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評估新探

2016-03-16 01:37廣州大學松田學院龍玉梅廣州大學肖坤學
外文研究 2016年2期
關鍵詞:本族語背景語境

廣州大學松田學院 龍玉梅 廣州大學 肖坤學

?

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評估新探

廣州大學松田學院 龍玉梅 廣州大學 肖坤學

本文首先對現(xiàn)有的語用能力思想及語用能力測試和評估進行了考察,然后結合英語國際通用語的語言環(huán)境對語用能力進行了重新界定并在此基礎上,從語用能力測試的標準、內(nèi)容、方法等角度重新審視英語通用語背景下的語用能力評估,旨在指出傳統(tǒng)語用能力評估已不適應多元語境的需求,呼吁學界在新的語言背景下重新考察語用能力測試和評估,以促進新形勢下的英語教學改革。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語用能力;語用能力評估

1.引言

隨著各國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等國際事務交往及個人交往范圍的日益擴大和深入,英語已成為國際通用語言(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簡稱為 ELF)。(文秋芳 2012; 陳新仁、李民 2015; 冉永平、楊青 2015)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習者的交際能力。(Hymes 1972)在ELF背景下,語言交際主要發(fā)生在擁有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英語本族語者與非英語本族語者之間或非英語本族語者之間。事實上,非英語本族語者說英語的人數(shù)已遠遠超過了英語本族語者說英語的人數(shù)。(Crystal 1997; Sewell 2013)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成了ELF背景下英語交際追求的目標。于是,傳統(tǒng)英語交際中必須遵守的標準的英語語用表達和語用規(guī)范已經(jīng)不能滿足ELF背景下的交際需求。為實現(xiàn)交際目的,交際主體會根據(jù)特定語境使用一些帶有不同語言文化特色卻能被交際雙方認可并接受的英語新用法和變體。于是,人們開始對目前普遍認可的英語語用教學目標和語用能力測試和評估標準提出質(zhì)疑。因為在英語作為母語、外語或第二語言的課堂教學中,語用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語言能力和會話含義的推理能力,語用能力的評判標準是標準的英語本族語規(guī)則。這種教學目標和評估標準忽視了ELF背景下英語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21世紀以來,國內(nèi)外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和英語教師開始關注ELF及ELF背景下的語言教學和語言能力現(xiàn)象。近年來,一些研究者開始討論 ELF 背景下的語用問題。這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語言變體、語用特征、語用失誤、語用教學及語用能力思想等方面(Seidlhofer 2012; Murray 2012;冉永平 2013; 陳新仁、李民 2015; 冉永平、楊青 2015),尚缺乏在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測試和評估的研究。語用能力是交際能力的重要部分(Bachman 1990),語用能力測試與評估是用于檢驗語用教學效果和評判學生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鑒于此,本文擬在回顧語用能力思想發(fā)展以及ELF發(fā)展研究的基礎上,結合ELF語言背景及ELF理念所提倡的語用能力觀,從語用能力評估的標準、內(nèi)容、方法3個方面來重新探討語用能力的評估問題。

2.研究背景

2.1 語用能力研究

自語用能力的概念被提出以來,語用能力已逐漸成為語用學、功能語言學、二語習得、語言教學、語言測試領域的主要研究課題。目前關于語用能力的研究主要涉及語用能力的界定、影響語用能力的因素、學生語用能力現(xiàn)狀及其培養(yǎng)、語用能力測試與評估等方面。由于篇幅有限,以下僅介紹與本文相關的背景研究。

2.1.1 語用能力的界定

語用能力是繼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之后被提出的一個概念。語用能力的概念源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Chomsky的語言能力觀。1965年,Chomsky在其轉(zhuǎn)換生成理論中提出了“語言能力”和“語言行為”兩個概念。前者主要指語言(語法)知識,后者是指具體語境下的語言使用。“語言行為”包含了語用能力的概念。

