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曉
(山東大學 經濟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
金融市場:一個復雜世界里的非線性系統(tǒng)
——也談金融危機的本質與真相
楊東曉
(山東大學 經濟學院,山東 濟南250100)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至今余波未平,世界各國經濟仍然掙扎在困境之中,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什么會爆發(fā)金融危機?我們是否能夠準確地預測金融危機,有沒有能夠避免金融危機的措施?更進一步地,金融危機究竟是植根于事物的本性還是僅僅是因為我們的失誤?依據(jù)現(xiàn)代系統(tǒng)科學、復雜性科學所取得的方法論進步,任何經濟系統(tǒng)或金融系統(tǒng),都是開放的、復雜的、非線性系統(tǒng)。其中發(fā)生的任何現(xiàn)象,都是多種因素非線性相互作用的結果。單一的政府干預或市場非理性行為都不足以解釋一次金融危機。因此,對金融危機、經濟波動的預測也只能是一廂情愿。而適度的政府干預以及完善市場機制的各項努力仍屬必要之舉。幾點啟示:現(xiàn)代經濟學還不夠科學;貪婪、恐懼和從眾等非理性行為,完全是人性的、太人性的;政府既不是金融危機的救世主,也不是罪魁禍首;金融危機、經濟波動沒有也不可能有一蹴而就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金融危機;復雜系統(tǒng);濟預測;政府干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至今余波未平,世界各國經濟仍然掙扎在困境之中,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什么會爆發(fā)金融危機?我們是否能夠準確地預測金融危機,有沒有能夠避免金融危機的措施?更進一步地,金融危機究竟是植根于事物的本性還是僅僅是因為我們的失誤?雖然,學者們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已經浩如煙海,然而,在認識和結論上卻仍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遠遠沒有取得共識。
我們注意到,對上述問題的回答中,確實有一類很具代表性的觀點正在趨于流行。這就是美國米塞斯研究院的托馬斯·伍茨在《清算謊言經濟學》一書中所表達的觀點:“當前的經濟困境主要是基于自由市場經濟已經失敗這一錯誤認識上,但實際上經濟危機并不代表著自由市場經濟的失敗,真正失敗的是市場干預。美聯(lián)儲貨幣和利率政策已然失敗?!?以保羅·克魯格曼為代表的所謂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們,妄圖用他們慣常的伎倆解決當前金融危機問題,即在干預的基礎上強加更多的干預政策。事實證明,這一切都是徒勞的。不難看出,我們越是妄加干預,增加扶持力度,形勢就越嚴峻?!?托馬斯·伍茨:《清算謊言經濟學》,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1-3頁。他還認為,奧地利學派的商業(yè)周期利率可以對這次危機給出令人信服的合理說明。
那么,是不是像托馬斯·伍茨所說,這次金融危機是由政府干預引起的?并且,由于政府干預而使世界各國深陷危機,遲遲走不出困境?我們認為,無論是托馬斯·伍茨,還是保羅·克魯格曼,都沒有能夠正確回答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沒有能夠令人信服地解釋這次金融危機以及為何至今還不能走出困境的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持上述觀點的人并非少數(shù),在很多地方我們都能聽到類似的聲音。當然,他們的解釋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危機前政府不合適的刺激政策以及危機發(fā)生后不恰當?shù)摹熬仁小迸e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對危機的發(fā)生負有責任和延緩了走出危機的過程。但是,政府真的是十惡不赦的嗎?我們認為,無論贊同的人有多少,伍茨等人的觀點是值得反思或者說是不完全正確的,他們的錯誤不在于把危機的原因歸咎于政府干預,而在于他們的結論過于簡單化。
一、金融危機的各種解釋
