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芳 江 曦
阮刻《天一閣書目》平議*
沈 芳 江 曦
寧波范氏天一閣是我國現存最古的藏書樓,為其編纂書目者亦眾。據馮貞群《舊目考略》和駱兆平《天一閣藏書志》,先后有范欽、黃宗羲、范邦甸、劉喜海、楊振藩、薛福成、林集虛、楊鐵夫、趙萬里、馮貞群等為天一閣藏書編纂書目二十余種,其中流傳最廣、名氣最大者當屬清嘉慶間阮元文選樓刻本《天一閣書目》(以下簡稱阮《目》)十卷(有些書目著錄為四卷,因原書四卷,卷一至三又各分為二卷,卷四分為四卷,計十卷)。雖然陳登原《天一閣藏書考》、駱兆平《天一閣藏書史志》中對阮《目》略有闡述,但對其編者問題仍需重新探討,對其學術價值亦應進一步深入發(fā)掘。
由于原刻本未明確題撰者姓名,故阮刻《天一閣書目》的編者,諸家著錄多有不同。劉錦藻《皇朝續(xù)文獻通考》、葉德輝《書林清話》、陳登原《天一閣藏書考》等著錄為阮元編?!吨袊偶偰俊?、來新夏《清代目錄提要》著錄為阮元、范邦甸等編。孫殿起《販書偶記》著錄為“范懋柱輯”。來新夏《清代目錄提要》除揚州阮氏文選樓刊本外,還著錄了范懋柱編、陳廷杰刊《天一閣書目》。馮貞群《鄞范氏天一閣書目內編》、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著錄為“范邦甸等編”。劉錦藻《皇朝續(xù)文獻通考》《清史稿?藝文志》著錄為汪本編。
阮《目》之所以有著錄為范懋柱所編者,是因為卷首所錄圣諭前有“寧波府鄞縣學廩膳生員范懋柱恭錄”字樣,但范懋柱卒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不可能于嘉慶八九年間(1803—1804)登閣編目?!皩幉ǜ纯h學廩膳生員范懋柱恭錄”只是說圣諭是范懋柱所錄,而非書目為其所編。著錄為汪本、陳廷杰所編,則是誤解了阮元《寧波范氏天一閣書目序》中“余于嘉慶八九年間,命范氏后人登閣分櫥寫編之,成目錄一十卷。十三年秋,以督水師復來寧波,與寧紹臺道陳君廷杰言及之。陳君觀其目,遂屬府學汪教授本校其書目、金石目并刻之”[1]之語,陳廷杰當時為寧波地方官員,僅僅是“觀其目”,汪本則僅是“校其書目”,顯然二者皆非編者。
這部《天一閣書目》的作者之爭,其焦點為阮元是否為作者。雖然劉錦藻《皇朝續(xù)文獻通考》、葉德輝《書林清話》等題其編者為阮元,但此后有不少文章進行了辯駁,否定了編者為阮元說,認為編者應該題“范邦甸等”,比如鮑國強《阮氏文選樓刊〈天一閣書目〉的編者》[2]、李世愉《清代編錄〈天一閣書目〉考》[3],他們的根據都是阮元《定香亭筆談》卷二中“遴范氏子弟能文者六七人,分日登樓,編成書目”[4],以及馮貞群《鄞范氏天一閣書目內編?志傳》所引“范氏譜”中“懋柱長孫邦甸,字禹甫,號小愚,縣學生。嘉慶八年奉浙江學政阮元之命,偕其族兄弟六人登閣,分櫥寫編書目,成目十卷”[5]的記載,所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點校本亦改題“范邦甸等撰”。但如果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結論恐怕并非如此。其實,此目的編纂與阮元有很密切的關系。
首先,阮元是編纂此目的發(fā)起者。阮元先后在浙江歷官十余年,多次登上天一閣[6],對天一閣藏書十分關心,特別重視編目情況。據前文提到的《定香亭筆談》卷二所云“余兩登此閣,閱其書目,龐雜無次序,因手訂體例,遴范氏子弟能文者六七人,分日登樓,編成書目”[7],可見,阮元對此前所編的書目并不滿意,提議重新編纂。因此,阮元對此目的編纂有發(fā)起之功。
其次,此目由阮元“手訂體例”。對于編撰書目來說,“手訂體例”是其中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阮《目》之所以為人稱道,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其體例完備,而這一體例正是阮元親自制訂的。
最后,從阮元的序中可見,嘉慶十三年(1808),阮元“以督水師復來寧波,與寧紹道臺陳君廷杰言及之,陳君請觀其目,遂屬府學汪教授本校其書目、金石目并刻之”[8]??梢娙钤诖四烤幾胪瓿珊筮€安排了刊刻工作,所以扉頁刻有阮元“文選樓”印,卷首所錄圣諭前亦有“浙江巡撫阮元敬刊”字樣。
