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帆 裴 媛
?
從天人相應理論看子午流注針法
張帆1裴媛2
子午流注針法是根據(jù)自然界變化對人體的影響,以井、滎、輸、經、合五輸穴配合陰陽五行為基礎,運用干支配合臟腑,干支紀年紀月紀時,以推算經氣流注盛衰開合,按時取穴的一種治療方法。子午流注針法有三大理論基礎,即《黃帝內經》中的天人相應理論、經脈氣血流注以及針灸的候氣逢時,而天人相應理論又貫穿于子午流注針法的始終?,F(xiàn)以天人相應理論為出發(fā)點,圍繞子午流注針法的三大理論進行論述。
天人相應;天人合一;子午流注
天人相應理論,經脈氣血流注以及針灸的候氣逢時是子午流注針法的三大理論基礎,本文將圍繞這三大理論基礎展開論述。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人體也發(fā)生著與之相應的變化,中醫(yī)學稱之為“天人相應”。天人相應整體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思想,也是中醫(yī)藥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揭示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是中醫(yī)認識疾病與治療疾病的基礎,貫穿于中醫(yī)理論的始終。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大自然的探索。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尋找天地之間的奧秘了。最早出現(xiàn)的應該就是自然宗教思想,認為風雨雷電、日月運行及世間萬物莫不由神來主宰。到了氏族部落,出現(xiàn)了“圖騰崇拜”,這時人們就認為人與自然是渾然一體的,可以說這應該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雛形了。當中國進入文明時代之后,隨著奴隸制的普遍化,統(tǒng)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提出了天命論,但與其相隨的唯物主義自然觀也逐漸發(fā)展起來。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的莊子,后經西漢時代的董仲舒以及宋明理學家們的不斷闡釋發(fā)揮而逐步形成,是先秦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有人認為,《黃帝內經》一書即是在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下提出“人與天地相應也”,從而形成了“天人相應”自然觀[1]??梢娢覈糯奶烊撕弦凰枷雽χ嗅t(yī)天人相應理論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但二者卻存在本質上的區(qū)別?!饵S帝內經》中的天人相應專指自然界氣候變化與人體變化息息相關,其中的“天”指的是自然界;而儒家中的“天人合一”擴大了天的內容,除了說明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外,還從社會角度論述認識活動與“天”的關系。由此可見“天人相應”根源于“天人合一”,卻不同于“天人合一”。
自伏羲畫卦而始,中華文化中就體現(xiàn)出樸素的“天人相應”思想[2]。至《黃帝內經》的問世,標志著中醫(yī)理論的基本形成。而《周易》、儒道思想、黃老之學對《黃帝內經》理論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周易》、道儒兩家早期有關天人相應的思想對于正在萌芽階段的天人相應理論具有啟迪作用。
《易經》被稱為中國文化的源頭,中醫(yī)的“天人相應”理論根源于《周易》的三才理論?!兑讉鳌吩唬骸傲⑻熘涝魂幣c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薄吨芤住氛J為人生存于天地之間,是自然界的一員,受自然界的影響并且與自然界構成一個整體。而《易·系辭》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背浞终f明,《周易》的創(chuàng)作是以自然界變化規(guī)律為基礎?!兑讉鳌ば蜇浴分性?“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則說明世間萬物都是由天地產生的。由此才有了《黃帝內經》中的“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的醫(yī)學論斷。
儒道兩家都主張“天人合一”,所不同的是道家傾向于把人自然化,儒家傾向于將自然人化,但他們都承認人和天地之氣是相同相應的[3]。先秦道家以老莊為代表。道家認為“道”是宇宙最高法則。老子《道德經·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人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員,應該以天地之道為準則,順應天道變化,從而達到天人“玄同”的境界。即“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老子·五十六章》)。
“醫(yī)乃仁術”是儒家思想在中醫(yī)中最突出的反映。同時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之下,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對中醫(yī)“天人相應”理論的產生具有一定的影響。
4.1有關經脈起源有關經脈起源的說法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經脈理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古時醫(yī)家在有一定的人體解剖知識及對人體生理病理了解的基礎上,依據(jù)大量臨床實踐逐漸總結得出的。
先秦時期,人們基于對心臟解剖及其生理功能的認識提出了“人有四經調節(jié)論”,并且認為這可能就是我國經脈學說的起源[4]。從商紂時期心字的甲骨文可以看出人們對心臟解剖已有了解,認為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心臟底部的幾條大血管對全身的調節(jié)作用。依據(jù)紂王所說的“圣人心有七竅”可以得出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心主神明的這一功能。之后經過秦漢的十經脈說,至《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后簡稱《足臂》《陰陽》)的十一經脈說,直到《黃帝內經》完善了十二經脈的學說。其中《足臂》《陰陽》是現(xiàn)存最早的脈學專著,將《靈樞·經脈》(后簡稱《經脈》)與之相較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在經脈循行路線還是經脈循行方向上,《經脈》都較《足臂》《陰陽》更加完善。從而也說明了經脈理論的形成是在不斷探索中發(fā)展起來的[5]。具體表現(xiàn)在:其一,經脈循行方向的逐漸完善?!蹲惚邸分械慕浢}均是向心走行,《陰陽》中的肩脈、太陰脈遠心走行,發(fā)展到《經脈》則是六條經脈向心走行,六條經脈遠心走行。其二,經脈循行路線更加完整。具體表現(xiàn)在《經脈》中經脈的循行出現(xiàn)了分支循行以及經脈走形上的延伸,如從足少陽經在《足臂》中的“出于踩間”到《經脈》中的“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三,《經脈》提出了經脈與十二臟腑的相關性及具有溝通人體內外的功能。由此可見,經脈學說在探索中不斷發(fā)展。
4.2關于經脈氣血流注基于中醫(yī)的天人相應這一思想,想要理解經脈氣血流注,就應該在大自然中去尋找答案。《靈樞·經水》云:“經脈十二者,外合于十二水”,又說“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經脈者,受血而行之”。人與自然相應,自然界有十二水,內合于人則有十二經。而十二水與十二經脈的區(qū)別在于前者運行的是水而后者運行的是氣血。十二河流中流動的水就好比十二經脈中的氣血運行一樣?!豆茏印に亍氛J為水即大地的血氣。經脈中氣血循環(huán)流注,就像水在河道中流動一樣。經脈中氣血濡養(yǎng)肌膚骨骼皮毛,就好像自然界中的水滋潤著大地一樣。因此由自然界氣候變化對河流產生的影響就可以推知人體感受六淫外邪后經脈氣血的變化。正如《靈樞·癰疽》所說:“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 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 草萱不成,五谷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離棄處,血氣猶然……” ,如“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 故而“邪入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素問·離合真邪論》)。
