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CQT測試方法中準繩問題的編制研究

2016-03-15 02:38劉洪廣

柳 曼,劉洪廣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

CQT測試方法中準繩問題的編制研究

柳曼,劉洪廣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摘要:隱秘信息測試方法(CIT)和準繩問題測試方法(CQT)是犯罪心理測試技術最常使用的兩種方法,兩者以被試的各種生理指標變化作為評判的依據(jù),所記錄的指標與個體本身的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變化有關,主要是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變化。兩種方法的原理與理論基礎以及適用條件均有不同。其中,CQT測試方法是最為廣泛使用的測試方法,CQT測試方法以比較被試對相關問題與準繩問題不同的生理反應為主要參考標志,在CQT測試中,除了關注相關問題外,對準繩問題的設置也是最重要并且研究較多的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CQT測試;認知與情緒理論;準繩問題

犯罪心理測試技術于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在2004年7月,公安部成立心理測試技術專業(yè)委員會正式將該技術稱為“心理測試技術”。犯罪心理測試技術包括傳統(tǒng)的生理心理測試,即多導生理測試儀(Polygraph);與腦電指標有關的事件相關電位(ERPs)、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面部熱成像技術和微表情等。傳統(tǒng)生理心理測試主要以呼吸、皮電、血壓等生理指標作為測試的評判依據(jù),常用的測試方法為CIT與CQT測試方法。

CIT與CQT測試方法的理論基礎和適用條件均不相同,CIT觀察被試是否識別出于案件相關信息,并且由此引起的生理喚醒;CQT測試方法在被試能否識別出案件相關信息的基礎上,比較被試在相關問題與準繩問題上生理反應的差異。在實際應用中,CQT測試方法使用范圍更為廣泛,在偵查工作中的作用也更為明顯。國內已經(jīng)有很多學者對CQT測試方法以及編題的技術進行研究,特別是針對相關問題的編制,提出很多方法。近幾年,也有學者對準繩問題的編制進行探索。在此背景下,就不同學者的研究,對CQT測試方法以及準繩問題的編制進行討論。

一、CQT測試方法與CIT測試方法

準繩問題測試方法(CQT)呈現(xiàn)的是能夠引起作案人和無辜者不同的心理生理反應的相關問題和準繩問題,通過比較被試對兩類問題的心理生理反應進行評判。

1921年John Larson(拉爾森)組裝成功第一臺可以連續(xù)記錄的儀器裝置,20世紀40年代,美國的Reid(里德)總結形成了現(xiàn)代心理測試技術的基礎測試方法之一“準繩問題測試技術(CQT)”。CQT一般包括以下步驟:首先測試人員通過閱讀案件記錄了解案件事實或者直接和案件相關人員進行交談,設置測試的主題;其次進行測前談話,測試人員告知被試測試過程,測試是自愿的,以及測試問題的規(guī)劃,確保被試理解這些問題,能夠給出問題確切的回答;然后是為被試帶上傳感器,記錄其對每個問題的生理反應;最后階段是對測試結果進行評圖分析。

CQT測試方法中的問題包括以下三類[1]:第一類是不相關問題(irrelevant questions)。和案件無關的問題,完全中立的問題,主要作用是為了保持被試對問題的注意集中。第二類是準繩問題(comparison questions)。準繩問題圍繞的常見的,又與案件性質相似的不端行為,是一類令人尷尬、有可能會撒謊的問題。第三類是相關問題(relevant questions)。即直接和案件情節(jié)相關的問題。通常作案人在相關問題上反應較準繩問題強烈,而無辜者表現(xiàn)出相反的反應形式。各項措施的生理記錄通常是通過數(shù)值系統(tǒng),比較各相關問題與其相鄰的準繩問題的生理反應得分,并將每個相關問題與準繩問題所發(fā)現(xiàn)的差異的大小賦值。將這些分值總和,得到最后的分數(shù),與評分標準比較,說明測試結果是說謊還是誠實。

