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偉
(合肥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
論美聲、民族、流行三種唱法的相互融合
陸偉
(合肥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我國學術界通常將聲樂演唱方法分為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當前,這三種唱法越來越發(fā)生了相互借鑒和相互融合的現(xiàn)象。對三種唱法相互融合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闡釋其內在意義和學術價值,有助于提高我國聲樂教育水平和聲樂事業(yè)的繁榮。
[關鍵詞]美聲唱法;通俗唱法;民族唱法;互融;個性
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帶動了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不同門類藝術之間的交叉、融合促成了新的藝術品種的誕生,也發(fā)展了原有藝術門類的定義域。歌唱藝術也在時代的潮流中不斷發(fā)生著相應的變革和變化,多元化的歌唱方法帶來了不同歌唱種類之間的碰撞,它們又在碰撞中相互做客觀的交流和交融,從而體現(xiàn)著更多可能性的表達方式和空間。在我國,跨越不同歌唱方法的例子早已有之。民國時期,美聲唱法剛剛進入中國,就出現(xiàn)了以俞宜宣、周淑安、周小燕等從事美聲表演的歌唱家,他們灌制的民歌唱片如《繡荷包》《康定情歌》等,即使在歌唱藝術繁榮的今天,仍然是值得學習的經(jīng)典。當下更是有很多著名歌唱家跨領域演唱并且獲得了成功,這個現(xiàn)象對于聲樂學習和研究是一種啟示,三種唱法具有各自的特征和特點,在演唱中把握好技術的共融和風格的區(qū)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即可獲得優(yōu)質表演效果。
一、三種唱法溯源
美聲唱法起源于17—18世紀的意大利,強調平穩(wěn)的呼吸,自如的發(fā)生狀態(tài)和純凈、明亮、松弛、圓潤以及具有金屬性光澤的聲音效果,美聲唱法注意協(xié)調一切可能的共鳴效果,但卻特別注重歌曲句法的連貫(Legato),聲音運用剛柔并濟但更多注重柔和(dolce)。
美聲唱法誕生近四百年來早已具備深刻的技術內涵和藝術內涵,早已成為世界聲樂范圍內科學唱法的代名詞和西方嚴肅音樂所使用的完整、系統(tǒng)、高技術含量的主流唱法體系。正如張權所說:“各國歌手都學習意大利的發(fā)聲方法,但卻有法國學派、德國學派,……我們中國當然也可以有中國學派?!盵1]美聲唱法(Bel canto)直譯為美好的歌唱,兼有優(yōu)美歌曲的意思,Bel Canto不僅僅是一種發(fā)聲方法,還代表了一種歌唱風格和聲樂演唱流派,所以從歌唱方法來講可以理解為美聲唱法,從當前世界上不同聲樂演唱流派的角度又可以理解為美聲學派,所以僅僅把Bel Canto直譯或者理解為一種歌唱方法是以偏概全,盲人摸象。然而準確限定這個名詞卻同樣困難,很多種解釋都有理可循但又不夠全面。
廣義上講,民族唱法是由我國各民族人們在不同社會文化歷史發(fā)展時期依照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如語言文化、生產(chǎn)勞動、生活方式、社會政治、經(jīng)濟、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審美取向創(chuàng)造并逐步發(fā)展而形成的具有相對定式的歌唱方法。其中應包括各類戲曲、曲藝唱法、各地各類民歌唱法(原生態(tài)唱法)和新民歌唱法。狹義的民族唱法特指新民歌唱法。青年歌手大獎賽以及其他賽事所謂的民族唱法實指狹義的民族唱法。我國民族眾多、地域廣大,語言豐富、民歌也風格多樣,其唱法民族唱法也繼承了各自民族的優(yōu)秀歌唱傳統(tǒng),形式多樣,各具特色,不能一言概之。 其特征大致可以總結為語言生動、吐字清晰,聲音高亢明亮、韻味十足,感情質樸真切、極富群眾性。與美聲唱法不同的是,民族唱法僅代表某種歌唱方法,這種唱法具有歷時性的風格變化特征,但是不涉及流派,不涉及聲樂體系。
