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托,武波
(中國海洋大學,山東 青島 266100)
?
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研究核心議題與發(fā)展趨勢
季托,武波
(中國海洋大學,山東 青島266100)
通過梳理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研究的歷史脈絡,了解其在該領域的現狀和發(fā)展情況,探討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研究的核心議題,對其研究新特征及不足進行評述,并分析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研究發(fā)展趨勢??傮w來看,研究有三個特點:微觀理論作為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研究理論的生長點開始萌芽;以政策研究、課程教法、師資培養(yǎng)及支持平臺為主題的研究方向基本形成;研究方法趨向均衡,同時使用定量和定性方法成為常態(tài)。
海洋教育;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資源;海洋教育政策;核心議題;發(fā)展趨勢
臺灣地區(qū)從2000年開始積極推動海洋戰(zhàn)略,2006年海洋事業(yè)推動委員會(簡稱海推會)頒布的《海洋政策白皮書》,確立了臺灣地區(qū)海洋政策方向及目標,明確海洋教育范疇包括海洋專業(yè)教育和海洋普通教育兩方面的內容,海洋專業(yè)教育有專門的學科分布在高等院校和高職院校,研究時間較長,分類廣泛;海洋普通教育簡稱海洋教育,主要是建立全民海洋意識與涵養(yǎng)國民海洋性格,本文以后者為研究對象[1-3]。2007年教育系統(tǒng)配合地公布了《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除了強調培育海洋專門人才的重要性外,也將海洋教育列為研究的重大議題之一。2008年公告中小學海洋教育課程綱要,將海洋教育納入九年一貫課程中,開始全面實施海洋教育。
臺灣地區(qū)自2001年發(fā)布《海洋白皮書》開始,陸續(xù)頒布了一系列與海洋教育有關的政策,各地開始規(guī)劃與推動中小學海洋教育,相關的學術研究也逐漸開展起來。
(一)零星階段:2000年之前
這段時間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公開發(fā)表的論文資料不多,主要是從海洋教育含義、海洋戰(zhàn)略等宏觀角度對全民及中小學海洋教育進行初步探索。也有個別學者關注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別強調在中小學中教導海洋教育相關內容刻不容緩,海洋教育應向下扎根,從小建立愛海、親海、知海的價值觀[4];一些學者研究海洋教育實施目標,認為通過教育可使民眾或社會團體認知海洋環(huán)境的重要性,獲得海洋環(huán)境相關的知識,進而改變對于海洋環(huán)境的主流環(huán)境典范的價值觀,培養(yǎng)民眾愛護海洋環(huán)境的態(tài)度,并于生活中遭遇海洋環(huán)境問題時,能有解決的技能,最后能利用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來參與保育海洋的工作。這個階段研究沒有明確海洋教育的內涵,有的學者認為海洋環(huán)境教育即是海洋教育,但已經開始有意識區(qū)分海洋專業(yè)教育和針對大眾的海洋普通教育,此階段的積累成為后續(xù)海洋教育研究的基礎和鋪墊。
(二)孕育階段:2001年—2005年
這個階段政策為主導,研究資料較少,主要側重于對海洋教育理念的詮釋,研究方法多采用文本分析?!逗Q蟀灼分兄饕峒凹訌娭行W海洋教育的課程與教材內容,2004年設立了專門的海洋事業(yè)推動委員會,鼓勵民眾親近海洋,培養(yǎng)海洋意識與文化。有的學者將海洋教育詮釋為海洋環(huán)境教育與海洋意識教育的結合,其目標在拓深海洋環(huán)境知識、意識的覺醒以及鄉(xiāng)土的認同感。
(三)興起階段:2006年—2010年
隨著2006年公布了《海洋政策白皮書》,2007年教育部門提出《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中小學開始逐漸覺知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學校增加了海洋教育活動,海洋教育逐步融于教學領域。教師和科研人員開始關注和思考這個領域的海洋教育問題,出現了關于海洋教育定義、課程綱要的研究資料,研究視角開始多元化,標志著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研究的興起。這個階段研究學者對海洋教育的定義有了深入的探討,將海洋人文教育內容分為海洋文化歷史和海洋人文與藝術范疇[5],從保護海洋環(huán)境的角度對海洋教育進行定義;一些學者認為海洋教育是提供學生學習相關海洋內涵的教育,使其知海、愛海與親海,并從微觀的角度提出海洋教育是海洋相關的啟發(fā)性課程,要建立海洋科學、海洋生物科學的基本知識體系[6]。
