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昱
校同臨,男,漢族,1933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鄭州市(1993年2月15日病故),祖籍河南省中牟縣東漳鄉(xiāng)東漳村(今中牟縣雁鳴湖鎮(zhèn)東漳村),家族排行“臨”字輩,因與其父屬相和生月相同,所以取名“同臨”。中專學歷,中共黨員,水利專家,高級工程師。
校同臨五官端正,皮膚白皙,手指修長,丹鳳眼,不吸煙,喝酒也只喝一小酒盅。校同臨喜愛音樂,識樂譜,會拉小提琴、喜愛攝影、字干凈漂亮、有寫日記的習慣,直到患病住院,不能握筆后依然口述讓子女代勞。
校同臨出身于書香世家。他的祖父校秉璋,字鄂辰,秀才,是遠近聞名的私塾先生。民國六年至十年(1917年-1921年),曾任大總統(tǒng)徐世昌、總理朱鐵林等子女的教書先生。校同臨的父親校云程(1897年-1953年),字伯舉,秀才,寫得一手好字。曾先后任許昌、開封、鄭州等地法院書記官或書記官長。1943年患病,臥床10年,去世。他的母親萬景云(1910年-2002年),河南省中牟縣大孟鄉(xiāng)沙崗王村人,出身大戶人家,性情耿直。
1939年7月,六歲的校同臨開始在鄭州上小學,1946年夏畢業(yè)于東漳鄉(xiāng)小學。他的母親要照顧生病的父親,哥哥姐姐們又在外求學,家中雖然有幾十畝黃河岸邊沙灘地,卻無勞力耕種,只好將土地出租,用微薄的租金來維持生計和擔負學費。艱難時期,他的母親經(jīng)常起早貪黑步行到幾十公里外的開封,買彩線、布料,縫、繡手工制品再到開封集市上去賣,掙錢養(yǎng)家糊口。小學畢業(yè)后考入開封初中。后內戰(zhàn)爆發(fā),隨學校南遷,幾經(jīng)周折,重返開封。1950年8月,畢業(yè)于開封一中,考入鄭州高級工業(yè)職業(yè)學校水利科。1952年9月,隨學校一起調入黃河水利學校農(nóng)田水利專業(yè)。1953年7月畢業(yè),8月分配到河南省農(nóng)林廳水利局工作。
1956年9月,校同臨與一起分配到河南省農(nóng)林廳水利局的同班同學蘆菊梅女士結為夫妻。
蘆菊梅,漢族,1932年10月出生于鄭州城南十里鋪村。中專學歷,水利專家,工程師。她的父親曾經(jīng)在鄭州工作,1943年擔任西安國民黨軍政部第二交通分處膠東大隊少尉。蘆菊梅自1941年2月起,跟隨父親先后在十鋪村、鄭州、西安等地上學。1947年7月,畢業(yè)于西安市私立進化小學。1947年9月至1950年7月,在西安尊德女子中學上學。后因家庭緣故回到鄭州,1950年9月,考入鄭州高級工業(yè)職業(yè)學校水利科,1952年9月,隨學校調入黃河水利學校農(nóng)田水利專業(yè),1953年7月畢業(yè)后分配到河南省農(nóng)林廳水利局工作。
1957年12月,校同臨夫婦為響應黨和國家“加強社會主義建設、建立一支堅強的基層干部隊伍”的號召,到安陽專署水利局工作。1958年3月,又雙雙調到安陽縣水利局工作。1979年10月,校同臨任安陽縣水利局副局長,兼任安陽縣科研協(xié)會副主任、水利協(xié)會主任。
安陽縣西部山丘地區(qū)嚴重缺水,人畜吃水極為困難,千百年來只能“靠天吃飯”。 1942至1943年,連續(xù)干旱,2000多戶人家外出逃荒要飯的達1200多戶,斷壁殘垣,十室九空,一片悲涼。1954年6月,安陽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提出“引漳河水,灌安陽田”的議案因當時處于大躍進時期,故定名為“躍進渠”。躍進渠工程于1958年3月破土動工,1960年,受“三年困難時期”影響被迫停工,后又因“文化大革命”嚴重干擾再次停建。1968年11月,實現(xiàn)第三次誓師復工。校同臨夫婦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投入躍進渠建設的。校同臨是躍進渠工程的總技術負責人,并承擔東方紅渡槽的設計與施工工作。他學習查閱各種資料,結合情況、對比方案、邊干邊學,白天到工地勘察、測量,夜晚在煤油燈下設計、制圖。沒有現(xiàn)代化機械,他們設計出完全以人工為動力的起重機械——搖頭吊,躍進渠稱“靈機扒桿”。為了解決關系到渡槽運用壽命長短的防滲漏水、伸縮縫止水問題,校同臨發(fā)明了“桐油水泥漿橡皮止水”工藝。經(jīng)試驗,效果良好。東方紅渡槽于1971年10月勝利竣工,從其高度、跨度到內部結構在當時河南省水利工程中是前所未有的,在全國也屬先進技術。經(jīng)過40多年通水考驗,至今依然運行完好,滴水不漏。
當新聞工作者到來采訪時,他卻避開,不愿意拋頭露面。當時正值“文革”,校同臨家庭成份地主,又因內戰(zhàn)時期隨學校南遷,落得“南逃學生”罪名,被扣上“臭老九”“臭知識分子”的帽子,飽受歧視,精神上備受壓抑。他夜以繼日地工作,有時還被拉去開批斗會。經(jīng)多方調查核實,屬子虛烏有。直到1980年11月才得到平反通知。