通俗唱法(Popular)起源于歐洲,在美國發(fā)展并壯大,20世紀初逐步形成了爵士、搖滾、布魯斯、說唱、民謠、靈歌等多種類別,習慣上把這些通俗音樂的演唱方法稱為通俗唱法,用以區(qū)別古典的美聲唱法,20世紀20年代,擴音設備的廣泛使用更加啟發(fā)了通俗唱法的演唱方法,這種唱法類似于講述和誦讀,采用口語化的語言形式,對聲音也不像古典聲樂歌唱那樣強調高超的技術,只注意明確的聲音線條和自然的情感表達。通俗唱法于20世紀30年代傳入中國,在上海逐漸形成規(guī)模,同時也在港澳臺地區(qū)分頭發(fā)展,80年代鄧麗君等人對通俗歌曲的高水準的演唱帶動了中國大陸地區(qū)通俗唱法的發(fā)展,進而逐步發(fā)展達成今天規(guī)模宏大、覆蓋面極廣的歌唱方式。習慣上通俗唱法也被稱為流行歌曲唱法(學界廣泛認為此表達不夠準確)。通俗唱法的特點為用聲自然化,語言化。中聲區(qū)使用真聲演唱,高聲曲男生使用輕聲或者假聲,女生使用假聲。音量較小,表演時需用電聲設備以擴大音量,以獨唱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表演中時常配以個性較強的舞蹈動作輔助表達情感,歌曲內容以青年的情感體驗為主,演唱者和聽眾以青年人為主。
二、三種唱法的融合現(xiàn)象透視
從美聲、民族和通俗三種唱法在我國的發(fā)展來看,廣義的民族唱法歷史最為悠久,它幾乎伴著遠古人類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伴著人類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一直流傳到今天。如納西古樂、苗族飛歌、蒙古長調等很多歌唱方法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tǒng)。尤其是各類戲曲、曲藝等歌唱方法更是有嚴格、系統(tǒng)的歌唱訓練模式,并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至今。是歷史地、自然地形成的,并不是人為的、主觀的劃分。[2]而狹義的民族唱法,也就是學界稱謂的新民歌唱法卻于20世紀80年代才逐步形成,尤其是伴隨著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的舉辦更加促進了民族唱法的形成和快速發(fā)展,彭麗媛、閻維文等著名歌唱家的表演為我國新民族唱法的定義逐漸從模糊變得清晰,并不自覺地引領著我國民族唱法的發(fā)展方向。
美聲唱法于二十世紀初隨著黃友葵、喻宜萱、周小燕、郎毓秀等著名歌唱家留洋歸國也在我國快速發(fā)展,歷經(jīng)一個世紀同樣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很多年輕的歌唱家走出國門登上了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等最高水準的國際舞臺。同樣通俗唱法在傳入中國的八十多年來也取得了巨大的發(fā)展。
隨著我國經(jīng)濟和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多元化的藝術門類尤其是表演藝術也在這個背景之中展現(xiàn)出了相互碰撞、相互吸納、兼容并進的藝術發(fā)展形態(tài)。在國際聲樂表演領域也早已出現(xiàn)了類似的現(xiàn)象,20世紀偉大的歌唱家露琪亞諾·帕瓦羅蒂同時兼唱通俗歌曲,“歌劇之王”普拉其多·多明戈也兼唱通俗歌曲,而著名歌星莎拉布萊曼跨越專業(yè)的演唱(美聲唱法和通俗唱法)為我國很多歌唱家、歌手提供了不同門類唱法相交融的設想,近年來,如譚晶(美聲、民族、通俗兼唱)、吳碧霞(美聲、民族兼唱)、黃華麗(美聲、民族、通俗兼唱)、王宏偉(美聲、民族、通俗兼唱)、戴玉強(美聲、民族、戲曲兼唱)、廖昌永(美聲、民族、通俗兼唱)等許多歌唱家在藝術領域與時俱進,并且在三種唱法不同方式的結合中做了不懈的努力和創(chuàng)新。[3]他們試圖嘗突破長期以來唱法分級嚴格的分類限制,應用美聲、新民族、通俗甚至是戲曲等多元化的歌唱方法相互融合,取長補短,以優(yōu)化組合的方式創(chuàng)造了符合現(xiàn)代審美標準、并受人喜愛的演唱風格和方法,并對不同門類的聲樂作品做了不同的表達和演繹,他們的成功嘗試和表演為我國聲樂表演對于三種唱法相融合或者相融于某一教學主體提供了思考和參照。
在歌唱界,最有代表性和說服力的應該是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在通俗和美聲唱法方面的大膽嘗試。他在2007年初發(fā)行的通俗歌曲專輯《情釋》,專輯中收錄了當時最為流行的12首流行歌曲,例如《如果不愛你》(張學友作品)、《征服》(那英作品)、《相思》(葉凡)、《有多少愛可以重來》(迪克牛仔)、《月滿西樓》(童麗)等。專輯一經(jīng)問世,立即引起了音樂界的熱議,給聽慣了美聲唱法和通俗唱法的聽眾和學習者以及歌唱教師都提出了思考,也讓廣大音樂學習者再次審視美聲、通俗唱法的個性與融合的問題。廖昌永作為國際知名的美聲歌唱家,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演繹了在社會上非常流行的通俗作品,讓原本對流行歌曲普遍帶有偏見的廣大美聲唱法學子也產(chǎn)生了新的思考,具有很強的沖擊性,讓大家耳目一新。而在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融合方面的例子就比較普遍了,如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演繹的一系列民族聲樂作品,如《喀什格爾女郎》《西部新娘》《趕牲靈》《可愛的一朵玫瑰花》等。