另外,鑒于海洋教育課程綱要的出臺,這個階段有些學者圍繞課程綱要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等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李勝雄(2009年)提出中小學海洋教育應是循序漸進的方式,從親近海洋開始,慢慢引導熱愛海洋,進而探索海洋,最后塑造對海洋友善的價值觀;吳靖國(2010年)認為分階段目標是融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順序與學科的邏輯結構[6]。同時還有研究者以教育部門在執(zhí)行《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所制訂的計劃中的內容為研究方向,包括對分段能力指標的分析、學習內容的探索、課程目標的設定以及對計劃中的不足提出建議等等。
(四)成長階段:2011年—2015年
這個階段涌現大量相關學術研究成果,針對中小學海洋教育方面的學術期刊、會議論文及碩士論文等相關學術研究文獻相繼出現。最大的變化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研究內容豐富。海洋教育研究內容從簡單的現狀調查到更側重于海洋教育的具體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學策略及個案的研究,對于師資培養(yǎng)和教材建設的研究也逐漸加強,內容更細致深入,研究方向更加集中。
其二,研究方法多元化。最初針對海洋教育的研究方法多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這個階段的研究方法增加了文本分析、文獻整理、比較研究、理論探索等,大部分研究采用量化方法,逐步從實證研究向理論研究傾斜,有學者將多元智能理論應用于小學海洋教育的研究,但是沒有深入的理論研究。
其三,研究群體數量增加。從最初為數不多的大學教師發(fā)表海洋教育領域的文章,逐步擴展到專門的海洋教育研究所,很多高校開始注重海洋教育的研究,成果體現于碩士論文以及教師、學生發(fā)表的相關文章。另外,如《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海洋文化學刊》等期刊增加了海洋教育研究方向的內容。還有各社會團體組織相關的會議、論壇等,如海洋教育國際論壇,其目的均是促進中小學海洋教育的發(fā)展。
由上可知,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研究進入穩(wěn)步發(fā)展的階段,并有上升趨勢。
(一)海洋教育政策
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的推動最初具有較強的政策主導性質,有一個階段相關研究均偏向于政策需求,研究包括對海洋教育白皮書的深入解讀、強調海洋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對海洋教育目標的探索。海洋教育的目標是希望通過全民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方式,除了教育全民海洋教育的知識,形塑海洋人文美學文化外,也要配合國家產業(yè)政策,經由專業(yè)教育培育具前瞻性、未來性的人才,以利臺灣地區(qū)永續(xù)發(fā)展[7]。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政策的頒布前基本會有相關學術研究出現,如2001年頒布《海洋白皮書》之前,即可找到海洋教育、海洋意識、尤其是大眾的海洋教育的零星研究資料。另外,有學者對海洋教育政策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海洋教育政策制定全面,涵蓋教育經費、師資培訓、課程綱要、教材、信息交流、校外體驗等各個方面,對下屬部分具體實施提供了有力的參考;海洋教育政策文本明確、政策繼承性極強,從指導性文件到具體執(zhí)行的文件,按照發(fā)展的程度,階段性地出臺,保證了海洋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8-9]。
除了對海洋教育政策的研究之外,還有擴大了海洋教育基本內涵和對海洋教育重新界定的研究。學者從海洋教育特質、海洋教育目的、海洋教育學習主題成長的體現點[10],包括海洋教育處于整體教育中的位置,都給出了深入的思考。海洋教育最初被使用于海洋專業(yè)人才培育的范疇,屬于大中專院校中有關海事、水產、捕撈等專業(yè)教育術語,隨著海洋教育政策研究的推進,慢慢由“培育專業(yè)人才”的意涵擴展為一種全民海洋素養(yǎng)的概念,逐漸讓人們對海洋教育一詞的認識轉變?yōu)槿窕A教育的一環(huán)。海洋教育通過學者的交流碰撞,突破了從開始局限在海洋環(huán)境方面的教育,使得海洋教育形成以海洋科技為基礎,融合海洋文化、海洋藝術、海洋生態(tài)、海洋法律為一體的教育體系,達到人和海洋和諧發(fā)展的最終目的。
(二)課程、教材、教法
課程、教材、教法是現代教育實施的核心,以下探討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這三個領域的研究狀況。
1.中小學海洋教育課程綱要的研究
