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蓉 夏增亮
?
基于范疇化理論英漢詞匯的對比分析—以“and 、or”與“和、或”為例
何蓉 夏增亮
(蘭州工業(yè)學院外國語學院 甘肅蘭州 730050)
英漢兩個民族的思維模式、文化背景、自然環(huán)境、認知視角以及語言結構等的不同,導致了英漢詞匯語義間的異同。本文運用范疇化理論對英漢詞匯的相通性與差異性進行了對比研究,主要討論了“and、or”與“和、或”之間相應詞語的特征在同等范疇與不同范疇中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并且還體會了語義特征在同等范疇或不同范疇下的廣泛性與多樣性。
范疇化理論;英漢詞匯;對比分析
比較是人類研究事物、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方法,作為現(xiàn)代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對比語言學(Contrastive Linguistics)的任務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進行共時的對比研究,描述他們之間的異同,特別是其中的不同之處,并將這類研究應用于其他相關領域。[8]詞匯恰好是組成語言的基本單元之一,是語言運用中最關鍵的部分。那么,詞匯就在語義學的各個領域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范疇化理論是認知語言學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內容之一。本文主要探討范疇化理論在英漢詞匯中的對比分析,以“and、or”與“和、或”在范疇化理論下的異同點為針對目標。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是語言學研究發(fā)展的基本因素。英國語言學家Wilkins指出,沒有語言不能很好的表達,而沒有詞匯則什么也不能表達。[4]我國學者楊紅俊指出,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是語言體系中結構和意義的統(tǒng)一體,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社會文化生活的工具。[4]單世棟認為,對比分析是進行語言研究的一種極有效的方法。因為它使被對比語言的共性和特性更顯突出,使語言描寫和闡述更臻于完善,因而也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8]呂叔湘先生指出:“對于中國學生最有用的幫助是讓他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在每一個具體問題—詞性、詞義、語法范疇、句子結構上都盡可能用漢語的情況來跟英語作比較,讓他通過這樣比較得到更深刻的體會。”[11]那么,以下將通過范疇化理論對比分析研究英漢對應詞之間詞義的靈活,語義的寬泛以及突出表現(xiàn)的種種特性。
范疇化理論包含范疇化與非范疇化。范疇化有助于人類高效地使用各種語言中的語義特征,來實現(xiàn)認識世界的目的。因此,范疇化是人類對外界的各種信息與事務進行組織規(guī)劃的一種高效而經濟的方式,也是一種認知世界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它主要是人類從紛繁復雜的各種事物中,通過一定的合理化的認知過程,從各種差異中尋找相融性,并通過各事物間的各種特殊性來進行有效地分類規(guī)劃,從而避免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過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和復雜性。非范疇化是在一定的有限的語義范疇中,某些范疇成員在不斷變化的學術研究下,范疇化語義特征逐漸消失的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某個語言實體的語義特征和涵義發(fā)生的變化,它是一個范疇化逐漸向非范疇化遞進演變,并最終演變成其他范疇成員的緩慢過程。
(一)比較英漢詞義的精確與靈活
英漢文字結構和構詞方法的不同決定了英語詞義的靈活、語義的寬泛,突出表現(xiàn)為一詞多義。[8]可是,這并不代表英語詞義含糊籠統(tǒng),漢語詞義就明確清晰。其實,在近代西方的思維模式下,精確性是最具明顯的特征之一。那么,英語詞義的范疇就顯得比較狹窄,對事物概念的范疇化就突顯出精確性。而漢語詞義表現(xiàn)的比較模糊,具體的詞義要根據(jù)上下文語境才能確定。英漢詞義的這些不同,主要是由于其民族習慣、語境差異、認知方式、表達習慣以及語義特征的不同。
(二)英漢詞匯對應對比
詞匯對應是指一種語言里的某個詞匯和另一種語言里的某個詞匯其語義恰好正好對應,且引申意義、使用范圍也基本一致。[8]英漢詞匯完全對應的詞是少之又少,這種詞匯主要集中在專有名詞等具體詞匯中,而大部分詞匯僅僅是部分對應。而這種對應詞語的差異主要是由于各類語言的發(fā)音模式、思維方式、構詞方法以及認知方式的不同。
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人們?yōu)榱苏J識世界,從而將世間萬物分類規(guī)劃成范疇化的三個層級結構—上級層次、基本層次和下級層次?;緦哟畏懂犗蛏蠑U展為上位范疇,向下擴展為下位范疇。[9]如若沒有對千變萬化的事物加以范疇化層級結構的劃分,人類將永遠不會熟悉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對事物的處理方式以及生活中的種種有效經驗。在這種最基本的認知范疇的基礎上,基本范疇詞匯和基本范疇具有如下特點:
(一)其成員具有明顯的能被感知的對外區(qū)別性特征。如狗與貓比,狗有更明顯的區(qū)別特征,所以,狗和貓是基本范疇;[1]
(二)是完整的感知外形區(qū)別特征和內部相似形達到理想平衡的最高等級。單個事物的意向能反映整個范疇特征。在次等級上,人們可以用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大的信息;[1]
