寫照。
(二)高鼻武士頻亮相
酒泉壁畫上有描繪高鼻深目的少數民族面相,一人執(zhí)戈,一人拉弓欲射。克孜爾千佛洞壁畫上也有武者形象,其中一圖的右立第二人手持短劍,劍柄高于右肩,目視右前方,從其舉劍欲劈的姿勢和神情看,儼然是一名武士,從其相貌看,則是西域胡人模樣。唐昭陵墓道列置的石雕群像中更不乏深眼大鼻、卷發(fā)滿頭、發(fā)辮纏首、梳發(fā)分縫的形象,駙馬阿史那社爾就是其中的典型。
(三)馬褲皮甲烏孫刀
洋海古墓中出土的兩條褲子,與現(xiàn)代褲子相仿,有襠、有褲腿,腰部需用繩扎,褲的膝、小腿等處編有花紋,距今已三千多年。戰(zhàn)國時的“胡服騎射”可溯源于此。穿褲跨馬三千年,影響了中國也影響了世界。近、現(xiàn)代人習武時穿燈籠褲,在山普拉墓葬中就發(fā)現(xiàn)過漢代的毛布燈籠褲,魏晉時西域人還穿用百褶布料制作的燈籠褲。說明這種款式不僅西域人青睞,也深受中原習武人群的喜愛,以致流傳至今。
米蘭出土的吐蕃文木簡、兵器、漆皮甲片等文物,表明唐后期吐蕃入據新疆,在米蘭留下過這些遺存。吐蕃的牦??韶撦d馱運輜重,皮革可作堅硬護身鎧甲,眾多良馬和善馳走的獨峰駝,加之皮制重裝等,使吐蕃騎兵非常強悍。唐朝與吐蕃曾多次爭奪西域,西域的角逐與駐軍,使吐蕃在米蘭留下了當年的兵器、皮甲等也就不足為奇。
烏孫以游牧為生,善養(yǎng)良馬,烏孫刀也鋒利無比,可謂一寶。李頎詩曰:“烏孫腰間佩兩刀,刃可吹毛錦為帶?!薄皥?zhí)之魍魎誰能前,氣凜清風沙漠邊。”可見手執(zhí)此刀令人不寒而栗,含著凜然不可侵犯之氣。
(四)火焰山景話西游
《西游記》將吐魯番的火焰山與“三借芭蕉扇”聯(lián)系起來,演繹了一段孫悟空等與牛魔王、鐵扇公主較量的神化故事。孫悟空的棒、牛魔王的棍、鐵扇公主的劍,以及助戰(zhàn)的豬八戒的釘鈀,一經開打,惡斗不休:掄棒當頭,劈頭便打;棒打劍迎,鈀筑棍擂;棒鈀齊攻,棍架劍攔。后來哪吒趕來助力,連砍牛魔王十數劍,用風火輪掛住牛角吹火,終于降服之。故事中既有精彩的打斗情節(jié),又含有諸多武術器械使用的技法,可說是古典文學留給西域不可多得的武術文化遺產。其中“牛魔王”還有古印度視牛為神物的異域元素,也反映出對西域風情的巧妙塑造。
(五)弓箭為伴錫伯族
伊犁河畔居住的錫伯族慣于張弓搭箭,精騎善射。西遷戍邊后,錫伯人參加了多次平亂、抗擊沙俄入侵之戰(zhàn),與分裂祖國之敵殊死搏殺,以數千人戰(zhàn)死的代價捍衛(wèi)了祖先開辟的這片土地?!跺a伯英雄西遷賦》贊道:“英雄浩氣,昭然‘紫光閣上;勇烈精忠,多以‘巴魯圖傳?!?/p>
(六)馬上角力又一絕
馬上角力也是錫伯族的特殊技藝。雙方較量,騎手在兩馬相交時,一手執(zhí)韁,一手與對方交手,采用抓、拉、推、搡等方法將對手拉下馬,有時兩馬交錯盤轉,雙方拉扭在一起,拼力爭斗難解難分,被先拉下馬者為輸家。馬上角力雖不是真正的廝殺,但也可謂近乎實戰(zhàn),由此透視出錫伯人的強悍勇猛,其武藝講究實用為上。
(七)草原禮贊東歸人
清代,東歸英雄渥巴錫率所屬蒙古部落舉義,從伏爾加河流域艱難跋涉回到祖國,定居在新疆的巴音布魯克草原和開都河地區(qū)。那達慕盛會是這里的草原風景,年復一年這里都要舉辦賽馬、射箭、摔跤等活動,保留著尊奉勇武的民族習尚,仿佛仍在向人們訴說著當年渥巴錫如何率領他們英勇抗擊哥薩克騎兵的追擊,毅然回歸的故事。
(八)長槍刺喉顯神威
世居安西的哥舒翰,從軍后身先士卒,勇不可擋??喟魏V畱?zhàn),他拿著戰(zhàn)斗中斷為半截的長槍與吐蕃軍廝殺,徹底將其打垮。他工于用槍,在追敵時,常將槍搭在隨從肩上,邊追邊吆喝,當敵驚恐回顧之際,他便迅疾用槍刺敵喉,一槍將其斃命,并挑落馬下,隨從下馬斬首。這種主從配合嫻熟之武藝,是其殺敵慣技。
(九)短矛單挑劉龍仙
