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唐人詩文中的法觀念*

2016-03-16 17:16:01顏研生
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柳宗元韓愈詩文

顏研生

(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廣西南寧,530023)

唐人詩文中的法觀念*

顏研生

(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廣西南寧,530023)

唐人詩文中蘊藉著豐富的法觀念,通過發(fā)掘唐人詩文中的法觀念,我們可以直接體會到這一時期法制的律動,進而深化對唐朝法制的理解。以詩證史、詩史互證必須了解作者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知人論世,才能憑借個性化的詩文求得藝術真實和法律真實。在文學研究上,“文學中的法律”可以拓寬文學研究的視野,追求文本中的詩性正義;在法學研究上,以詩文證法史可以獨辟蹊徑,發(fā)掘豐富的法學內容。

唐朝;詩文;法觀念;法文化

[Abstract]The discussions and evaluations of law were often appeared in the poems and the proses of Tang Dynasty.Through excavating the sense of law from the poetry and the prose of Tang Dynasty,we can intuitively feel the rhythm of the legal system in this age,so a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egal system of Tang Dynasty.We shall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creation in the use of poetry and prosaic materials.Law in literature can broaden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field of vision,and?pursue the poetic justice in the text;mutual interpretation between poetry and history can enrich the content of legal research.

[Key Words]tang dynasty;the poetry and the prose;the sense of law;the culture of law

在中國法制史上,唐朝具有繼往開來、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不僅立法詳備,禮法并用,而且在唐人詩文中蘊藉著豐富的法觀念和法文化,這一切絕非偶然。

唐朝初年,親歷隋末農民起義的統(tǒng)治集團深知人心向背的重要意義,認識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貞觀政要·君道》),提出“安人寧國”的治國方針?!柏懹^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貞觀政要·公平》)“隨其所犯,繩以重法”(《貞觀政要·政體》,唐統(tǒng)治者重視法律在治國理政中的作用。在尊法重法的思想指導下,統(tǒng)治者積極開展立法修法活動,《唐律疏議》的完成標志著中國古代立法的最高水平,產生深遠的影響。文人士大夫也對法律給予重視,“法律存,道德在”(佚名《唐受命讖》)“先生事業(yè)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繩己”(韓愈《寄盧仝》)“法以砥焉,化愚為智”(劉禹錫《砥石賦》),紛紛強調法律在修身治國方面的重要意義。

在官吏選拔方面,唐承隋制,開科取士,并將科舉制度逐步完善。唐朝科舉分常科和制科兩種,制科是根據(jù)形勢按需設科,命題大多與政事有關,由皇帝主持,有識之士利用策試針砭時弊,向皇帝建言奏事,提出政治主張。據(jù)《新唐書·選舉志》記載,“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取其體貌豐偉;二曰言,取其詞論辯正;三曰書,取其楷法遒美;四曰判,取其文理優(yōu)長”?!芭小辈坏軌蝮w現(xiàn)參選官吏的文學素養(yǎng),而且能夠反映其法律闡釋能力,可謂參選官吏綜合素質的體現(xiàn),因此在吏部銓選四項標準中最為重要。唐科舉有“試判登科,謂之入等”“平判入等”之說,科舉試判激發(fā)唐人讀律研判的積極性,因而唐人具有較高的法律素養(yǎng)。

從科舉走向日常生活,文理優(yōu)長的判對唐代文人詩文創(chuàng)作產生重要影響,唐人詩文中頻頻出現(xiàn)有關法律的思考,這與上述社會背景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所謂“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保ā睹娦颉罚┩ㄟ^發(fā)掘唐人詩文中的法觀念,我們可以直接體會到這一時期法制的律動,進而深化對唐朝法制的理解。

一、唐人詩歌中的法觀念

在某種意義上講,文學藝術是社會的產物,社會生活是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唐詩是唐朝社會生活的反映,唐詩中有多處蘊藉著唐人的法觀念。