Chomsky的語言能力觀包含語言使用的思想,但其強調(diào)語言的內(nèi)在知識,忽視了語言與社會的關系。(Hymes 1972)繼Chomsky之后,Hymes(1972)提出了交際能力理論。在她看來,交際能力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的能力,具體來說,包括形式上的可能性、實際的可行性、語境合適性和現(xiàn)實中的語言使用情況4個參數(shù)。可見,Hymes強調(diào)了語言能力與交際情境以及社會和文化因素的緊密關系。后來,Chomsky也明確提出“語用能力”的概念,將其定義為“在特定的語境中適當?shù)貞谜Z言形式的能力”(Chomsky 1977: 4)。Canale & Swain(1980)也提出了一個交際能力新模式。這種模式中的交際能力涵蓋了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4種能力。Hymes理論中語言的可行性、語境合適性和實際使用情況與Canale & Swain模式中的社會語言能力都包含了語用因素。但第一次明確提出語用能力概念的是Thomas,他將語用能力定義為“為實現(xiàn)特定交際目的而有效運用語言的能力和理解特定場景中話語的能力”(Thomas 1983: 92),具體包括語用語言能力和社交語用能力。前者指理解和運用附著于特定話語之上的施為用意的能力(Thomas 1983: 99);后者指說話人根據(jù)交際對象的身份、地位、信仰、權勢等社交因素產(chǎn)出適切話語的能力(何自然、陳新仁 2004)。Bachman(1990)從語言測試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交際語言能力觀。他指出,交際能力由語言能力和策略能力組成。語用能力是語言能力的組成部分,指“交際者在話語過程中根據(jù)語境情況實施和理解具有社交得體性的施為行為所運用的各類知識的總和”(何自然、陳新仁 2004: 167),具體包括社交語言能力和言外能力。前者指交際主體對受具體語境影響的語用規(guī)范和語言變體的敏感度及解釋文化背景和言語體態(tài)的能力等,后者指交際主體結合特定語境傳達和理解言外之意的能力。國內(nèi)包括劉紹忠(1997)、何自然(2014)等不少學者也先后對語用能力進行了界定。其中,陳新仁(2008, 2009)在國內(nèi)外前輩研究的基礎上,將語用能力概括為在具體情境中通過使用話語進行得體交際來實現(xiàn)交際目的的能力,具體包括語用語言能力、社交語用能力、語用認知能力和語篇組織能力。

通過對已有國內(nèi)外關于語用能力的界定可以得知:語用能力是交際能力的組成部分,是交際雙方實現(xiàn)有效語言交際的必備條件之一;學界對語用能力的概念界定缺乏統(tǒng)一性,但概括來說,語用能力體現(xiàn)為語言理解能力和使用語言進行得體交際的能力,主要包括語用語言能力和社會語用能力。另外,從語用能力的概念可知,得體性是衡量語用能力的主要標準。

2.1.2 語用能力測試與評估

Oller(1979)最早提出了語用測驗(pragmatic test)。他的測驗強調(diào)真實語境在語言測試中的重要性以及語言與現(xiàn)實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但其忽視了測試環(huán)境與測試自身不自然性的事實。另外,Oller有目的地選擇被試促使被試異質(zhì)性程度提高,故當其他學者用其測試素材重復研究時未能得到一致的結果。可見,Oller的測驗信度和效度較低。

Farhady(1980)通過其設計的一套多項選擇題來測試學生在特定情境中表達請求、建議、異議等具體言語行為的能力。試題考察的是被試所熟知的、能反映其交際能力的社會情境。情境選項是圍繞語言的準確性和語用的合適性兩個標準來設計的。研究結果表明,擁有不同國籍和母語且性別和所學專業(yè)不一的被試在測試中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這表明Farhady設計的試卷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但在試題設計的時候,對于影響言語行為的變量因素,F(xiàn)arhady只考慮了交際主體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地位,對文化背景、信仰、價值觀等未考慮到?;贔arhady的語用能力測試模式,Shimazu(1989)設計了一套“美國英語語用能力”試題來測試學生表達請求的言語行為能力。而后,他借用托福考試的試題和Farhady的語用能力測試試題證明了他設計的試卷的同期效度很好。