龜茲白孝德自小受當地駐軍影響,秉承騎射之長,尤精兩柄短矛,后成為擅長武藝的軍人。安史之亂入關勤王時,面對勇力過人的敵將,白孝德請求出戰(zhàn)。臨陣他策馬揮矛,追上來不及放箭的劉龍仙,將其刺于馬下,斬首而歸,大有關羽斬顏良之風。
(十)西出于闐尉遲氏
和田古稱于闐,漢譯“尉遲”。西漢時尉遲氏在西域建立于闐國。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進入中原的鮮卑尉遲部的族人以“尉遲”為姓氏。尉遲氏名人中,尚武的有驍勇善射的尉遲綱,禪讓王位參加平亂的尉遲勝,唐初股肱之臣尉遲恭等。尉遲恭,鮮卑族人,隨唐太宗征戰(zhàn)南北,李世民曾說:“我持弓,你拿槍,敵雖眾又奈我何!他不僅出入戰(zhàn)陣武藝高強,而且身懷獨門絕技?!薄杜f唐書》描述:“尉遲恭重圍中,敵刺不能傷,并能反奪敵■而刺之;李元吉用未除刃的馬■親試之,也未能傷及他毫發(fā);在避■和奪■中,尉遲恭三次奪下李元吉的馬■,被認為‘奪■難的絕技竟被其演繹在俄頃之間?!?/p>
(十一)和田流行且里西
且里西是維吾爾族摔跤,以站立式競技,按膝以上部位著地判輸贏,雙方的粗腰帶為抓手,用拉、抱、切、絆等技巧取勝對方。除了站立式,西域還有臥倒式、纏腿式、抱腿、抱腰等不同方式的摔法。各民族也有各自喜愛的摔跤運動,如蒙古族式的搏克、哈薩克族式的庫熱斯、回族式的絆跤、藏族式的北嘎等富有特色的跤術。巴楚縣出土的摔跤手陶俑是古西域跤術的一個明證。
(十二)飛馬叼羊比勇力
叼羊是莎車民俗中經常開展的活動,目標是奪下羊者為勝。優(yōu)勝者多為放牧能手,能將百十斤重的羊俯身提起,馱于肩上策馬奔馳。叼羊者既要有群馬奔騰、一馬當先的勇氣,又要有拉扯爭搶的膂力和左躲右閃、追逐奪取的技巧。因此,叼羊至今深受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錫伯等民族的喜愛。叼羊中,塔吉克族還會奏本民族“君去格爾”曲調,以烘托激烈爭奪的氣氛和熱烈場面。
(十三)刀郎盛名舞蹁躚
這是喀什的麥蓋提刀郎人表現(xiàn)原生態(tài)活動之舞。其主要內容是狩獵,舞者左右半轉著身子、雙手左右擺動,模仿狩獵時撥開荊棘草木尋找獵物,以及發(fā)現(xiàn)獵物時彎弓射箭和勇敢向前與獵物搏斗的情形。唱“刀郎木卡姆”,激舞又歌是其特點。如今這種伴隨維吾爾族娛樂生活和節(jié)慶的舞蹈,已糅入不少武術動作,更顯其古樸、剛健風格。刀郎舞藝術家曾受邀進京表演,還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的接見,從此這一西域藝術瑰寶享譽全國。
三、守土衛(wèi)邊反分裂
(一)彪炳史籍飛將軍
以善射揚名古今的李廣是隴西成紀人,《漢書·藝文志》中的《李將軍射法》就是他的射術。他不僅射術精良成書,其弓射事跡也青史留名,“射石沒鏃”就是出自他的典故,“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敘述的就是他的傳奇。李廣一生與威脅漢朝安寧的匈奴軍交戰(zhàn)七十余次,多次在正面交鋒中射殺敵騎將和追兵,可謂“箭無虛發(fā)”。李廣曾因傷病被俘,后奪敵弓馬射殺追騎而還,匈奴人稱“漢飛將軍”。唐代詩人有感李廣英勇,寫下“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和“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追憶。
(二)舞劍擊鼓胡笳曲