(一)唐詩中的輕刑觀

在中國古代法制史上慎刑是主流思想,從西周的“明德慎罰”到西漢的“德主刑輔”無不宣揚慎刑的思想。自漢武帝以來,禮法并用,德主刑輔已成為正統(tǒng)法律思想,唐初統(tǒng)治者將儒家禮義用于指導立法和司法實踐,唐律禮法結合,“一準乎禮”,提出“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唐律疏議·名利》),要求做到輕刑慎罰,這一法律思想在唐詩中有所體現(xiàn)。杜甫在《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見贈》中說“吾聞聰明主,治國用輕刑。銷兵鑄農器,今古歲方寧”,直接提出治國之道在于用輕刑?!扒貢r任商鞅,法令如牛毛”(《述古三首》),杜甫通過諷古諭今,認為統(tǒng)治者應施行寬簡之法,這樣才能做到明德慎罰,正如劉長卿所說“持法不須張密網(wǎng),恩波自解惜枯鱗”(《獄中聞收東京有赦》)。較為全面地反映唐朝輕刑思想的詩歌當屬虞世南的《賦得慎罰》:

帝圖光在冊,上德表鴻名。道冠二儀始,風高三代英。

樂和知化洽,訟息表刑清。罰輕猶在念,勿喜尚留情。

明慎全無枉,哀矜在好生。五疵過亦察,二辟理彌精。

幪巾示廉恥,嘉石務詳平。每削繁苛性,常深惻隱誠。

政寬思濟猛,疑罪必從輕。于張懲不濫,陳郭憲無傾。

刑措諒斯在,歡然仰頌聲。

虞世南是初唐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因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太宗敬重??v觀此詩實乃奉和之作,有諂媚之嫌,從文學藝術來看,該詩并無特色,但較為全面地反映唐太宗“慎刑”和虞世南“輕刑”思想。受慎刑思想影響,唐太宗在其詩作中提出“納善察忠諫,明科慎刑賞”(唐太宗《帝京篇》),這是慎刑思想的繼承與延續(xù),正如虞世南所言“罰輕猶在念,勿喜尚留情。明慎全無枉,哀矜在好生”。相比唐太宗的慎刑,虞世南更進一步提出“疑罪必從輕”的輕刑思想。

(二)唐詩中的刑罰觀

在刑罰制度方面,唐朝在繼承、借鑒隋朝基礎上,更為系統(tǒng)科學地實施笞、杖、徒、流、死五種法定刑罰,并將刑罰由輕到重加以排列,其中流刑是一種僅次于死刑的較重刑罰。流刑,即在一定時期內剝奪犯人的人身自由,并強迫其戴鉗或枷服勞役,且不得擅自遷回原籍。唐太宗時創(chuàng)設“加役流”刑罰,“流三千里,役三年”。(《唐律疏議·名例》)論及唐朝詩人的流放,不得不提及李白晚年“長流夜郎”,這給李白帶來心靈創(chuàng)傷,在其詩作中多次表達統(tǒng)治者的無情。杜甫在《天末懷李白》詩中說到“文章憎命達,魅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認為李白流放是無罪遭誣。宋之問的詩作對流刑亦所表述,宋之問因媚附張易之獲罪,于神龍元年春被貶瀧州參軍。流放第二年宋之問便逃歸洛陽,匿居友人家中,在逃返途中寫下《渡江漢》“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歷春。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边@首五言律詩一般被闡釋為久別故鄉(xiāng)的游子歸返家園時,內心雖迫切想知道故鄉(xiāng)的情形,反而猶豫躊躇不敢發(fā)問的復雜心情,有評論指出這是“以反筆寫出苦況”(《詩法易簡錄》)。如拋開文學藝術的闡釋,結合唐朝的流放制度,我們則不難發(fā)現(xiàn)“不敢問來人”的真實原因。