進入20世紀90年代,Hudsonetal. (1992, 1995)、Yamashita(1996)和Yoshitake-Strain (1997)都開展了對語用能力測試和評估的研究。Hudson等人提出了6種評估語用能力的方法(書面話語填充、多項選擇話語填充、聽說話語填充、話語角色扮演、話語自我評估以及角色扮演自我評估)以測試被試表達請求、道歉、拒絕的具體言語行為能力。當然,由于試題設計考慮了要求度、交際者的社會地位、社會距離這3個社會變量,因此被試的社會語用能力也被測試到了。后來的研究者Yamashita和Yoshitake-Strain分別以美國日語學習者和日本英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對這6種方法的信度和效度進行了檢驗。Yamashita的研究結果表明多項選擇話語填充的信度和效度不高,而Yoshitake-Strain的研究結果表明書面話語填充和多項選擇話語填充的信度和效度都不高。除此之外,其他5種或4種語用測試方法都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到了21世紀,Walters (2004)、Roever (2005)和劉建達(2006a, 2006b, 2007)分別探討了語用能力的測試和評估。Walters(2004)利用會話分析方法開發(fā)了一套包括聽力理解、角色扮演和話語填充的測試二語語用能力的試題,旨在測試考生有關評價、表揚等方面的語用能力。結果表明,話語分析法能有效測試被試的語用能力。Roever(2005)提出了基于網(wǎng)絡的語用語言能力評估模式來測試被試英語會話含義的理解能力、英語習慣用語的理解能力以及其具體的言語行為能力。而后他用定量和定性法驗證了試卷的信度和效度。劉建達(2006a)利用一套多階段、多層次驗證的方法設計出3套測試中國英語學習者請求和道歉兩種言語行為能力的試卷。劉建達使用的測試方法包括書面話語填充、多項選擇話語填充和自我評估。他采用情景選樣、情景可能性調(diào)查、元語用調(diào)查、試測、選項驗證等多個步驟,利用定量和定性兩種分析方法來設計和驗證3份試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結果表明他設計的3套試卷和使用的3種方法均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通過對國內(nèi)外語用能力測評研究的分析可知:已有研究主要是在英語作為母語、外語或者第二語言的背景下,從語用學理論的角度出發(fā)來開展的;研究對言語行為能力、語用語言能力和社會語用能力的測試都有涉及,但實踐中研究者主要是從三者中選擇一項作為研究對象并以測試學習者理解和產(chǎn)出道歉、請求、拒絕幾項言語行為能力的測評為主;語用測評方法多樣化,但主要是以Hudson等人的6種話語填充任務法為主;語用測評標準是標準的英語本族語語用規(guī)則。

2.2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

通用語是一種源于中世紀地中海地區(qū)的用于貿(mào)易和交際的混合語言。Samarin認為,通用語是操不同母語的人進行交際的一種語言媒介,是所有交際者的第二語言。(Seidlhofer 2004)英語作為通用語源于英國殖民地的擴張及英國在殖民地國家實施的語言同化政策。16世紀末,在亞洲和非洲等一些英國前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qū),英語開始作為通用語被使用。18世紀,伴隨著英國殖民地的擴張,美國等英語國家的誕生與興起使英語作為通用語的地位得到了鞏固。20世紀以來英美等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在世界經(jīng)濟、軍事、科技、娛樂等領域的強勢地位、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以及近年來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等確定了英語第一國際通用語的地位。英語在全球范圍內(nèi)得到了不斷的傳播和普及。事實上,非英語本族語者說英語的人數(shù)已遠遠超過了英語本族語者說英語的人數(shù)。(文秋芳 2014a)

