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人:《美術(shù)文獻》編輯部、張巍
INTERvIEWER AND INTERvIEWEE: FINE ARTS LITERATURE MAGAZINE EDITORIAL DEPARTMENT, ZHANG WEI
張巍訪談
AN INTERvIEW WITH ZHANG WEI
訪談人:《美術(shù)文獻》編輯部、張巍
INTERvIEWER AND INTERvIEWEE: FINE ARTS LITERATURE MAGAZINE EDITORIAL DEPARTMENT, ZHANG WEI
張巍《長條的風景》 水粉、丙烯 400cm×28cm 2015-2016年
《美術(shù)文獻》編輯部(以下簡稱“美”):最近的生活狀況如何?在什么環(huán)境下進行工作?
張?。ㄒ韵潞喎Q“張”):生活比上半年穩(wěn)定一點,再不用擔心有人會在我的天花板上打洞和屋子漏雨了。我現(xiàn)在在家中一間空余的臥室工作,大約9平米,比之前在村里租的房子會小很多,但很安全。
美:在最近兩年間你創(chuàng)作思路是否發(fā)生轉(zhuǎn)向?如有,它們的前后關系如何?
張:之前的很多東西都談不上是創(chuàng)作,只是憑著興趣和感覺在做。最近一兩年才有了些思路。
美:談一談對你比較重要的三件人生經(jīng)歷吧。
張:小時候去北京學畫畫認識了田老師;親眼看著家里的老人去逝;在藏龍島待了七年。
美:身處華中地區(qū),你怎么看待北上廣發(fā)生的各種藝術(shù)事件?有考慮出走的計劃嗎?
張:可能我關注得少,能稱為事件的印象中只有兩件,都在北京。一件是艾未未的事情。另一件就很早了,89年肖魯和唐宋的事情。
現(xiàn)在微信和高鐵真的很方便,看朋友圈就能知道大家在做什么,大家也樂于宣布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高鐵到北京只要4、5個小時,小時候去學畫畫每次要坐19個小時。其實先要有根才談得上出走,要不在哪里就是出走到哪里。
張巍《長條的風景》局部 水粉、丙烯 400cm×28cm 2015-2016年
美:最近在看的書籍?
張:《忠于生活》《論繪畫的繪畫》。
美:今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數(shù)量大約有多少?不滿意而被銷毀的有多少?
張:畫大約有十幾幅,都不大,其中有幾幅是木版套色。做作品是一個過程,很難說滿意或是不滿意。我盡量都留著,隔很長時間會清理。
美:明年的創(chuàng)作計劃?有考慮過制作裝置類型的作品么?
張:繼續(xù)做之前沒做完的事情,我不以年為單位來計劃,因為目前這樣的工作既沒有上班也沒有假期,要看自己的想法和狀態(tài)。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會多做一些。我對現(xiàn)成品或現(xiàn)成圖像感興趣,但不是裝置,因為這個詞讓我一頭霧水。
美:一個相當大的問題:你覺得繪畫的潛力在何處?
張:這問題有個預設,是把繪畫看做固定的實體然后去討論??衫L畫只是一個詞,藝術(shù)家和所有畫畫的人來填充它的內(nèi)涵。有人在做這件事,就形成了這件事。不過這個潛力要是指的繪畫這件事在藝術(shù)市場上的潛力或者在藝術(shù)史上如何可能的話,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