三、三種唱法融合的表現(xiàn)形式
通過對美聲唱法、民族唱法(狹義和廣義)、通俗唱法三種唱法的簡介中可以看出,美聲唱法歷時四百年來已經(jīng)被學界公認為世界上最科學的唱法體系,其追求音色優(yōu)美且富于變化、注重聲區(qū)的統(tǒng)一和諧、音量可塑性較大、聲部劃分科學精細,這樣的歌唱體系對世界各地的唱法都產(chǎn)生了或產(chǎn)生過影響,所以在表演中使用美聲唱法的發(fā)聲方法是無可置疑的,用美聲唱法做聲音的基礎性訓練會給我國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帶來很多方面的修正。在中國現(xiàn)代歌唱藝術中自然形成的上述三種唱法,逐漸為廣大群眾以及社會傳媒所接受,并以此分類舉行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等賽事。對此,聲樂界人士曾展開不同意見的爭鳴。[4]
(一)美聲唱法融于民族、通俗唱法
我國早期的民族唱法(如歌唱家郭蘭英、王昆、才旦卓瑪?shù)?基本上是運用民間大嗓也就是真聲演唱,或者是以真聲為主導的演唱,這種唱法大多采用腹式呼吸,氣息深但量少,呼吸管道長,會影響聲區(qū)的統(tǒng)一,其共鳴以鼻腔和頭腔共鳴為主,追求像京劇演員那樣集中、明亮的共鳴效果。這種演唱方法雖然真實、質樸、自然,其聲音音質明亮,聲音位置靠前,但是對于部分音域較寬的聲樂作品而言,歌唱者只能使用更多的呼吸沖擊聲帶而獲得。由于真聲太多,聲帶負荷太重,致使很多歌手患有咽喉或者聲帶疾病,導致歌唱者藝術壽命短暫。因此,表演中,歌者可以借鑒美聲唱法的發(fā)聲方法,整個聲區(qū)使用混聲而不是從真聲開始逐漸混入假聲,以此改變聲帶的振動方式,就會避免聲帶的過度勞損,減輕歌唱者的負擔,延緩歌唱者的藝術壽命。而且,混聲的使用還可盡可能擴展歌者的歌唱有效音域,使歌唱者能夠獲得更大范圍的聲樂作品的表達,而不是僅僅拘泥于音域較窄的地方性民歌的演唱。尤其在當前,為達到準確而真切地抒發(fā)情感的審美效果,很多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聲樂作品普遍都具有寬廣的音域,這對于歌唱者來說,就有面對寬泛音域的困難,而這些困難,通過美聲唱法聲部的科學判定、假聲的適度使用、發(fā)生練習中不同元音的合理應用、掩蓋(關閉)等訓練手段,即可以得到有效解決。著名教育家金鐵霖教授采用美聲唱法的訓練原則,培養(yǎng)出了彭麗媛、張也等大批優(yōu)秀的歌唱家,他們的演唱都從美聲唱法的訓練中獲得了養(yǎng)分。
通俗唱法最具語言化,但絕大多數(shù)歌手都有音域狹窄(部分嗓音條件優(yōu)質的歌手除外)的困惑,以致無法準確表達曲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審美理想。歌手在演唱中使用美聲唱法發(fā)聲方法,用混聲技術即可拓寬演唱者的音域,不但避免了高音喊叫、低音空洞的困境,而且拓寬了原有的作品選擇局限。此外,音量較小也是通俗歌手的普遍特點,同時也是通俗歌唱的缺點,使用美聲唱法的演唱方法調節(jié)歌手共鳴,用以美化其聲音色彩并增強音量間的對比,會進一步加強歌者對音樂的表達能力,拓展歌手詮釋音樂作品的空間。
美聲唱法嚴格的聲部劃分同樣為民族和通俗唱法聲部劃分提供了理論參照。在演唱中,遵照聲部劃分原則,科學的判定聲部,并準確選擇能夠勝任其唱法的作品,可以避免只有嗓音條件好的男女高音聲部才能演唱民歌的盲目判定。國際著名華人歌唱家斯義珪就曾為《紅彩妹妹》等經(jīng)典民歌灌制過唱片,成為低聲部美聲唱法學員演唱傳統(tǒng)民歌的范例。
目前通俗歌壇上的很多歌手都擁有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如韓紅、孫楠等。科學的發(fā)聲方法,使通俗歌曲的表達具有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在演唱中利用科學的聲音適度地展示歌者的個性特征,(過分夸張的表演可能會損壞聲音,尤其是音區(qū)較高,更為激情的搖滾音樂)可以獲得情真意切、平易近人的歌唱效果。
(二)民族、通俗唱法融于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使歌者有了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即獲得科學的聲音,當歌者的聲音順利成為一種表達工具(無太大的技術障礙)或者是一種傳輸文化或情感的載體之后,剩下的事情就是風格之間的差異而不再是聲音本身的問題了。然而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正是因為各自迥異的風格特征而展示藝術魅力的。
