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義
(西南大學 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重慶 北碚 400715)
?
《慈潤寺故大慧休法師灰身塔及記德文》釋文校補*
郭洪義
(西南大學 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重慶 北碚 400715)
摘要:各著錄書公布的佛教重要文獻《慈潤寺故大慧休法師灰身塔及記德文》釋文錯訛缺脫甚多, 乃是因未識古文、 誤斷異體、 不通典故、 不明文化詞語等原因所致。 通過細致對比拓本, 結(jié)合歷史文獻, 糾正其訛誤, 分析誤因, 避免以訛傳訛, 以使這些寶貴資料得到更科學的利用。
關(guān)鍵詞:《慈潤寺故大慧休法師灰身塔及記德文》; 慧休; 塔銘; 釋文; 校補
佛教重要文獻《慈潤寺故大慧休法師灰身塔及記德文》, 唐貞觀二十一年四月八日刻, 原石現(xiàn)存河南安陽寶山靈泉寺塔林, 共有石兩通。 一通題“慈潤寺故大慧休法師灰身塔”, 另一通題“慈潤寺故大論師慧休法師刻石記德文”, 是研究慧休法師生平事跡乃至佛教史的重要資料。 上述石刻銘文被收入《寶山靈泉寺》[1]91-92, 然而釋讀錯訛達百余處; 《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2]36-38照錄《寶山靈泉寺》釋文, 以訛傳訛; 大內(nèi)文雄《寶山靈泉寺石窟塔銘研究》(以下簡稱《研究》)[3]對釋文進行了部分校正, 但仍有很多字未識及標點錯誤; 陳尚君《全唐文補編》[4]2222移錄《研究》釋文, 仍有錯訛。 張固也《唐初高僧慧休記德文考釋》[5]據(jù)《全唐文補編》錄文進行考證, 利用仍有錯訛的釋文展開研究, 影響了他研究結(jié)論的科學性。 目前, 學界尚無以上兩通石刻完整準確的釋文, 很不利于對這份寶貴材料的有效利用。 筆者反復目驗拓片, 精心校讀, 嚴密考證, 補正了釋文中在字詞、 句讀方面的大量失誤之處, 現(xiàn)謹就典型錯誤校補如下。
1文字正誤
1.1未識古文而誤釋
篆書到隸書的過渡是漢字發(fā)展史上的重要轉(zhuǎn)折點, 文字形體發(fā)生巨大改變, 但也有部分碑刻文字繼承古文寫法, 俗稱“隸古定字”, 客觀上給識讀者帶來困難, 造成誤釋。
1) 原釋文:“慈潤僧坊, 屢有災火。 ……令為火防, 如此數(shù)四百, 有備獲免?!?原釋文以常見著錄書《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刊布釋文為準, 特此說明。 下同。
2) 原釋文:“入其室者, 侶悟傳燈之說。”
1.2不辨形近字而誤釋
漢字數(shù)量眾多, 靠點畫將不同的漢字區(qū)別開來。 部分漢字的區(qū)別性特征不是很明顯, 形近字較多。 因形體相近, 容易造成誤釋。
1) 原釋文:“匠益既周, 玄談且歇。 置亭幾爪, 形隨書月。”
按:“書月”不辭, 義不可通。 “書”字誤釋, 原拓作“”, 應是“盡”字, 因字形相近而誤釋。 “書”之繁體作“書”, 其形體與繁體“盡”相近, 容易造成誤釋。 后文“莫不剖析豪厘, 窮書隩秘”中“書”亦應是“盡”字, 并誤。 下文“三死之流, 百年之期斯盡”中 “盡”作“”, 可互參。
2) 原釋文:“不□□*本文原釋文中的“□”乃是缺文符號, 代表的是原釋讀者暫時未能誤讀而沒有讀出的字。 下同。幕, 捫淚徘徊。”
3) 原釋文:“遂乃馳騖三藏, 邀軹十門, 修多蠹露之文?!?/p>
4) 原釋文:“其□□而有征, 其文□而理奧。 誠先達之領(lǐng)袖, 寔后覽之冠冕?!?/p>
5) 原釋文:“佛日載明, 龍□問望, 風座相接, 各樹勝幢, 俱鳴法鼓?!?/p>
6) 原釋文:“入其室者, 侶悟傳燈之說。 由是茂實嘉名, 騰芳于函夏?!?/p>
7) 原釋文:“法師金剛之性, 堅固不染, 滅行圓滿, 明凈無瑕。”
8) 原釋文:“飛泉奔涌, 突火不焚, 無假欒己之術(shù), 枯泉自溢, 豈藉耿□之拜?!?/p>
1.3不明文化詞語而誤釋
文化史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情況復雜, 如不辨文化詞語, 不能準確理解其含義, 便容易造成文字誤讀。
1) 原釋文:“□射之剛正執(zhí)直, 恥素食于漢朝。”
2) 原釋文:“于是勝幢斯建, 法乃遂轉(zhuǎn)?!?/p>
2缺文補釋
釋讀者因未識俗字、 異體, 未通典故, 不明文化詞語或者文字泐蝕模糊等都可能使有些文字無法釋讀, 只好付諸闕如。 下面僅補幾例。
2.1未識古文、 俗字、 異體字而缺文
碑刻文獻中充斥著大量的異體字、 俗別字, 客觀上給釋文的識讀帶來困難。 原釋文有很多缺文, 拓本很清楚, 但由于未識古文、 俗字、 異體字, 只好付諸闕如, 其實可識。
1) 原釋文:“慈潤寺故大慧□法師灰身塔?!?/p>
2) 原釋文:“負□云奔, 咨承渴仰。 ……羅漢□身, □□□定, 今乃阇毗, 宗承先圣。”
3) 原釋文:“門徒攀□, 道俗□哀?!?/p>
4) 原釋文:“龍樹馬鳴之說, 莫不剖□豪□, 窮盡隩秘?!?/p>
5) 原釋文:“開不二之法門, 闡會三之妙理。 □威儀與器度, 信卓然而高視?!?/p>
2.2未識訛混字而缺文
原釋文:“奉詔入京都, 法師年將九十, 志性沉靜, 深憚□□, 乃辭以老病, 得停遠涉?!?/p>
2.3未通典故而缺文
碑銘文體典雅莊重, 典故成語屢見于篇。 通曉典故, 意義自通, 便能保證文字的正確釋讀。 否則, 容易造成缺文。
原釋文:“法師師夙樹勝因, 早膺妙果。 文舉讓梨之歲, 志在出塵; 陸績□□之年, 便欣入道。”