ELF最初的概念延續(xù)了通用語的概念。Firth(1996: 240)將ELF定義為“擁有不同母語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之間使用的一種‘接觸語’”。Jenkins(2009: 200)認為,ELF是 “來自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交際者所選擇的共同語言”。Murray(2012)則將ELF 理解為任何一種充當不同母語使用者之間交流媒介的語言??芍?, 以上學者將ELF視為一種交際語言,“一種在國際交流的環(huán)境中讓自己被別人理解的一種有用的工具”(House 2003: 559)。但近年來,有研究者指出,將ELF當作一個獨立、規(guī)范的語言實體是一個誤區(qū),因為它既沒有自己的本族語者,也沒有固有的文化。有人提出,ELF只是一種交際功能,“是擁有不同母語的交際者對英語的運用”(Seidlhofer 2012: 7)。在ELF交際中,交際的語言工具是英語,但這種英語不局限于標準的英語本族語,還包括為實現(xiàn)交際目的而使用的一些帶有不同語言文化特色的英語新用法和英語變體;交際的主體是擁有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英語使用者,但主要是非英語本族語者;交際的目標是實現(xiàn)交際雙方的相互理解。由此看來,ELF交際具有動態(tài)性、變異性、復合性和不可預測性的特征。筆者比較認可后一種將ELF視為一種語言媒介的觀點。也就是說,在ELF交際中,英語不再是一種單一的語言現(xiàn)象,而是起著語言媒介的作用。英語也不再只屬于本族語者,而且屬于所有能夠運用英語實現(xiàn)有效交際的人。

21世紀初開始,有關ELF的研究已成為應用語言學的重要研究課題。(Murray 2012)國內(nèi)外越來越多的應用語言學家和英語教師開始對ELF及ELF背景下的語言教學和語言能力現(xiàn)象進行分析和探討。ELF背景下的語用學研究主要集中在語言變體、語用特征、語用失誤、語用教學及語用能力的界定等方面。但對于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評估還缺乏相應的研究。

3.英語通用語背景下的學生語用能力評估

3.1 ELF背景下語用能力的新界定

進入21世紀,尤其是近幾年來,語言學研究者嘗試在英語通用語背景下對語用能力的概念進行新的界定。文秋芳(2012)將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理解為在線生成恰當策略的能力,即在交際過程中,交際者對現(xiàn)場交際各方使用的策略形成正確的分析與判斷,并據(jù)此選擇、使用和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策略的能力。陳新仁和李民(2015)將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定義為“恰當?shù)貍鬟_交際意圖、順利實現(xiàn)交際目標的能力。具體體現(xiàn)為對各種社會性因素的考量、語境敏感性程度、平等、寬容的心態(tài)、移情能力、適應能力、磋商能力等。這種意義上的語用能力帶有很強的建構主義色彩”(陳新仁、李民 2015: 9)??梢姡珽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是一種多元語用能力。它不僅包括語言信息的處理能力,還包括文化敏感度、文化包容與適應能力、文化差異的處理能力以及在線生成恰當策略的能力。語言信息的處理能力相當于基于語法能力的語用語言能力,是最基本的語用能力。與社會文化因素相關的語用能力相當于社交語用能力,屬于較高層次的語用能力。而在線生成恰當策略的能力是在前兩者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最高層次的語用能力,是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的精髓。

