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慧 楊彥軍 郭紹青
(1.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教育技術系,江西南昌330038;2.南昌大學 教育系,江西南昌 330031;3.西北師范大學 教育技術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
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研究進展述評及反思*
童慧1楊彥軍2郭紹青3
(1.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江西南昌330038;2.南昌大學教育系,江西南昌330031;3.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摘要]電子書包應用研究是當前國內探索信息技術變革教育方式有效途徑的重要實踐領域,但電子書包的試點應用在實踐中卻飽受爭議。電子書包試點單位在審慎地推進電子書包試點的同時,應當科學全面地評價其應用效果,讓利益相關者各方對電子書包有系統(tǒng)深入的了解。基此,利用文獻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通過對國內外電子書包試點應用項目和應用效果研究的已有成果的綜合分析,就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的內容框架、研究方法和試驗設計等問題發(fā)現(xiàn),電子書包的應用效果評價內容框架應包括教學變革、學生發(fā)展、教師發(fā)展和學校發(fā)展等維度;問卷法、測驗法、座談/訪談法、課堂觀察法、內容分析法等數(shù)據(jù)收集和分析方法是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過程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現(xiàn)階段在評價電子書包應用項目效果時應采用將實證主義和自然主義兩種范式結合的混合研究設計和分布式研究實施方案,讓不同研究主體從不同的視角對各自關注的問題展開綜合研究。最后對電子書包應用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電子書包;“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應用研究;項目評估;混合研究方法
近年來,隨著移動通訊技術、云計算技術的發(fā)展以及智能化個人數(shù)字終端的普及,基于“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環(huán)境(One to One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教與學方式變革的實踐探索層出不窮。其中,電子書包應用研究是當前國內探索的重要方向,眾多省市都開始實施電子書包應用試驗項目。然而,在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一項革新技術像電子書包這樣備受關注而又飽受爭議。作為試驗項目的頂層設計者或管理者,首先需要考慮的是項目實施效果該如何監(jiān)測評價的問題。為試驗項目制定科學有效的效果監(jiān)測評價方案既是全面評估項目成效、系統(tǒng)總結項目經驗的依據(jù),也是引導試驗學校順利開展電子書包應用工作的指南。鑒于此,本研究結合相關工作實踐對電子書包應用試驗項目的效果評價問題展開研究,以期對相關試驗項目效果監(jiān)測評價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
(一)電子書包的內涵
電子書包(英文為“Electronic Schoolbag”,簡稱“E-schoolbag”或“eBag”)在國內外的發(fā)展已有十余年的歷史,但至今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概念。目前,對它的認識主要有四種觀點:第一種是網(wǎng)絡空間說,即將電子書包看作是一個網(wǎng)絡協(xié)作學習空間,為家長、教師、學生和其他人員提供開展個性化學習或協(xié)作活動的虛擬環(huán)境,支持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互動和資源共享[1][2][3][4];第二種是數(shù)字資源說,即將電子書包視為以電子書、電子課本為主要形式的數(shù)字化資源或“可用于存儲圖片、視頻、音樂、文本文檔和其他數(shù)字材料,以供課內課外學習使用的個人數(shù)字化知識庫”[5];第三種是數(shù)字終端說,即將電子書包理解為一個預置了數(shù)字教育資源的未來型教育電子產品,即整合了數(shù)字閱讀和上網(wǎng)通訊兩大主要功能的數(shù)字化學習終端[6][7][8][9][10][11];第四種是學習環(huán)境體系說,即認為電子書包是“服務+內容+終端”的復雜學習環(huán)境系統(tǒng)。其中,祝智庭等人將設備、內容和服務三者融合,從“實”與“虛”結合的視角對電子書包的內涵進行界定。“實”的方面主要指硬件與內容,“虛”的方面主要指平臺與服務[12]。在他所在團隊主導提交的《電子課本與電子書包術語規(guī)范》中,將電子書包定義為“一種個人學習的信息化環(huán)境的集成體,它整合包括了電子課本的內容(資源)、電子課本閱讀器(設施)、虛擬學具(工具)、數(shù)字化學習終端(設施)及連通無縫學習服務(平臺)”[13]。上海市虹口區(qū)電子書包項目推進組對電子書包也作了類似的定義,認為“電子書包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個人電子終端和網(wǎng)絡學習資源為載體,貫穿于預習、上課、作業(yè)、輔導、評測等各個學習環(huán)節(jié),覆蓋課前、課中、課后學習環(huán)節(jié)的數(shù)字化學與教的系統(tǒng)平臺”[14]。此外,胡小勇[15]、王斌[16]、李青[17]等研究者也持類似的觀點。
無論對電子書包作何種界定,都必須立足于電子書包產生和應用的旨歸——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和學習質量的提升。電子書包之所以如此受重視,從其本身來看是因為它有效整合了互聯(lián)網(wǎng)和移動通訊兩大技術的優(yōu)勢,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人—機”關系,將人機合二為一成“技術化的人”,讓人可以隨時隨地與網(wǎng)絡信息世界聯(lián)通,進而改變了人們擁有和使用信息的方式;從它與教育的關系來看,現(xiàn)代教育強調學習方式的個性化、協(xié)作化、探究化和終身化,而電子書包的廣泛應用可以從本質上營造“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環(huán)境,它使得網(wǎng)上的信息資源和網(wǎng)上其它人員的支持幫助隨時可以獲得、使隨時隨地的學習成為現(xiàn)實,進而為有效消解在校學習與工作、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界限,實現(xiàn)人類學習方式的革命性變革提供可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電子書包應用和國外近年廣受關注的“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創(chuàng)新試驗(One to one digital learning Initiatives)的實質是相同的,電子書包的應用就是在營造了“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環(huán)境后,探索教與學方式變革和學習質量提升的策略、方法與途徑。
(二)電子書包應用試驗的社會反響
國內的電子書包應用試驗是在2000年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后展開的。但由于網(wǎng)絡基礎設施、設備性能成本、軟件應用服務等無法滿足電子書包實際應用的需求,電子書包在本世紀前十年并沒有得到廣泛認可和推廣[18][19]。隨著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1-2020)》等文件對信息技術變革教與學方式的強調,電子書包應用研究試驗迎來新的高潮[20]。根據(jù)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2015年10月,全國除內蒙古等個別省區(qū)未開展試點外,大部分省區(qū)都已開展規(guī)模不等的電子書包應用試驗項目。正當近年來電子書包應用試驗項目在國內遍地開花、井噴式發(fā)展的時候,社會上對電子書包的爭議之聲也此起彼伏。特別是2013年河南省洛陽市某學校在開展試點項目時出現(xiàn)讓學生自購電子書包現(xiàn)象之后,家長對教育部門推廣電子書包的動機產生質疑;2013年6月,深圳市60多名家長在“深圳論壇”發(fā)布題為“關于停止推行電子書包的請求及深化教育改革的建議”的聯(lián)名公開信,要求教育局停止推行電子書包,認為“推廣電子書包不符合中小學生的教育規(guī)律,有損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反映出沉積多年的教育弊端”[21][22][23]。
對電子書包爭論的正反雙方各持己見,支持者認為在學校推廣電子書包是國內外信息化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可以實現(xiàn)優(yōu)質資源共享、促進教與學方式變革、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反對者指出電子書包可能會導致學生視力、書寫能力和交流能力下降,難以實際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可能對學生注意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有可能使學生出現(xiàn)網(wǎng)絡成癮、游戲沉迷、媒介依賴等諸多心理問題,擔心孩子會接觸不良網(wǎng)絡信息和增加家庭經濟負擔也是家長關注的問題。社會上對電子書包的爭議,一方面是由部分試點單位工作方式不當引起,但大部分還是由廣大家長對電子書包應用效果了解不夠全面或對某些問題憑借個人經驗臆斷產生的擔憂引起。