2.4未識文化詞語而缺文
1) 原釋文:“衣纓□彥, 可略而不言?!?/p>
2) 原釋文:“學侶詵詵, 同萬流之歸渤□, 類眾呂之環(huán)□□?!?/p>
3) 原釋文:“每至驚蟄之后, □戶之前, 齋供乃絶于蔬菜?!?/p>
4) 原釋文:“爰始□□, 終乎看□。 德素之美, 徽猷日新。”
5) 原釋文:“春秋九十有九, 夏□七十有七?!?/p>
6) 原釋文:“法師澡嗽訖, 因右脅而臥, 叉□滅念, 色返如常, 出息難保, 奄然□化?!?/p>
7) 原釋文:“法師所制□地地持□記……迦□延經(jīng)、 雜阿毗曇等疏……又續(xù)遠法師□嚴疏?!?/p>
2.5文字泐蝕模糊而缺文
碑刻文獻以石作為書寫材料, 石質(zhì)有好壞之分, 刻畫筆道有深淺之異, 保護亦有好壞之別, 其文字泐蝕現(xiàn)象普遍存在。 文字泐蝕, 不易辨識, 容易造成缺文。
1) 原釋文:“懷經(jīng)負□者, 靡□勤勞□□舍?!?/p>
2) 原釋文:“自齊亡之后, 堂閣朽壞, 水泉枯竭, 荊棘荒□, 累經(jīng)歲諗?!?/p>
參考文獻
[1]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 寶山靈泉寺[M]. 鄭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
[2]周紹良, 趙超. 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3][日]大內(nèi)文雄. 寶山靈泉寺石窟塔銘研究[J]. 東方學報, 1997: 316-317.
[4]陳尚君. 全唐文補編(下冊)[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
[5]張固也. 唐初高僧慧休記德文考釋[J]. 文獻, 2008(4): 35-44.
[6]中華大藏經(jīng)編輯局. 中華大藏經(jīng): 第61冊[M]. 北京: 中華書局, 1993.
[7]韓小荊. 《可洪音義》研究——以文字為中心[M]. 成都: 巴蜀書社, 2009.
[8]徐中舒. 漢語大字典[M]. 第2版. 武漢: 湖北長江出版集團, 成都: 四川出版集團, 2010.
[9]慈怡. 佛光大辭典[M].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5.
Correction and Supplement of the annotations ofHuiShenTaandJiDeWeneulogizingtheDeceasedHuixiuHierarchinCiRunTemple
GUO Hongyi
(Institut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Docu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Beibei 400715, China)
Abstract:The corrections of the annotations ofHuiShenTa(灰身塔)andJiDeWen(記德文)eulogizingthedeceasedHuixiuhierarchinCiRunTemplein the diversified book have many errors, and they are caused by mistakes in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variant Chinese characters, cultural words, the allusion expressions and the punctuation errors.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rubbings of excerption, errors can be corrected, the cause can be pointed out and the spreading of errors can be avoided. And finally the precious document material can be utilized more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HuiShenTaandJiDeWeneulogizingtheDeceasedHuixiuHierarchinCiRunTemple; Huixiu; tower inscription; annotations; correction and supplement
中圖分類號:K87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3-1646.2016.01.014
作者簡介:郭洪義(1985-), 男, 博士生, 從事專業(yè): 古漢語詞匯和碑刻語言文字。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唐代石刻異體字研究、 異體字典及語料庫( 11YY001); 重慶市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 晉唐間佛教造像記搜集整理與研究(CYB2015074)
*收稿日期:2015-10-23
文章編號:1673-1646(2016)01-006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