隱秘信息測試方法(CIT)用來檢測被試是否識別出和犯罪有關的情節(jié)。事實上,CIT測試方法可形象地描述為一組多項選項問題。在其中,只有一個和案件相關的題目,即目標問題,和其他一系列相似但目標詞不同的選擇,即陪襯問題。CIT測試方法的核心在于,作案人能夠對案件相關情節(jié)識別,最重要的是作案人擁有與案件相關的記憶并且在測試過程中憶起。所以,CIT測試實際上是一個認知過程。CIT認知層面的基礎理論是朝向反應理論(Orienting Response theory,OR),“正確”的選擇僅僅對了解案件信息的作案人有特殊的意義。對于無辜者,因其缺乏案件的相關信息,所以目標問題及其附加的價值也就沒有了意義。

除了OR理論外,另一項可解釋CIT測試中心理生理反應產(chǎn)生的理論是反應抑制理論(Response Inhibition,RI)[2]。反應抑制是指在CIT測試中伴隨朝向反應所喚起的生理反應的抑制。作案人在測試過程中識別出與案件相關的目標問題,但是作案人盡力地去抑制由問題而喚起的生理反應,這種矛盾的結果相反地會增強其生理反應而不是減弱。

有些學者認為CQT中觀察到的是情緒生理反應,最早提出情緒與生理關系的是James·W(維廉·詹姆士):“情緒,只是對于一種身體狀態(tài)的感覺,它的原因純乎身體的?!盵3]強調情緒的產(chǎn)生是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這種看法現(xiàn)今看來當然是不全面的,但兩者之間的確相關聯(lián)卻是毋庸置疑的。比如人在憤怒的情緒狀態(tài)下,機體內部平衡破壞,需要更高的應激水平。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就在于喚醒有機體,使機體處于激活狀態(tài),能夠表現(xiàn)在外周血管收縮,呼吸抑制,心臟活動加強,消化系統(tǒng)減緩等方面。因此,在進行測試時當被試被某個問題激怒,我們通過多導儀所采集的生理指標的變化(血壓、呼吸、皮電等)則可以認定為與該情緒有關。也有人認為CQT包含了認知過程和情緒反應。認知層面是指被試明白所做測試是和案件有關的,并且對于作案人和無辜者來說,對相關問題的識別是最重要的;情緒層面是指被試對那些認為和自身相關的問題會引發(fā)產(chǎn)生生理反應[4]。作案人不能區(qū)分認知層面和情緒層面,和準繩問題相比,在相關問題上產(chǎn)生更大的反應。對于無辜者,認為準繩問題是個人相關問題,由準繩問題所引起的心理生理反應比更為重要的相關問題所引起的心理生理反應明顯。

實際上,如果問題(刺激)給出,基于朝向反應理論(Orienting Response theory,OR),就會誘發(fā)生理反應,反應幅度的大小依賴于問題的新異性與重要性。關鍵在于,既然作案人和無辜者都認為相關問題比準繩問題更為重要,對相關問題給予了更多的注意,區(qū)別之處只在于一個確實知曉案件相關,而另一個無法辨別相關問題和準繩問題,但兩者都會在各自認為的“相關問題”上產(chǎn)生較強的生理反應,那么準繩問題的價值是不是也應該值得重視呢?

二、準繩問題的定義

對準繩問題的解釋,有如下幾種:一是準繩問題指與調查的案件有所關聯(lián),測試對象必然會或者很可能會作出不誠實回答的問題,是用來與相關問題作比較的問題[5]。二是準繩問題是指被測人有較大可能撒謊的問題。這類問題應和正在測試的主題無關,但與其類似。準繩問題的目的就是用來觸發(fā)一個應激反應,從而和測試的主題問題進行比較[6]。三是準繩問題:它們是明知對方會撒謊的問題。以此作為撒謊的標準,與相關問題對照。其與相關目標問題處于同一類型、同一層次,但與目標問題有明顯差異,能夠引起被測者生理反應與相關問題產(chǎn)生的生理反應具有可比性[7]。即準繩問題的性質有二:第一,測試對象想要隱藏不為外人所知,因而測試時很有可能撒謊的問題。第二,由測試對象喚起的,在準繩問題與相關問題上的生理反應能夠進行比較,使所涉及的準繩問題有效。

