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
《〈天凈沙〉二首》在教材體系里不屬于同一學(xué)段,更非同一組教材。但拿起六年級教材里白樸的這首《天凈沙·秋》,腦子里就會情不自禁地浮現(xiàn)出馬致遠的那首堪稱千古絕唱的《天凈沙·秋思》。盡管這首《天凈沙·秋思》被編在七年級,但是一樣的風(fēng)景,有不一樣的情緒,一樣的格律,有不一樣的曲調(diào),一樣的境界,有不一樣的境地,兩首曲子就像人的左右心房,理應(yīng)惺惺相惜,就像人的左右大腦,確有靈犀一點通,就像伯牙與子期,如高山流水應(yīng)和知音。于是,面對如此語文,學(xué)段便不是距離,難易也不是問題,課堂容量更不足為奇,我在心底里就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用心打磨這堂課,直至將經(jīng)典詩文中的兩塊瑰寶磨成一塊璧玉,直至將語文磨成生命的圖騰,讓我和學(xué)生一起在這堂課里共棲息。
第一境:走火入“磨”
每一堂語文課都應(yīng)該是生命的靈性在活動。與其說我將自己的生命注入語文,不如說是語文已經(jīng)滲入我的血脈。為了上好這兩支生命的清曲,我從馬致遠和白樸的身世磨起,直把自己磨進了兩位偉大曲作家的生活里。又跟隨著他們從生活走進文學(xué),磨進那流淌著他們的心血的一首首曲子里。我伴著低婉的塤樂,時而淺吟低唱,時而高聲誦讀,辦公室里,家里客廳,旁若無人,如醉如癡。當(dāng)我拿起筆來,不由自主地就寫下這兩首曲子;當(dāng)我發(fā)出聲來,眼前就是五彩斑斕的秋天和那蕭瑟零落的季節(jié)如蒙太奇般切換。我以為自己走火入魔,其實我知道,課未磨,我已把自己磨成課中人。
第二境:磨石成鏡
我有個怪習(xí)慣,遇到好文字,總是愛不釋手,直至爛熟于胸,熟視無睹,從最先的一點觸動,讀成頗有幾分感動,讀成胸中十分激動,到最后變成心靜不動,就像一塊石頭,任由水悄悄流過,滲入。讀《天凈沙》,亦如大浪淘沙,平靜后,心靜如石,不再動了。但是那語言卻如水般在心上靜靜流淌,把這靜默的石頭磨成了一面鏡子,兩首曲子照在
心鏡中,留下的是一幅清麗
山水:
孤村老樹 輕煙寒鴉
落日殘霞 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紅葉黃花
有顏色,有畫面,有情緒……漫步清秋,心有戚戚。我便極想把這最初的印象搬進課堂。這是最初的印象,我的,馬致遠的,白樸的,也應(yīng)當(dāng)是孩子們的,更是秋天最真實的印象。于是,在課堂上,在每一次上課時,我都和學(xué)生們由此開始進入秋天,引發(fā)秋思。于是,從淡淡的、灰蒙蒙的、蕭瑟的、冷清的,轉(zhuǎn)而溫馨的、恍然心動的,直至明亮的、愉悅的、幸福的,秋天里太多的感情在這畫面上流轉(zhuǎn)。于是,這一組詞語便不再是詞語,而是一首詩,一幅畫,一支歌,弦弦掩抑聲聲思。于是我便恍悟,原來一切景語皆情語。順著這景這情,我和孩子們走進秋天,走進詩人
的心。
第三境:磨石成璧
說這兩首小令是元曲之瑰寶,毫無溢美之意。但是我更愿意說是兩塊璞石,玉石其中,又質(zhì)樸無華。欲識其中真味,需心平氣和,切身體悟。于是,由景入情后,師生便在情境中走入文本,研磨出石中之玉,磨石成璧。
師:(投影出示《天凈沙·秋》)面對眼前的這幅秋景,白樸的心情又是怎么樣的呢?來,輕聲吟讀幾遍,把你的感受讀進去,把白樸的心情讀出來。(生自由讀)
師:你感受到白樸的心情了嗎?不要說出來,放聲朗誦這首小令。(指名讀)
最是詩歌能傳情。讀著讀著,字正腔圓了;讀著讀著,跟詩人的心走近了。心與心需要溝通,情與情需要碰撞。在對話中,詩開始表情達意:
師:聽出來了嗎?從他們的朗讀里,你聽出白樸的心情了嗎?聽老師讀,讓我也和白樸說說話。(范讀)你聽出了白樸怎樣的心情?不,不要就這樣說出來,太可惜了,你把它讀出來,把這種舒服的感覺讀進去。(指名讀)