什么是金融危機?在《新帕爾格雷夫金融大辭典》中,雷蒙德·戈德史密斯將金融危機定義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標——短期利率、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yè)破產數(shù)和金融機構倒閉數(shù)——的急劇、短暫的和超周期的惡化?!?彼得·紐曼、默里·米爾蓋特、約翰·伊特韋爾:《新帕爾格雷夫金融大辭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67頁。米什金則認為:“所謂金融危機就是一種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變得太嚴重,以至于金融市場不能夠有效地將資源導向那些擁有最高生產率的投資項目,因而導致的金融市場崩潰?!?F.J.Mishkin, “Anatomy of a Financial Crisis”,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1.我們認為,這些流行的定義具有很大的誤導性質。我們把金融危機看作是復雜經濟系統(tǒng)的各種因素非線性相互作用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
根據(jù)主流經濟理論,人是理性的經濟行為人,因此有意愿、有能力做出完全理性的預期。宏微觀經濟學理論證明,一切有用的信息已被充分反映在價格里面,這足以指引自利人的理性決策、趨利避害,市場時刻處在均衡中,或處在趨于均衡的過程中?;谶@些理想化的假定建構起來的模型,經濟、金融危機、市場崩潰的可能性給排除了。因此,曾經有一些經濟學家(如盧卡斯)宣稱,經濟波動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即便不能夠一勞永逸,起碼今后幾十年將安然無事。同時,無論是投資界、研究機構、美聯(lián)儲、各國政府,由于他們主要依據(jù)了主流經濟理論建立起來的預警、監(jiān)測模型,因此在幾乎每一次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前,它們也都在傳遞著平安無事的信號。然而,金融危機還是一次次地不期而至。2008年金融危機則從最早的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到投資基金被迫關閉,再到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風暴,進而導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場的危機。
金融危機頻繁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這幾乎是一個人人關心、又完全沒有共識的問題。也許它都不是一個好的問題。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愿意這樣去提出問題,而且有很多人,言之鑿鑿地宣稱他們找到了金融危機的真實原因,并且如果按照他們的方案,我們似乎可以與金融危機永遠告別。更有甚者,有人斷言“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可以被預測”。*韓國學者李正典就持這樣的觀點。參見《顛覆經濟學(我們離經濟危機還有多遠?揭示經濟學家避之如虎的經濟問題背后的真相,拆穿經濟危機不能被預測的謊言!)》。
每當金融危機爆發(fā)的時候,最先出來進行解釋的常常是各國政府。這也是關于金融危機的第一種解釋。當2008年金融危機來臨時,美國政府的觀點表現(xiàn)在2009年6月美國政府發(fā)布的題為“金融規(guī)制改革:新基石”的金融改革方案中,2009年7月,美國政府又向美國國會遞交了“2009年美國金融監(jiān)管改革法案”的議案,對前者進行補充和完善。美國金融監(jiān)管改革方案的主要內容包括:改革美國金融監(jiān)管體制;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并表監(jiān)管;建立金融市場的全面監(jiān)管體系;加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保護;提高國際監(jiān)管標準和加強國際合作等。格林斯潘認為,(對金融危機的解釋)其他國家的說法也大同小異。換言之,各國政府的觀點與美國政府的觀點如出一轍——市場不完善和投資者唯利是圖是危機的原因。
第二種解釋來自經濟學界。在這里,盡管有關金融危機的解釋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是有一種觀點近乎成為了主流,那就是把金融危機的主要責任指向了政府,即政府的錯誤政策和措施導致了金融危機。其實,早在半個多世紀之前,弗里德曼在《美國貨幣史(1867-1960)》中,就主張“政府不當?shù)呢泿耪邔е挛C”的觀點,并認為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就是錯誤的貨幣政策引發(fā)的。同樣,上個世紀70年代,哈耶克在《貨幣的非國家化》中,雖然正確地指出了:政府對貨幣的壟斷權一直被濫用;政府制造了歷史上的通貨膨脹過程*弗里德里?!ゑT·哈耶克:《貨幣的非國家化》,姚中秋譯,新星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33頁。金融改革的方向在于“貨幣的非國家化”。但是,隨后的結論卻令人難以茍同,即他在該書第18章中所提出的“政府就是不穩(wěn)定的根源”。如果哈耶克所說的“穩(wěn)定”是指幣值、通貨的穩(wěn)定,那么他的結論自然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如果他所說的“穩(wěn)定”是指金融和經濟的穩(wěn)定,那么,這個結論就有夸大的嫌疑。而哈耶克確實把分析指向了經濟蕭條和失業(yè)等方面。