可以說,在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史上,至今很少有像電子書包這樣備受關注卻又又飽受爭議的革新技術。其實,這種現(xiàn)象在國外也存在,韓國政府就因此而減緩電子課本推進速度[24]。作為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在對電子書包的大范圍推廣持審慎態(tài)度的同時,應積極探索電子書包有效應用模式和策略,并注重對試點應用項目效果的全面監(jiān)測評價,為廣大家長和關注教育發(fā)展的相關人員提供科學、客觀、真實的數(shù)據(jù),在此基礎上再讓各方權衡利弊,共同決定電子書包的推廣進程。對于電子書包試點應用項目效果的評價設計,因項目試點時機、規(guī)模、重點、目標以及試點單位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水平和現(xiàn)有財力、人員條件的差別而有所不同,但總的來說都需要考慮好“評價什么”和“怎么評價”的問題。前者需要明確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的內容框架,后者需要明確電子書包應用效果的評價方法論問題。本研究將分別從評價內容框架、評價方法和項目試驗設計等方面對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研究進展展開述評。
(一)國內外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內容述評
國內目前對電子書包應用效果的評價研究大致可分為兩種切入視角:一種聚焦于電子書包系統(tǒng)本身,從電子書包功能、電子課本與虛擬學具開發(fā)、相關產品使用意愿和滿意度等方面展開評價[25][26][27][28][29];另一種則聚焦于電子書包應用后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從師生能力發(fā)展和學習質量提升等方面展開分析。本研究重點聚焦于后者,對前者相關研究不做述評。
在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方面,北京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等單位相關研究團隊做了較為深入的探索。北京師范大學的賀平等人在電子書包對小學生閱讀理解水平影響的研究中,從閱讀加工水平、識別校對水平與閱讀遷移水平等三個層面對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變化情況加以評價[30][31]。鄭娟等人從電子書包環(huán)境下課堂教學模式變革的角度分析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與行為特征,該研究從課堂活動組織、電子書包應用方式、自主學習活動三個方面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變化作了細化分析[32]。王濟軍[33]等人對英語教學中“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在促進小學生跨文化交際素養(yǎng)方面的作用進行了分析,研究從跨文化交流的意識、知識和能力三個維度評價了學生跨文化交流素養(yǎng)的變化情況。陜西師范大學研究團隊對電子書包在小學數(shù)學和英語等學科中的應用成效進行了研究,主要通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前后三次校內統(tǒng)考中成績的對比分析來評價應用成效;此外還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自信心、思維靈活性與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的變化作了分析[34][35][36]。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蔣鳴和教授和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團隊對“英特爾·教育變革及技術整合全球研究項目”(即電子書包)在上海市的實施情況進行了綜合評估[37]。評估報告從技術促進教育轉型、項目促進教師專業(yè)能力發(fā)展和學生21世紀技能(科學思維和聯(lián)想思維、學生自主學習和問題解決能力、合作與溝通能力)發(fā)展等維度對電子書包項目的成效進行了全面分析。管玉琪等人的最新研究則從電子書包應用對學生學業(yè)成績和學習體驗(學習動機、學習參與和師生互動)方面的影響做了深入分析[38]。南京師范大學張義兵等人對電子書包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試驗研究,該研究首先對學生的寫作態(tài)度從認知、意動和情感方面做了調查分析,然后對學生前后不同階段寫作文本從總段數(shù)、總字數(shù)、插圖書、錯誤數(shù)等方面進行了內容分析[39]。此外,上海中學國際部的張煒從學生學習注意力、學習積極性、學習興趣等方面對電子書包在國際學校漢語課堂朗讀教學中的應用成效作了個案分析[40]。咸陽師范學院的孫洋從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視角分析了電子書包應用對學生學習行為、學習策略、學習形式和學習狀態(tài)等方面的影響[41]。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目前,國內對電子書包應用效果的評價涉及到學生學業(yè)成就提高、課堂教學模式變革、學科教學質量改善、學生基本能力發(fā)展(如,跨文化交流素養(yǎng)和21世紀技能等)和學生參與情感體驗等方面。
可見,國內相關研究已經較為細致深入并且具有較為開闊的國際視野。但總體來看,現(xiàn)有研究依然缺乏有說服力的證據(jù)足以消除社會各界對電子書包推廣應用的爭議。這一方面是由于項目試驗周期較短,項目產生的某些成效無法在短期內顯現(xiàn);另一方面是由于現(xiàn)有大部分成效評價研究關注點較為局限,對課堂教學質量和學業(yè)成就之外所產生的影響關注較少。
國外的相關研究主要是對“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創(chuàng)新試驗項目成效的評價研究。在這方面,威廉姆·彭努埃爾[42]早期通過對30項“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試驗的綜合分析發(fā)現(xiàn)“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對學生的技術運用、信息素養(yǎng)和寫作技能有正面影響。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研究者通過對160篇學術論文的元分析發(fā)現(xiàn),“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yǎng),對學生的寫作水平有小幅度的顯著影響,也可能會對學生合作、自我導向、學習資源利用等21世紀技能有正面影響,但對數(shù)學、科學、閱讀等學科成績的影響效果尚不明確[43]。瑞典的研究者通過對600余項各學科實證研究的元分析發(fā)現(xiàn)對“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項目的效果評估主要聚焦在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學生相關方面涉及課堂活動、學習體驗、學習成效等,教師相關方面涉及教師對技術的理解和課堂技術應用方式等方面[44]。
美國公益研究機構通過對7個州“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項目效果評價技術的綜合分析,發(fā)現(xiàn)每個項目評價涉及的內容很廣,包括教學實踐、課堂中的師生角色、學生學業(yè)成績、學校層面的變革、21世紀技能的發(fā)展、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教師和管理者的態(tài)度、家長參與等方面[45]。美國緬因州學習技術創(chuàng)新項目(Maine Learning Technology Initiative,MLTI)經過八年的“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試驗研究表明:項目試驗對學校課程、教學和學習產生了顯著影響,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達到了較好的水平,很多老師認為“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可以增大教學的容量和深度;來自學生的數(shù)據(jù)顯示試驗提高了學生寫作、數(shù)學和科學的學業(yè)成績,并且提升了學生獲取信息和評價信息的21世紀技能[46]。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研究者對數(shù)字化學習之于學生21世紀技能發(fā)展的影響做了分析,發(fā)現(xiàn)試驗班的學生在信息獲取、信息評價、信息處理和表達、知識展示等方面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班級[47]。美國偉谷州立大學西恩·蘭卡斯特和安德魯·托佩爾等人在對美國中西部公立學?!耙粚σ弧睌?shù)字化學習項目的評估中,通過對師生調查和課堂觀察來分析試驗過程中學生的技術使用情況及其21世紀技能發(fā)展情況[48]。
通過前面分析發(fā)現(xiàn),國外對“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項目成效評估涉及21世紀技能、信息素養(yǎng)、學生學業(yè)成就、課堂技術使用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方面,項目評估內容關注面較廣。
(二)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內容框架分析
