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山慶
(昆明學院滇合中心,云南昆明650214)
關于增強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實效性的幾點思考
代山慶
(昆明學院滇合中心,云南昆明650214)
黨的十七大以來,雖然高校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實效性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和提高。要提高實效性,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首先做到真信、真學、真懂、真用馬克思主義,需要改革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需要從解決學生實際問題入手,需要積極拓展社會實踐渠道。
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效性
青年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高低、好壞,直接影響到中國的前途和命運。高校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領域,肩負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在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其目的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武裝大學生、教育大學生,提高其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堅定其共產主義信仰,增強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是要讓大學生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原則、方法,解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以及參加工作之后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黨的十七大以來,高校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存在不足,主要是實效性還不太理想。所謂實效性,就是高校通過各種渠道、采取各種措施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使大學生真信、真學、真懂、真用馬克思主義,尤其是真信、真學、真懂、真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同時,又使大學生由接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客體變成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體,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文章擬就如何增強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實效性問題,進行分析探討,談幾點看法,以供參考。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早在1957年3月12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就強調了這個問題。他指出:“我們的教授、教員,都在教人民,教學生。因為他們是教育者,是當先生的,他們就有一個先受教育的任務?!薄耙龊孟壬?,首先要做好學生?!盵1](p.270-271)這里,毛澤東強調了教師自身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在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體由五支隊伍組成:學校領導和宣傳干部隊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學生輔導員隊伍、教職工宣傳隊伍和學生宣傳隊伍。其中,學校領導和宣傳干部隊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和學生輔導員隊伍是五支隊伍中的主力軍。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擔當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之責、宣傳之責、研究之責,是主力中的主力。他們的政治素養(yǎng)、理論水平、敬業(yè)精神和教學水平直接影響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實效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教好學生,必須首先應做到真信、真學、真懂、真用馬克思主義。所謂真信,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所謂真學,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刻苦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以及其他專業(yè)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成為一名知識淵博者,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家和教育行家。所謂真懂,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學習的基礎之上,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抓住其本質,做到融會貫通。所謂真用,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解決現(xiàn)實問題,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
理論對學生的說服力是通過教師來實現(xiàn)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堅定的理想信念,淵博的知識,過硬的業(yè)務,高度的工作責任感,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可以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起到隱性教育的作用。只有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首先做到真信、真學、真懂、真用馬克思主義,然后才能引領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真正被學生所理解、接受和掌握。
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來進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渠道,是一種顯性教育方式,強調理論灌輸。
理論灌輸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因為馬克思主義作為意識形態(tài)是不會在人的頭腦中自發(fā)產生的。1902年,列寧在《怎么辦》一文中闡述了灌輸理論,強調了理論灌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來?!盵2](p.29)應該說,理論灌輸這種顯性教育方式在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發(fā)揮了十分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這種教育方式也存在一定缺陷,影響了實際效果。主要表現(xiàn)是:許多教師不擅長理論聯(lián)系現(xiàn)實,從理論到理論,把課堂變成空洞說教,缺乏說服力;許多教師語言無味,不能用鮮活的語言把深奧的理論講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缺乏感染力;許多教師以講授為主,教學形式單一,沒有師生互動,沒有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沉悶,缺乏吸引力等等。因此,為了增強實效性,必須改革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改變傳統(tǒng)的以講授為主的單向教學方法,提倡啟發(fā)式、參與式、研究式、辯論式等以案例為主的教學方法,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這里所講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上,既要講理論知識,又要講社會現(xiàn)實,運用理論分析社會現(xiàn)實,使理論具體化,反過來,又用現(xiàn)實問題印證理論,使理論與現(xiàn)實相得益彰。理論聯(lián)系實際既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重要途經。所謂案例,就是“實際”,從范圍上來講,既包括國際的形勢,又包括國內的形勢;從性質上來講,既包括好的社會現(xiàn)象,又包括丑惡的社會現(xiàn)象;從主體上來講,既包括教師的實際,又包括學生的實際;從內容上來講,既包括大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又包括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把理論內容和社會現(xiàn)實有機結合起來,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理論更具針對性和鮮活性;用科學理論分析和回答社會現(xiàn)實問題,可使課堂教學有血有肉,更具說服力和吸引力。
另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講課時,并不是所有教學方法同時都用,也沒有必要,關鍵是要選擇恰當的、合適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真正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研究學生,真正了解和理解學生,做到因時、因地、因人選擇教學方法,確實做到因材施教。光靠改革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還不夠,還需要教師平時注意練習口才,注重授課語言的通俗性,積極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努力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yè)語言轉化為通俗的易懂的鮮活的易于被學生理解和接受的群眾語言。實踐證明:只有這樣,才能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講得生動易懂,才能使學生坐得住、聽得進、學得好,并引起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共鳴。
馬克思主義是行動指南,而不是教條。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如果脫離實際,就會產生教條主義,就會缺乏吸引力、親和力,最終喪失生機和活力。這一點已經被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所證明。