(三)運用最簡潔的中性詞匯,其使用頻率最高。[1]
因此,英漢詞匯不僅在潛意識的基本概念中有共性與區(qū)別,而且在廣義的詞匯內涵與其所延展的高級詞匯中也有明顯的異同點。
范疇化理論是人們的思維方式從感性到理性的一個事物整體的特征以及它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系而進行的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語言就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概念理論系統(tǒng)。但由于人類具有相同的感知器官、相同的認知分析能力,并且相同的會與外界進行接觸交流。那么,各種語言在范疇化理論下的概念語義內涵有著不可或缺的共同之處,英漢詞匯也不例外。盡管如此,不同的語言從不同的認識角度來看同一種關系結構,將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觀點和認識,因而各個語言之間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差異。語言詞匯也是如此。
(一)and與和在范疇化理論下的異同點
英語詞匯中的and在作連詞時,連接具有同等語法作用的詞語、短語、從句或句子,表示并列或附加關系。其含義可解釋為:和,與,及,跟,同;并;兼;又;也;亦;另外,此外,而,而且。當and不作連詞時,其含義還有:加,加上;表示結果:那么,則,而,因此,所以;那么,然后;表示對比:可是,但是,而(是),相反。
然而,在漢語詞匯中,與英語詞匯and 相應概念的是和字。它們在語義學的角度范疇內,同屬于連詞。和的語義含義有:表示平等地聯(lián)合關系,這層含義與連詞 and 的功能相近;表示選擇關系,譯為或者。
盡管and 與和就其核心范疇即為連詞,并且其含義均有并列的關系,這層關系可稱之為中間范疇。如:apples and pears(蘋果和梨子);我和你。這就說明在英漢詞匯中,語義范疇的基本層次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
但是以范疇化理論為基礎,就不同的范疇角度分析,and 與和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如:6 and 4 equals 10(6加4等于10);They told her and she wept(他們對她一說,她就哭了)。不同角度的認知視角以及不同的語義特征可以使同一個基本單元在不同的范疇內具有不同的語義涵義以及不同的特性。
由此可知,和不只是表示并列關系,也表示選擇關系。那么就他們不同的概念系統(tǒng)來看,它們的語義之間的確存在著無可厚非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xiàn)在詞性方面,而且他們還有很多不同的概念。當然,這些不同都是以不同的參照物為基礎的。
(二)or與或在范疇化理論下的異同點
英語詞匯中or的語義特征有:
1.作連詞時,其含義有:或,或者;還是;和;否則,要不然。依次舉例如下:
(1)連接并列的單詞、詞組、短語或句子,表示‘或者’的意思。
We can study further or find a job.我們可以參觀世界公園,或者周游全世界。
(2)用在選擇疑問句中可靈活的譯為“還是”。
Is that a desk or a chair?那是桌子還是椅子?
(3)否定句中代替and,表示和的意思。
I don’t like apple , pear or banana.我不喜歡蘋果、犁和香蕉。
(4)連接兩個并列的句子,表示否則,要不然的意思。
Come on ,or you will be late.快點,要不然你就遲到了。
2.作介詞時,有在……之前,比……更早的含義。后接ever或ere。如:
I doubt he will be dead or ere I come.我不相信他在我來到之前會死。
漢語詞匯中或的語義特征有:
(1)作副詞時,表示不定的詞。或許,也許得意思;
(2)作代詞時,泛指人或事物。有的,有人的意思;
(3)作動詞時,通“惑”,迷惑的意思;
(4)作連詞時,表示選擇或并列的關系。譯為或者的意思。
那么,or與或在不同的語義范疇下其語義特征具有廣泛性、非統(tǒng)一性和部分相似性。or與或都在作連詞的情況下,其語義特征才是相通的。當然,從不同的語義視角下分析語義有相似性的英漢詞匯時,他們的不同之處也顯而易見。再者在不同的范疇層次中,其語義特征更是大相庭徑。
(三)在范疇化理論下英漢詞匯產生異同的原因分析
英漢二語不同的語言從文化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人類通過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思維視角、不同的認知習慣、不同的表達方式以及不同的習俗等,在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長期的約定俗成了一種各自的文化背景。而詞匯是語言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當然,久而久之人類就會形成一種各自不同的、高級的認知活動,這就是范疇化理論。在范疇化理論下,人類將客觀事物通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分類規(guī)劃成不同層級結構,并從這些層級結構中,尋求客觀事物語義特征的相似性與差異性。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通過這種高級的認知與范疇規(guī)劃,使得二語詞匯有一種非常明顯的層級結構,給予人類認識二語詞匯以及認知世界一種最有效的方式。
(四)消除范疇化理論下英漢詞匯異同的策略
1.了解兩國的地理歷史知識
眾所周知,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承起源都離不開一個國家的地理歷史變遷,因此,要學習不同國家的文化,就一定要對其從起源到發(fā)展壯大的過程加以研究。
2.挖掘詞匯中的深層內涵
