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偉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北滘醫(yī)院 普外科,廣東 佛山 528311)
肝吸蟲即華支睪吸蟲,肝吸蟲所致病變部位主要發(fā)生在肝臟的次級膽管,成蟲在肝膽管內破壞膽管上皮和黏膜下血管,由肝吸蟲蟲體的機械刺激、蟲體分泌物及代謝產(chǎn)物的作用,誘發(fā)炎性損害和變態(tài)反應[1]。肝吸蟲性膽管炎是肝吸蟲感染者常見的膽管疾病,近年來隨著內窺鏡技術的發(fā)展,本院采用內鏡下手術治療肝吸蟲性膽管炎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3年4月‐2014年4月來本院就診的54例肝吸蟲性膽管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27例。其中,實驗組男19例,女8例;年齡35~66歲,平均(50.6±10.3)歲;病程3 個 月 ~ 4.5年,平均(1.8±0.6)年。對照組男18例,女9例;年齡34~70歲,平均(52.4±9.8)歲;病程4個月~4.9年,平均(1.8±0.7)年。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患有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急慢性疾病和對手術不能耐受的患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手術器械和指征 采用日本奧林巴斯株式會社生產(chǎn)的GF-UM2000型超聲內鏡,術前行B 超、CT及內鏡下膽道逆行胰膽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檢查,顯示膽管不同程度擴張,膽汁膿性或混濁,存在黏性團狀物或絮狀物,可見管內泥沙樣結石,所有患者膽管炎反復發(fā)作,經(jīng)保守藥物治療療效欠佳。
1.2.2 手術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方法進行。實驗組采用內鏡下手術治療的方案。具體操作方法為將十二指腸鏡插至十二指腸降段,暴露乳頭,行ERCP檢查,證實造影管位于膽總管后,進一步插管以越過病變部位,留置導絲,沿導絲插入鼻膽引流管,行膽管狹窄擴張術掏取肝吸蟲并反復沖洗膽管。對伴有膽內結石者,可沿導絲插入十二指腸乳頭,行內鏡乳頭括約肌切開取石術(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放置引流管,引流3 d后拔出。術后給予持續(xù)負壓引流,用含有抗生素的生理鹽水沖洗膽管系統(tǒng)。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輔助檢查顯示血清總膽紅素及谷丙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γ-谷氨酰轉肽酶(γ-glutamyl-transferase,γ-GT)等指標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好轉,輔助檢查顯示血清總膽紅素、ALT及γ-GT等指標顯著降低,趨于正常;無效:臨床癥狀無顯著變化,血清總膽紅素、ALT及γ-GT等指標無顯著變化。計算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shù)×100%。比較兩組術后并發(fā)癥及其總發(fā)生率。
選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取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實驗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例(%)
肝吸蟲性膽管炎是因肝吸蟲幼蟲寄生于肝膽管末梢,阻塞膽管,破壞膽管局部免疫防護功能,引起的膽管急性炎癥[2]。肝吸蟲可刺激膽管,使膽管壁增生變厚,在膽管壁形成以蟲體為中心的結石,臨床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的急性膽管炎,以上腹疼痛、腹瀉為主要表現(xiàn)。無結石的肝吸蟲性膽管炎癥狀往往較輕,經(jīng)抗感染解痙治療,臨床癥狀可得到有效控制,但易復發(fā)。
傳統(tǒng)開腹術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手術時間長、創(chuàng)傷大[3]。內窺鏡技術是集光、電、超聲、顯像及視頻技術為一體的新型微創(chuàng)醫(yī)療技術,因其創(chuàng)口小、康復快及使用簡便的特點使之成為膽道外科手術關注和發(fā)展的焦點,其臨床療效也得到廣泛認可[4]。在應用這一技術時應注意手術指征及操作規(guī)范以便達到理想效果,術中十二指腸乳頭切口應足夠大,急性膽管炎時應留置鼻膽管引流管[5],術后應口服驅蟲藥物,以保證療效。本研究還顯示手術治療肝吸蟲性膽管炎的術后并發(fā)癥主要為膽瘺、胰腺炎和膽道出血,這與文獻研究基本一致[6]。因此,在膽總管發(fā)生梗阻時應及時行ERCP術對膽道沖洗引流,防止膽瘺發(fā)生,在術后應加強抗生素治療,用血管介入導管疏通T管,低壓沖洗[7],以保持膽管通暢,或經(jīng)T管注入去甲腎上腺素,防治膽道出血和胰腺炎發(fā)生。本研究中,經(jīng)內鏡下手術治療肝吸蟲性膽管炎總有效率達1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5.19%,取得了理想療效。此外,實驗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1.11%,與文獻報道略有差異[8],考慮可能因樣本量少所致。實驗組術后并發(fā)癥顯著低于傳統(tǒng)手術方法(P<0.05),提示內鏡下治療安全可靠。
綜上,經(jīng)內鏡下手術治療肝吸蟲性膽管炎可取得滿意療效,且手術并發(fā)癥少,臨床應用價值高,值得廣泛推廣。
[1]錢門寶,周曉農(nóng),方悅怡,等.加強中國華支睪吸蟲病研究[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11,29(3):211-214.
[2]王兆為,余珂,王武,等.162例肝吸蟲病臨床分析[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4,14(11):1384-1385,1390.
[3]鄧豫,周梅花.ERCP術后鼻膽管引流術336例的觀察及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18):5175-5176.
[4]覃山羽,姜海行,陸秀萍,等.多種內鏡檢查方法聯(lián)合應用對膽管狹窄性疾病的診斷價值[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4,31(10):583-587.
[5]白雪巍,劉杰,武林楓,等.肝吸蟲致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診治[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3,19(2):151-152.
[6]李勇男,吳碩東,田雨,等.肝吸蟲病合并梗阻性黃疸、膽囊結石1例[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12,15(1):81-82.
[7]李敏朋,赫軍,俞淵,等.肝吸蟲致膽囊切除術后急性梗阻性黃疸7例診治體會[J].廣西醫(yī)學,2014,12(10):1458-1459.
[8]鄒洋,王非,王磊,等.肝吸蟲病不典型臨床特征初探[J].熱帶病與寄生蟲學,2014,10(1):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