對電子書包應用效果的評價需要從哪些方面展開呢?研究者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方面應當充分借鑒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從學生學業(yè)成就水平、21世紀技能發(fā)展、信息素養(yǎng)發(fā)展、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課堂教學質量改善及學校系統(tǒng)變革等方面加以綜合評價;另一方面應立足于目前各方對電子書包的爭議,以正反雙方爭議的論點和論據(jù)為基礎分析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的內容維度。例如,支持者認為,電子書包應用可以變革教與學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質量、促進學生21世紀技能的發(fā)展,反對者擔心,電子書包應用可能會導致學生視力和書寫能力下降、影響學生注意力發(fā)展,甚至產生網(wǎng)絡成癮或媒體依賴等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結合我國電子書包應用研究現(xiàn)狀及筆者所在團隊多年教育信息化創(chuàng)新項目評估實踐經驗,研究者認為,電子書包試點應用是信息時代的綜合性教育改革實踐,它以融合了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的電子書包為著力點,試圖探索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和學校教育方式變革的途徑,以促進學校教學質量和人才質量提升,帶動教育系統(tǒng)的結構性變革。
因此,對電子書包應用效果的評價首先應看教與學方式發(fā)生的變化。具體而言,就是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學習方式、家校協(xié)同教育水平和課堂教學質量等方面的變化。其次,要看教與學的外在形式變化后對學生發(fā)展產生的正反兩方面影響。例如,對學生的學業(yè)成就產生怎樣的影響?是否會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是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21世紀技能?在學生心理和身體方面是否會產生如家長所擔心的負面影響?第三,電子書包應用在我國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它的應用推廣過程也是試點學校教師不斷探索教育教學改革途徑的過程,因而,必然會對試點學校教師專業(yè)能力發(fā)展產生影響,這看似是電子書包試點應用項目的副產品,但對電子書包應用及學校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必不可少。最后,在電子書包應用深入推進的過程中,必然會暴露出學校在現(xiàn)有管理方式和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從而帶動相關改革與建設的推進。
表1 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參考內容框架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龐維國[49]、孫智昌[50][51]等人對學習方式、21世紀技能合作組織(Partnership for21st Century Skills)對學生21世紀技能框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者給出一個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內容框架供參考,如表1所示。值得說明的是,不同的試點項目可根據(jù)所關注重點的不同選擇表中部分維度或新增相關內容做評價觀測點。
(一)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方法運用現(xiàn)狀
研究方法論是研究過程所秉持的哲學觀,可以從哲學范疇、范式范疇和方法范疇三個層面加以思考。哲學范疇是范式范疇和方法范疇的理論基礎,它涉及認識世界過程中所秉持的最基本的哲學觀點——本體論和認識論;范式范疇體現(xiàn)一定的哲學范疇,它是哲學范疇和方法范疇的中介;而方法范疇又是范式范疇具體運用的體現(xiàn)[52][53][54][55]。整體來看,大部分電子書包試點項目都綜合運用了多種研究方法。
張義兵在關于電子書包對學生寫作水平影響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和內容分析法[56]。調查工具直接選用了他人編制的《小學生寫作態(tài)度量表》,量表采用Likert5點法記分,共18個項目,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在原始研究中得到檢驗和證明;內容分析法以實驗前后學生的作文文本為分析對象,采用注重通用語言表現(xiàn)的微觀分析范式,從“準確性”(別字、錯字、詞語重復、標點不當?shù)儒e誤次數(shù))和“輸出量”(作文總字數(shù)、總段數(shù)和插圖數(shù)等)兩個方面來評價學生寫作水平的前后變化。
張文蘭等人在關于電子書包對小學生數(shù)學學習成效影響的研究中主要采用測驗法和調查法,研究以學生在學校組織的三次數(shù)學測驗成績作為實驗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實驗效果。在測驗成績的基礎上,輔之以自編問卷調查法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式等方面的變化做了對比分析[57][58][59]。王濟軍等人在關于數(shù)字化學習對小學跨文化交流素養(yǎng)影響的研究中,主要使用了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問卷調查法主要用于測量試驗前后學生跨文化交流素養(yǎng)的變化情況,測量工具是在借鑒美籍華裔學者陳國明等人編制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簡稱ISS)的基礎上修訂形成的量表。為了解學生數(shù)字化學習中的行為體驗,該研究還使用了個別訪談法,針對實驗班和對照班數(shù)字化學習情境的不同分別制定了訪談提綱(各含四個類似的問題),訪談后通過對訪談結果的概括性描述來分析學習者體驗。
鄭娟等人在對電子書包環(huán)境下英語教學模式的研究中則主要采用了教學錄像分析法,以五位教師利用電子書包開展教學的課堂錄像為分析對象,從三個層面對電子書包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進行了細化分析[60]。首先從宏觀角度分析了教學活動組織,將活動形式分為班級活動、個人活動、小組活動、轉場過渡和其它五個類別,以10秒為最小單位進行線性編碼,計算出每節(jié)課中每類活動的總時間及所占比例;然后通過對每個教學錄像中師生使用電子書包的次數(shù)及其使用形式的編碼統(tǒng)計來分析電子書包與英語教學的整合點,使用形式按照播放動畫、投票競選、展示錄音作業(yè)、搭建交互型協(xié)作框架、自主測試與練習、自主創(chuàng)作、自主展示、自主聽讀八種類型編碼統(tǒng)計;最后還對教學過程中的學生自主學習活動做了專項分析,統(tǒng)計出每堂課中每類活動所占時間。該研究對基于電子書包的課堂教學活動所做的細化分析為總結概括電子書包課堂教學活動特點提供了新的視角。
賀平等人在其關于小學生閱讀理解水平發(fā)展的兩項研究中均主要采用了測驗法來評價試驗成效。研究采用自編的《小學X年級閱讀理解測試題》作為測量工具,測試題包括2篇不同體裁和難度的文章,每篇文章后面設有4個單選題、1個糾錯題(含4處錯誤)和1個主觀題,整份測試題滿分50分,測驗限定答題時間20分鐘[61][62]。
在蔣鳴和等人對上海市電子書包項目試驗成效的評價研究中,為了解試驗期間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情況,采用了持續(xù)性課堂觀察法,確定6所試點學校、每校2名實驗教師為觀察對象,連續(xù)4個月對每位教師每月開展1次課堂觀察。課堂觀察過程采用三維視角觀察方法,即從課堂全貌、師生互動情況和個案小組活動情況三個視角綜合觀察課堂,觀察過程由多人合作或借助攝像技術輔以事后觀察。在持續(xù)定期課堂觀察的同時對35節(jié)課進行了錄像,后期對所有教學錄像進行了“復盤”分析,并通過對教學案例的描述性分析來評估學生能力、課堂教學模式等方面的變化。他們的研究中還采用針對教師、學生的問卷調查和針對教師的座談、教育管理者的個別訪談等方法[63]。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國內對電子書包應用效果的研究從范式方法論范疇來看,主要有實證主義(positivistic paradigm)和自然主義(naturalistic paradigm)兩種基本范式,前者試圖通過類似自然科學的實驗研究和量化分析來得出客觀的結論、尋找普適的教育規(guī)律,后者試圖通過對教育現(xiàn)象的人種學分析和質性解釋來獲得扎根理論[64][65][66]。從具體方法范疇來看,常用的數(shù)據(jù)收集或分析方法有問卷調查法、測驗法、訪談/座談法、課堂觀察法、內容分析法等。
(二)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常用研究方法分析
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研究中常用方法具體有問卷調查法、測驗法、訪談/座談法、內容分析法等,這與國外對“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項目評價技術綜述研究得出的結論相似[67]。此外,教學錄像分析法作為課堂觀察法和內容分析法結合的產物,在當代課堂研究中得到普遍應用。這里,對在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研究中的常用方法做簡要分析。
1.問卷調查法(Questionnaires)
這種方法易于快速大范圍獲得關于事實(存在性事實、行為性事實)、態(tài)度傾向(評價性意見、情感性意見、認同性意見和認識性意見)方面的數(shù)據(jù)[68]。它具體又包括調查表和量表兩種具體數(shù)據(jù)收集方式。在電子書包應用效果研究中可采用調查表獲取學生身體情況、心理方面和21世紀技能發(fā)展水平方面的數(shù)據(jù),亦可獲得學生和家長關于電子書包應用態(tài)度方面的數(shù)據(jù)。利用量表法獲得的數(shù)據(jù)可靠性強、能夠得到廣泛認可,但有時很難獲得與研究目的相適的量表工具。目前,獲得量表的主要方式是直接選用現(xiàn)有量表或修訂現(xiàn)有量表,要針對特定問題從頭開發(fā)工作量巨大,且難以獲得足夠的數(shù)據(jù)建立有效常模。前面提到的《小學生寫作態(tài)度量表》、《跨文化敏感度量表》等均是選用或修訂了現(xiàn)有的量表。在電子書包應用效果中,關于學生21世紀技能和心理素質發(fā)展方面的測量目前已有大量現(xiàn)成的工具可供選用或修訂。例如,關于創(chuàng)新意識與能力、批判性思維測量方面的工具有《加利福尼亞批判性思維傾向問卷》(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CCTDI)、《托蘭斯創(chuàng)造思維測驗》(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等;關于網(wǎng)絡成癮、手機依賴等方面的測量工具有《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成癮行為量表》(Internet-Related Addictive Behavior Inventory,IRABI)、《中文網(wǎng)絡成癮量表》(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CIAS)、《手機問題使用量表》(Mobile Phone Problem Usage Scale,MPPUS)、《手機成癮指數(shù)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MPAI)等[69][70][71][72][73]。