20世紀90年代,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接連發(fā)生,從墨西哥比索危機到亞洲金融危機。各國政府官員為開脫罪責,都紛紛控訴國際貨幣金融體制,并指責貨幣投機者。美國經濟學家戴維·德羅薩的《金融危機真相,20世紀90年代》,則通過剖析20世紀90年代的一系列危機,證明了政府干預會使危機惡化而非改善。因此,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去管理經濟要比監(jiān)管者那雙看得見的笨拙之手好得多。
用類似這種觀點來解釋當前金融危機的學者和文獻有很多。他們普遍強調了美聯(lián)儲不當?shù)呢泿耪邔е铝私鹑谖C。如Duncan(2007)、John B Taylor(2008)、Adrian 、Shin(2008)等人的研究認為,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了流動性過剩,進而導致資產價格上升和融資成本下降,財務杠桿過高,最終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發(fā)生。
第三種有代表性的觀點來自羅伯特·希勒等人。早在其《非理性繁榮》(2000年)、《金融新秩序:21世紀的風險》(2003年)中,他就指出,當前社會中對于金融市場存在著過度的迷信,每個人都在夢想著通過股票市場來賺取財富,這種對股票市場的過分迷信只會助長金融系統(tǒng)的不穩(wěn)定性。2009年,他又與喬治·阿克洛夫合作出版了《動物精神》,在這本書中,他們構想了一個宏觀行為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在這個框架中,非理性的“動物精神”是導致市場失靈和宏觀經濟波動的核心因素,而這正是凱恩斯在《通論》中提出但未展開的結論。*凱恩斯在他的《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的第十二章“長期期望的狀態(tài)”里數(shù)次用了“動物精神”的概念及解說,來說明在信息缺失或無從齊備的狀況下,人類面對不確定性是怎樣做決定和采取行動的。凱恩斯曾經指出,對經濟發(fā)展極為重要的長期投資,它的收益是無法確知和準確測算的。因此投資者的決策,往往不是來自冷靜的計算,而是依靠直覺的指引。后來人們知道,人類的決策,尤其是關鍵的決策,多半是在“信息不完備”的狀況下做出的。完備信息只是人們一廂情愿的假想。即使人們不遺余力地收集信息,也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完備信息”。
第四種觀點雖然不具代表性,卻總是不絕于縷,這就是荒唐的金融危機陰謀論。實際上,不僅是“美國大眾喜歡閱讀并傳播陰謀論”,而且世界各地的人們,對于一些找不到根由的現(xiàn)象,總愿意把它與陰謀聯(lián)系起來。因為“我們不希望成為無目的的傷害者,我們也不喜歡事物能夠脫離個人或者集體控制而自發(fā)允許。我們不喜歡任何無知狀態(tài)。必須對這種狀態(tài)的不確定性加以解釋,如果沒有,就臆造一個?!?埃德加·E·彼得斯:《復雜性、風險與金融市場》,宋學峰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頁。在我國,此類陰謀論也大有市場。正如我們所經歷的:我國股票市場在2015年6月15日之后的短短半個多月,上證指數(shù)從5178點一路下跌至3686點,下跌幅度接近30%。在股市暴跌的背景下,“南方基金香港公司、高盛等外資機構做空A股市場”、“期指才是暴跌元兇”的言論不絕于耳。盡管針對這些言論,證監(jiān)會表示會嚴查操縱市場的行為,中金所也聲明,指期貨并非此輪暴跌的罪魁禍首。然而,廣大股民的情緒卻依舊恐慌。
此外,還有(1)認為次貸危機是由于證券化的過快、過度發(fā)展以及監(jiān)管難度加大造成了金融危機(Hemert,2008);(2)新興經濟體儲蓄的過度增長說(Paulson,2008);(3)貪婪及道德缺失說,如理查德·比特納(Richard Bitner)《貪婪、欺詐和無知:次貸危機真相》(2008)把金融危機說成是人性貪婪的最終結果;(4)金融創(chuàng)新及衍生品泛濫說,等等。
我們認為,上述各種研究雖然都深入到了金融市場的微觀層面,并且也可以從現(xiàn)實中找到一些實證根據(j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們還要指出,第一,現(xiàn)代經濟學還遠遠沒有精確到那種可以放心地進行局部均衡分析的程度,基于一些有爭議的概念和模糊關系的“精確”分析是沒有足夠說服力的;第二,由于大多數(shù)研究分析都只強調了問題的一個或若干方面,割裂了影響金融市場的各種因素之間的復雜聯(lián)系,因而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第三,多數(shù)的研究依賴于金融市場的線性關系假定,而且根本沒有不確定性的存在空間,因而是不真實的。