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呈現(xiàn)出交際環(huán)境多元化、交際主體他者化和交際特征動態(tài)化的語用特征。(冉永平、楊青 2015)交際環(huán)境多元化主要是指語言文化背景的多元化。在ELF背景下,交際語言不再是單一的英美“標準英語”,還包括帶有不同語言文化特色卻能被交際雙方認可并接受的英語新用法或英語變體。當然,英語本族語依然處于主要地位,但不再起決定作用。文化背景的多元化表現(xiàn)的是文化的多元并存,兼容并包。在ELF背景下,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再是“強勢文化”或“主導文化”。這意味著,ELF交際中的語言選擇不再是單向順同英語母語文化。文化互補的國際背景要求交際者具備文化包容、適應和融匯的能力。交際主體他者化意味著在ELF背景下,語言交際的主體主要是非英語本族語者,而不是英語本族語者。交際特征的動態(tài)性源于交際環(huán)境的多元化及交際主體他者化。在交際中,任何語言形式的選擇都不是固定的。交際語境的這種動態(tài)性和不可預測性決定了交際雙方很難或者說無法根據(jù)事先掌握或準備好的語用規(guī)則來完成有效交際。在缺乏共知語境和語境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情況下,交際雙方需要具備語境識別能力、語境順應和建構能力、根據(jù)語境動態(tài)建構話語的能力、相互協(xié)商的能力、信息共建能力以及互動能力。

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是繼語際語語用能力和跨文化語用能力之后提出的一個概念。語際語語用能力是基于認知心理因素,強調(diào)語言的單向順應??缥幕Z用能力基于社會文化因素,強調(diào)文化的本土化和地域化。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結合了認知心理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側重語用策略能力、信息共建能力及人際關系的維護和調(diào)節(jié)能力,是一種動態(tài)的語用能力。在ELF背景下,語言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先于其準確性和流暢性。

3.2 ELF背景下的學生語用能力評估

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研究已成了語用研究的一個新方向。已有學者開展了對ELF的語用能力的概念、內(nèi)容和特征的新解讀。但語用能力測試和評估的研究和實踐依然以英語本族語的語用規(guī)則作為準則。這顯然不利于新背景下的有效交際語言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我們有必要在語用能力新思想的基礎上,從ELF的視角來重新審視語用能力評估,以新的語用評估理念和標準來檢驗語用教學效果并指導語用教學。筆者認為,在ELF背景下,語用能力評估應該遵循3個基本原則:評估標準多樣化且以普世價值為評估基礎、評估內(nèi)容廣泛化且以在線語用策略的產(chǎn)出為評估重點、評估方法綜合化且以會話分析法為主。

3.2.1 評估標準多樣化且以普世價值為評估基礎

本文的普世價值指國內(nèi)學術界所稱的基于人類普遍認可的共同價值。普世價值源于人類共同的需求。在ELF背景下,人類有共同的交際需求。這種需求的實現(xiàn)需要不同文化之間橫向上的借鑒、吸收和融合,而不是單語的文化順同。事實上,ELF的形成過程本身就強調(diào)了團結合作、共同應對的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但現(xiàn)有的英語語用能力評估主要是以英語母語文化準則及相應的中介語準則作為判斷考生的語言準確度、社會語言合適度和會話規(guī)約等方面的唯一準則。這種傳統(tǒng)的衡量標準已不能滿足ELF背景下的交際多元化的需求。況且,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語言都是一種方言,英語也不例外。世界上沒有純正、地道的標準英語。而對于一個不在英語本族語環(huán)境中長大的外語學習者來說,能使用的英語只能是一種介于自己的母語和英語之間的中間語言或者復合語言。歐洲英語、非洲英語、亞洲英語都是如此。因此,僅用一個所謂的標準的母語語用準則來評判來自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學習者的英語語用能力是不符合多元化語境背景的。對于外語或二語學習者來說,一種介于母語和目標語之間的準則比單純的目標語準則更為合理和實際。另外,ELF背景下英語的學習目的是交際,而不是要求達到英語母語使用者的語用水平。