師:這首小令雖然不著一個“情”字,但卻流露出了詩人的心情。白樸身處亂世,不喜歡做官,卻寄情山水,陶醉在迷人的秋色中。我們一起來讀。(生齊讀)
師:在白樸的心中,秋,是什么顏色的?是啊,只要心是明亮的,充滿陽光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溫暖的,哪怕是孤村老樹,哪怕是輕煙寒鴉,都是美麗的,醉人的。
在不同人的眼里,不同性格、不同經(jīng)歷、不同心境的人面對同樣的秋天,卻是不一樣的心情,不一樣的思緒。同樣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同樣寫了一首《天凈沙》,卻別有一番
滋味。
師:(投影出示《天凈沙·秋思》)站在秋天里,詩人馬致遠又是怎樣的心情,怎樣的思緒?我們好好地來讀讀這首小令。請同學(xué)們認真地把這首小令讀上四遍,前兩遍把它讀得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后兩遍把自己的感覺,哪怕是一點點的感覺讀進去。(生自由讀)秋思,這是一份怎樣的心情,這是一份怎樣的思緒呢?(生交流)
師:秋思,滿懷的愁思,哀愁,思鄉(xiāng)之情,孤獨之情,悲涼的思緒,我們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讀這首小令。自己先來試一試,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哀愁?是什么讓作者感到旅途的悲涼?讀出來。(生自由讀)
師:孩子們,閉上眼睛,讓我們陪著馬致遠,一起走進寒秋。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范讀)
于是,都看到了飄零的秋天、孤獨的身影;都看到了眼前的“小橋流水人家”卻不是家;都看到了古道沒有盡頭。但是漂泊在天涯的游子也有家??!在馬致遠的心里,在馬致遠的記憶里,在他的家里,在他的故鄉(xiāng),又應(yīng)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
景呢?
師: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xiāng)看到的情景寫下來。
(生練筆)
一首《天凈沙·秋思》越讀越像“愁思”,馬致遠眼中的秋天和白樸感覺到的完全不一樣。草木本無情,情由心聲。我和孩子們在詩文里徜徉,我們讀懂了,只要心是光明的,生活也會變得光明,只要心是溫暖的,眼前的世界也會非常溫暖。于是乎,兩塊璞石研磨成璧玉。
師:秋天,在白樸的眼里是溫暖的、明亮的。讓我們一起來誦讀《天凈沙·秋》,用白樸這份溫暖明亮的心情感染馬致遠,送給馬致遠一個溫暖、明亮的秋天。
第四境:合璧成玨
兩首元曲從文字讀成畫面,從畫面讀出情境,從情境讀出心緒,沉淀在歷史里的文化瑰寶已經(jīng)靜影沉璧。然而這璧還是兩塊璧,心有靈犀而不見。于是,張化萬老師說,在比較里求得共生;王崧舟老師說,在互文里求得共鳴。共生共鳴,合璧方能成玨!于是有了意境的升華:
師:(誦讀《天凈沙·秋》)今天我們一起來誦讀兩首小令。這兩首小令的曲牌名叫“天凈沙”,曲子寫得非常好,有顏色、有畫面、有情緒。我們先來讀《天凈沙·秋》。請同學(xué)們認真地把這首小令讀上四遍……哪怕是一點點的感覺,也要讀進去。
師:(誦讀《天凈沙·秋思》:剛才我們讀了白樸的秋,感受到了白樸在秋天里的心情,那種淡淡的感覺。那馬致遠在秋天里又是怎樣的心情,怎樣的思緒呢?就像剛才一樣,用心去讀一讀秋思,把馬致遠的心情讀出來,把你的感受讀進去。
情同此景——互文感悟之一
師:讀著讀著,你發(fā)現(xiàn)這兩首小令在內(nèi)容上的相同之處了嗎?發(fā)現(xiàn)作者情緒的相同之處了嗎?