我國各地的民歌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很多歌曲須用方言演唱,發(fā)音都與普通話有不同程度的區(qū)別,潤腔的區(qū)別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大體來講,北方民歌更加豪放寬廣,、南方民歌委婉細膩,草原、山地民歌悠長遼遠,水鄉(xiāng)民歌則靈秀婉轉,所以在演唱中,歌者(美聲、民族、通俗)都應該協(xié)調好發(fā)聲和風格的關系,既不能因為風格特征而忽略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又不能只注重美聲唱法發(fā)聲方法的科學性而犧牲歌曲的靈魂——風格特征。如《祖國萬歲》、《跟你走》等目前涌現(xiàn)出的很多具有強烈歌唱效果的歌曲,歌手在使用美聲唱法演唱的基礎上,適當加上民歌甚至是通俗歌曲的風格特征,會讓歌曲的表達更加中國化、民族化,更加富有表情和表現(xiàn)力。
四、結語
對于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都能演唱或者能兼?zhèn)淦渲袃身椀默F(xiàn)象已經(jīng)廣泛存在于我國業(yè)余或專業(yè)歌唱界,并且很多學者對于這一現(xiàn)象持不同的觀點。與其他藝術門類一致,作為歌唱藝術操作者某一個體,通過從其文化背景、審美取向等不同方面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以掌握不同的演唱體系,這樣的教學思維在教學實踐中得以顯現(xiàn),教師通過借鑒三種唱法的不同優(yōu)點將其共融于某一教學主體身上,建立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并以此表達三種唱法領域內的聲樂作品,反應社會生活、感情體驗、以及人們對人性的思考等生活體驗都能切實可行,并且,三種唱法的交融對于繁榮我國聲樂事業(yè)也具有進步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月紅.張權在建立中國聲樂學派方面的實踐和貢獻[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0,(1).
[2]張前.20世紀中國聲樂表演藝術的發(fā)展及三種唱法的探討[J].音樂研究,2004,(4).
[3]陳建彬.莫讓“三種唱法”誤了聲樂的發(fā)展[J].音樂創(chuàng)作,2010,(2).
[4]吳培文.關于三種唱法的思考[J].音樂研究,1999,(3).
(責任編輯何旺生)
On Integration of Bel Canto, Folk and Pop Singing
LU Wei
(SchoolofMusic,HefeiNormal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Abstract:In our country, the academia usually classifies the vocal singing performance into three kinds: Bel Canto, folk and pop singing. Currently, these three kinds are increasingly getting integrated. By analyzing the culture phenomenon of the integration, the paper attempts to interpret its inner significance and academic value, which will be helpful to improve vocal education and vocal singing field in China.
Key words:Bel Canto; folk singing; pop singing; mutual integration; individuality
[收稿日期]2016-01-12
[基金項目]安徽高校優(yōu)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重點項目(gxyqZD2016226)、合肥師范學院青年基金項目(2015QN63)
[作者簡介]陸偉(1980-),女,安徽金寨人,合肥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聲樂演唱及教學。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73(2016)02-01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