臺灣地區(qū)2008年將海洋教育議題納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1年開始實施,相關學者針對海洋教育課程綱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對綱要的深入解讀、簡單評價以及具體實施建議。海洋教育議題綱要的研訂是以涵養(yǎng)海洋通識素養(yǎng)為總目標,塑造親海、愛海與知海的教育情境,借由海洋資源、海洋生態(tài)、海洋保育、海洋開發(fā)、海洋文化五大主題軸的學習,讓學生透過體驗、省思與實踐,達成116條能力指標;有的學者認為相關能力指標只能提供個參考,因為它由專家學者與教育工作者討論后形成,并未經過教育科學性的統(tǒng)計分析,不具備實踐基礎[1][10]。其二是對課程綱要的重新建構以及課程規(guī)劃設計。一些研究者針對課程綱要中有關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部分進行分析與評述,指出基本理念缺乏從學習主題的角度來建構海洋教育、分階段目標缺乏心理發(fā)展的研究基礎以及未能用教育的視角來建構主題軸,因此,提出以學習主體的觀點建構海洋教育的整體課程綱要,以自然海洋、社會海洋、人文海洋三個面向的學習內容,來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能力[11]。
海洋教育應該教什么的問題是學者最初關注的焦點,還有類似的研究問題,包括中小學海洋教育的目標、內容、教材和模式等,中小學海洋教育課程詳細的規(guī)劃和設計,如何設計海洋教育戶外教學的課程,教學前如何建構鏡像、教學時活動內容設計要實地驗證以及教學后歸納討論的內容等等,這也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研究和探討的核心問題。
2.海洋教育教學及教材的研究
海洋教育教學方面的研究主要從教學方式、教學評價和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角度進行研究。首先,教學方式是探索最豐富的領域,目前在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融入式教學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上,即海洋教育融入各學習領域進行教學時的特點、方法、步驟等。學者分別研究融入語文、數學、藝術與人文、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體育等學科,在教學時如何將該課程有關的海洋相關知識教給學生。設計了語文課程中以大海為題的童詩創(chuàng)作和閱讀課外書,體育課程中增設游泳教學及海洋休閑觀光等,英語課程中選編海洋資料作為閱讀材料[12]。還有從教學方式深入地探討教師如何進行英語課程教學時的課程設計、教學活動以及學生的相關改變[13]。一些研究以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學生學習海洋教育喜好的主題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學生喜歡通過戶外教學來學習海洋教育課程,運用讀報教育的方式進行海洋教育相關內容的閱讀和討論,借由海洋教育機構的參觀或水上休閑活動的親身體驗,以及通過融合時事有最新相關海洋方面報道的讀報教育,都可以是最佳的教學方式。隨著海洋教育活動和研究的深入發(fā)展,也有海洋教育的主題式教學研究,對以繪本的教學方式進行探討,并分析該教學模式的優(yōu)缺點,這種主題式教學的探索更易出現在藝術課堂上[14]。
教材是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間的媒介,海洋教育教材的研究分為兩個方面:其一,編寫什么樣的教材。海洋教育教的內容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透過海洋教育的實施,讓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技能應用于日常生活中,亦能培養(yǎng)熱愛海洋、保護海洋的情操,據此,實施海洋教育的教材分為科學、藝術、文學、生態(tài)四個方面來編撰。海洋教材可按照內容分為知識性單元與實驗性單元,在單元方面要有邏輯的連接性,內容要國際性與本土性兼具、科技與人文并重,兼顧知識的完整性與前瞻性,注意科學的正確性與可行性,并圖文并茂[15]。其二,教材現狀分析?,F有教材是否符合要求,海洋環(huán)境教育內容介紹不夠深入,以及人文領域教科書海洋教育內容偏低,海洋概念分布不均,缺乏整體規(guī)劃和架構等。
3.海洋教育中人員行為的研究
人員行為的研究是針對實施海洋教育的主體和客體的行為、認知的探討,教師對海洋教育的認知程度以及海洋教育教學的評測規(guī)劃等相關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法開展,側重教師對校長增進學生學習海洋教育氣氛的教學領導情形滿意度,以及教師對學校領導重視海洋教育認同感程度,也有從認知角度著手進行的針對教師的關于海洋教育滿意度的調查[16]。有學者認為教師堅毅性格中控制和挑戰(zhàn)兩個因素可以影響到面對參加海洋教育研習情景時的認知程度,對未來開展海洋教育課程是有利的。
(三)支持平臺
