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晗
在美國工作的那些日子里,除非自己在家中做飯,但凡外出,多數(shù)選擇中餐廳。
入鄉(xiāng)隨俗,但口味難改。我相信大多數(shù)來美國生活的中國人都有此感。美國的中餐廳非常多,幾乎每個城市都能遇到。規(guī)模有大有小,小到一間小門面,甚至連餐桌都沒有;大到數(shù)千平米,規(guī)模不亞于國內任何一家大酒店。
這些餐廳老板基本上都是福建人,他們最常用的自稱是“老華僑”。
一
美國的商場并不多,整個北卡羅萊納州只有一個頗具規(guī)模的商場,叫南點商城,除了許多家專賣店之外,里面還有一個餐飲區(qū),銷售各種食物。
當中就有一個攤點,是中國人開的。奇怪的是,它的名字叫“日本食物”(Japanese Food)。
老板是廣東人,他妻子是福建人。我和他搭訕,他告訴我,二十幾年前他來這里時,此地華人并不多,中餐館根本沒有市場,于是他只好近水樓臺,學習日本料理,就開了這么一家餐廳。近年來隨著聯(lián)想總部搬遷至北卡州,這里的中國人開始增多了,他便又重操舊業(yè),做起中餐大廚,但招牌一直沒變。
“您來這邊這么多年,辛苦不辛苦?”我問。
“怎么會不辛苦呢?你看看,我們這些‘老華僑,剛來的時候還不是因為家里太窮,國家又沒有開放,被老鄉(xiāng)拉到美國來,以為這里有吃有穿,沒想到還是要靠兩只手打拼。這么多年來,風里來雨里去,也算是習慣美國這里了。”
“那您還回國嗎?”我接著問。
“‘老華僑的根在中國啊。我是廣州人,但是郊區(qū)的。前年我專門回去買了一套房子,想老了之后回家養(yǎng)老,可是兒子是這里出生的,他更習慣美國。但是我告訴他,中國是你的祖國,現(xiàn)在國家發(fā)展這么好,你必須回去,所以他去年在NCSU(北卡州立大學)研究生畢業(yè)之后,就被我趕回深圳了?!?/p>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老華僑”這個詞,忽然間覺得格外親切。電視新聞里那句耳熟能詳?shù)摹昂M馊A人華僑”原來竟離我如此之近。我仔細地端詳了一下這張臉,“老華僑”其實并不像廚師,反而更像一位教授,斯文儒雅,面相和藹,大約四五十歲的年紀,戴一副眼鏡,有些謝頂?shù)念~頭反而更顯示出他的睿智與艱辛。
“我們來這邊這么多年,家鄉(xiāng)的事一直掛念啊,總想回去,但是回不去了?!薄袄先A僑”嘆了一口氣,“去年我們給家鄉(xiāng)的學校捐了兩萬塊錢,是人民幣,美元可捐不起??傁霝榧亦l(xiāng)做點什么,有時候看電視,知道家鄉(xiāng)發(fā)洪水啦、地震啦,真的想幫忙啊,可是除了捐點小錢,總幫不上什么。”
二
美國的中餐館,除非特別專業(yè)的大餐廳,否則一般都只是宮保雞丁、糖醋里脊,加清炒時蔬——西蘭花、小玉米、胡蘿卜水煮之后一鍋燴,味道非常勉強。此外就是福建人最擅長的撈面、炒面以及酸辣湯、煮餛飩等等。
我們開始選擇中餐廳,是因為飲食習慣,后來則是因為對同胞的支持——這絕不是一句空話。但凡去過異國他鄉(xiāng)的人都深知,“老華僑”們確實生活不易,如果連同胞都不支持他們生意的話,很可能會成為一條街上生意最差的餐廳。
在北卡州的另一個城市威明頓,我曾走進一家中餐廳,老板是福建人,熱情親切:“你們隨便看看,我們這里有撈面、炒菜,宮保雞丁做得很好的。”
“老板來這邊幾年了?”
“25年了?!彼┬χ?,“夠長吧,‘老華僑咯!”
又碰到是一個自稱“老華僑”的人!
這位老板,相貌英俊,頗似影星張國立。我打趣道:“老板你這么帥,遠看和張國立沒有分別嘛,你應當去做明星才對。”
“呵,我哪有這個福氣,我也就只能賣賣炒面啦!”老板一邊招呼我坐下,一邊把菜單拿過來,“你們來這邊幾年了?”
“才幾個月?!逼拮踊卮?。
“才幾個月啊,那太短了,我們在這里都很多年了,我們這輩子是不能回福建了。但是我女兒和女婿都在福建,他們在國內開餐館,好大好大的餐館。”這位“張國立”一邊說,一邊拿出自己的手機——一個有些破舊的蘋果一代手機,“你看這就是他們的餐館,比我這個小門面強多了!”