因此,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評估不應該以單一的英語本族語語用準則為唯一的評判標準,而是要以普世通用規(guī)則為主,同時考慮到英語本族語規(guī)則、非本族語規(guī)則和本土化規(guī)則。普世通用規(guī)則是指人類普遍遵守的規(guī)則,如合作原則、關聯(lián)原則和禮貌原則。(文秋芳 2014b)在語言文化難以求同的情況下,普世通用規(guī)則是ELF交際首先要遵守的規(guī)則。當然,本族語語用規(guī)則依然應該是語用能力評估的重要標準。否則,英語學習的結果會越來越偏離本族語,而英語也將會失去其作為國際通用語的地位。另外,對于交際者在多元語境下的一些偏離英語本族語的、具有非本族語特征或本土化特征但不影響意義傳遞的語用能力的表現(xiàn)應視其為為實現(xiàn)交際目的而進行的語言選擇,而不是 “錯誤”(error)或語用失誤。也就是說,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評估要容忍本族語和非本族語兩個語言系統(tǒng)的語用原則之間的異同,充分考慮動態(tài)語境在評估中所起的作用以及ELF背景下語言交際的復雜性與動態(tài)性。

3.2.2 評估內(nèi)容廣泛化且以在線語用策略的產(chǎn)出為評估重點

在英語作為外語或第二語言的背景下,語用能力評估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言語行為的產(chǎn)出、英語習慣用語含義的理解以及英語會話含義的推理。其中,言語行為能力的評估主要考察的是學生在實施請求、道歉、拒絕、提供幫助等具體言語行為時使用語用語言知識的情況。而習慣用語的理解能力和會話含義的推理能力的評估也主要是考察學生如何使用語音、詞匯、句法、篇章等語用語言知識來理解習慣語和推導英語會話的情況。也就是說,傳統(tǒng)語用能力評估側重的是學習者實施相關言語行為的語用語言能力以及會話含義推導的能力。當然,也有研究者(如Hudsonetal. 1995)調(diào)查了學生的社會語用能力,但他們主要是將社會語用知識當作一個變量來控制,對社會語用變量的判斷往往是基于研究者本人的直覺。很明顯,這種局限在言語行為、禮貌原則、會話隱義等語用學理論的語用測試不足以代表語用能力。(Roever 2011)當然,它更不能代表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

基于以上所闡述的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的內(nèi)容,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評估不應該再以某幾項具體言語行為所體現(xiàn)的語用語言能力作為評估焦點,而應側重考察被試在會話交際中選擇和使用語用策略的能力。鑒于在線生成策略的能力的形成與否是看被試是否能靈活、能動地使用頭腦中已有的語用語言知識和社會語用知識,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的考察自然也應該包括對語言知識使用能力的考察,對交際對方價值觀的認可度的考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寬容度和處理能力的考察以及對 ELF 交際互動中的語用移情能力、相互協(xié)同能力、和諧人際關系的管理能力及動態(tài)建構當前交際話語的能力的考察。(冉永平、楊青2015)而ELF背景下的交際動態(tài)特征要求我們在語用評估時也要關注交際雙方在會話中表現(xiàn)出來的諸如話輪轉(zhuǎn)換能力、話語標記語的使用能力等語言互動能力。

3.2.3 評估方法綜合化且以會話分析法為主

現(xiàn)有國內(nèi)外語用能力的評估方法主要包括Hudson 等人的6種話語填充任務法以及其他研究者提出的一些諸如會話分析、檔案袋評價、語用判斷任務等方法。盡管前文提到的Yamashita、Yoshitake-Strain以及劉建達的研究結果都表明了話語填充法中有的方法的信度和效度不高,但其中的書面話語填充法依然是現(xiàn)有語用能力評估研究中使用最多,也被認為是最有效、最簡單的方法。不過,Walters(2009)認為,話語填充測試任務考察的是學習者的元語用知識而非實際使用語言的能力,與學習者的真實口語使用情況相去甚遠,而會話分析能揭示真實口語交際中的交際參與者的互動能力。也就是說,話語填充任務法有利于測試考生對靜態(tài)的語用知識的掌握和使用情況,而會話分析法對測試考生在真實語境中靈活選擇和使用語用策略的能力有優(yōu)勢。

