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天氣好的時(shí)候,小城里西邊望去,就能看見南北一條黛青,鄉(xiāng)里就倚在黛青的最高處。連綿的一排山,衍了許多故事,是數(shù)不盡的短短長(zhǎng)長(zhǎng)。
記事起,我只曉得山,不知道江南。山把空地隔成兩半,山東和山西,兩邊各是一個(gè)集鎮(zhèn),集鎮(zhèn)里的人們也以此互稱,鄉(xiāng)里就被叫做“山東”。兒時(shí)不曾開蒙,以為“山西”就是醋香煤多的三晉大地,哪里就挨得這么近?
都是山民,山兩邊卻不一樣的性格,不一樣的話語,不一樣的生活。我們這些“山東人”不知道哪里來的底氣,說鄰縣丹陽人小氣,說“山西人”兇悍。雖如此,還是成得了婚姻,做得了親戚。我的一位姑婆就從“山東”嫁到了“山西”,我的一位舅母就從“山西”歸到了“山東”。
因?yàn)檫@座山,“山西”從前日子苦,也因?yàn)檫@座山,“山西”如今一派風(fēng)光。山是界山,民是邊民,雖然為了這座山,鬧了許多不愉快,但親戚還得走,老酒還得喝。
姑婆在時(shí),每年正月都要去拜年。姑婆生得小巧,一口流利的“山西話”,長(zhǎng)年挎著籃子在山腳下賣香燭。
娘家侄兒們來了,哪里敢怠慢。不止六碗八大盤,堆滿了菜,備足了酒。菜里多咸貨?!吧轿魅恕钡南特洺雒?,正月的席上,咸貨就是整整一頭豬。涼萊里有,炒菜里有,耳朵、口條、拱嘴、尾巴、肚貨……樣樣都齊了,都是入冬后自家腌的。這些咸貨里,喝酒的人喜歡的是一碗特別的白肉。這是用了豬肋骨上去了仔排的肉,腌好后起缸晾曬,與一般咸肉制法無異,只是肥肉足有九成半。清水煮熟切成大片裝碗入席,瘦肉暗紅在一片似雪的油脂上只是點(diǎn)綴。喝酒的人都說味道好,我當(dāng)時(shí)無論如何都入不了口。如今想嘗嘗,卻已不見上席。
除了豬,雞、鵝、魚也是咸貨里的主打。這些咸貨,常常只要前一日用水煮了,第二日切塊裝碗盤即可。我是喜歡咸貨的,所以認(rèn)為味道好。鄉(xiāng)里也腌咸貨,相比總?cè)绷耸裁础H缃駜傻?,冬日家家戶戶的晾曬越來越少,店鋪里批量的生產(chǎn),又讓人不放心。好比店里賣的普通咸鵝,都是北方來已收拾過,去了腳,叫做“白條”的成批進(jìn)了鹽水池子,咸香仍有,但味,過了;肉,齁了。
“山西人”喝酒時(shí),用“牛眼杯”,牛眼形容人的眼睛時(shí)是大得出奇,用在喝酒的器具上是小得驚人,一只牛眼杯,大約勞力的拇指大小,多數(shù)是盛不到一錢酒。有斗笠狀、盞狀、碗狀、盅狀,好看的杯子,描金嵌花,做足了工夫。酒杯兒小,喝的是規(guī)矩。八仙桌子坐下,對(duì)門、斜角、拐彎……按著順序各敬三杯,中間還有許多花色,只記得最后叫做“飯來杯”,桌上人齊飲三杯后吃飯。如此喝完,至少得七十多杯下肚。
父親和姨夫們逢牛眼杯總是喝多,其實(shí)牛眼杯里酒,拇指輕輕按下,酒就灑了,不過,這樣的酒品,父親和姨夫們都不喜歡,是寧往高里喝,不撒一滴酒。
牛眼杯,咸貨宴。兒時(shí)去“山西”時(shí)的特色。吃慣了本地,外處就新鮮,喝酒的人惦念。吃完正月,還有二月二南鎮(zhèn)街(“山西”的舊稱)的大集可以盡興。
山西姑婆已作古,母親的老表仍然客氣,但已沒有由頭再常常去喝酒。更為遺憾的是,不用牛眼杯,少用咸貨的“山西”酒席已然沒有了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