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 李濤
【摘要】目的:探討復發(fā)性尖銳濕疣患者HPV感染模式和細胞免疫功能。方法:對2010年1月到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31例尖銳濕疣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患者進行治療后是否復發(fā)分為治愈組和復發(fā)組。分析兩組患者HPV感染亞型以及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情況與尖銳濕疣患者治療后復發(fā)的關聯(lián)。結果:治愈組尖銳濕疣患者HPV感染亞型高危型15例(2885%),低危型37例(7115%);復發(fā)組尖銳濕疣患者HPV感染亞型高危型52例(6582%),低危型27例(3418%)。兩組尖銳濕疣患者HPV感染亞型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愈組52例,CD3+總T細胞、CD4+輔助性T細胞、CD8+細胞毒T細胞分別占(7483±807)%、(3892±422)%、(3146±543)%,CD4+/CD8+比值為(131±025);復發(fā)組79例,CD3+總T細胞、CD4+輔助性T細胞、CD8+細胞毒T細胞分別占(6762±865)%、(3367±456)%、(3963±427)%,CD4+/CD8+比值為(094±033)。兩組尖銳濕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尖銳濕疣患者治療后復發(fā)與患者HPV感染亞型以及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免疫功能異常緊密相關。
【關鍵詞】復發(fā)性;尖銳濕疣;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模式;細胞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R759【文獻標志碼】A
尖銳濕疣(CA)是由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導致的一種常見性傳播疾病,會帶來人體肛門生殖器部位增生性損害[1]。尖銳濕疣患者主要是通過性接觸感染,注意性行為衛(wèi)生可以有效防止尖銳濕疣[2]。尖銳濕疣患者集中于18~50歲的人群,此病復發(fā)率較高,復發(fā)一般在治療結束后1至2個月內,超過一半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復發(fā)[3]。尖銳濕疣患者HPV感染模式和細胞免疫功能與患者復發(fā)情況密切相關。本研究對尖銳濕疣患者治療后復發(fā)與患者HPV感染亞型以及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免疫功能異常的關系進行探討[4-7],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到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尖銳濕疣患者131例,治療均在患病后半個月至8個月進行。納入標準: 無梅毒、生殖器皰疹和艾滋病等其他性??;無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嚴重內科疾病;未服用過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和免疫增強劑;均已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尿道內、肛管直腸內和宮頸管內CA的患者。根據進行治療后是否復發(fā)分為治愈組和復發(fā)組。治愈組52例,男27例,女25例,年齡18~50歲,平均年齡(310±67)歲;復發(fā)組79例,男41例,女38例,年齡18~50歲,平均年齡(260±74)歲。本次選取案例中所有患者都符合衛(wèi)生部防疫司1991年制定的尖銳濕疣診斷標準。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患病原因等一般資料的組間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根據131例尖銳濕疣患者的不同情況進行化學治療、冷凍療法、激光治療、電灼治療或者氨基酮戊酸光動力學療法(ALA-PDT療法),巨大尖銳濕疣采用手術治療。運用PCR技術檢測131例尖銳濕疣患者HPV亞型,PCR技術靈敏度高,操作簡便,是當今用于尖銳濕疣以及HPV感染診斷的一種常用技術。治療后檢測患者HPV亞型,分為高危型和低危型,其中低危型包括6、11、41、42、43、44型HPV;高危型包括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70型HPV。131例尖銳濕疣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均采集2mL靜脈血保存在肝素鈉抗凝管中,經EDTA-K2抗凝后檢測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情況,檢測出CD3+總T細胞、CD4+輔助性T細胞、CD8+細胞毒性T細胞,治療后統(tǒng)計治愈組和復發(fā)組各自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情況。
13療效評定與觀察指標
治療3個月后疣體消失的52例為治愈組,治療3個月后疣體復發(fā)的79例為復發(fā)組。比較兩組各自的高危型和低危型HPV的分布情況,比較兩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3+總T細胞、CD4+輔助性T細胞、CD8+細胞毒性T細胞檢測情況。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結果用χ2檢驗,計量結果用t檢驗,以P<005作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尖銳濕疣患者HPV感染亞型分析
與復發(fā)組比較,治愈組高危型HPV的感染率顯著偏低,而低危型HPV的感染率顯著偏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尖銳濕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分析