鑒于ELF背景下的語言交際的動態(tài)性特征以及交際者在線生成恰當策略的能力的核心地位,我們認為,會話分析法比話語填充任務法更適合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評估。會話分析法是一種新型的語用評估方法,強調(diào)以自然發(fā)生的會話為語料進行分析研究,具有較高的效度。研究者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來取得自然的會話語料,譬如,可以通過研究者、教師、同伴錄音或錄像或要求學生自己錄音來收集學生在課堂活動(如角色扮演、模擬對話等)、英語面談、英語角、英語沙龍、英語派對、廣交會、國際交流等真實性或仿真實性課堂教學場合,以及真實性的交際場合和真實性國際服務場合等語境中與來自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會話時的語用表現(xiàn)材料。多方面收集和提供語用評估數(shù)據(jù)能促進評估的民主性和公平性,提高評估的準確性,但也可能存在人為收集會話語料難度大和對會話內(nèi)容和互動特征進行會話分析費時費力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與大數(shù)據(jù)等新興信息技術輔助。譬如,研究者可以借助網(wǎng)絡向考生或其他參與者大量收集會話情景。利用計算機技術不僅可以減少評估成本,還能擴大語用測評對象的范圍,克服現(xiàn)有的測評中測評對象局限于研究者所選定的人群而使其代表性有限的不足。而對于網(wǎng)絡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有所懷疑時,可以通過定性分析彌補其缺陷。當然,會話分析法存在評分信度難以保證,對評估者要求較高的一些問題。因此,有的時候要求測評者根據(jù)需要將會話分析與其他評估方法綜合起來。

4.結語

在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英語已成為國際通用語,承擔著連接各國文化的橋梁。在此背景下,英語學習能力幾乎成了人們必備的一種能力,國際通用語研究也成了當下應用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的熱門話題之一。ELF教育理念及其倡導的語言能力觀要求我們從新的角度去思考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形成的教學理論和實踐,重新界定語用能力及用于檢驗語用教學效果的語用能力評估標準、評估內(nèi)容和評估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重新規(guī)劃英語教學,培養(yǎng)出適應ELF語境的“世界公民”。本文認為,在ELF背景下,英語本族語準則不再是衡量學生語用能力的唯一標準,普世通用規(guī)則是ELF交際首要遵循的規(guī)則。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強調(diào)的是根據(jù)語境選擇和使用恰當語用策略進行成功交際的能力,因此傳統(tǒng)語用評估以具體言語行為的產(chǎn)出為主要測評對象、旨在評價學生語用語言能力的評估內(nèi)容已不適合多元化語境的評估需求。與此同時,會話分析法是本文提倡的用于評估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的主要方法,用來代替?zhèn)鹘y(tǒng)語用評估常用的主要用于測評語言語用能力的話語填充法。由此來看,本文能幫助人們對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及其評估有新的理解。當然,本研究主要是從理論上探討ELF 語境下的語用能力評估應該遵循的原則,實踐中如何操作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筆者期待更多的研究者關注ELF背景下的語用能力評估,以評促教,進一步推進中國英語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

Bachman, L. F. 1990.FundamentalConsiderationsinLanguageTest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nale, M. & M. Swain. 1980.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AppliedLinguistics(1): 1-47.

Chomsky, N. 1965.AspectsoftheTheoryofSyntax[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Chomsky, N. 1977.EssaysonFormandInterpretation[M]. New York: Elsevier North Holland.

Crystal, D. 1997.EnglishasaGlobal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rhady, H. 1980.Justification,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FunctionalLanguag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Firth, A. 1996. The discursive accomplishment of normality: On “Lingua Franca” English and conversation analysis [J].JournalofPragmatics26 (2): 237-259.

House, J. 2003.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A threat to multilingualism [J]. JournalofSociolinguistics7 (4): 556-578.

Hudson, T.etal. 1992.AFrameworkforTestingCross-culturalPragmatics[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udson, T.etal. 1995.DevelopingPrototypicMeasuresofCross-culturalPragmatics[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ymes, D. 1972.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 // J. B. Pride & J. Holmes (eds.).Socio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Penguin. 269-293.