唐詩中不但有描述刑罰制度,還有記述刑罰執(zhí)行情況。通過閱讀李白的詩作,我們可以管窺唐時的俠義之風和刑罰執(zhí)行情況?!巴猩戆兹欣铮瑲⑷思t塵中。當朝揖高義,舉世欽英風。”(《贈從兄襄陽少府皓》)“殺人如剪草,劇孟同游遨?!保ā栋遵R行》)“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保ā督Y客少年場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行客行》)。李白早年游俠之形象躍然紙上,而適時唐律完備,李白行俠仗義,手刃數(shù)人,未受追究,原因何在,值得深究。臺灣學者周勛初在《詩仙李白之謎》中指出,此類時期發(fā)生在法令執(zhí)行較為寬松的蜀中地區(qū)才有可能。通過這些詩句,我們可以看出唐朝法律的文本表達與司法實踐的差異,而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三)唐詩的賦稅觀

安史之亂使丁壯折損和農戶逃亡嚴重,加之藩鎮(zhèn)割據(jù),以均田制為基礎的丁口定稅已名存實亡,780年德宗采納楊炎建議頒布兩稅法。兩稅法以家庭資產、土地數(shù)量來征稅,改變過去按人口征稅方式,賦稅變化在唐詩中亦有所反映?!皣叶▋啥悾疽庠趷廴?。厥初防其淫,明款內外臣。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秦中吟十首·重賦》)在白居易看來,兩稅法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農民負擔,且單一的稅種可以減少枉法的可能。經(jīng)歷短暫的贊許后,白居易詩文中開始不斷反思兩稅法給農民帶來的實際負擔,“稅重多貧戶,農饑足旱田”(《別州民》)“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觀刈麥》)“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采之將何用,持以易餱糧。凌晨荷鋤去,薄暮不盈筐。攜來朱門家,賣與白面郎。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愿易馬殘粟,救此苦饑腸?!保ā恫傻攸S者》)農民采地黃換來馬殘粟充饑,白居易通過具體直觀的描寫,揭露兩稅法背景下農民入不敷出、人不如畜的生活窘境?!柏殐憾嘧廨敳蛔悖蛩牢丛醿涸讵z?!保ā渡筋^鹿》)在張籍看來,沉重的賦稅使這一家庭陷于悲慘處境,而其根源在于“多租輸不足”?!袄限r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yǎng)犬長食肉?!保ā兑袄细琛罚埣苯涌卦V賦稅之重,抨擊兩稅法給人們帶來的苦難。晚唐同樣不乏描述賦稅沉重的詩作,更為直接控訴兩稅法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如溫庭筠的“誰知蒼翠容,盡作官家稅”(《燒歌》),皮日休的“峭然八十翁,生計于此永??嗔┱髻x,怡顏過朝暝”(《太湖詩》)。

唐詩中不但有描寫訴賦稅之沉重,而且還有以寫實筆法控訴官吏賦稅征收方式之殘暴。“有吏夜叩門,高聲催納粟?!保ā都{粟》)官吏征稅不分晝夜,詩人白居易借“叩”和“高”刻畫官吏征稅之囂張跋扈。對官吏征稅描述較為全面的唐詩當屬柳宗元的《田家三首》(其二):

煙火人家籬笆隔,相聚黃昏來談白。

院邊秋蟬嘰嘰叫,無風苧麻正寂寂。

收下蠶絲盡交稅,空留布機斜倚壁。

鄉(xiāng)村小吏夜到來,殺雞煮飯備筵席。

都說官長心真狠,常有文書來責督。

車陷泥潭不能出,東鄉(xiāng)交租稍延誤。

官府從來不寬恕,肆意鞭打血肉糊。

千萬備好田租賦,免得皮肉也受苦。

交納新稅就在即,唯恐重蹈東鄉(xiāng)路。

農民不但要將蠶絲盡交稅,還要殺雞煮飯備好酒筵款待,一旦交租延誤還要遭受鞭打?!扒f備好田租賦,免得皮肉也受苦”“唯恐重蹈東路鄉(xiāng)”,農民生活在交納新稅的恐懼中,大有“苛政猛于虎”之感。

