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飛宏
祥林嫂與劉蘭芝是作家塑造的中國封建時代婦女的兩個典型形象,她們善良、勤勞、能干,但她們都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她們雖然也進行抗爭,但最終卻都成為封建時代的犧牲品。對這兩個同為封建時代處于不同時期的婦女的特質(zhì)進行探究,有助于對婦女解放的再認識。
下面,僅對她們所做的抗爭從三個方面進行比較,探討她們的悲劇命運。
第一,從她們抗爭的指導思想來比較。劉蘭芝在意識到婆婆不滿于她時,她的申訴的內(nèi)容是“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空箜篌,十六誦詩書”,這些申辯,說明她的勤勞,她的能干,是為了更好地侍奉婆母、夫君,她誦詩書也只能局限于如何成為一名更符合封建禮教要求的婦女,用魯迅先生的話就是“要做穩(wěn)了奴隸”。所以她說“奉侍循公姥,進止敢自?!保恍莼啬锛液?,也只能是“進退無顏儀”了。她后來的“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也就順理成章了。當然,她最后的許婚可能出于多種原因,但探究她思想深處,她想抗爭,卻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只有她的禮教思想,她想一切行為都要符合禮教要求,這就是她抗爭的指導思想。
那么,壹千多年后的祥林嫂又如何呢?她喪夫,她被強迫再嫁,她不愿再嫁,是因為這樣不合禮教,所以她進行激烈的抗爭,以致“留下一個大傷疤”。她為自己的所謂貞潔,盡了最大的反抗。她背負著沉重的精神壓力,疑神疑鬼,恐懼無比,她要捐門檻,她要洗脫自己的滔天大罪,不至于死后被分為兩半。祥林嫂的這一系列抗爭,也不外乎“要做穩(wěn)了奴隸”,一切都能符合封建社會婦女“從一而終”的貞節(jié)觀。
所以,祥林嫂與劉蘭芝這兩位婦女,她們深受禮教毒害,她們的抗爭無非就是說自己更符合禮教,或讓自己更合禮教。
第二,基于這種指導思想,她們的抗爭方式也不會更大膽、更超人了。
在教學《孔雀東南飛》時,幾乎每屆學生都提出劉蘭芝為何不私奔呢?在兩千年前劉蘭芝是不會這樣做的,甚至這種想法都是不可能的??梢匀タ此目範幏绞剑禾m芝與府吏離別時整理嫁妝一段,她說“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遺施”,嫁妝這么豐富、富麗,她沒有“我們也是門當戶對的”想法嗎?一番嚴妝,也應該勝過婆母的“東家有仙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的理論,所以最后的抗爭方式只能是“我命絕今日,魂去尸長留”。
再看祥林嫂,逼她再嫁,她的反抗就是撞向桌角,維護自己尊嚴的是禮教觀念,是使自己更符合禮教。
因此,兩位婦女雖有反抗,卻力量單薄。更沒有很好的辦法與深刻舉動,其根源在于她們掙不脫禮教的規(guī)范與束縛。
第三,鑒于上述二因,她們抗爭的結(jié)局只能是走向黃泉。這是她們最有力、卻最無奈的抗爭。雖然《孔雀東南飛》給了一個合葬化鳥的結(jié)局,但那畢竟是后人的一種美好愿望。祥林嫂也可以讓魯迅先生“給平添一個花環(huán)”,但那又能怎樣呢。人們在感嘆兩部作品在揭示婦女悲劇的深刻性的同時,應認識到婦女的解放、婦女的幸福,最根本的途徑是解決她們的思想問題,不要讓這樣的禮教思想再去戕害善良、勤勞、能干的中國婦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