“你們既然移民了,為什么還讓自己的孩子回國發(fā)展呢?”我問。
“那個時候我們不懂事嘛,國家又太窮了,所以糊里糊涂跑出來,幾十年過去了,你看現(xiàn)在中國發(fā)展得多快,去年我回福州,都不認路了。兒子們不愿意回去啊,因為我在家里老說以前多窮,兒子說,那么窮干嗎還回去?我說現(xiàn)在不窮了啊,比這里富多了,你是中國人啊,國家現(xiàn)在需要你們。”
正說著,幾個青年大搖大擺地走了進來,拿出幾張大鈔票,讓老板換零錢。老板二話不說,立刻幫忙換掉,一邊換一邊朝我們眨眼睛。等他們走了之后,老板很小聲地說:“這些錢里有假錢,他們都是惡霸,我們惹不起。我們以前挨打的,挨了好多打,所以我讓我兒子回國嘛,中國人,還是應該回到自己的國家去。”
窗外開始飄雨。結賬時,我悄悄地把10美元的小費放到我們的餐盤下。
三
10美元小費幾乎相當于一份快餐的價格,算是高額小費了。但實際上,中國人在中餐館吃飯,多半時候是不必給小費的。
在美國吃飯要給小費,天經(jīng)地義,哪怕吃到蒼蠅,小費都不能少,不給小費,意味著逃單。在耶魯大學附近的一家印度餐廳,我在咖喱飯里吃出了一根細鐵絲,而老板卻懶于道歉,于是我當場拒絕給小費。沒想到老板當場將我抓住:“你今天必須給,否則別想走?!?/p>
中餐館不必給小費,也是一位“老華僑”告訴我的。
在弗吉尼亞州首府里士滿,我和妻子在一家中餐廳吃飯,其時正是用餐高峰期,而餐廳面積又狹小。老板為我們泡了兩杯茶,讓我們在門口等候。反正我們也無事,就坐等輪到用餐。
由于這些開中餐館的“老華僑”多半是上個世紀80年代來美國的,所以美國大多數(shù)中餐廳的裝修風格,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樣子,這與歐洲洋氣、現(xiàn)代的中餐廳非常不同。美國的中餐廳,以櫸木板裝飾外墻、吊頂,再輔以巨幅黃果樹瀑布裝飾畫,吊燈基本上都是五顏六色卻非?;璋档牟薀?。部分餐廳如果有情趣的話,會播放音樂,但都是《何日君再來》《掌聲響起來》或《九妹》等。
而里士滿這家餐廳由于開業(yè)較早,恰將這種風格保留到了極致,再加上一杯濃濃的龍井茶,真有恍如隔世的錯覺。雖然環(huán)境不算典雅,但卻為我營造了一個懷舊的氛圍,這在國內,很難體驗。
用餐結束之后,我放了一美元在桌上,老板忽然追出來:“先生,你不必給小費的?!?/p>
我有些詫異,老板娘急沖沖地端著一碗餛飩遞給我:“如果你非要給小費,那我們送給你一碗餛飩吧?!?/p>
“為什么不必給小費?”妻子問。
“我們不容易,你們更不容易。美元比人民幣六比一,你們在中國掙錢也挺難的,來美國花錢更難,大家都是中國人,何必做給自己人看呢?”
我愣了一下,還是決定把這一美元給他。因為他們帶著幾個孩子,確實生活更為不易。
“我們這些‘老華僑,雖然出國了,但我還是中國人?!崩习迥锇岩幻涝浪赖厝轿业氖稚?。她約莫三十出頭的年齡,與我妻子年紀仿佛,但手臂粗壯有力得多,這顯然是生活歷練的結果,“我們里士滿的中餐廳有個規(guī)矩,不收中國人小費。我10歲跟著父母出來,20多年了,但還是想回國啊,我們羨慕你們這些在國內的人,感謝你們把國家建設得這么好,我的三個孩子,今后肯定是要送回國的。只是我自己這輩子,不知道是不是還回得去……”
親愛的“老華僑”們,我真誠地向你們致敬。
四
在堪薩斯州,一位開中餐館的“老華僑”給我講了他朋友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就在密蘇里州的勞倫斯市,另一位開餐館的“老華僑”久病不起,即將走到人生的盡頭,葉落歸根,想讓自己的兒子將骨灰送回國安葬,苦于自己已經(jīng)不能說話,只有靠眼神和手語與兒子交流。但兒子已經(jīng)完全“美國化”,他并不知道父親想做什么,篤信基督教的兒子以為父親需要《圣經(jīng)》,于是趕緊拿來一本《圣經(jīng)》,被父親扔到地上。既然不是要《圣經(jīng)》,那一定是需要牧師來禱告了?于是兒子給牧師打電話,請他過來為父親做一個臨終禱告。父親急得手腳顫抖,不停地搖頭,兒子一看勢頭不對,趕緊對父親說:“您是不是擔心自己不能去基督徒公墓?您放心,我已經(jīng)把墓地買好了?!薄@個故事聽著有點滑稽,也有點悲涼,中國人的桑梓情結,只有中國人自己能懂。
“所以我要把我的兒子送回國。”這位“老華僑”說話斬釘截鐵,“不能讓他忘了祖宗,連自己是福建人都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是福建人?”
“是??!”“老華僑”高昂著頭,一副不屈不撓的樣子,“我是福建省福州市人,走到哪里我都會這樣說??晌覂鹤泳谷坏教幷f自己是堪薩斯人,你是什么堪薩斯人啊!堪薩斯人長你這樣嗎?我跟他說好了,十年之后,研究生畢業(yè),趕緊給我回福建,建設自己的家鄉(xiāng)去?!?p>
吃完飯,與“老華僑”握手作別,他拍著我的肩膀說:“小伙子,把國家建設好一點,替我們這些‘老華僑們爭口氣?!?/p>
轉眼間,我與妻回國已經(jīng)整整一年了,這些異國他鄉(xiāng)的“老華僑”們,你們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