二、重新認識金融危機
雖然大家并沒有在解釋金融危機的性質和原因問題上達成一致,但是在我們看來,上面的各種解釋不僅已經是一種老生常談了,也幾乎無助于我們更深刻地認識金融危機現(xiàn)象?;诂F(xiàn)代系統(tǒng)科學和復雜性科學的長足進步,我們有可能重新認識和判定金融危機的性質。我們對金融危機的定義是:金融危機是復雜經濟系統(tǒng)的各因素非線性相互作用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
根據(jù)現(xiàn)代系統(tǒng)科學,世界上的事物(或系統(tǒng))可以分為兩類:線性系統(tǒng)和非線性系統(tǒng)。什么是線性系統(tǒng)?滿足線性疊加原理的系統(tǒng)稱線性系統(tǒng)。例如:
若x1(t),x2(t)是方程的解,有x1(t)+x2(t)也是方程的解,則該方程是線性系統(tǒng)。否則,則為非線性系統(tǒng)。線性關系指量與量之間按比例、成直線的關系,在空間和時間上代表規(guī)則和光滑的運動;而非線性則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線的關系,代表不規(guī)則的運動和突變。
近代科學看待世界的一個基本信念是:大自然本質上是簡單的,復雜由簡單構成,任何復雜現(xiàn)象及其運動都可化約為簡單對象來處理。用線性理論對世界的描述,只能是一種逼近與近似。當我們習慣于用線性思維去了解、認識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并不是說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就是如此簡單,而且,這樣的做法對于處理復雜系統(tǒng)也存在很大的問題。
事實上,真實世界多是非線性的復雜系統(tǒng),開放性、非線性和初始條件敏感依賴性是自然界復雜性的典型性質。隨著人類對世界認識的深化,線性理論開始向非線性發(fā)展。擺脫了早期牛頓機械力學的現(xiàn)代科學中,量子力學、相對論、非線性的動力學都證明世界的復雜性。它們證明了,世界本質上是復雜的、非線性的,復雜系統(tǒng)是世界的普遍存在形式,它總是處于動態(tài)的變化之中,線性的相互作用和規(guī)則簡單的秩序乃是一種特例。復雜性科學是當代科學發(fā)展的前沿領域之一,也是我們有效地認識和把握世界的新工具。對世界的認識從線性發(fā)展到非線性是人類認知發(fā)展的一個自然趨勢。這一結論同樣適用于對社會科學領域(當然也包括經濟學)的認識。
如何看待金融危機?毫無疑問,金融系統(tǒng)是一個典型的復雜系統(tǒng),金融危機則是這個復雜系統(tǒng)的各種因素非線性相互作用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作為非線性復雜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金融體系,有最為廣泛的影響因素——實體經濟的各種變動、各種政治-經濟信息、不斷的技術進步、正在發(fā)生的金融創(chuàng)新活動、外國資本市場的變動、人們對股市或對實體經濟的信心、投資者的貪婪與恐懼等等,這些方面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可以成為一次金融危機的真實誘因或我們所稱的“導火索”。而這個誘因或“導火索”,只是金融危機原因的一部分,或者稱為“直接原因”。當然,直接原因不是唯一的原因,甚至也不是深層原因,它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不是它的全部。這就是復雜系統(tǒng)的“初始條件敏感依賴性”在金融危機中的表現(xiàn)。另外,同樣重要的是,其他與之“相關”的各個因素都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這里,甚至“原因”二字都是一個簡單化思維和不恰當?shù)母拍?,因而應該用“相關性”來代替。
因此,只要一國的金融體系在某一處斷裂,只要實體經濟的某一鏈條出現(xiàn)問題,或者只要有一個國家經濟發(fā)生意外變動,都會發(fā)生一連串的反應,并且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會迅速波及到全世界的金融市場?!案鞣N類型的經濟預測,無論是凱恩斯主義還是其他學派,都總是伴隨著永無休止的挑戰(zhàn)。模型從本質上來說是對復雜經濟現(xiàn)實的超級簡化。即使在一個相對簡單的市場經濟體中,GDP的創(chuàng)造也意味著每天實際發(fā)生了千百萬次的人際交互作用。任何經濟模型都只能把其中的很小一部分考慮進來,經濟學家們只能處理數(shù)量有限的方程組,并假設它們反映了現(xiàn)代經濟的基本驅動因素?!?艾倫·格林斯潘:《動蕩的世界:風險、人性與未來的前景》,余江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前言。而根據(jù)非線性科學,復雜系統(tǒng)具有很強的初始條件的敏感性,小的沖擊完全可能引發(fā)大的波動,即使是一個小的金融事件,或實體經濟事件,例如一家銀行的財務危機、一個行業(yè)的突然波動,也有可能會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金融海嘯。