2.測驗法(Test)
此處所說的測驗主要指學業(yè)成就測驗或未經嚴格程序開發(fā)實施的能力測驗,它是一種有計劃地收集個人知識、能力發(fā)展水平現(xiàn)狀的方法。張文蘭等人的研究中就直接使用了學??荚嚦煽冏鳛樵u價試驗效果的數(shù)據(jù)[74][75][76],賀平等人的研究中對學生閱讀理解水平的測量即是通過自編測驗進行的[77][78]。測驗法可以深入學科了解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業(yè)水平現(xiàn)狀,但難點在于有效測驗工具的開發(fā)。在電子書包應用項目的研究中,除通過書面測驗獲得學生學習發(fā)展水平外,亦可通過表現(xiàn)性測驗來評價學生21世紀技能的發(fā)展。例如,在筆者參與的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相關教育項目的效果評估中采用了無領導小組角色扮演游戲來評價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過看視頻復述故事的方式來了解學生注意力、記憶力和表達能力的發(fā)展,通過網(wǎng)絡操作任務來測量學生媒介技術水平和信息素養(yǎng)發(fā)展狀況等。
3.訪談或座談法(Interviews and Focus groups)
王濟軍、蔣鳴和、張文蘭等人的研究中,均使用個別訪談或小組座談的方法來收集數(shù)據(jù)。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對相關問題或現(xiàn)象作深入挖掘,獲得真實有效的數(shù)據(jù),訪談過程常常要借助預先準備的訪談提綱(Interview protocol)。在電子書包應用效果的研究中,可利用訪談法獲得關于電子書包應用體驗和應用意向、電子書包對學生21世紀技能和教育教學方式變革影響等方面的數(shù)據(jù)。訪談法看似簡單易行,但實際上對訪談者的研究能力要求較高,并且大部分研究由于后期對訪談數(shù)據(jù)未能作深入分析和歸納概括,使得訪談結果使用顯得有些隨意。一般來說,首先將訪談錄音轉化為文字材料,然后,對文字材料進行自下而上的編碼歸類處理(內容分析),在此基礎上作深入分析和解讀的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被國外研究者普遍接受并廣泛采用[79]。
4.課堂觀察法(Classroom observations)
它是研究者根據(jù)一定的研究目的、借助預先制定的工具或技術手段系統(tǒng)地搜集課堂教學信息的方法。在電子書包項目的研究中也經常采用這種方法來了解師生能力、課堂教學方式和信息技術應用情況等方面的過程性變化。例如,蔣鳴和的研究就采用了一種三維視角觀察方法來了解課堂變化[80],鄭娟等人基于教學錄像分析的研究也是課堂觀察法的深化應用[81]。在教育研究中課堂觀察法作為一種較成熟的方法被廣泛使用,而在電子書包應用研究中則需要更加注重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使用情況和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情況。在這方面,黃榮懷教授研究團隊開發(fā)的面向智慧教室的中小學課堂互動觀察工具值得借鑒,該觀察系統(tǒng)從教學基本信息、教室類型、教室硬軟件配備、技術支持的課堂互動過程、智慧教室環(huán)境對課堂交互的支持等五個維度對信息化課堂教學進行了系統(tǒng)觀察[82]。
此外,微軟創(chuàng)新學校項目(Microsoft Innovative Schools Program)的創(chuàng)新教與學研究計劃(Innov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earch,ITL Research)評估研究中的課堂觀察方法及其數(shù)據(jù)分析技術值得借鑒。為了解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變革情況,該項目的研究者對來自11個國家11所學校試驗教師課堂教學進行了連續(xù)2年的觀察,觀察過程首先利用結構化觀察工具——《創(chuàng)新教學指標》(The Innovative Teaching Index)進行,觀察表的結構基于21世紀教與學創(chuàng)新框架、21世紀技能框架和學習科學相關研究成果建構,能夠使觀察者從課堂教學環(huán)境信息、教學中技術使用情況、師生角色和行為等方面獲取全面數(shù)據(jù)?!秳?chuàng)新教學指標》包括“學生有機會為其他學習者提供反饋或得到其他學生和教師的反饋”、“學生在課堂中以小組或結對方式活動”、“學生有機會使用工具或資源學習”等類似的13個觀察項目,所觀察的課堂符合一項要求加1分,得分范圍為0-13分。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筆記本、平板電腦等)在課堂中的使用方面,項目評估者將技術使用分為基礎水平(Basic-level)和高級水平(High-level)兩個層次:基礎水平應用包括利用技術練習或學習基本信息、利用網(wǎng)絡搜索查閱資料、利用效能軟件制作匯報作品;高級水平應用包括組織和分析數(shù)據(jù)、設計多媒體作品、管理項目或學習過程、評價自己或他人績效、課上與教師或同學協(xié)作、與課外專家交流溝通等。這種課堂觀察與分析方法跳出了具體課堂的學科內容局限,對課堂教學的自主、探究和協(xié)作特征及水平提供了量化和可比較的數(shù)據(jù),如能夠與鄭娟等人采用的和學科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分析方法結合使用,對于課堂教學方式變革的評價將很有參考價值[83][84]。
5.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它是對各種信息交流形式的明顯內容進行客觀的、系統(tǒng)的和定量描述的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張義兵的研究中對小學生作文的分析就應用了這種方法,鄭娟等人的教學錄像分析也屬于一種特殊的內容分析方法。在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中內容分析法多用于分析師生的作品。在微軟ITL Research評估研究中對教師所布置的作業(yè)和學生所提交作業(yè)樣本的分析同樣具有借鑒意義。為了評價試驗學校的作業(yè)創(chuàng)新水平,研究者搜集了11個項目學校不同階段教師布置的522份作業(yè)和學生作業(yè)樣本1734份,然后對教師作業(yè)和學生作業(yè)樣本進行統(tǒng)一編碼分析,據(jù)此對比分析創(chuàng)新教學水平變化情況。對教師作業(yè)的創(chuàng)新水平從知識建構(Knowledge Construction)、合作(Collaboration)、問題解決和創(chuàng)新(Problem-Solving and Innovation)、自我導向(Self-Regulation)、全球工具和視野(Global Tools and Perspectives)五個維度來編碼評價,對學生作業(yè)的創(chuàng)新水平從知識建構、問題解決和創(chuàng)新、有效交流、全球工具與視野四個維度來編碼評價。編碼時為經過培訓的編碼者提供了量規(guī)和指南,采用雙編碼方式編碼,以兩位編碼者的重合率作為編碼信度(教師作業(yè)為67%,學生作業(yè)樣本為81%)。這種分析方法的優(yōu)點是跳出了具體學科內容限制來評價師生制品,量化的分析結果為不同學科、不同研究對象群體之間的橫向比較提供了可能[85][86]。
6.教學錄像分析法(Video study)
這是將課堂觀察法和內容分析法有機結合,以課堂教學錄像及相關支撐資料(教學設計、教師課件、學生作品等)為分析對象的綜合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方法。鄭娟等人的研究正是基于對5位教師8節(jié)課的教學錄像進行的細化分析。在國際上,國際數(shù)學和科學學習趨勢比較研究項目(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在1995年和1999年的研究中即使用了教學錄像分析方法[87];學習者視角研究項目(The Learner’s Perspective Study,LPS)中也使用了教學錄像分析方法[88]。
目前,成熟的教學錄像分析方法有S-T分析法、弗蘭德斯分析法及其改進方法等。S-T分析法即“學生—教師(Student-Teacher,S-T)”課堂交互定量分析方法,它將課堂教學中的所有行為分為學生行為(S)和教師行為(T)兩類,把教學錄像按照時間采樣的方式(10秒或30秒)進行編碼,最后通過計算教師行為占有率(Rt)和師生行為轉化率(Ch)等相關參數(shù)來形成教學錄像分析報告[89]。我國首都師大王陸等人對S-T分析法做了深入研究并開發(fā)了相應分析系統(tǒng)[90][91]。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tǒng)(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xiàn)IAS)是由美國教育學家弗蘭德斯(Ned Flanders)于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的課堂教學行為分析方法系統(tǒng),該分析方法由一套課堂互動行為編碼系統(tǒng)、編碼規(guī)則以及一個數(shù)據(jù)分析矩陣構成。我國學者寧虹、顧小清等人對這種方法做了細化改進[92][93];郭紹青研究團隊在項目評估實踐中修訂了FIAS編碼體系以使其能夠適應對信息化環(huán)境下課堂教學錄像的編碼分析,并開發(fā)了編碼分析軟件[94]。此外,魏雪峰等人提出的基于認知過程的課堂交互行為分析方法也值得借鑒[95]。在電子書包應用效果的評價研究中,可以考慮選擇部分試驗教師對其課堂教學進行定期錄像,然后在后期使用恰當?shù)慕虒W錄像分析法來評價教師教學能力、學生自主學習以及課堂教學模式方面的變革情況。