與復發(fā)組比較,治愈組患者的CD3+、CD4+T細胞率顯著偏高,而CD8+T細胞亞群顯著偏少,并且治愈組的CD4+/CD8+比值顯著高于復發(fā)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尖銳濕疣患者HPV感染后可能肉眼不能辨別,用醋酸白試驗可以及時發(fā)現[8]。感染初期出現細小淡紅色丘疹,時間越長丘疹越大越多。尖銳濕疣患者初期一般無明顯癥狀,部分患者有痛癢感。臨床醫(yī)學上復發(fā)性尖銳濕疣患者復發(fā)與HPV感染亞型以及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免疫功能有關。本次研究表明HPV感染亞型和尖銳濕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免疫功能的異常與尖銳濕疣患者在治療后復發(fā)有極大的關系[9,10]。
研究結果顯示,治愈組尖銳濕疣患者高危型HPV感染率明低于復發(fā)組,治愈組尖銳濕疣患者低危型HPV感染明顯多于復發(fā)組(P<005)。說明尖銳濕疣患者HPV感染亞型和患者治療后復發(fā)情況密切相關,尖銳濕疣患者HPV高危亞型感染是患者復發(fā)的重要原因。高危型HPV產生的E6/E7蛋白可控制細胞周期的增殖,讓細胞逃避凋亡,這進一步說明HPV高危亞型能夠加強HPV病毒的復制,使臨床CA的復發(fā)機率增加。本組病例顯示,治愈組CD3+、CD4+明顯高于復發(fā)組,治愈組CD8+明顯低于復發(fā)組,治愈組CD4+/CD8+明顯高于復發(fā)組(P<005)。本研究中尖銳濕疣復發(fā)患者CD3+總T細胞、CD4+輔助性T細胞明顯減少,CD8+細胞毒T細胞明顯增加,CD4+/CD8+明顯降低,這說明尖銳濕疣復發(fā)患者CD8+細胞毒T細胞抵抗病毒的功能受到抑制,不能有效抵抗HPV,尖銳濕疣復發(fā)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處于失衡狀態(tài)。研究結果表明尖銳濕疣患者治療后復發(fā)與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免疫功能有密切關系[11-13]。
現代醫(yī)學非常重視如何防止尖銳濕疣患者治療后復發(fā)的問題,減少尖銳濕疣患者HPV感染和提高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免疫功能是關鍵。尖銳濕疣患者HPV感染高危亞型和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免疫功能下降,患者復發(fā)的幾率越大[14,15]。尖銳濕疣的危害之大不容忽視,在日常生活中要防止接觸傳染,不穿他人的內衣褲及不使用他人的洗漱用品,上廁所前后清潔雙手,在公廁避免使用坐式馬桶,注意個人健康衛(wèi)生,降低傳染尖銳濕疣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曹嘉力,何焱玲,張秀英.尖銳濕疣患者HPV感染與細胞免疫功能的相關性.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26(5):383-385.
[2]李蘭英,牛憶軍,寧鎮(zhèn),等.男男性接觸者肛周及肛管內尖銳濕疣患者HPV分型與復發(fā)的關系.中華皮膚科雜志,2012,45(5):308-311.
[3]Salimovic′-Beic′ I, Tomic′-ia A, Smailji A, Hukic′ M et al.Comparison of the detection of HPV-16, 18, 31, 33, and 45 by type-specific DNA- and E6/E7 mRNA-based assays of HPV DNA positive women with abnormal Pap smears. 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2013,194(1-2):222-228.
[4]李琳,李坤.女性生殖道人乳頭瘤病毒多重感染基因譜的研究.現代婦產科進展,2013,22(7):578-580.
[5]趙金娟.高危型HPV檢測聯(lián)合肉眼醋酸試驗在宮頸癌前病變篩查中的應用.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1):88-89.
[6]湯希凡,秦辛玲,黃熙.T淋巴細胞亞群的檢測在尖銳濕疣患者中的臨床意義.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34(13):1745-1746.
[7]曾東武,陳艷芳,丘冰青,等.烏苯美司對尖銳濕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中國熱帶醫(yī)學,2012,12(9):1119-1120.
[8]劉紅梅.陰道鏡檢查聯(lián)合醋酸白試驗在宮頸癌普查中的應用價值.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3):173.
[9]Erkek E, Basar H, Bozdogan O, et al. Giant condyloma acuminata of Buschke-Lowenstein: successful treatment with a combination of surgical excision, oral acitretin and topical imiquimod.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2009,34(3):366-368.
[10]Maver PJ, Kocjan BJ, Seme K, et al. Genomic diversity of low-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genotypes HPV 40, HPV 42, HPV 43, and HPV 44.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2014,86(2):272-282.
[11]何玥,吳玉梅,王彤,等.妊娠合并子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高危型HPV感染的臨床研究.中華婦產科雜志,2012,47(8):598-602.
[12]唐永發(fā),耿建祥,張金浩,等.196例肛門及肛管尖銳濕疣病變中HPV感染的研究.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3(11):1303-1304,1307.
[13]楊娟,肖蘭,楊繼洲.高危型HPV負載量與宮頸癌前病變發(fā)展的相關性.實用癌癥雜志,2012,27(6):656-657.
[14]張永喜,熊艷,桂希恩,等.HIV陽性婦女子宮頸感染HPV狀況分析.中華婦產科雜志,2012,47(3):185-190.
[15]張立冬,謝威,裴靜,等.宮頸細胞學篩查及高危型HPV檢測與宮頸組織學改變的相關性研究.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12,26(4):276-278.
(收稿回執(zhí):201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