引發(fā)2008年這場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或導火索,大家的認識比較一致,即2008年的金融危機始于美國的次貸危機。由于美國的一些金融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次級信用貸款者)提供貸款——這便形成了所謂的“次貸”,即次級抵押貸款。當美國樓市的持續(xù)高溫產生了大量的“次貸”,致使“銀行利率”不斷上升、進而使房價漲到一定程度時,沒有人愿意和敢于繼續(xù)接盤,這就導致房價持續(xù)降溫走低,而“高利率”和“樓市降溫”致使“次貸者”無法償還高額貸款本息而出現(xiàn)“違約”,從而使“次級抵押貸款公司”及“存貸機構”深陷壞賬危機,導致“投資銀行”出現(xiàn)巨額虧損,大批銀行遭受嚴重損失,“次貸危機”在所難免。因此,2008年金融危機的誘因或源頭主要是“次級住房貸款”。
問題是,金融危機能夠被預測嗎?我們相信,金融危機的“算命先生”和方法還沒有誕生!每一次金融危機的“直接誘因”事后都不難找到,而其真實“原因”卻始終撲朔迷離。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們既不是完全由政府政策和錯誤干預造成的;當然也不是監(jiān)管不足造成的;也不完全是市場的非理性——貪婪、恐懼和投機造成的。我們對金融危機、經濟周期波動的認識還沒有達到科學的地步!因此,我們的結論是:到目前,我們還不能夠有效地預測危機,那些預測危機的種種言論和方法都是虛妄的和自欺欺人的。同樣,那些僅僅基于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原因”分析所給出的解決方案,也不足以防范和消除金融危機與經濟波動。
三、每一次危機都不一樣
我們注意到,2009年來自美國馬里蘭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兩位學者卡門·M?萊茵哈特和肯尼斯?羅格夫完成了一部學術著作,叫做《這次不一樣?800年金融荒唐史》,作者號稱研究了過去800年、涵蓋了66個國家和地區(qū)金融危機的細節(jié)和數(shù)據(jù),“本書用定量的語言講述了以各種面目出現(xiàn)的金融危機的歷史。想傳遞的基本信息很簡單:我們曾經經歷過。無論最近的金融狂熱或金融危機看起來多么與眾不同,都與其他國家或過去時期所經歷的危機存在極多共同之處。有了何其相似和不乏先例這種認識,就使得我們朝著完善全球金融體系邁進了重要的一步,使我們能夠降低未來危機的風險。也能夠更好地在危機來臨之際妥善應對災難。”*卡門·M·萊茵哈特、肯尼斯·羅格夫:《這次不一樣?800年金融荒唐史》,綦相譯,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年版,第7頁。也就是說,兩位作者意欲證明800年來,金融危機的主要方面高度相似,“沒有什么不一樣”。但是,我們不能不說,二位的努力是徒勞的。實際上,他們的觀點許多學者并不同意。*經濟學家赫恩登、阿什和波林的研究發(fā)現(xiàn),萊因哈特和羅格夫的結論存在重大缺陷——選擇性排除、飛常規(guī)加權以及計算誤差。上述三人運用相同的數(shù)據(jù),得出了如下結論:“債務與GDP的比例在90%以上的國家的平均實際GDP增長應當是2.2%,而不是-0.1%?!?/p>
正如之前我們提到的,在我國股票市場從2015年6月15日至今的這一輪慘跌,有許多聲音認為它與1987年美國股災、1986年到1990年的“臺灣?!币约?997年索羅斯狙擊香港股市有著相似的原因。但我們認為,這種歸因也是徒勞的。
我們相信,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界上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完全重復的歷史。同樣,沒有也不可能有兩次完全相同的金融危機。對于曾經發(fā)生過的任何一次金融危機來說,都是基于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和初始條件、不同的誘發(fā)因素造成的,并具有不同的影響深度和不同的傳播廣度,這正是所有的歷史事件都具有時間不可逆性的真諦所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至今余波未熄,這讓經濟學家飽受質疑——為何他們沒能對如此重要的事件做出預測?甚至英國女王在訪問倫敦經濟學院時,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經濟學家沒能預測到金融危機?