岑參在《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中記述:“酒泉太守能舞劍,高堂置酒夜擊鼓。胡笳一曲斷人腸,座上相看淚如雨?!边@首詩使悠悠千載之后的人們得以了解當年戍邊人能文能武的豪氣:詩中的主人翁既是治理一方的太守,又是胡笳一曲伴劍舞的能手。胡笳,流行于游牧民族中的一種極富悠遠穿透力和表現(xiàn)力的樂器。酒泉太守除了酒席上擊鼓舞劍,還布置吹奏胡笳,抒發(fā)出蒼涼悲壯、久戍思鄉(xiāng)的情感和壯士誓死衛(wèi)邊、效忠國家的意志,他那滿腔鐵血柔情感動得四座賓客淚如雨下,如同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那樣至今仍透發(fā)著感傷而誘人的魅力。
(三)綠營兵城岳公臺
綠營兵城包括巴里坤西邊的一座漢城。清雍正九年,寧遠大將軍岳鐘琪為抗擊新疆準噶爾部的分裂叛亂而督建此城,其所部當時駐扎在城南山上,故此地有“岳公臺”之名。岳鐘琪平西藏、定青海、擊準噶爾,十多年兵不解甲、人不離鞍,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穩(wěn)定西部邊陲的功臣。作為民族英雄岳飛的后代,明朝時岳家遷往蘭州,后移居莊浪衛(wèi)(今永登),岳鐘琪就出生在永登。幼年時,他隨父戎馬沙場,讀書之余說劍論兵,布石作陣,進退有法。從軍后他建功立業(yè)頗有岳武穆遺風:進兵雪域青海,出師十五日,以少勝多,夜追三百里,斬首八萬級,收復數十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乾隆年間,他親率十余騎深入虎穴擊敵,平息了曠日持久的大金川戰(zhàn)事,后人贊其“夜卷熊旗,晨探虎穴”,乾隆詩曰:“劍佩歸朝矍鑠翁,番巢單騎志何雄?!痹犁婄魍砟瓯Р〕稣?,逝于凱旋途中,他鞠躬盡瘁的一生足以印證“智勇原無敵,忠誠實可風”的褒獎。
(四)格登山上記功碑
平定準噶爾勒銘碑位于伊犁州昭蘇縣的格登山上。碑文記載,在平叛中,“三巴圖魯,二十二卒,夜斫賊營,萬眾股栗”。這是衛(wèi)中華、反分裂之大功,由乾隆親筆,頌揚了參戰(zhàn)勇士的功績和精神。此碑至今屹立在西域邊陲,其錚錚風骨象征著此碑所贊之精神將“永詔億世”。
(五)輪臺雕鷹滅單于
西漢在輪臺設西域都護府行使國家主權。立傳可考的歷任都護中,甘延壽是武藝出眾者,史稱他少善騎射、投石拔距絕倫,具有超逾亭樓的輕功,在手搏中也盡顯材力受到舉薦和重用。他最大的功績是發(fā)兵進擊康居,用強弓硬弩射殺敵騎和步兵,并部署持盾在前,戟弩為后,向敵城發(fā)動攻擊,仰射城上守軍和射殺出城反擊的騎兵,一舉誅滅威脅西域的郅支單于勢力。此戰(zhàn)雪國家累年之恥,討絕域不羈之患。
(六)詩人筆下破樓蘭
漢朝多次攻襲樓蘭,擒殺樓蘭王,故有李白的“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和王昌齡的“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不朽名句。
“斬樓蘭”是借用傅介子出使西域,誘斬屢殺漢使的樓蘭王的典故,表達了詩人殺敵衛(wèi)國的決心?!捌茦翘m”的寓意更寬泛,《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的真實寫照中就有:唐代名將蘇定方在平定西域的戰(zhàn)爭中,親率精騎五百搗敵營,集中長矛破敵攻,踏雪夜追沙缽羅,兵鋒直指石國城,逐滅西突獻賀魯,后來蘇定方再度西征,平定蔥嶺,印證了將軍“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壯志雄心。類似的歷史人物,有擊奚契、破吐蕃的王忠嗣,有力主塞防、西定新疆、抬棺哈密、索還伊犁的左宗棠、劉錦棠等等,他們雖然都是立功邊域的為世虎臣,但均以智勇決勝,無多“白刃灑赤血”的經歷。在絲路尋武中,我們假“破樓蘭”之句透視站立其后的民族英雄群像,冀望找到更多武藝高強的英雄。
(未完待續(xù))
(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