對于語言學習者而言,我們應該意識到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義環(huán)境下,可以促使人們對不同的形象產生不同的聯(lián)想。因此,在不同的語義背景下,不同的語義范疇下,同一個詞可以有多種語義內涵,這些內涵的多樣性使高低語境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3.關注中西方文化的社會風俗
文化制約著人們的一切行為,也制約著人們的語言行為。[4]當然,文化同樣制約著詞匯的運用。在范疇化理論下的語言學中,由于文化習俗的不同兩國人民對同一事物的語義范疇中的象征意義也有不同的觀點。如見面打招呼,中國人喜歡用“你吃了嗎?”來與對方進行寒暄。而英語中“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你吃晚飯了嗎?)表示向對方發(fā)出邀請的意思。所以,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社會風俗是相當有必要的。
4.了解不同的思維模式與價值觀念
在我們實際的生活學習運用當中,盡管我們對詞匯的語義特征通過范疇化理論分類規(guī)劃成很多個非常明顯的結構層次,但要非常精準的使用一個詞匯的正確含義,就必須了解中西方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上的異同。使自己在日常的交際中對詞匯應用自如。
范疇化就是在紛繁復雜的事物間,尋求相似性的一種區(qū)別于一般認知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通過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對事物進行不同的類屬層次的劃分與區(qū)別,而達到了認知目標的秩序化和聯(lián)系化。本文通過對漢英詞匯中“and、or”與“和、或”的相應對比分析,可以看出,英漢詞匯中相應的兩個詞或多個詞的語義范圍與有廣泛性、差異性與相似性。他們之間的語義范疇很豐富,不同的詞性范疇在不同或相同的語義范疇下,異同點顯而易見,而在此情況下,同一范疇或不同范疇之間顯性與隱性的關系也就凸顯在我們眼前了。
綜上所述,英漢詞匯的語義特征的劃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范疇化理論等級結構的影響。二語間相應詞匯在同等范疇和不同范疇中都存在相似性與差異性,而且在原有的最基本的詞匯中,其基本語義具有廣泛的滋生延展能力,并且其含具有廣泛性與多樣性。在這種語義范疇的各種性能下,尋求二語詞匯之間的異同點是本文的重點。當然,要詳盡地研究表述范疇化理論下英漢詞匯的異同,還需要更多的學者來一起探索。我們相信,范疇化理論對英漢詞匯的客觀影響一直需要廣大的學者來探討,并且一定會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與成功。
[1] 李佳新,郭銳.大學英語詞匯學習的范疇化視角[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6(3):6-8
[2] 馬書紅.英漢空間范疇化對比分析—以in、on和(在)…上,(在)…里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8,(1):132-136
[3] 馬書紅.英語空間介詞語義成員的分類與習得—基于范疇化理論的實證研究[J].解放軍 外語學院學報,2010,33(4):64-69
[4] 楊紅俊.英漢詞匯中文化差異的比較[J].學術·理論—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0,(2):139-140
[5] 楊偉光.范疇化理論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教育科學,2010,(3):160-162
[6] 黃俊利.基于原型范疇理論的英漢構詞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31(3):96-97
[7] 劉莉,李雪.范疇化理論視域下的大學英語詞匯習得與教學[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 (2):129-131
[8] 單士棟.《英漢詞匯對比研究》述評[J].聊城大學學報,2011,(2):42-44
[9] 張嘉棋,王亞蕾.范疇化理論視域下的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30(7):172-174
[10] 張欣.范疇化原型理論和大學 [J]. 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89):126-127
[11] 高蕾.多維視角下的英漢詞匯對比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28(2):99-100
[12] 燕芳.范疇化理論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28(4):42-456
[13] 張智博.范疇化理論視角下的詞類轉化—以動詞的詞類轉化為例[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31(10):132-133
[14] 周湘如. 范疇化理論視野下的英語詞匯教學[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28(2):165-166
[15] 孫永君.范疇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研究[J].考試與評價,2013,(3):54-56
2016-3-3
何蓉(1978.10--),女,甘肅蘭州人,講師,蘭州工業(yè)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夏增亮(1980.3---)男,碩士,副教授,甘肅高臺人,蘭州工業(yè)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外語教育技術、符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