這其中其實表達了一個根深蒂固的思維習慣——預測未來。格林斯潘說的不錯:“預測雖然時有失敗,卻從未被人們放棄,它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東西。……預測的不斷失敗并不能阻止我們對無法實現(xiàn)的先知先覺的追求,這是人類的本性使然?!?艾倫·格林斯潘:《動蕩的世界:風險、人性與未來的前景》,余江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前言。但是,我們不得不說,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然,這也最好地證明了前面提到的卡門·M·萊茵哈特和肯尼斯·羅格夫的錯誤,如果每次金融危機“都一樣”,就不會有經濟學家們預測的失敗。因此,正如埃德加·E·彼得斯在《復雜性、風險與金融市場》中所說:“預測在最好的情況下也是不確定的,而在最壞的情況下則是不可能的。不確定性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它是自由市場的根本特征。將積極現(xiàn)象數(shù)學模型化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埃德加·E·彼得斯:《復雜性、風險與金融市場》,宋學峰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頁。
回過頭來再看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在危機的爆發(fā)過程中,一些人們耳熟能詳?shù)漠a業(yè)和機構,諸如地產業(yè)的房地美、房利美(兩房);投行業(yè)的貝爾斯登、雷曼兄弟;銀行業(yè)的互惠、美林;保險業(yè)的國際集團(AIG)等,這一系列深涉其中的產業(yè)和金融機構,它們的命運或是破產倒閉、被接管,或是損失慘重。而隨著其影響的擴散,這樣的“噩耗”也在進一步傳遞和延伸,更多的產業(yè)和更多的機構遭遇了同樣的噩夢。而同樣的情況也隨后出現(xiàn)在其他國家的金融體系中,因此便產生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最終通過“金融蝴蝶效應”遍及了幾乎全球的各個行業(yè)。
如果每一次金融危機都不一樣,那么,經濟學家沒有能夠預測到這一次的金融危機是否應受到指責?不少人認為對經濟學家的批評是不公平的。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曾經為經濟學家因沒能預測到金融危機而備受批評抱不平。理由是,經濟學家沒能預見重大危機,已不是第一次。事實上,經濟學家沒有預見到20世紀大部分的重大危機,包括1920-1921年經濟大崩盤、1980-1982年的經濟衰退,最嚴重的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后的經濟大蕭條。
在我們看來,預測金融危機雖然不能簡單地歸責于經濟學家,但主流經濟學家們還是有一定責任的。那就是,如果說這次金融危機中有不當?shù)恼叩淖镞^,那么,一些經濟學家在政府政策方面的推波助瀾則有不容否認的事實。另一方面,那些用于監(jiān)測、預警的經濟計量和預測模型以及它們的思想、理論基礎,無疑是由經濟學家們所提供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學家并不是完全無辜的。
四、啟示與展望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任何經濟系統(tǒng)或金融系統(tǒng),都是開放的、復雜的、非線性系統(tǒng)。其中發(fā)生的任何現(xiàn)象,都是多種因素非線性相互作用的結果。迄今為止,還沒有可信的金融危機的“算命”先生和方法,以后恐怕也不會有。這對于我們認識和研究經濟運行和金融秩序,可以帶來以下幾點啟示:
第一,現(xiàn)代經濟學還不夠科學。雖然每一次金融危機的爆發(fā)都引發(fā)了對經濟學家認知能力的質疑,誠如艾倫·格林斯潘在他反思性著作《動蕩的世界:風險、人性與未來的前景》一書中所說:“這次金融危機也代表著經濟預測行業(yè)的生存危機。本書是我在危機之后進行探索與思考的結晶,我希望弄清楚我們?yōu)楹五e得那么離譜,以及從我們做過的這些事情中能夠學到些什么。”*艾倫·格林斯潘:《動蕩的世界:風險、人性與未來的前景》,余江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前言。但是,要真正認識到現(xiàn)代經濟學的局限的確又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后不久,《大西洋月刊》編輯、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學者摩西·納伊姆曾批評經濟學家孤芳自賞、閉門造車。他表示,雖然大多數(shù)經濟學家沒能預測到金融危機的到來,也沒有給出好的解決方案,但是,經濟學家依然相信自己學科的科學性比其他社會科學學科(如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等)要強。