所謂的針灸候氣逢時,即是指根據(jù)經穴按時衰旺的特點進行針刺,從而達到調整人體陰陽的目的,是我國古代人民在長期醫(y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因此理解經脈氣血按時衰旺理論就應從其源流以及組成要素說起。
5.1子午流注的源流子午流注理論的思想來源于《黃帝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曰: “驗于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于身,觀其立有驗也?!庇帧胺泊讨?,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則說明古人已認識到人與自然氣候的相應性以及人身氣血流注周期性的特點。徐靈胎亦云:“五臟之病與四時之氣相應,故刺穴亦當從時?!崩^《黃帝內經》之后,《難經》《針灸甲乙經》繼續(xù)對子午流注相應理論進行補充說明。金·何若愚的《子午流注針經》為現(xiàn)存有關子午流注的最早的一部文獻,到了明代徐鳳所著《針灸大全》中的“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歌十首”,使子午流注針法廣為流傳,且后世多以此為依據(jù)。
5.2天干地支、陰陽五行理論在子午流注中的作用子午流注強調時間因素對針灸效應的影響,把時間與針灸治療結合在一起,體現(xiàn)了子午流注針法的按時針刺思想。而我國古時的陰陽五行理論是子午流注理論的核心,作為記時符號的天干地支則是子午流注針法的時間推算工具。
以陰陽五行理論的生克制化來推算人體經脈氣血的流注盛衰和經脈穴位的開闔,構成了傳統(tǒng)針灸學中一個頗具特色的治療體系,深刻地表現(xiàn)了中醫(yī)的天人相應觀念的思維特點。陰陽五行理論是在人們對抗神權及天命論,同時對大自然不斷探索及勞動實踐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是我國古代哲學理論的基礎。在子午流注針法中的陽日陽時開陽腑、陰日陰時開五臟,經生經、穴生穴等原則都是以陰陽五行為基礎,是子午流注針法的指導思想。天干地支則是作為子午流注的氣血流注時間的推算符號,分別用天干及地支配合臟腑用以描述不同時段各個經脈的氣血盛衰。將人體經脈氣血流注盛衰的時間具體化。如天干配臟腑即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xiāng),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臟。三焦陽火須歸丙,包絡從陰丁火旁。陽干宜納陽之腑,臟配陰干理自當。由此子午流注理論才將自然界、時間、空間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時間針灸醫(yī)學。
[1]申秀云. 論“天人相應”與“天人合一”觀之異同[J]. 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21(1):10-12.
[2]鄒若思,方濤. “天人相應”思想在《黃帝內經》中的體現(xiàn)[J]. 中醫(yī)學報,2014,29(8):1159-1161.
[3]吳湘,試論《黃帝內經》的整體思維特征[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3,15(2):4-5.
[4]嚴健民. 論經脈學說起源的必備條件[J].中華醫(yī)學雜志,1997,27(2):86-90.
[5]李海峰. 從馬王堆醫(yī)帛書到《靈樞·經脈》看經絡學說的起源和發(fā)展[J]. 中醫(yī)文獻雜志,2002,20(4):31-32.
Understanding on Midnight-Noon Ebb-Flow Acupoint Selection Acupuncture from the TCM Theory of "Relevant Adaptation of the Human Body to Natural Environment "
ZHANG Fan1PEI Yuan2
(1.Grade 2009 Graduate, 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aoning, Shenyang 110000, China;2. Medical Management Office,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aoning, Shenyang 110000, China)
Midnight-noon ebb-flow acupoint selection acupuncture is point selection of a treatment method on time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change impact on the human body, considering five-shu point of jing, xing, shu, jing and he combined with yin yang and five elements as the basis, use of the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with the viscera, to calculate the qi streamer ups and downs of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Midnight-noon ebb-flow acupoint selection acupuncture has three major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theory of relevant adaptation of the human body to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flow of qi and blood in the meridians and waiting for qi arrival acupuncture in Huandi Neijing, and theory of relevant adaptation of the human body to natural environment throughout the midnight-noon ebb-flow acupoint selection acupuncture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ory of relevant adaptation of the human body to natural environ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three theories of midnight-noon ebb-flow acupoint selection acupuncture were discussed.
Relevant adaptation of the human body to natural environment;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idnight-noon ebb-flow acupoint selection
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碩士研究生2009級(沈陽 110000);2.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醫(yī)療管理處(沈陽 110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3.018
1003-8914(2016)-13-1875-03
(本文校對:田維柱20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