Jenkins, J. 2009.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Interpretations and attitudes [J].WorldEnglishes28 (2): 200-207.

Murray, N. 2012.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J].ELTJournal(3): 318-326.

Oller, J. 1979.LanguageTestsatSchool[M]. London: Longman.

Roever, C. 2005. Validation of a web-based test of ESL pragmalinguistics [J].LanguageTesting23 (2): 229-256.

Roever, C. 2011. Testing of second language pragmatics: Past and future [J].LanguageTesting(4): 463-481.

Seidlhofer, B. 2004.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J].Annu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24): 209-239.

Seidlhofer, B. 2012.UnderstandingEnglishasaLinguaFranca[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well, A. 2013.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Ontology and ideology [J].ELTJournal67 (1): 3-10.

Shimazu, Y. M. 1989.ConstructionandConcurrentValidationofaWrittenPragmaticCompetenceTestofEnglishasaSecondLanguag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Thomas,J. 1983.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J].AppliedLinguistics(4): 91-112.

Walters, F. S. 2004.AnApplicationofConversationAnalysistotheDevelopmentofaTestofSecond-languagePragmaticCompetenc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Walters, F. S. 2009. A conversation analysis-informed test of 12 aural pragmatic comprehension [J].TESOLQuarterly43 (1): 29-54.

Yamashita, S. 1996.SixMeasuresofJSLPramatics[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Yoshitake-Strain, S. 1997.MeasuringInterlanguagePragmaticCompetenceofJapaneseStudentsof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AMulti-TestFrameworkEvaluation[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lumbia Pacific University.

陳新仁. 2008. 關于外語語用能力多維度的思考 [R]. 華東師范大學“語用能力與發(fā)展”高層論壇.

陳新仁. 2009. 新編語用學教程 [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陳新仁, 李 民. 2015.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背景下的語用失誤新解 [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 7-12.

何自然. 2014. 在語用學指導下發(fā)展語用能力 [J]. 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 (3): 45-53.

何自然, 陳新仁. 2004. 當代語用學 [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劉建達. 2006a. 中國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測試 [J]. 外語教學與研究 (4): 259-265.

劉建達. 2006b. 外語語用能力:定義、教學與測試 [J].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 108-113.

劉建達. 2007. 語用能力測試的評卷對比研究 [J]. 現(xiàn)代外語 (4): 395-404.

劉紹忠. 1997. 語境與語用能力 [J]. 外國語 (3): 24-30.

冉永平. 2013. 多元語境下英語研究的語用關注 [J]. 外語教學與研究 (5): 669-680.

冉永平, 楊 青. 2015. 英語國際通用語背景下的語用能力思想新探 [J]. 外語界 (5): 10-17.

文秋芳. 2012. 英語國際語的教學框架 [J]. 課程·教材·教法 (1): 77-81.

文秋芳. 2014a.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的教學框架 [J]. 世界教育信息 (16): 52.

文秋芳. 2014b. 英語通用語是什么:“實體論”與“非實體論”之爭 [J]. 中國外語 (3): 4-11.

(責任編輯 馬應聰)

通訊地址:511370 廣東省廣州市 廣州大學松田學院外語系(龍)

510006 廣東省廣州市 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肖)

本文為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支架理論視角下的大學生英語語用能力培養(yǎng)研究”(20157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H030

A

2095-5723(2016)02-0043-08

2016-03-24

猜你喜歡
本族語背景語境
創(chuàng)作與做夢:精神分析語境下的“植田調(diào)”解讀
“新四化”背景下汽車NVH的發(fā)展趨勢
《論持久戰(zhàn)》的寫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識
主題語境八:語言學習(1)
《本族語和非本族語科技寫作中的詞塊:語料庫方法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述評
跟蹤導練(三)2
從遷移理論看研究生英語視聽說課中學生的偏誤
話“徑”說“園”——來自現(xiàn)象學語境中的解讀
最容易發(fā)的音與最難發(fā)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