唐詩中還有反映枉法征稅、官員腐敗、厭訟等問題?!俺种{于官,私室無倉箱。如何一石馀,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農時作私債,農畢歸官倉”(皮日休《正樂府十篇·橡媼嘆》)“狡吏”“貪官”在征稅時用通過小斗出,大斗進來盤剝農民,官吏們“農時作私債,農畢歸官倉”,濫用職權中飽私囊,不但導致司法腐敗,而且加重農民的負擔。此外唐朝估法手段亦是剝削農民的常見手段,最為經(jīng)典的是白居易在《賣炭翁》中所寫“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陳寅恪先生認為,“宮廷購物,依虛估或即依‘省估’。取紗綾支付炭值,其為病民之虐政,不言可知也?!保?]官吏大多貪贓枉法,因此唐詩中的官吏也多為負面形象,如王貞白的“征賦豈辭苦,但愿時茍賢。時官茍貪濁,田舍生憂煎。”(《田舍曲》)依律斷獄是官吏工作的重要組成,但很多基層官吏厭訟,如趙摶的“門前有吏嚇孤窮,欲訴門深抱冤哭。耳厭人催坐衙早,才聞此戲身先到?!保ā稄U長行》)“耳厭人催坐衙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唐人借助法律維權之艱難,也反映安史之亂后唐朝法制受到嚴重破壞。

“詩比歷史更普遍,更真實”,唐詩以生動筆觸描寫社會生活的法,帶我們回到唐朝法律運行的時間和空間,唐詩中的法律是詩人對法律認識和評價的直接體現(xiàn),是法觀念和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詩中對法律與人性的考量,有助于實現(xiàn)法律的人文關懷,使人感受法律理性背后的溫暖,有助于促進對法律倫理的思考,也有助于拓寬文學和法學研究的視野。

二、唐人散文中的法觀念

唐詩是文學史的高峰,而唐散文同樣具有非凡的成就,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占有兩位,唐散文中亦體現(xiàn)諸多法觀念。本文選取幾篇代表性的散文論述其中的法觀念。

(一)韓愈《原道》中的法制觀

韓愈是中唐時期重要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與社會影響。韓愈治民理政,官場沉浮,與其法制觀存在緊密聯(lián)系?!对馈肥琼n愈復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觀點鮮明,有破有立,引證今古,是唐散文之杰作,也是韓愈法制觀的代表作?!八沟酪玻蔚酪??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韓愈認為,儒家的仁義道德是道的本源,從周公到孔子形成了“道統(tǒng)”思想,而韓愈的法制思想是在道統(tǒng)論基礎上形成的。在韓愈看來,法律源于圣人意識與行為,“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養(yǎng)之道。為之君,為之師?!笔ト藶閹?,順應天意,制定禮、樂、刑、政,“如古之無圣人,人之類滅久矣”。正是由于圣人,“法”才得以確立,人類社會才得以穩(wěn)定有序發(fā)展,這就是韓愈“圣人制刑”的思想,顯然是一種典型的唯心主義英雄史觀[2]?!熬怀隽?,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在韓愈的法制思想中存在嚴格的君、臣、民等級秩序,在他看來,法制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這一秩序,“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百姓不生產糧食、絲麻、制作器物、交納商品供奉統(tǒng)治者,則應受到懲罰。韓愈鑒于君本思想,提出“誅民”論斷,這體現(xiàn)了韓愈忠君思想的局限性。此外韓愈還在《潮州請置鄉(xiāng)校牒》中借用《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免而無恥”,提出“不如以德禮為先,而輔以政刑”,表達德禮為主、政刑為輔的法制觀,這與傳統(tǒng)德主刑輔法制思想相一致。