綜合上面對電子書包應用效果常用評價方法的述評,研究者結合前面關于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內容框架的分析,形成了一個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方法選用參考矩陣供相關研究者參考使用。如表2所示,在表中“測驗法”、“調查法”、“量表法”、“訪談/座談法”四列與相關內容交叉處的字母表示該方法可施用的對象;課堂觀察法所在列打“√”的地方表示可以使用此方法較好地完成該維度內容的評價;在內容分析法與相關內容維度的交叉處給出了可以作為分析對象的人工制品或其它數(shù)據(jù)資料。值得指出的是,此處給出的方法選用矩陣只是根據(jù)筆者所在團隊多年項目評估實踐經驗和電子書包試點應用項目特點總結得出的,僅供相關研究者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參考使用,并不是說在相關地方做了標示的就必須得使用這種方法評價,也并非說沒有做相應標示的地方就不能用此方法。
表2 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方法選用參考
(一)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研究試驗設計現(xiàn)狀
正如前面指出,研究方法論可從哲學范疇、范式范疇和方法范疇三個層面加以考慮。其中哲學范疇和范式范疇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項目試驗研究設計上。在電子書包應用試點項目的效果評價試驗設計上,大部分研究采取基于實證主義范式的準實驗研究設計,即在無需隨機安排被試、采用整群抽樣法選用原始群體、在自然情況下進行實驗處理和評價的方法。各項研究在準實驗設計方法具體運用上還存在差異。
例如,賀平等人在兩項關于“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對小學生閱讀理解水平影響的研究中,均采用了不相等實驗組控制組后測準實驗設計,即在實驗前期沒有進行閱讀水平方面的測試,經過三年半的試驗后,分別隨機選取部分數(shù)字班(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在網(wǎng)絡課堂環(huán)境下開展“一對一”的數(shù)字化學習)為實驗組、部分常規(guī)班(在只有黑板粉筆或簡易多媒體教室的傳統(tǒng)教學環(huán)境下學習)為對照組做相同后測,然后將兩個群體的測試成績進行對比分析,據(jù)此評價實驗效果[96][97]。王濟軍等人在關于“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提升小學生跨文化交流素養(yǎng)的研究中則采用不相等實驗組對照組前測后測準實驗設計,選取一個數(shù)字班為實驗組、一個常規(guī)班為對照組,實驗前對這兩個班都用《中國小學生跨文化交流素養(yǎng)調查問卷》進行基線調查,然后開展為期四周的數(shù)字化英語教學實驗后用相同的工具進行測量,通過對前后測數(shù)據(jù)的對比分析檢驗實驗效果[98]。張文蘭等人對電子書包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應用成效的研究中,采取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時間序列準實驗設計,在三年級分別選取1個試驗班和1個對照班,將兩個班二年級的期末成績、三年級的期中成績和期末成績分別作為前測、中測和后測成績進行對比分析,據(jù)此分析為期一學期的電子書包試驗效果[99]。張義兵等人對電子書包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應用效果的分析中采用了單組前后測準實驗設計,選取四年級1個自然教學班為研究對象,開展為期2個月的電子書包教學試驗,通過分析試驗前后學生的寫作文本來評價項目的實施效果[100]。
此外,還有一些研究在評價電子書包應用效果時,放棄了注重量化分析、因果解釋和診斷性結論的實證主義范式(positivistic paradigm),轉而采用旨在形成質性化解釋和扎根理論的自然主義范式(naturalistic paradigm)來分析項目產生的效果[101]。例如,蔣鳴和等人的研究則是采用人種學的方法,通過對實驗班課堂教學情況的持續(xù)觀察和輔助調查來分析電子書包項目在師生能力發(fā)展、教與學方式變革等方面的影響[102]。
(二)電子書包應用效果研究試驗設計建議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在評價電子書包應用效果時主要有實證主義式(positivistic paradigm)和自然主義(naturalistic paradigm)兩種基本范式?;谇罢叩难芯孔⒅亓炕治龊驮\斷性結論的形成,因而,常常采取準實驗研究設計,且常常注重深入到學科教學質量的層面來分析其應用效果;基于后者的研究更加注重質性總結和改進建議的提出,且常常能夠聚焦于教與學活動過程本身,從師生基本能力發(fā)展和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角度來分析其產生的效果[103][104][105]。整體來看,將電子書包作為區(qū)別不同學習方式的關鍵因素,以不同學習方式為自變量,以學生某方面的變化為因變量的微觀研究多采用實證主義范式;而將整個電子書包系統(tǒng)的應用作為變革教與學方式的干預措施,以學校教育系統(tǒng)整體變革為著眼點的宏觀性研究多以解釋主義的視角來呈現(xiàn)研究結果。研究者認為,電子書包應用研究目前處在起步階段,既需要回答其應用是否(或多大程度上)會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否(或多大程度上)會對學生身心發(fā)展帶來負面影響等判斷性問題,也需要回答如何應用它才能更好地改進教與學方式、才更有利于減少負面效應等策略性問題。只有對這些問題做全面系統(tǒng)的回答,才能讓學生家長綜合考慮對電子書包的評價。
因此,現(xiàn)階段需要將兩種范式有機結合,采用基于實用主義(Pragmatism)的混合研究方法(Mixed Method),既注重通過量化分析從宏觀上(即項目整體層面)或微觀上(即具體干預與影響層面)回答一些判斷性的問題,也需要通過人種學方法、個案研究法或基于設計的研究方法從中觀上回答一些策略性問題。
在試驗項目整體設計上,微軟全球伙伴學習計劃的“教與學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Innov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earch)”的思路值得借鑒。ITL Research項目設計建基于多個國際頂級研究機構關于教育變革相關研究成果之上,包括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xié)會(IEA)的“第二次資訊科技教育研究(Seco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tudy,SITES)”項目、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的“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21世紀技能合作組織(P21)的“21世紀學習框架(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等。項目研究采取了分布式實施方案(Distributed Design)和嵌套型混合式研究方法(Mixed Method),即全球、地方政府和學校多方分工協(xié)作共同參與項目研究,由斯坦福國際研究所(SRI International)專門負責規(guī)劃項目的評價工作,采取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相結合、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項目評價方法[106]。
ITL Research項目的研究設計對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研究的啟示是:可以讓政府教研部門、高校研究者、試驗學校等多個研究主體共同參與到整個項目的研究中來,各自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從不同的視角對各自熟悉的內容展開研究。例如,試驗項目管理者可以對項目整體效果展開基于實證主義的準試驗研究,實驗學校可以從學科教學、學生身心發(fā)展方面展開基于自然主義的個案研究。
此外,在電子書包是否會對學生視力等方面產生負面影響的相關研究中,陜西省電子書包試點研究跳出將“電子書包的使用”作為自變量、將“學生的視力”作為因變量、將“學生視力是否下降”作為研究結論的傳統(tǒng)研究范式,轉而將“電子書包的使用”作為自變量,將“電子書包環(huán)境下如何有效地保護學生的視力”作為研究目的,將“不同學習群體視力疲勞時間及調節(jié)措施”作為最終結論的研究思路值得借鑒[107]。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者認為,現(xiàn)階段在評價電子書包應用效果時應采用將實證主義和自然主義兩種范式結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和多方參與的分布式研究實施方案,讓不同研究主體從不同的視角對各自關注的問題展開綜合研究。據(jù)此,筆者給出了一個基于混合研究方法的電子書包試點應用項目效果評價參考性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也就是說,現(xiàn)階段在試點項目總體設計上最好采取實驗組對照組前測后測準實驗設計,分別選取若干個(m)自然班為試驗組,相應地選取若干個(n)水平相當?shù)淖匀话酁閷φ战M。首先對兩個群體分別進行前測(前測內容包括學生學科成績和基本能力、教師能力、課堂教學現(xiàn)狀等);然后對試驗班進行一定周期的電子書包教學,在此過程中對試驗班課堂教學展開定期結構化觀察,并根據(jù)觀察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或研究計劃展開專項研究并形成相關的過程性研究報告;試驗進行一段時間后再次對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后測(后測內容可根據(jù)實際需要做適當增減,如,增加關于電子書包使用體驗方面的內容);在綜合分析前后測數(shù)據(jù)和過程性專項研究報告的基礎上形成試點項目總報告。其中,項目整體效果評價可由試驗項目組完成,過程性研究或其它專項研究可由試驗學校教師或高校研究者完成。