因此,此目從提出動議、制訂體例,以至刊刻出版等環(huán)節(jié)皆與阮元有莫大的關系。其中制訂體例應該包括書目的著錄項和分類體系,而這兩方面都是考察一部書目水平高低最為核心的內容。可以說,這部書目反映的是阮元的編目思想,而范邦甸等范氏族人只不過是按照阮元已經制訂好的著錄項和分類體系登閣鈔錄而已。所以,這部《天一閣書目》的作者,題“阮元編”是完全可以的,若要體現出范邦甸等范氏族人的鈔錄之功,也可以著錄為“阮元、范邦甸等編”。僅題為“范邦甸等編”,則完全抹煞了編成此目的最大功臣阮元的貢獻,是很不妥當的。
阮元是乾嘉時期的重要學者,目前和他相關的書目有三種,即《文選樓藏書記》《四庫未收書目提要》《天一閣書目》。其中,《文選樓藏書記》實際上是“乾隆時期浙江進呈四庫館的部分書目清單,其中包括汪啟淑、范懋柱、吳玉墀、鮑士恭幾位大藏書家的進呈部分。而《進呈書目》《浙江采集遺書總錄》與之相對應的部分,即在這些進呈書目清單的基礎上形成”[9],與阮元毫無關系。而《四庫未收書目提要》體例全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為他人代撰,并不能體現阮元的思想,故在編輯文集時阮元將其歸入《揅經室外集》。能反映阮元目錄學思想的只有這部經其“手訂體例”的《天一閣書目》。
阮《目》著錄藏書4094種53799卷,其數量雖不及稍早編纂的《四明天一閣藏書目錄》,但《四明天一閣藏書目錄》不分類,按千字文編號分櫥依次著錄,只著錄書名和冊數,十分簡略,參考價值遠遜于阮《目》。阮《目》著錄項包括書名、卷數、作者、版本、藏書印、序跋、??咝彰?,體例較為完備,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對于天一閣藏書的來源,陳登原《天一閣藏書考》認為其來源有三:豐氏萬卷樓、個人購鈔、范大澈故物。其所引據者為王世貞《朝野異聞錄》、乾隆《鄞縣志》、錢大昕《潛研堂文集》、葉昌熾《藏書紀事詩》等文獻,但遺憾的是未參考阮《目》。其實阮《目》是考察天一閣藏書來源最為直接的參考資料,因為其中著錄藏書印。
如《征南錄》鈔本“卷首有‘方山’‘吳岫’二圖章,卷末有姑蘇方山圖章”[10],說明此書曾為明嘉靖年間的藏書家吳岫(字方山)收藏?!对獣帕暝娐伞芬痪怼熬硎子小袑毶偾湓现页骸妒蠄D書之記’‘范子受氏’三印。卷末有‘靜思齋’‘昆侖山人’二印”[11],說明此書曾為明弘治間張詩(號昆侖山人)所藏,后歸袁忠澈靜思齋,最終歸于范氏天一閣?!洞呵锉玖x》一書亦有“袁氏忠澈”印,可見天一閣部分藏書來自袁忠澈靜思齋?!段逡纛惥邸芬粫j有“王君實家藏印”“錦衣殿直備員”“春泉居士”“古三王氏”“括蒼王氏君實家藏書畫之印”[12],則此書曾經王守誠收藏。此外,阮《目》尚著錄董其昌萬卷堂、顧汝達萬玉樓、朱睦 萬卷堂、朱良育等諸家藏印,這些藏書家之書或直接或間接歸藏于范氏天一閣。
阮《目》編纂于天一閣藏書開始散佚之前,能大體反映天一閣鼎盛時期的藏書情況。自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天一閣藏書屢遭兵燹盜賊,大量散佚。道光二十七年(1847)劉喜海登閣抄錄,編《天一閣見存書目》十二卷,收錄藏書2223種。光緒十年(1884),薛福成命錢學嘉等三人重編《天一閣見存書目》四卷,著錄2152部17382卷。1928年林集虛編《目睹天一閣書錄》四卷附編一卷。1930年楊鐵夫《寧波范氏天一閣圖書目錄》,著錄962種7971冊。1935年馮貞群《鄞范氏天一閣書目內編》,著錄1805部。1996年洛兆平《新編天一閣書目》,著錄遺存書目和訪歸書目共1861部。只要將這些書目和阮《目》對照,就可以大體判斷天一閣藏書的散佚情況。陳登原《天一閣藏書考》正是用此方法考察天一閣藏書散佚情況的。
過去談阮《目》的分類,往往只強調其沿襲《四庫全書總目》的分類體系,雖然這一結論大致正確,但亦應看到阮《目》對《四庫全書總目》分類體系的改進。如《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設“五經總義類”,阮《目》將其改為“經總類”。因為一些著作不僅涉易書詩禮春秋五經,還可能涉及《孝經》《孟子》《論語》《爾雅》等經書,阮《目》將其改為了“經總類”,優(yōu)于《四庫全書總目》?,F在所編書目將此類改為了“群經總義類”,當然更為貼切?!端膸烊珪偰俊纷硬吭O“小說家類”,不收通俗小說。阮《目》雖然亦不著錄通俗小說,但將此類名改為了“小說類”。雖一字之異,但含義大不相同,為著錄通俗小說留下了余地,現在所編的古籍書目亦采用了“小說類”這一類名,而不用“小說家類”。