(二)柳宗元《斷刑論》和《駁復仇議》中的法制觀

柳宗元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不僅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超越時代的先進法制思想亦是其思想體系中獨具光彩之處[3]。柳宗元的法制觀主要體現(xiàn)在《斷刑論》和《駁復仇議》中?!稊嘈陶摗吩猩舷聝善?,上篇早年已佚,但從下篇仍可了解其法制觀。柳宗元提出,“賞務速而后有勸,罰務速而后有懲”,賞罰必須分明,而且要盡快兌現(xiàn),才能起到最佳的勉勵和警戒作用,否則不能及時懲治犯罪、教育警戒人們,不能實現(xiàn)法律賞罰的目的。在賞罰勿速思想指導下,柳宗元認為,“刑于秋冬,而謂之至理者偽也”,旗幟鮮明地反對西漢以來的“秋冬行刑”制度?!扒锒行獭苯?jīng)董仲舒闡述提倡已作為一種制度載入典籍,并走向司法實踐。《唐律疏議》吸收這一思想,規(guī)定“諸立春以后、秋分以前決死刑者,徒一年”,立春后不處死刑。在柳宗元看來,不能及時賞罰易“滋其懈怠”,最終失去法律的威懾力。柳宗元敢于公開反對既定規(guī)則的弊端,揭露從儒家經(jīng)典而來的“斷刑”思想不過是愚民的手段,其思想無疑具有超越時代的特性。陳子昂在《復仇議》對徐元慶復仇案件建議“誅之而旌”“編之于令,永為國典”,對此柳宗元寫下《駁復仇議》反駁陳子昂的觀點。柳宗元指出,陳子昂“既誅且旌”的觀點是“默刑壞禮”,濫用刑罰的體現(xiàn)。“禮之大本,以防亂也”“刑之大本,亦以防亂也”,禮、法雖同為維持秩序的手段,但當兩者發(fā)生沖突時,當先法而后禮[4]。“蓋圣人之制,窮理以定賞罰,本情以正褒貶,統(tǒng)于一而已矣”,柳宗元認為,必須調查徐元慶復仇殺人的“理”和“情”?!蔼氁云渌皆梗瑠^其吏氣,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問,上下蒙冒”,則應追究執(zhí)事者、州牧、刑官的責任,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吏治黑暗和官官相護的社會現(xiàn)實,站在弱者的立場對百姓反抗暴虐官吏的行為給予支持。為佐證其觀點,柳宗元還援引了《周禮》、《春秋公羊傳》等儒家經(jīng)典著作,使其論點無懈可擊。

(三)劉禹錫《天論》中的法制觀

劉禹錫是唐中期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乃永貞革新的重要人物,寫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千古佳句,白居易譽之為“詩豪”。劉禹錫“精于古文”,散文方面亦有較高造詣,特別是其《天論》上中下三篇包含豐富的法制觀。永貞革新失敗后,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后擔任連州刺史,在此期間目睹了社會動蕩,體察了民眾疾苦。為了改變此社會狀況,劉禹錫提出“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統(tǒng)治者可以通過法制控制社會,依法治理國家,強調法在社會生活的重要作用?!捌溆迷谑欠恰?,法制則成為人們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在劉禹錫看來,“人能勝乎天者,法也”,法是人勝乎天的重要保障,在天人關系下探討法律問題,劉禹錫將法置于較高的地位。“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賞,違之必罰。”法制的施行,應有一定的是非標準,這一標準必須是社會公認的,能夠體現(xiàn)社會公平公正,天下之人凡是遵循道義做好事的一定要獎賞,做壞事則必然遭受懲罰。法律還應松弛有度?!胺ㄐ〕?,則是非駁,賞不必盡善,罰不必盡惡”“法大弛,則是非易位,賞恒在佞,而罰恒在直,義不足以制其強,刑不足以勝其非,之能勝天之具盡喪矣”。法制一旦松弛,小則標準不清,賞罰不明,大則顛倒是非,法制敗壞,“勝天之具盡喪”??傮w來看,劉禹錫強調法制的重要作用,認為法是人們判斷是非善惡的重要標準,要求法律實施要公平公正,這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的散文通過理性思辨、分析透辟,語言精練而準確,給人們帶來的深刻思考和強烈震撼,展示了文學的思辨之美,而散文中的法觀念是時代法制的投射,亦是經(jīng)世致用治國思想的體現(xiàn),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