圖1 電子書包試點應用項目效果評價參考性技術路線
在對我國當前電子書包應用試點項目實施及其研究現(xiàn)狀的綜合分析中發(fā)現(xiàn),目前,我國在電子書包應用研究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值得研究者和實踐者冷靜、深入地思考。
(一)不同利益相關者對“電子書包”的理解存在較大差異
在前面的分析中發(fā)現(xiàn),目前對電子書包的界定主要有網(wǎng)絡空間說、數(shù)字資源說、數(shù)字終端說和環(huán)境體系說四種。電子書包試點項目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設備制造商、教育實踐者、家長和學生等。在實踐中不同的利益相關群體對“電子書包”內涵的理解存在較大差異。對于部分設備制造商來說,往往堅持電子書包就是一種數(shù)字終端的界定,他們鼓吹這種觀點的主要目的是推銷自己的產品,通過硬件設備銷售的“一錘子”買賣達到快速盈利的目的?;A教育實踐者、特別是教育管理人員如果持“數(shù)字終端說”這種簡單的認識,將會在電子書包項目建設中忽視對學習資源、虛擬學具及持續(xù)性學習支持服務的關注,進而嚴重影響電子書包試驗項目后期的順利推進。
目前,我國大部分研究者都堅持電子書包的環(huán)境體系說,在當前我國網(wǎng)絡基礎設施、優(yōu)質數(shù)字資源和軟件應用服務建設依然不足的情況下,以這種觀點為指導開展電子書包應用研究大有裨益。但同時也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外界會將多年來信息化發(fā)展中諸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如,網(wǎng)絡成癮、過度娛化、視力下降、數(shù)字鴻溝等)聚焦于電子書包一者身上,使得電子書包的推行在一開始就面臨重重困難。另有部分研究者在研究中有意無意地將“電子書包(e-Schoolbag)”和“電子書(E-Book)”、“電子課本(E-TextBook)”等概念混同,這可能誤導教育實踐者在作相關決策時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其實,祝智庭團隊通過電子書包系統(tǒng)建模的方式已經對三者之間的關系做了較好的梳理,即電子課本是一類具有富媒性、交互性、關聯(lián)性和開放性等特點的特殊電子書,將電子課本與相關虛擬學具、學習服務等整合之后加載到個人數(shù)字終端便形成電子書包[108]。
此外,我國在電子書包發(fā)展早期就注重相關標準體系建設,這為我國電子書包的良性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未來的研究中應不斷完善和普及電子書包標準體系,理順設備制造商、軟件資源開發(fā)商、網(wǎng)絡支持服務提供商各自的職責和利益空間,使得電子書包利益相關群體將注意力從硬件設備轉移到軟件服務和教育應用上來,這將是電子書包良性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二)電子書包應用因成本分擔問題出現(xiàn)試點不易普及的艱難局面
自2010年起,國內大部分省區(qū)都陸續(xù)開展小范圍的電子書包試點應用項目,試驗效果和社會反響各不相同。但總體來看,幾乎每個城市在試點項目啟動初期都會在當?shù)厣鐣l(fā)爭議,隨著試點的展開爭議之聲會逐漸減弱,但仍然會出現(xiàn)“叫好不叫座”的現(xiàn)象[109]。當涉及到電子書包大范圍推廣或電子書包成本分擔問題時,質疑之聲會立即重起甚至表現(xiàn)得相當尖銳。這一方面暴露出家長對教育系統(tǒng)變革缺乏長遠認識、對電子書包應用效果缺乏全面了解,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電子書包推廣應用中的成本分擔問題急需解決。
電子書包應用作為一項創(chuàng)新技術的推廣,在初期階段遇到質疑在所難免。隨著試點應用的不斷深入,廣大家長對電子書包應用效果的認識會更加全面,他們也會發(fā)現(xiàn)電子書包合理使用并不會產生如最初擔心的那樣嚴重的負面影響。但目前大部分試點項目中的電子書包產品都是政府買單或企業(yè)捐贈的,除此之外并沒有探索出成熟的成本分擔機制。當真正涉及到電子書包大范圍推廣的時候,由于電子產品本身更新?lián)Q代快的特點而讓學校或政府單方面買單并不現(xiàn)實;同時,也因當前電子書包應用并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使家長的態(tài)度半推半就,家長、學校、政府和其它利益相關群體之間如何分擔電子書包應用成本將成為影響電子書包推廣更為關鍵的因素。
目前電子書包的試點雖然阻力重重,但在政府全額買單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緩慢推進,但當大范圍推廣而需要成本分擔的時候將會出現(xiàn)電子書包試點不易普及的艱難局面。因此,在試點應用過程中不但要全面評價電子書包應用效果,更要探索有效的資金投入和成本分擔機制。
(三)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中應當協(xié)調好“應試目標”與“革新旨趣”的關系
當前在電子書包應用試點效果爭議中,存在著“各說各話”的尷尬局面。電子書包支持者往往從未來人才培養(yǎng)需求、教育體統(tǒng)變革目標和信息技術發(fā)展趨勢等較為宏觀和長遠的視角闡述自己的理由,但反對者則總會從考試成績、升學率、負面影響和經濟負擔等較為微觀和短期的角度提出反對意見。在這種情況下,作為電子書包應用的支持者,不能簡單指責反對者“短視”而對其質疑置之不理,更不能以預言式宣講“革新旨趣”的方式來應對這場爭議。因為在教育技術發(fā)展史上,對技術變革教育的預言總是顯得風險過大。人們對電影、電視、計算機、互聯(lián)網(wǎng)等技術革新教育的預言大都以落空而告終。雖然隨著信息化軟硬件環(huán)境和教育領域革新理念的持續(xù)累積發(fā)展,信息技術對教育產生革命性影響的條件已初步具備,但仍然需要一個較為緩慢的發(fā)展過程。
此外,應當看到部分學校和家長反對電子書包推廣應用現(xiàn)象背后的真正原因。他們雖然以影響學生視力、增加經濟負擔等多方面因素為反對理由,但實際折射出的是反對者對教育改革試驗“應試目標”的追求。中國家長質疑的不是電子書包試點工作本身,而是質疑電子書包應用是否能提高學生考試成績;中國的家長擔心的不是孩子使用電子書包后的視力下降問題,而是擔心電子書包對學生成績改善不夠有效;中國的家長抗議的不是自掏腰包為孩子購買電子書包,而是抗議電子書包可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干擾因素。這種各說各話現(xiàn)象的本質是教育改革試點中“應試目標”與“革新旨趣”的矛盾。
可以說,中國的教育改革始終被來自部分基礎教育實踐者、家長和社會的“應試目標”追求所牽絆,任何一項教育革新技術要想在中國學校得以推廣,必須解決好“應試目標”和“革新旨趣”的關系問題。近年來,隨著大數(shù)據(jù)、學習分析等技術的成熟,為解決電子書包推廣應用中遇到的上述難題提供了可能,電子書包也正逐步彰顯出在解決上述難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可能。例如,利用大數(shù)據(jù)挖掘和學習分析技術對學生課程學習質量進行測評診斷、并提供個性化的補救性學習,將電子書包與微課技術結合開展翻轉課堂教學等。這類技術不但完全可能在短期內提高學生的課業(yè)成績,而且能夠讓反對者看到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成效。因此,要徹底解決好這場爭議,首先需要通過關鍵技術攻關來應對反對者的“應試目標”追求,但也并非就要淪為應試教育的附庸,只有滿足學校和家長的應試需求,才能為電子書包的普及或其它教育革新技術的推廣開拓更加廣闊的空間。
(四)電子書包應用研究應在信息化創(chuàng)新概念不斷涌現(xiàn)的當下守正不移
在我國當前教育信息化研究領域,不缺乏對新概念、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引介者和追捧者,但太缺少能夠堅守自己研究領域深耕細作的研究者。正當電子書包處在風口浪尖的時候,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和微課等迅速成為人們研究的熱點議題。這一方面暫時給電子書包推廣應用中遇到的尷尬解了圍,另一方面也令部分基層電子書包應用探索者感到困惑。特別是當大數(shù)據(jù)技術、云計算技術、智慧教室、創(chuàng)客空間、STEM教育、深度學習、“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等信息化創(chuàng)新概念競相涌現(xiàn)的時候,更讓實踐者無所適從。
就我國的現(xiàn)狀來看,未來很長一段時期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任務將是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在我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主流實現(xiàn)路徑將是經過長期的混合式課堂教學之后倒逼學校教育進行系統(tǒng)性變革,進而變革學校教學模式和人類學習方式。要實現(xiàn)后者的前提是建立無所不在的網(wǎng)絡、無所不在的服務和無所不有的資源,但這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國的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將經歷一個較為漫長的混合式教學(即,線上線下混合、課前課后混合和校內校外混合)發(fā)展階段,這個階段的聚焦點依然是學校班級授課制下的課堂教學,而經過改進完善后的電子書包在這個特殊階段將真正扮演重要角色。因此,電子書包應用研究者在信息化創(chuàng)新概念不斷涌現(xiàn)的當下應當守正不移,在大數(shù)據(jù)技術、云計算技術、學習分析技術、智慧教室、“互聯(lián)網(wǎng)+”等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技術改進和功能整合完善電子書包產品,在吸收翻轉課堂、MOOC、微課、創(chuàng)客空間和STEM教育優(yōu)點的基礎上,探索電子書包的成熟應用模式,以便使電子書包在未來,更好地勇挑技術促進教育教學變革的重擔。