海洋教育資源的研究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其一是研究博物館、水族館、大學海洋實踐基地、海洋風景區(qū)、民間團體以及共享的網絡平臺等對海洋教育的作用。主要采用問卷的方式,調查教師對于實施海洋教育資源、海洋相關網站的資料以及海洋相關專家的咨詢的需求等。研究發(fā)現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生物博物館或海洋環(huán)境教育推廣協會、高雄海洋探索館、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等民間機構可以提供相當多的體驗活動或教學素材,供老師實施海洋教育活動和教學時的應用[12][17]。有學者調查發(fā)現利用海洋教育場館資源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海洋知識的意愿可以高達10%左右;其二,研究包括網絡平臺、信息中心等海洋教育資源如何建設、維護、整合和發(fā)展,有助于培養(yǎng)全民海洋意識,提升海洋素養(yǎng)。一些學者針對中小學教師海洋教育資源網站的設計與應用的研究,以需求為核心,從海洋教育實施者和資源網站使用者兩種角色探討海洋教育教師資源網站的功能和內涵,設計海洋教育教師資源網站[17]。因為海洋教學活動的體驗式和觀感式的特點,對媒體影像資料需求較高,所以有部分學者主要研究海洋教育影像,分析臺灣地區(qū)海洋影像及紀錄片在海洋教育主題軸上的呈現狀況,以海洋為主題的紀錄片為數不多,提出建議政府結合官、產、學三方,拍攝符合教育需求的海洋紀錄片,建立完善相關影像資料庫,整合民間相關機構;教師須要充實海洋專業(yè)知識和能力,善于利用海洋紀錄片為教學媒介,應該鼓勵教師自制海洋影像教學媒體;建議紀錄片制作者以海洋為素材,強調海洋文化認同[18-19]。海洋教育的發(fā)展離不開資源支撐,所以無論是對海洋教育網絡信息平臺建設和開發(fā),還是對實體的海洋教育支持組織機構管理運行的研究,包括各資源的整合,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的問題,都將成為未來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研究領域的知識增長點。
(四)師資培養(yǎng)
教師是落實海洋教育的推手。海洋教育師資的培育研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教師需求研究。包括在職海洋教育教師和教輔人員的相關資源需求、是否需要培訓、激勵措施的需求等。運用調查問卷和訪談方法對教師參與海洋教育研習經驗、成效及需求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絕大多數的教師具有海洋教育的培訓經歷,有的教師是因為教學需要參加學習的,教師認為學習效率較高,大部分教師傾向于動態(tài)的海洋教育培訓模式[20]。大部分教師海洋方面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足,除了自己查找相關教學資料外,需要積極參與相關培訓和研習。部分學者研究推行海洋教育對教師教學的影響,認為提升教師海洋專業(yè)知識和發(fā)展海洋特色學校屬于兩個正面影響,教科書中海洋知識內容呈現不均、備課時間不足、教師掌握海洋知識內容專業(yè)性不夠、家長配合推行海洋教育意愿不高、海洋教育社教機構不多等屬于負面影響[21]。
第二,培養(yǎng)模式設計。臺灣地區(qū)對海洋教育的師資提出種子教師培養(yǎng)模式,并分為播種教師和深耕教師,對該地區(qū)的海洋教育開展起到一定作用,對此種模式的設計研究比較全面。有學者認為師資培育過程的養(yǎng)成與永續(xù)學習機制的建立是培養(yǎng)老師具備海洋專業(yè)素養(yǎng)的方法[22-23]。
第三,師資評價。關于海洋教育教師教學水平、教學方法等的評價研究,有學者設計了從教師知識、意愿、效果三個大類劃分的教師評價指標體系;也有從行為研究的角度探討教師評價體系對開展海洋教育活動的影響所占比例[24]。
海洋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在其中的總舵手的地位,而從總體上看,師資培養(yǎng)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弱,缺少理論整合和普適性的培養(yǎng)模式研究。
綜合上文所述,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的研究已經成為區(qū)別于海洋專業(yè)教育的一個相對較新的學術領域,研究議題涉及面廣,包括政策研究、教學理論、參與人員行為以及資源支持平臺等,一些經典的議題可能長期存在,主要側重實踐研究,比較微觀和具體,理論研究基本未開始。隨著發(fā)展,未來一定會出現新的研究特征,重新生長出學術生命力。綜觀以上四個核心領域的論述,可以發(fā)現目前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研究領域內出現的新特征,表現在三方面。
(一)研究的新特征
1.理論的生長點開始萌芽
當前,大理論或者宏觀理論的發(fā)展在很多學術領域的研究中都面臨一些困境,中層理論和微觀理論成為理論創(chuàng)新的生長點。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的研究,符合了這個研究趨勢,基本沒有大理論的研究觸碰,近兩年的學術資料已經有涉及相關的微觀理論,如將教育學中的多元智能理論應用于海洋教育研究等等[25],為其尋找理論萌芽奠定了土壤。
2.研究內容細致度增加
通過對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研究現狀的分析,發(fā)現隨著研究時間的深入,海洋教育研究內容的細致度有所增加,從最初以海洋教育內涵、中小學海洋教育課程綱要以及教學模式為主的研究,將融入更多的理論方法從純粹的海洋教育擴展到意識形態(tài)上的教育和研究,關注參與人員具體行為、資源平臺的建設、教材的設計優(yōu)劣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未涉及政治性較強的海權、國土意識方面的教學內容的研究,基本以海洋素養(yǎng)、培養(yǎng)海洋文化、修養(yǎng)為主[26-27]。