CQT測試過程中準繩問題的編制影響到整個測試是否成功。在上述的論述中我們已經(jīng)可知CQT測試的原理,即比較被試由相關問題和準繩問題所引起的心理生理反應。一般認為嫌疑人在相關問題上的心理生理反應更為明顯,無辜者則在準繩問題上的心理生理反應更為明顯。需要注意的是,無辜者在相關問題也會反應強烈,雖然無辜者對案件的信息無知,但由于緊張,或害怕和案件沾上關系,可能在相關問題上也會顯示出較強的生理反應,所以在進行評判時應注意假陽性結果的出現(xiàn)。CQT測試方法只是以一種被試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的不同于其正常狀態(tài)的反應為標準,對其進行和相關問題所得到的生理反應的比較。

CQT測試方法在于比較被試在準繩問題和相關問題上的生理反應。若被試在準繩問題上反應特別強烈,容易出現(xiàn)假陽性結果;若在準繩問題上反應特別微弱,則容易出現(xiàn)假陰性結果。因此,準繩問題的有效性也是測試成功與否的關鍵點。

三、準繩問題的編制

既然準繩問題的有效度對測試產(chǎn)生影響,那么我們應該對其重視。已經(jīng)有學者對準繩問題的有效度進行研究,有關其編制方法,相關觀點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準繩問題在性質和類別上與相關問題相似。只有與相關問題相似的問題才能引起被試重視,調動其對問題產(chǎn)生有效反應,以此作為與相關問題相比較的標準。

第二,準繩問題不能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準繩問題的范圍越大,越為模糊,則不論對嫌疑人還是無辜者都會有效,并且被試進行否認回答的可能性大,產(chǎn)生一個強烈的生理反應。另一點,抽象的問題容易使被試建立與相關問題的相關性。

第三,準繩問題應當是被試不愿承認的行為。根據(jù)CQT測試原理,準繩問題的生理反應應當足夠大以用來和相關問題進行比較。越是自己做過而擔心被揭穿,涉及自我名譽、尊嚴的問題,越容易使被試做出欺騙回答,產(chǎn)生強烈的生理反應。

第四,相似的行為動詞。即準繩問題中的行為動詞與相關問題中的行為動詞相似或者相同,若是兩種程度不同的行為動詞分別在相關問題和準繩問題中,則不免可能出現(xiàn)準繩問題反應不夠強烈或者是假陰性結果。

相關問題和準繩問題上不同的生理反應是CQT測試方法獲得評判結果的基礎,但是這種不同是建立在嫌疑人能夠識別相關問題,因為害怕被揭穿而產(chǎn)生的情緒反應上,反映到生理指標的變化上比準繩問題更為明顯。作為比較的準繩問題的有效性是針對被試的,它主要是用來和相關問題作比較從而判斷被試的相關性,所以其和相關問題是捆綁在一起的,有效性也和相關問題會對被試的刺激程度相關。

對于準繩問題的設置,結合以往學者對相關問題編制原則,提出以下兩點看法:

第一,與相關問題的關聯(lián)性。

(1)與案件性質相似。準繩問題設置的情境應當與相關問題接近,以足夠引起被試的重視。

(2)與案件本質相似。此時所設置的準繩問題與相關問題所產(chǎn)生的生理反應具有可比性。如案件為危及社會性質的,此類案件作案者一般是為了引起社會民眾的恐慌,編制準繩問題“你會為了個人利益做危害他人的事情嗎?”“你是一個自私的人嗎?”或“你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嗎?”