理論和實際相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則。在《整頓黨的作風》一文中,毛澤東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貴在學以致用。他說:“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盵3](p.815)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在怎樣學習實踐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重大的基本問題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一種是主觀主義的態(tài)度,一種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在延安干部大會上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在報告中,毛澤東批判了主觀主義的態(tài)度。他指出,主觀主義的態(tài)度是無的放矢,是為了學理論而學理論,不是為了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毛澤東說:在主觀主義的態(tài)度下,“就是抽象地無目的地去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不是為了要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策略問題而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那里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而是為了單純地學理論而去學理論。不是有的放矢,而是無的放矢?!盵3](p.799)毛澤東號召并要求人們堅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他指出,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是有的放矢,是為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而去學習去研究。毛澤東說: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是為著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而去從它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的。這種態(tài)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態(tài)度?!盵3](p.801)這里,毛澤東實際上是強調了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中國有強大的生命力,不僅因為它是科學,而且因為中國社會現(xiàn)實有了這種需要,實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解決了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換一句話說,社會現(xiàn)實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傳播和發(fā)展的最重要動力。正因如此,在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我們應致力于同大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相結合,回答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產生的困惑,解決大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否則就會影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際效果,甚至走向反面,產生抵觸情緒。所以,大學生的需要是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動力。
要了解大學生的需要,找準問題,做到對癥下藥,需要我們堅持“三貼近”,即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所謂貼近實際,就是貼近社會生活的實際,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所謂貼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熱的現(xiàn)實生活中去,關注大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謂貼近學生,就是深深扎根于大學生之中,把握大學生脈搏,了解大學生愿望,說大學生想說的話、想聽的話,解決大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三貼近”關鍵在“三深入”。要深入課堂、深入寢室、深入學生,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與大學生交朋友,同大學生打成一片,了解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關心大學生疾苦,傾聽大學生的心聲,著力解決大學生學習、生活、就業(yè)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堅信大學生利益無小事,想大學生之所想,急大學生之所急,使馬克思主義走入生活、走近大學生,從而取得實效性。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報告中明確指出:“大力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4](p.34)這里,胡錦濤不僅明確提出了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任務,而且還強調了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進,也需要學校不斷努力,不斷創(chuàng)新,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把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增加理論的實踐性,是探索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途徑。因此,高校應轉變思想,開門辦學,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zhàn)略。
所謂“走出去”,就是讓大學生走出校門,參加社會實踐,接觸社會。社會實踐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社會大課堂,是對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的重要補充。它是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針對性、實踐性,增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的重要途徑。它也是大學生走出校園直接參與社會活動、了解社會的有效途徑。高校應積極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大學生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參觀現(xiàn)代化工廠、進社區(qū)搞義務勞動、到農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參加頂崗實習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內在積極性,加深學生對國情、民情的了解,加強能力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5](p.134)社會實踐是大學生進入社會之前的一次預演,可以讓大學生學到學校里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讓大學生切身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讓大學生感到馬克思主義就在他們身邊,能夠幫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從而讓大學生更加信服馬克思主義。
所謂“請進來”,就是把專家、學者、楷模、企業(yè)家、領導、老革命等請進來,讓他們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上講臺,給大學生現(xiàn)身說法,發(fā)揮他們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的引領作用。這些人有的閱歷豐富,有的事跡感人,有的經歷非凡,有的學術水平高,請他們給大學生講道理、談形勢、作報告,對大學生有新鮮感和吸引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校應經常邀請專家、學者、楷模、企業(yè)家、領導、老革命等來學校給學生作報告,既講國際熱點問題,又講國內形勢;既講成就,又講不足;既講優(yōu)良傳統(tǒng),又講社會現(xiàn)實,現(xiàn)場解答大學生的問題和困惑,給大學生以正確的理論引導和輿論導向。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社會在發(fā)展,形勢在變化,時代在進步,需要我們不斷在理論上實踐上進行創(chuàng)新,以求在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中取得更大成效。
[1]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列寧.列寧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肖鐵肩,李真真.在高校大學生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途徑探析[J].傳承,2010(2).
Since the party's 17th,in the aspect of promoting marxism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but the actual effect remains to be further improved.To improve the actual effe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ers need do better first-really believe marxism,really study marxism,really understand marxism,really use marxism;the teaching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need to be reformed and innovated;students'practical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firstly;the channels of social practice need to be actively expand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effectiveness
G641
A
2096-000X(2016)24-0212-03
代山慶(1970-),男,河南人,昆明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化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