3.研究方法更加均衡
一段時間以來,臺灣地區(qū)的海洋教育研究領域內推崇定量研究的風氣盛行,這是初涉海洋教育研究的必經之路。誠然,定量方法的運用有利于拓展和加深學者對海洋教育的研究,然而,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專家、學者在研究海洋教育方面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的認識逐步回歸理性,開始思考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換言之,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增加定性研究的方法,或者一項研究中同時使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使得研究方法變得更加廣泛。
(二)存在的不足
1.研究內容的局限性
研究內容目前以教學活動的研究數量居多,主要體現在中小學海洋教育課程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程規(guī)劃、實踐活動、參與主客體的表現行為等方面,而教材和師資培訓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弱,相關教學評價的方法和模式的研究也鮮有涉及;針對高等學校通識性的和大眾的海洋教育研究資料較少,使得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研究的體系容易產生偏頗,均衡性減弱,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降低。另外,純理論內容的學術探索基本沒有,這樣很容易造成海洋教育研究整體性欠缺,不夠全面和深入。對于一門學科沒有獨立的理論體系,將很難立足于學術界,所以這可能將是其未來一段時間要努力的方向。再有,研究資源整合的內容不夠豐富和全面,關于海洋專業(yè)教育和海洋教育之間內容、人員的整合以及網絡信息平臺的調查數據以及數據分析的研究期待加強。
2.研究群體的狹窄性
研究群體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大學及其所屬科研院所,如國立臺灣地區(qū)海洋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等;二是開展海洋教育活動的中小學教師以及更細化的種子教師工作坊,如海洋教育故事工作坊、海洋教育種子教師工作坊等。它們所提供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為碩士論文、發(fā)表的論文資料等。每個研究機構或組織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群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是有組織的還是獨立的,都不是很明確,群體缺少具有導引性的專家。
研究者范圍如果能夠從教育學者擴大到關心教育的社會賢人或相關領域的民間團體及企業(yè),可以從不同領域、不同視角來探究海洋教育的問題,拓寬研究群體,才能碰撞出火花,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研究趨勢
1.期待理論突破——彰顯海洋教育的特色
結合教育理論與海洋教育的特點,通過研究逐步形成海洋教育的理論,產生一個新的體系。新的大理論形成有賴于微觀理論的長期積累。當前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研究領域的大理論創(chuàng)新幾乎沒有,這是一個現實。目前大部分學者關注具體的議題研究,并構建極少部分的微觀理論,這種研究取向盡管沒法構建大理論[28],但是為中層理論研究和大理論的出現奠定了微觀基礎。換言之,在議題導向基礎上的中層理論和微觀理論創(chuàng)新非常值得關注和鼓勵。未來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研究領域內的大理論形成,很可能就是在這些中層理論和微觀理論積淀的基礎之上產生出來。
2.研究議題更加聚焦、開放
研究的內容更加圍繞核心議題:政策、課程教法、教師、資源平臺四個方面展開,隨著研究深入,各核心領域會產生出代表人物及其具有主導性的觀點,形成學術團隊,可以將每個議題開展的更加細化,提高實用性。
另外,橫向研究聚焦的同時,縱向加深理論研究和普適性的研究。在探索理論體系時,不會單純局限于教育的理論框架,而是要廣泛吸納系統(tǒng)科學、生物科學、認知科學等領域的知識,結合海洋教育的特點,融為一體,逐步形成海洋教育的理論體系。
再有,海洋教育研究的開放性,既能服務于本地區(qū),又具有普適性和較強的交流性,參加相關國際學術交流,為世界海洋教育做貢獻。
3.研究方法多樣化
研究方法將逐步從以定量為主,向定量和定性研究并行,或者定性方法為主的轉變。具體的研究工具為問卷調查法、資料分析、訪談法、比較分析法、定性的實地研究、量表、分類法、建構理論、設計以及范式等等。隨著研究的需要,研究方法會更多地借助于其他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或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的方法。
[1] 行政院研考會.海洋白皮書[R].臺北行政院研考會,2001.
