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華
摘 要: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于它的學習遠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學習就像建筑大樓,基層特別重要,所以打好小學語文基礎至關重要,大多數(shù)人應該知道語言文字的組合和文章的準確理解是中華文化的體現(xiàn),因此小學老師在教好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上,更應該注意讓學生能夠用學習到的文字閱讀理解更多文學,但是都需要特別努力,因此小學老師在教小學生學習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本文探討如何高效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趣味性
一、新課改制度下的語文閱讀教學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深入改革,改革后的缺點也隨之出現(xiàn),這些不足之處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教育業(yè)的發(fā)展。目前在新課標的光環(huán)下,家長認為學校教育不夠深入,許多家長在校外給學生找家教,導致學生厭學甚至棄學。老師認為學生不夠努力,潛力無法激發(fā)出來,對學生失望,最后一種現(xiàn)象結(jié)合了以上兩種,那就是:老師錯誤理解新課改中的解放學生,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小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發(fā)揮,因此在小學課堂上老師會錯誤地讓小學生完全釋放,其實小學生有著愛玩的天性,思維在某些時候是完全釋放的,他們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想法,因此如果沒有老師的監(jiān)督和指導也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小學生會行走在“自由”的道路上,因此,小學語文老師應該了解小學生的特性,然后在抓住小學生想法的基礎上教小學生學好語文,學好閱讀,讓他們在知識的天地里健康成長。
二、小學生的特性
(一)愛玩。一個人的個性很大程度上是先天決定的,但是也有后天因素,個性分為外顯行為和隱形行為,主要行為取決于一個人綜合心理的影響。六到十一歲的小學生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愛玩”,因此在這個時期小學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勤奮感,但是所謂的勤奮感不能盲目培養(yǎng),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將小學生愛玩的這一天性用在如何教學生閱讀上,讓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例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巧妙地用游戲方式將小學生帶進自己的教學計劃里。小學語文老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與本課題有關的游戲,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文章的閱讀中老師可以在課前組織推銷火柴的游戲,讓小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將自己的火柴推銷給別人并獲得回報,推銷最多又獲得回報最多的人可以獲得老師事先準備好的神秘禮物。然后老師用幽默又貼近小學生生活經(jīng)歷的語言巧妙地將學生帶進課堂,深入閱讀理解這篇文章,達到學生老師課堂完美結(jié)合的教學效果。
(二)樂于探索。小學生雖然在小學階段不具備成熟的思維,但是他們有一雙急于探索的眼睛,他們對一切都存在好奇心,因此老師在講授中國文化精深博學的過程中應該用神秘的語言激發(fā)小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進一步加深小學生對閱讀的理解。例如在《田忌賽馬》這篇文章里,老師開頭就應該用風趣的語言問小學生:見過馬嗎?騎過馬嗎?用過馬比賽嗎?比賽策略是什么?問完以后組織小學生分組討論賽馬策略。如果時間和場地允許的話,則可以讓學生分組用賽跑的形式代替賽馬,看看他們是用什么方式比賽的。在比賽完結(jié)后讓學生看書,看看書里是用什么方法贏得那一場歷史性的比賽的。如果課堂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則在小學生語文閱讀方面會取得顯而易見的效果。雖然有百分之九十的小學生有這種特性,當然還有百分之十的小學生也許就不遵循這一特點,因此老師還應該在平時辛苦一點多多觀察小學生的一舉一動,然后找出有效的教學方法(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讓小學語文閱讀不再是影響學生成績的關鍵問題,也間接讓家長慢慢釋放學生,讓學生從家長式教育中解脫出來,真正進入新課改階段。
三、讓小學生在語文閱讀里獲得快樂從而提高小學語文效率
每個孩子在起初的時候都是快樂的天使,不管老師還是家長都不能剝奪小學生追求快樂的權(quán)利,當然大多數(shù)家長和老師還是希望他們能夠快樂健康長大,因此我們要重視快樂。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小學生學習閱讀的時候只要抓住興趣教育這一重要特點,相信會讓小學語文閱讀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呢?其實小學生的快樂很簡單,只要和同學和睦相處,課堂完成任務,得到老師家長的肯定就足夠讓他們快樂幾天。鼓勵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特殊功效,小學生喜歡被老師和家長鼓勵,老師和家長的鼓勵會成為他們所學習的動力,這對于小學生而言也是快樂的源泉,因此在平常教學中,老師應該提醒家長多注重小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與心理變化,讓小學生在家長老師的關注下快快樂樂地學習、快快樂樂地進步、快快樂樂地成長,因此趣學教育是提高小學語文閱讀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許玉梅.小學語文“體悟式閱讀”教學的探索[J].課外語文,2013(22).
[2]蔡紅.關注小學語文童話閱讀教學實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09).
[3]蔣志芳.小學語文開放性閱讀教學淺談[J].課程教育研究,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