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泰州市高港實驗小學(225300)欒秋榮
?
抓好三個維度,提升策略教學的有效性
江蘇泰州市高港實驗小學(225300)欒秋榮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策略教學是蘇教版教材獨有的編排,教材的目的并非單純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是要通過對學生的引導,幫助學生積累經驗,從而提升數學思維,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教學實踐入手,針對策略教學的三個維度——必要性、優(yōu)越性、廣泛性展開探究。
[關鍵詞]策略教學小學數學教學思考解決問題
蘇教版教材編排了獨特的策略教學內容,其目的并不只是單純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是要帶領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幫助學生積累數學經驗、建立策略意識,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已有經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課堂策略教學中幫助學生建構策略意識,提升數學能力呢?可以從策略的必要性、優(yōu)越性、廣泛性這三個維度展開教學。
蘇教版教材始終貫穿一條主線,就是讓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展開分析探究。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對新知的學習是建立在已有經驗基礎上的,因而,教師要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學情境,運用比較和對比,喚醒學生的經驗,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策略的必要性,從而建構解決問題的數學策略。
例如,教學“倒推的策略”時,為了讓學生領會“倒推”這一問題策略的必要性,我根據學生最關心的年齡問題,創(chuàng)設了問題情境。先提問一個學生:“你今年幾歲?”然后追問:“我的年齡除以2再減4正好和你的年齡相等。猜猜我的年齡是多少?”學生聽了都躍躍欲試:要算出老師的年齡,就要先從學生的年齡開始倒過來想;條件中是老師的年齡減去4,這時候就要加上4,條件中老師的年齡要除以2,這時候就要乘2;這樣就應該是學生的年齡加上4再乘2……
教師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設置特定的數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調動起已有認知,通過分析,體驗到“倒著推想”是問題的關鍵,由此認識到“倒推策略”在解決問題時的必要性。
策略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不但要讓學生體驗到策略運用的必要性,還要讓學生感悟到策略運用的優(yōu)越性,深刻認識策略運用的重要價值。教師可以通過比較等形式讓學生由淺入深體會策略運用的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運用問題策略的能力。
例如,教學“問題解決的策略——列表整理”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列表整理的優(yōu)越性,我從教材的情境圖展開,讓學生梳理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學生得到信息“小剛買了2盒彩筆;小華買了5本筆記本;小明買了3本筆記本,一共花了18元;小軍花了42元買筆記本”。此時我讓學生思考:“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提出問題“小華用去多少元?”針對這個問題,我繼續(xù)引導:“這么多已知條件,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沒用的呢?要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哪些條件?如何解答?”有學生認為“小剛買了2盒彩筆這個條件是沒有用的,可以忽略。要求小華用了多少錢,就要求出筆記本的單價”;有學生提出,采用列表的方法(如右圖),可以清晰地看到問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我讓學生進行比對:“哪一個方法更簡單直接?”顯然,列表格的方法更有條理性,更簡潔。
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列表這一問題策略有了深刻認知,體會到運用這一策略的必要性,從而樹立了優(yōu)選問題策略的意識。
策略教學的本質,是要學生建構策略意識。因而,教師要加強反思的引導,幫助學生挖掘策略的實效性,使策略運用成為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
例如,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時,當學生明確了要應用替換策略解決問題之后,我展開了反思引導:“你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這個條件?”學生重新審視整個解題過程,認為不管是把大杯換成小杯,還是把小杯換成大杯,目的是要把不同量轉化成同一種量來思考,從而深入理解了替換策略的本質。此時我給出拓展題“雞兔同籠,頭有20只,腳有48只,雞和兔各有多少只?”學生很快得出“假設籠子里都是雞,那么雞腳的個數應該是雞頭的2倍,多出來的腳就是兔比雞多出來的。由此,可以推論,將多出來的腳的數量除以一只兔比一只雞多的腳的數量,就可以得到兔子的數量,列式為20×2=40(只),48-40=8(只),4-2=2(只)。兔子的數量為8÷2=4(只),雞的數量為20-4=16(只)”。
顯然,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進行了反思,深入理解了解決問題的本質——要將已知的條件和未知的條件進行替換,提升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緊扣策略教學的三個維度,讓學生體會策略的必要性、優(yōu)越性、延展性,幫助學生建構策略意識,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編童夏)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6)0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