[2] 行政院海推會.海洋政策綱領[EB/OL].[2016-02-24].http://www.cga.gov.tw/ocean /page-4.htm.
[3] 行政院海推會.海洋白皮書[R].臺北行政院研考會,2006:3-4.
[4] 吳靖國.中小學海洋教育的發(fā)展與省思[C]//海洋教育國際研討會,2009.
[5] 楊一德.海洋教育議題現狀探討[D].臺灣:臺灣地區(qū)國立屏東教育大學,2011:14.
[6] 吳靖國.中小學教科書海洋概念內容分析類目之建構[J].當代教育研究,2007(3).
[7] 海洋教育執(zhí)行計劃書. [EB/OL].[2016-02-24].http://140.111.34.34/docdb/files /dma7fffffff0f2.pdf.
[8] LIU C-M. Taiwan’s experience in ocean education at the level of junior high school: a textbook-editing project of MEEP.
[9] 周甜甜.我國海洋教育政策分析[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3:40-43.
[10] 李昭興.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的現狀與未來[J].教育資料與研究,2006(4).
[11] 蔡錦玲.海洋科研與海洋教育發(fā)展之整合策略[J].教育資料與研究,2008(2).
[12] 羅倫新,王力中.中小學海洋教育課程與教學之資源需求調查[J].教育資料與研究,2009(2).
[13] 黃菀萱.海洋教育議題融入國小英語課程之行動探究——以課程地圖作為檢核工具[D]. 臺灣:國立臺灣地區(qū)海洋大學,2013.
[14] 陳麗巧.海洋教育融入七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D].臺灣:國立臺灣地區(qū)海洋大學,2014.
[15] 王菊霞.臺灣地區(qū)與日本有關小學海洋教育之比較研究[D].臺灣:國立臺灣地區(qū)海洋大學,2010:80-81.
[16] 林筱梅.國民小學海洋教育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D].臺灣:國立臺灣地區(qū)海洋大學,2010.
[17] 謝翰劼.中小學教師海洋教育資源網站之設計與應用[D].臺灣:國立臺灣地區(qū)海洋大學,2009.
[18] 臺灣地區(qū)海洋教育中心[EB/OL].[2016-02-24].http://tmec.ntou.edu.tw/bin/home. php.
[19] 海洋教育資源網[EB/OL].[2016-02-24].http://oceanedu.ntpc.edu.tw/default. asp.
[20] 洪福仁.基隆市國小教師參與海洋教育研習經驗、成效及需求之調查研究[D].臺灣:國立臺灣地區(qū)海洋大學,2012.
[21] 歐仁旗.推行海洋教育對國小教師教學影響[D].臺灣:國立臺灣地區(qū)海洋大學,2011.
[22] 李明杰.臺灣地區(qū)地區(qū)海洋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35-38.
[23] 李明杰.臺灣地區(qū)地區(qū)的海洋政策發(fā)展及其特點[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09(11).
[24] Lung kuo,Hsing.Overcoming the imbalance i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professionals in the marine industr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marine education in Taiwan[J].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2012(8).
[25] 高才怡.多元智能理論應用于國小海洋教育之研究[D].臺灣:國立臺灣地區(qū)海洋大學,2012.
[26] 姜秀敏,秦龍,等.臺灣地區(qū)地區(qū)海洋意識培養(yǎng)的借鑒與啟示[J].航海教育研究,2013(1):39-42.
[27] 朱信號,馬勇.我國臺灣地區(qū)地區(qū)中小學海洋教育探索及借鑒——兼與大陸地區(qū)的比較研究[J].教學研究,2014(4).
[28] 左希迎.國際安全研究的新進展:核心議題與研究趨勢[J].教學與研究,2015(2).
2016-03-16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階段性成果(201415004)
季托(1975-),女,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海洋教育和系統(tǒng)科學應用研究。
G527
A
1006-8724(2016)03-0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