*摩西·納伊姆對2000-2009年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領域中最知名的25本學術期刊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經濟學界權威期刊《美國經濟評論》(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發(fā)表的文章有40%被另外24本主要刊物引用。但是,發(fā)表在社會學、政治學刊物上的文章,被經濟學刊物的引用率僅為1%。參見褚國飛“為何經濟學家未能預測金融危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5月11日第736期。因此,經濟學家的固步自封程度是很驚人的,他們很少傾聽其他學科的聲音。應該說,納伊姆的這一批判是中肯的。迄今我們仍然能夠聽到“其他社會科學應該向經濟學學習”的聲音。
第二,貪婪、恐懼和從眾等非理性行為,完全是人性的、太人性的。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是可貴的。艾倫·格林斯潘說,他的《動蕩的世界:風險、人性與未來的前景》一書,“從根本上說,這是一本關于預測人性的書籍,我們對于預知未來有多少了解,我們認為應該在這方面做些什么?!彼J為,有效的經濟模型不應當假定絕大多數(shù)人的行為都是完全理性的,經濟學家未來的挑戰(zhàn)在于,用新的數(shù)據(jù)來建立更有現(xiàn)實預測意義的測量工具。尤其是,新模型必須更準確地反映出“人性中可預測的方面”。但是,對于人的“貪婪、恐懼和從眾”等的批評和指責是沒有道理的,也無有助于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格林斯潘的美好愿望——找到“準確地反映出‘人性中可預測的方面’的新模型”,如果不是不可能,至少也是很遙遠的事情。
第三,政府既不是金融危機的救世主,也不是罪魁禍首。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是多種因素非線性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不是政府一手造成的。換句話說,現(xiàn)代世界各國政府已經成為影響經濟運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因素。經濟運行、市場機制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政府適度干預不僅是必要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弱化和降低金融危機的危害。但是,我們必須指出的是,正如美國經濟學家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在《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中指出的那樣,“干預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認為政府應當一直干預經濟,或者政府永遠不能干預經濟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朱雋等譯,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頁。特別是在現(xiàn)代經濟生活中,“經濟管制確是一項興旺的事業(yè),平均來說,聯(lián)邦政府機構的開支每8-10年翻一番”。*喬治·斯蒂格勒:《產業(yè)組織與政府管制》,潘振民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0頁。政府控制貨幣供應、貨幣國家化進程不斷深化,政府職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擴張沖動。因此,一方面我們更需要慎用看得見的手;另一方面,我們同樣需要糾正尋找“替罪羊”的習慣心態(tài)。
第四,金融危機、經濟波動沒有也不可能有一蹴而就的解決方案。政府干預既可能加快、也可能延緩經濟復蘇的步伐。不管各國政府做出了什么承諾,但毫無疑問,過去那些一直困擾各國經濟的因素仍將持續(xù)存在,世界整體經濟的復蘇也不會是一個早晨的事情。任何立刻走出危機的奢望都只會導致欲速則不達的結局。
(責任編輯:欒曉平)
收稿日期:2015-10-20
作者簡介:楊東曉,男,山東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專業(y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市場、資本市場。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45[2016]07-01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