此外,教育信息化的健康發(fā)展離不開基礎教育實踐者、高校研究者和信息化產業(yè)界的緊密合作,這是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現(xiàn)有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寶,更是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重要趨勢。我國的電子書包及其應用研究目前正處在初期發(fā)展階段,其本身的系統(tǒng)復雜性需要涉及出版社、電子設備制造商、教育研究者及教育管理部門的多方參與。然而,由于其巨大的市場潛力使多方陷入利益的漩渦,如何在多方的利益博弈中保證電子書包研究與實踐的良性發(fā)展,是亟待思考的問題。教育信息化利益相關者各方在合作實踐中應當堅守自己的主陣地,在相互監(jiān)督、相互促進和相互供給中,共同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健康發(fā)展。
我國的電子書包研發(fā)及其應用研究正處在起步階段,在初期試點階段出現(xiàn)質疑之聲在所難免。作為教育信息化研究者和實踐者,不能因此而使工作止步不前,也不能對質疑之聲視而不見,應當在不斷完善電子書包系統(tǒng)功能、審慎推進試點試驗工作的過程中,全面、科學、客觀地評價電子書包應用成效,讓關注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廣大學生家長對電子書包有更為全面、深入的了解,進而對電子書包推廣應用做出理性選擇。本研究結合筆者對相關研究的綜合分析和自身實踐經驗,對電子書包應用效果評價問題做了簡單述評,以期對當前關注電子書包試驗應用的實踐者提供參考,亦希望能達到拋磚之功效,引起廣大同仁對電子書包這項備受關注而又飽受爭議的教育變革技術,對其在推廣應用中的相關實踐問題展開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Chabert,G.,Marty,J. Ch.,Caron,B.,Carron,T.,Vignollet &Ferraris,C..The Electronic Schoolbag,a CSCW workspace: presentation and evaluation[J].AI & SOCIETY,2006,20(3):403-419.
[2]Selke,H..Knowledge Management in Schools: From Electronic Schoolbag to Social Software[A].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Innovative Approaches for Learning and Knowledge Sharing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C].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Berlin,2006: 398-410.
[3]Martel,C.,Vignollet,L..An Educational Web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metaphor of the electronic schoolbag [J/OL].[2014-10-5].http:// www.syscom.univ-savoie.fr/publi/Martel2002b.pdf.
[4]Chang,C.-Y.,Sheu,J.-P. & Chan,T.-W.. Concept and Design of Ad Hoc and Mobile Classrooms[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03,(19):336-346.
[5]Brodersen,C.,Christensen,B.G.,Gronbaek,K.,Dindler,C. & I-versen,O.S..eBag-the digital school bag[A].Kjeldskov,J.,Skov,M. B. & Stage,J.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Danish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Research Symposium[C].Centertryk: Aalborg,2005:13-16.
[6]張樂樂,黃如民.電子書包的新理念:“云”端閱讀與學習[J].教育探索,2014,(3):43-47.
[7]劉云,馬秀濤.電子書包發(fā)展現(xiàn)狀的研究綜述[J].中小學電教,2013,(Z1):19-20.
[8]高志麗.電子書包將成為學習的主要工具[J].出版參考,2010,(7):11. [9]周偉濤.背起“電子書包”上學去[N].中國教育報,2011,(4).
[10]雒曉霞,沈書生.南京市電子書包的應用現(xiàn)狀及推進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13,(12):67-73.
[11]Doukas,C.I.,Kotsanis,Y.,Economu,V.,Riviou,K..Developing the School of the Future Based on Quality Principles[J].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Educational Reform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0,(73):625-631.
[12][108]祝智庭,郁曉華.電子書包系統(tǒng)及其功能建模[J].電化教育研究,2011,(4):24-27.
[13]吳永和,楊飛,何超.電子課本與電子書包術語規(guī)范(草案)[R].全國電子課本與電子書包標準專題組,2011.
[14]仇勇平.電子書包:建設數(shù)字化課程環(huán)境[J].上海教育,2011,(Z2): 40-41.
[15]胡小勇,朱龍.數(shù)字聚合視野下的電子書包教學應用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5):66-72.
[16]王斌,朱守業(yè),劉苗苗.電子書包發(fā)展中相關問題的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11,(9):88-94.
[17][22]李青,藺方舟.國內電子書包應用現(xiàn)狀述評[J].中國電化教育,2013,(12):61-66.
[18]馬曉玲,楊飛,吳永和.電子書包概念、應用實例及功能分析[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4,(5):103-110.
[19][20]周艷.電子書包國內研究探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13):112-114.
[21]張小玲,何薇.電子書包推廣家長反對聲音大:公開授課或暫緩[N].南方都市報,2013,(SA30).
[23]張小玲,何薇.深圳電子書包推廣遭阻家長聯(lián)名寫信反對[EB/OL].北京: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wǎng)[2015-09-22]. http://www. edu.cn/ focus_1658/20130905/t20130905_1012340.shtml.
[24]劉博智,孫軍,宋偉濤,黃蔚.觀念的教育也要納入教育信息化——中國教育報專訪韓國教育部副部長金載春[N].中國教育報,2015,(1).
[25]張漢玉,錢冬明,任友群.推進電子書包教學應用:教師接受度的實證研究.電化教育研究[J]. 2015,(10):92-97.
[26]張立春,焦建利.學生對電子書包的態(tài)度及理解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4,(2):98-105.
[27]張立春,焦建利.教師對電子書包的理解及態(tài)度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5):46-52.
[28]江豐光,鄭娟.賀平.電子書包滿意度與需求調查[J].開放教育研究,2013,(4):68-73.
[29]王斐,傅鋼善.教師技術感知對電子書包使用意向的影響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12):36-41.
[30][62][78][96]賀平,余勝泉.1:1數(shù)字化學習對小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的影響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5):99-105.
[31][61][77][97]賀平.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對小學四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水平的影響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7):114-120.
[32][60][81]鄭娟,賀平.電子書包環(huán)境下小學英語教學模式和行為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3,(12): 112-127.
[33][98]王濟軍,余勝泉.“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提升小學生跨文化交際素養(yǎng)的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5): 64-68.
[34][59][76]周榕.電子書包課堂教學應用的現(xiàn)象解讀與推進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11):3-9.
[35][57][74][99]張文蘭,李喆,員閣,連云梅.電子書包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模式及成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12):118-121.