師:第一組對比:“孤村落日殘霞”——“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
師:第二組對比:“輕煙老樹寒鴉”——“枯藤老樹昏鴉”
師:同感悲秋:秋天原來是這般的蕭瑟,這般的令人惆悵。讀來字字皆是情?。∽屛覀円黄饋碜x一讀白樸眼里的秋天。(齊讀)
詩是什么?是心中沒有旋律的歌,是眼里沒有形態(tài)的畫,更是天地同息,物我兩忘。雖為二人所作,但同樣面對悲秋,卻是同歌同息。不同的學(xué)生面對詩人所展示的意境,也是深有同感。兩首詩、一幅畫、一支歌,誦讀中,互文中,四種心情(馬、白、師、生)互相交融,秋之景、秋之情便濃得化不開了。
不同情緒——互文感悟之二
師:雖說筆下寫的都是秋天,雖說字里行間寄托的都是愁思,可是白樸和馬致遠的心情,他們的愁緒,真的一樣嗎?請同學(xué)們默讀這兩首小令,用心再去感受一下,他們的思緒有什么不同。
師:白樸在什么地方透露了他不再悲傷的心情?你感受到白樸現(xiàn)在的心情了嗎?不要說,放聲讀出來。(指名讀)
師:又是哪個詞透露了馬致遠已陷入愁苦不能自拔?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馬致遠?(讀出來)
師:面對同樣的秋天,白樸是一種感受,馬致遠又別有一番思緒。如果在那個深秋,兩人相遇了,面對秋日景象,白樸會對馬致遠說些什么?馬致遠又會對白樸說些什么?(生練筆)
同樣是秋的剪影,卻在字里行間孕育著不同的情愫。唯有心性細膩的人,才能解其中味。在語文里徜徉的孩子,就應(yīng)該是心性細膩柔軟的,語文也就應(yīng)該讓人心性變得細膩。于是乎,走進兩位偉大的詩人,在他們的字里行間游走、徘徊,捕捉細微的心靈顫動,這詩便在磨煉著孩子們敏感的心性。教學(xué)也就在這時成功了。
情由心生——互文感悟之三
師:叩問異情:為什么同樣的秋天,我們讀起來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呢?(生:白樸因為秋景而陶醉了,他覺得很優(yōu)美,在美景中,憂愁被化解了,淡淡的憂愁似乎看不見了。而馬致遠卻因為秋景,情緒更加低落了。)
師:可是,白樸能看到色彩明亮的“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馬致遠為什么看不見眼前的美景呢?(生:他太傷心了,他是斷腸人啊,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灰色的,暗淡的。)
師:是啊,就算馬致遠也看到了——(將白樸的詩句與馬致遠的互換,出示: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fēng)瘦馬。
夕陽西下,
白草紅葉黃花。)
看到了這草、這葉、這花,在他的眼里,在這個斷腸人的眼里,他又會覺得這秋天的草是怎樣的草?秋天的葉是怎樣的葉?秋天的花是怎樣的花?(生交流)
師:這真應(yīng)了那句“一切景語皆情語”啊!每一字,每一景,都是情啊!當(dāng)白樸在金秋里調(diào)節(jié)好自己的心情,盡管同樣也看到了“夕陽西下”——(將馬致遠的詩句與白樸的互換,出示: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夕陽西下,
白草紅葉黃花。)
對白樸來說,那又會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呢?(生交流)那就讓我們來分享這份灑脫和樂觀吧。(生齊讀)
師:當(dāng)馬致遠將自己的憂傷凝結(jié)在《秋思》當(dāng)中寫下來,把自己的哀愁通過這首小令傾訴出來以后,他不是也解脫了嗎?
師:草木本無情,情由心生。只要心是光明的,生活也會變得光明,只要心是溫暖的,眼前的世界也會非常溫暖。就像秋天,在白樸的眼里是溫暖的、明亮的。
在課堂上,處處書聲瑯瑯,一聲一句總關(guān)情,學(xué)生們在元曲的詞語堆砌中,讀出了那秋的味、那秋的情、那秋的韻。語文的課堂就是這樣去讀,再讀,還是讀。舍去那花拳繡腿,舍去那眼花繚亂,剩下的便是簡單的誦讀,在誦讀中找到了讀者和作者的情意共通,這就是本色而真實的課堂。
第五境:磨的幸福
從課文的選擇到教學(xué)設(shè)計的完成,一切都是在直覺的支配下完成的,我只是潛意識里覺得我喜歡這兩首小令,一直到進入課堂,還是覺得像在生活中和孩子們對話一樣。這樣的語文課,現(xiàn)在想來,就是我所追求的磨課狀態(tài):幸福,詩意。
幸福的語文課堂是充滿詩意的。這種詩意不是教師刻意謀求的,不是外加的,它是一種慈悲的心境,是讓孩子們心性變得柔軟。當(dāng)學(xué)生走進白樸的金秋,走進馬致遠的愁緒,身臨其境,情同此心,感同身受,他們就是詩意的,課堂也就變得詩意起來。
這教學(xué)的幸福來自何處?我想,一是因為面對語文,我和學(xué)生們無拘無束,心無雜念,全身心投入,不刻意追求什么,不計較得失,我是率性而教的,所以才能操縱自如,毫不手忙腳亂;二是當(dāng)我跟著感覺走的時候,無意間運用了諸如“舉像入境、移情體驗、獨特體驗、激活想象、啟迪思考”等詩意語文的策略,所以成就了這堂課幸福詩意的境界。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筧橋小學(xué))
責(zé)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