阮《目》約五分之一的條目過錄了序跋原文,這些序跋往往記錄了撰者生平、成書過程、刊刻經過、書籍內容以及對書之內容的評價等。觀一書之序跋,即可粗知此書的基本情況,特別是有些書現已亡佚,借此可了解其大概。如郭鳳儀《均奕詩集》錄李春芳序云:“同年玄池郭子暇岀其大人桐岡公所為《均奕集》以示,讀之藹然,王孟風韻,所謂反諸理情以求自得者,斯集岀而風雅暢矣。公名鳳儀,字舜符,桐岡其號,登嘉靖丙戌進士,今為黃州郡守云?!保?3]《彭給事奏議》一書的提要過錄了嘉靖二十四年乙巳(1545)潯陽何貫后序:“嘉州四諫各有奏議,初亭程公《西臺稿》先已鋟梓,其安、徐、彭三公稿遺于家,皆未之刻。專祠之請,創(chuàng)于黃溪劉公,成于三石喬公,貫董其事。然立祠以崇賢,因人以考實,舍奏議將焉求之。公乃搜輯訂正,得若干篇,分為三冊,付貫刻之板,置于祠?!保?4]郭鳳儀《均奕詩集》、彭洳寔《彭給事奏議》今未見著錄,蓋已亡佚,如果不是阮《目》收錄李春芳、何貫的序,二書將永遠湮沒無聞。
過錄原書序跋,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創(chuàng)其例,清初朱彝尊《經義考》繼承之,但二者皆非私家藏書目。私家書目而過錄原書序跋名氣最大者當屬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但《愛日精廬藏書志》道光時期編成,刊刻于道光七年(1827),而阮刻《天一閣書目》刊刻于嘉慶十三年(1808),較《愛日精廬藏書志》早近二十年,所以阮《目》是筆者所見私家藏書目中過錄原書序跋最早者,在目錄學史上具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意義。
阮《目》在著錄鈔本時,不少條目會標明鈔本行格的顏色和紙張,如“藍絲欄鈔本”“烏絲欄鈔本”“紅絲欄鈔本”“朱絲欄鈔本”“棉紙藍絲欄鈔本”等。研究版本的學者都知道,從紙格的顏色大體可以判斷鈔本的年代,明人多用藍格,清人多用紅格、黑格。紙張亦是鑒別版本的重要依據,明代印書盛行白綿紙,明萬歷以后及清代多用竹紙。例如《鬼谷子》一冊,阮《目》注為“綿紙藍絲欄鈔本”[15],雖未標明時代,但基本可以判定其為明代鈔本。
阮《目》不少條目著錄撰者的籍貫,如《唐忠臣錄》“新安鄭瑄編集”[16],《潤州先賢事實錄》“明四明姚堂編輯”[17]。著錄作者籍貫對于研究地方文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然清代以來的大部分書目皆不予著錄,故阮《目》此例值得稱贊。
當然,阮《目》也存在不少問題,馮貞群《舊目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都指出其在分類及書名、卷數、撰者著錄上的不少訛誤。作為一部規(guī)模如此之大的私家書目,這些問題在所難免。但我們更應肯定其價值,后世目錄學著作如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楊紹和《楹書隅錄》、孫詒讓《溫州經籍志》、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葉德輝《書林清話》等紛紛引用此目,可見其價值之一斑。
注釋:
[1][8](清)范邦甸:《天一閣書目 天一閣碑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頁。
[2]鮑國強:《阮氏文選樓刊〈天一閣書目〉的編者》,《文獻》1982年第4期,第181頁。
[3]李世愉:《清代編錄〈天一閣書目〉考》,《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第113—116頁。
[4][7]同[1],第 623 頁。
[5]馮貞群:《鄞范氏天一閣書目內編?舊目考略》,《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明清卷)》第6冊,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447頁。
[6]虞浩旭:《阮元與天一閣藏書樓》,《東南文化》2000年第7期,第124頁。
[9]楊洪升:《〈文選樓藏書記〉考實》,《文獻》2011年第4期,第66頁。
[10]同[1],第 111 頁。
[11]同[1],第 344 頁。
[12]同[1],第 93 頁。
[13]同[1],第 384 頁。
[14]同[1],第 125 頁。
[15]同[1],第 261 頁。
[16]同[1],第 141 頁。
[17]同[1],第 142 頁。
作者通訊地址: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清代《尚書》文獻研究”(15CZS008)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