校同臨的妻子蘆菊梅是躍進渠建設技術人員中唯一的女性,肩負躍進渠東干渠的規(guī)劃設計任務,并負責東干渠鐵路渡槽的設計與施工工作。她根據(jù)實際情況,大膽對原設計渠線進行改道,根據(jù)地形、地質等情況對原設計方案加以改進,不僅使工程省時、省力,而且節(jié)約了大量資金。蘆菊梅同樣也由于“地富”子女受到批判,被硬性逼供,否則不讓去躍進渠工作,1980年11月平反。
1984年2月,校同臨從安陽縣水利局調到安陽市水利局工作,1987年12月晉升為高級工程師。
1989年10月,河南省重點工程彰武、南海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開工建設。校同臨再次掛帥出征,任彰武、南海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總工程師兼彰武、南海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
1992年11月29日,校同臨突然腹瀉,身體急劇消瘦。因要出差和其他事情耽擱,直到12月18日經(jīng)安陽市地區(qū)醫(yī)院檢查時已是肝癌晚期。安陽市水利局副局長、彰武南海水庫建管局局長郭國欽親自陪同他和親屬一起到北京總后302醫(yī)院,請全國最權威的肝病專家會診,但為時已晚。返回安陽市腫瘤醫(yī)院住院,醫(yī)治無效,于1993年2月15日凌晨6點10分去世,享年60歲(清晨小雨)。就醫(yī)期間,親友始終隱瞞病情,直到最后,他可能有所察覺,互相都沒有說破。
聽到校同臨病故的消息,親友、同學、同事,但凡知道他的人,無不感到難以置信,為他扼腕嘆息。他去世后,安陽市水利局成立了治喪委員會,發(fā)布訃告?;鸹螅MR的骨灰暫時安放在安陽市烈士陵園。
校同臨的一生都詮釋著“要還知識于黨和人民”的理念。1963年,安陽市發(fā)大水,校同臨過家門而不入,是安陽縣水利局派人把一家老小接到局里。等水退了,回到家,房子的后墻被水沖倒了,校同臨的母親和孩子們就在露天的房子里住了近一個月時間。他期待南水北調工程早日實施,再次盡忠報國,卻沒有等到那一天。臨終前仍念念不忘工作,彌留之際還讓子女準備筆、紙記錄工作安排,可當孩子們準備好,他又昏迷過去。怕80多歲的老母親難過,只能掛念于心、無法言語。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含辛茹苦一生的萬氏,晚年又承受喪子之痛。她一生勤勞,默默地支撐著兩個家庭的重任,哪里需要她就去哪里,從不抱怨,為家庭立下了汗馬功勞。
校同臨夫婦都從事水利工作,1982年安陽市發(fā)大水,校同臨的妻子蘆菊梅已經(jīng)是50歲,仍下到齊腰深的水里檢查水情。他們很少顧家,大女兒一歲多時,患上小兒麻痹癥,導致一條腿終身殘疾,令校同臨夫婦遺憾終生。1977年恢復高考后,參加高考,雖成績超過了錄取分數(shù)線,卻因殘沒被錄取。二女兒小時候,隨他們夫婦住在安陽縣水利局后院宿舍,晚上女兒睡覺后,他們再到前院辦公室加班。宿舍后面臨著廁所,有人上廁所時,都會到宿舍門口聽一聽有沒有哭聲??捎幸淮?,女兒還是從床上掉下來,頭部摔了一個大包,半年多才好。老三是男孩,因家里實在無人照料,從小寄養(yǎng)在別人家,三歲多才回來。
2000年春末夏初,蘆菊梅患急性白血病,在安陽市地區(qū)醫(yī)院住院治療。醫(yī)治無效,于2000年7月10日去世。
2005年清明節(jié),校同臨的子女將他們夫婦二人的骨灰遷至安陽市韓陵山公墓,入土為安。每逢過年過節(jié)子女們前去祭奠以寄托哀思。
在校同臨夫婦的教育和影響下,他們的子女們在各行各業(yè)積極進取、踏實工作。
編者: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拓寬史志內容,用根親文化凝聚中華民族的向心力,用孝文化記述追慕先賢功德,反映一個時代孝文化的歷史足跡,傳承祖輩先賢的良好家風,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時代報告雜志社、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聯(lián)合編撰《百姓史志》大型系列叢書。
《百姓史志》主要記載兩方面人物:為有成就的已故老人樹碑立傳,便于子孫后代了解、追念先輩;為60歲以上有成就的老人立傳,以彰顯其一生功德、業(yè)績。
本期,本刊繼續(xù)精選《百姓史志》人物小傳刊發(fā),以激勵、鞭策、啟迪后人。同時,本刊向全社會發(fā)出號召,歡迎社會各界提供可入選《百姓史志》的人物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