[36][58][75]白若微,周榕,張文蘭.電子書包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8):50 -54.
[37][63][80][102]蔣鳴和,肖玉敏,朱益民.信息技術助推學校轉型——英特爾教育變革及技術整合研究項目上海項目研究報告[J].中國電化教育,2014,(5):45-57.
[38]管玨琪,Peter Riezebos,蘇小兵,祝智庭.電子書包對學生學習體驗與學習成績的影響[J].中國電化教育,2015,(9):56-61.
[39][56][100]張義兵,孫俊梅,陳娟,吳聲文.基于電子書包的知識建構學習——四年級小學生的寫作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3,(12): 122-126.
[40]張煒.一對一教學環(huán)境下IPad輔助朗讀教學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5):74-79.
[41]孫洋.電子書包試點學校學生學習方式現(xiàn)狀調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8):53-57.
[42]Penuel,W. R..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s of 1:1 computing initiatives: A research synthesi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06,38(3):329-348.
[43]Sell,G.R.,Cornelius White,J.,Chang,Ch.W.,McLean,A. & Roworth W.R.. A Meta-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1:1 Technology Initiatives in K-12 Education[R]. Missouri:Ozarks Educational Research Initiative,2012.
[44]Fleischer,H..What is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one-to-one computer projects:A systematic narrative research review[J].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2012,(7):107-122.
[45][67]Argueta,R.,Huff,J.,Tingen,J.,Corn,J.O..Laptop Initiatives: Summary of Research Across seven states[R].The William & Ida Friday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Innovation,2011.
[46]Silvernail,D.L. & MLTI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Team.A Middle School One -to -One Laptop Program: The Maine Experience [R]. Maine Educatio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2011. http://usm.maine. edu/sites/default/files/cepare/6MLTIBrief2011_MEExp.pdf.
[47]Spektor -Levy,O.& Granot -Gilat,Y..The Impact of Learning with Laptops in 1:1 Clas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Skills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J].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E-Learning and Learning Objects,2012,(8):83-96.
[48]Lancaster,S. & Topper,A.. Evaluating A Ubiquitous Computing Initiative[A]. Koehler,M. & Mishra,P.. Proceedings of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 -rence 2011[C]. Chesapeake,VA: AACE,2011:1553-1555.
[49]龐維國.論學習方式[J].課程·教材·教法,2010,(5):13-19.
[50]孫智昌.學習方式:理論結構與轉變策略[J].教育學報,2010,(6): 51-60.
[51]孫智昌,鄭葳,卿素蘭,李嘉駿,楊寶山.中小學生學習方式的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1,(8):35-42.
[52]Hunt,Shelby D.. Foundations of Marketing Theory: Toward a Ge -neral Theory of Marketing[M]. Armonk,NY: M.E. Sharpe,Inc,2002.
[53]孫綿濤.西方范式方法論的反思與重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11):110-125.
[54]Neuman,W. L..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M]. London:Ally and Bacon,2000.
[55]張莉.庫恩范式理論的方法論意義[D].西安:西北大學,2004:11.
[64][103]李景山.社會科學研究方法[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1:11-13.
[65][104]余嘉云.現(xiàn)代西方教學研究的主要范式及其發(fā)展趨勢[J].教育科學,1999,(4):15-17.
[66][101][105]許華瓊,胡中鋒.社會科學研究中自然主義范式之反思[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8):1-5.
[68]李克東.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86.
[69]羅清旭,楊鑫輝.加利福尼亞批判性思維傾向問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訂)[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1,(3):47 -51.
[70]Chou.C.,Hsiao,M.-C..Internet addiction,usage,gratification,and pleasure experience: the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case[J]. Computers & Education,2000,35(1):65-80.
[71]陳淑惠.中文網(wǎng)絡成癮量表之編制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J].臺灣中華心理學刊,2003,(3): 279-294.
[72]Bianchi,A.,Phillips,J.G..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 [J].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5,(8):39-51.
[73]Billieux,J.,Van Der Linden,M.,& Lucien,R.. The Role of Impulsivityin Actual and Problematic Use of the Mobile Phone[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08,(22):1195-1210.
[79][美]杰夫·米爾斯.教師行動研究指南[M].王本陸,潘新民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136-150.
[82]王曉晨,江紹祥,黃榮懷.面向智慧教室的中小學課堂互動觀察工具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9):49-53.
[83][85]SRI International for Microsoft Worldwide Public Sector. The Microsoft Innovative Schools Program Year 1 Evaluation Report[R]. 2009. http://down load.microsoft.com/download/E/F/5/EF581DCF -4DE5-45C0-B200-73FEA4B5F412/ISP_Report_2009.pdf.
[84][86]SRI International for Microsoft Worldwide Public Sector. The Microsoft Innovative Schools Program Year 2 Evaluation Report[R]. 2010. http://www. itlresearch. com/images/stories/reports/isp_year_2_ eval_full_report%20final.pdf.
[87]Hiebert,J.,Gallimore,R.,Garnier,H.,Givvin,K.,Hollingsworth,H.,Jacobs,J.,Chui,A.,Wearne,D.,Smith,M.,Kersting,N.,Manaster,A.,Tseng,E.,Etterbeck,W.,Manaster,C.,Gonzales,P.,& Stigler,J.. Teaching mathematics in seven countries: Results from the TIMSS 1999 Video Study[M].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Washington,DC: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03.
[88]Kaur,B.,Anthony.G.,Ohtani,M.,& Clarke,D..Student Voice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s around the World[M]. Rotterdam: Sense Publisher,2013 :13-31.
[89]傅德榮,章慧敏.教育信息處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90]劉菁,王陸.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91]王陸,張敏霞.課堂觀察方法與技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92]寧虹,武金虹.建立數(shù)量結構與意義理解的聯(lián)系——弗蘭德互動分析技術的改進運用[J].教育研究,2003,(5):23-27.
[93]顧小清,王煒.支持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課堂分析技術新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04,(7):18-21.
[94]郭紹青,張絨,馬彥龍.“有效教學”課堂錄像分析方法與工具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1):68-72.
[95]魏雪峰,崔光佐,李莉,段元美.基于學習過程的課堂交互分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1,(12):91-97.
[106]ITL Research.Innov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earch Executive Summary[R].Microsoft Partners in learning,2010.
[107]王斐,傅鋼善,張黎蘋,惠芬,牛娜.陜西省電子書包應用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5):47 -51.
[109]王蔚.國內電子書包“叫好尚未叫座”[EB/OL].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2013[2015-12-22]. http://www.edu.cn/focus_1658/20131129/ t20131129_1045990.shtml.
童慧,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網(wǎng)絡遠程教育、計算機支持的協(xié)作學習;楊彥軍,南昌大學教育系講師,博士,研究方向:信息技術與教育;郭紹青,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
責任編輯:呂東東
Study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Evaluation of E-schoolbag
Tong Hui1,Yang Yanjun2& Guo Shaoqing3
(1.College of Education,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31; 2.College of Education,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31; 3.Colleg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e-schoolbag application is an important field on exploring of technology transforming education in China. However,e-schoolbag pilot application encountered controversy in practice. Therefore,it is an urgent task to do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e-schoolbag application. This research,with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case study method,was conducted to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evaluation of e-schoolbag,including its content framework,research methods and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fter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e-schoolbag pilot applic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effect.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e-schoolbag application effect should include four aspects such as teaching reform,the development of skills for 21st century student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the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nd the school transformation. In most of the evaluations,researchers have employed many research methods,such as questionnaires,test,interviews and focus groups,classroom observations,content analysis,video study and etc.. Both positivistic paradigm and naturalistic paradigm should be used in current research,so that different researchers can study their concerned problem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Finally,the reflection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e-schoolbag is proposed by the author.
【Keywords】E-schoolbag;“One to One”digital learning; Application research; Project evaluation; Hybrid research design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5日
[作者簡介]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教師網(wǎng)絡研修社區(qū)中團隊認知涌現(xiàn)的干預策略研究(14YJC880099)”、江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2014年)規(guī)劃項目“大學生手機媒體依賴的形成機制研究(14JY47)”、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混合學習環(huán)境中協(xié)作知識建構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08(2016)01—00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