三、余論:以詩文證法史

以上我們通過研究唐詩和唐散文中涉法的相關內容,初步探討了唐人的法觀念,觀念是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比制度對人們的影響更深遠。我們要了解一個制度在社會中的運用,除了看制度文本和司法案例外,還得推究,當時之人處當時之世,究竟對法律作何觀。因此,借助于“言為心聲”的詩文,不失為一捷徑[5]。以詩證史、詩史互證的治學方法由來已久,南宋洪邁《容齋隨筆》以史家眼光和方法研究唐詩,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開篇即語六經(jīng)皆史,而近人陳寅恪先生采用“詩史互證”手法研究元稹、白居易的詩歌,所撰寫的《元白詩箋證稿》更是這一研究方法的代表之作?!爸袊鴤鹘y(tǒng)文學作品當中有著極為豐富和多姿多彩的法律文化史研究資料可資利用。這對于我們理解中國古代文化有著無比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意義?!保?]某種意義上講,唐詩文中的法往往是國家制度中的“現(xiàn)實中的法”,具有民間性、地方性、鮮活性等特點,這是官修之書難以體現(xiàn)的,法律史研究應對個性化的詩文給予足夠重視。需要注意的是,詩文寫作既有“直抒胸臆”,又有“春秋筆法”,因此運用以詩證史、詩史互證的方法存在一定的風險,這要求必須了解作者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知人論世,才能憑借個性化的詩文求得藝術真實和法律真實。在文學研究上,“文學中的法律”可以拓寬文學研究的視野,促進對藝術真實的思考和認識,追求詩性正義;在法學的研究上,以詩文證法史可以獨辟蹊徑,發(fā)掘豐富的法學內容。這一研究范式應引起文學界和法學界的重視。

[1]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5:260.

[2]沈文凡,劉文宙.論韓愈與法治[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13(4):44.

[3]何蕾.唐代文人與法律[D].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8:56.

[4]陳雁谷.柳宗元社會心理思想研究[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9.

[5]張晉藩.宋人詩文中的法觀念[J].政法論壇,2016 (1):10.

[6]徐忠明.法律與文學之間[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28.

[責任編輯:蔣慶紅]

The Sense of Law in the Poetry and the Prose of Tang Dynasty

YAN Yan-sheng
(Guangxi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Nanning 530023)

DF08

A

1008-8628(2016)03-0125-05

2016-03-05

本文為2014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課題《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體系研究與實踐》(課題號2014JGB436)階段性成果。

顏研生(1982—),江蘇沭陽人,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法律文學。

猜你喜歡
柳宗元韓愈詩文
晚春
柳宗元
詩文里的元旦韻味
公民與法治(2020年1期)2020-05-30 12:27:48
江雪
兒童繪本(2019年22期)2019-12-06 07:38:18
晚春
兒童繪本(2019年6期)2019-04-15 01:28:26
極相思·檢翻舊日詩文
早梅(節(jié)選)
聰明的韓愈
天下詩文第一樓 綿州越王樓
劍南文學(2015年5期)2015-02-28 01:16:12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
呼图壁县| 汶川县| 本溪| 德庆县| 安国市| 北宁市| 德兴市| 邹平县| 宜阳县| 阿巴嘎旗| 鹿邑县| 长宁区| 辉县市| 左权县| 旅游| 万宁市| 铁力市| 银川市| 辉县市| 固原市| 九寨沟县| 高安市| 寻乌县| 福贡县| 历史| 闽清县| 西峡县| 仁化县| 皮山县| 宝丰县| 海丰县| 荆州市| 寿宁县| 黔江区| 时尚| 天祝| 仁怀市| 巴里| 新兴县| 湘潭市| 塘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