(3)注意準繩問題與其相鄰相關問題的相關性。我們在進行評分時是比較相關問題與其相鄰的準繩問題的生理反應,因而在編制題目時雖然準繩問題的確引起被試的生理反應,但若準繩問題與相鄰的相關問題相差太多,我們就要考慮到此時的準繩問題是否真的達到其作對比的效果。如,相關問題為“你拿走了柜子里的錢了嗎?”或者“你參加過邪教活動嗎?”該相關問題作比較的準繩問題為“你看過黃色錄像帶嗎?”準繩問題對被試來說的確是令人尷尬、可能會撒謊的問題。但兩者性質不同,被試在認知過程中會參與到更多的心理資源,可能使得該相關問題的意義變小。

第二,測試對象。

(1)測試對象的身份。在測前談話時我們了解到被試的基本信息,一般被試的身份也會決定案件的性質。如未成年人犯罪,則準繩問題可圍繞其學校和家庭,最好涉及家人、朋友、老師對其評價的問題;如職務犯罪,則嫌疑人必定十分看重自身的名譽和聲望,重視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準繩問題可圍繞其名譽、道德評價之類的,足以引起被試的生理反應。

(2)測試對象的生活環(huán)境。準繩問題應該是被試時常能接觸到的事情,被試能夠理解準繩問題所涉及的內容,如被試為公司高管或是生活優(yōu)越的人,設定準繩問題為“你是否坐公交逃過票?”此問題對上班族也許會有效,但對于生活優(yōu)越的人,其生活環(huán)境中很少接觸到公交或者地鐵,甚至不知道怎么坐公交,更何談逃票,此時被試對準繩問題反應一定微弱,準繩問題設置無效。

(3)測試對象的教育程度。被試的受教育程度會影響到對測試內容的理解,文化水平低的被試對專業(yè)名詞接觸少,對書面化詞語陌生,如對文化水平只有小學程度的被試,設置的準繩問題為“在面對關鍵性利益時你會舍己為人嗎?”恐怕被試無法理解此問題的意思,反應微弱。當然不僅僅針對準繩問題,若被試不能夠理解測試內容,那么此項測試基本上就是無效。

設置準繩問題時我們應時刻注意兩點:第一,準繩問題是用于與相關問題作比較的,與相關問題無脫離,與案件無脫離。第二,準繩問題應當足以引起被試的反應。在編制問題時我們所針對的被試其實應該以無辜者的角度進行,以遵循“疑罪從無”的法律觀念。測試過程中,無辜者會將準繩問題作為個人相關問題并表現(xiàn)出強烈的生理反應,若準繩問題設置強度小,無辜者反應微弱,極容易使得無辜者在相關問題上的反應強于準繩問題,出現(xiàn)假陽性結論。有關準繩問題的編制仍有待學者的研究,以發(fā)揮準繩問題更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陳云林,孫立斌.現(xiàn)代心理測試技術導論[M].北京:知識出版社,2005.

[2]Eitan Elaad.Cognitive and emotional aspects of polygraph diagnostic preocedures:A comment on Palmatier and Rovn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2015,(95).

[3]孟昭蘭.情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Avital Ginton. Good intentions that fail to cope with the main point in CQT:A comment on Palmatier and Rovner[J].Psychophysiology,2015,(95).

[5]謝改娜.論CQT測試中準繩問題的開發(fā)[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4,(4).

[6]曹瑞.論CQT測試中準繩問題的構建[J].廣東公安科技,2012,(2).

[7]陳聞高.論犯罪心理測試技術[J].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3,(2).

[責任編輯:范禹寧]

中圖分類號:DF79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7966(2016)02-0043-03

作者簡介:柳曼(1993-),女,河南新鄉(xiāng)人,2014級公安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劉洪廣(1961-),男,湖南漣源人,教授,博士后。

基金項目:國家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部級科研項目成果“腦電心理生理證據(jù)科學性研究”(15SFB5021)

收稿日期: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