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珍
在對話中建構民主課堂
——聽韓錦錦執(zhí)教《胡同文化》有感
陳燕珍
最近聽了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韓錦錦老師執(zhí)教汪曾祺 《胡同文化》,這是一篇文藝小品文,是汪曾祺先生為攝影集 《胡同之沒》寫的一篇序文。汪曾祺先生通過描寫北京胡同,表達對胡同背后蘊含的文化的思考,文中的語言獨特,具有悠閑、散淡、平和的特點。按常規(guī),我們會采取講授教學法,老師帶領我們品味文本語言,在解讀時更側重于逐段展開,教師在課堂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學生的參與度會比較少。而在聆聽與觀摩韓錦錦老師的教學后,發(fā)現(xiàn)有很多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在對話中完成教學,立足文本整體感知,文本解讀的獨到之處等等。以下試對韓錦錦執(zhí)教 《胡同文化》的課堂作一些闡述。
韓老師在自身充分解讀教材的基礎上,用了三分鐘時間闡述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和目標。教學目標是了解北京胡同的特點,探究胡同文化的內(nèi)涵,體會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感情,品味具有京味兒的語言。教學重點是探究胡同文化的內(nèi)涵,難點在于體會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感情,教學方法采用了誦讀法、討論探究法和比較法。教學過程先是導入圖片使學生對胡同文化有直接的感受;再是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接著是引導學生探究討論胡同文化,體會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感情;最后是拓展延伸,思考南京是否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
韓老師的教學思路深入淺出,教學內(nèi)容新穎、實用、簡約,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具有合理性。教學方式在傳統(tǒng)講授教學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具有創(chuàng)新性。精到的課堂設計也體現(xiàn)了韓老師較強的文本解讀能力,彰顯了教師自身的優(yōu)良素質(zhì)。在課堂中,韓老師充分踐行這種教學理念、實行這種教學方式,在講解前感知課文的整體內(nèi)涵,運用提問法引導學生思考文本、參與課堂。其教學思路符合建構主義學習觀 “發(fā)現(xiàn)學習方式”,與過去的 “接受學習方式”相區(qū)別,在新穎實用的教學設計下,韓老師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在對話中完成了對文本的有效解讀,并讓學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在課堂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上,韓老師在講解時并沒有搞 “一言堂”,而是用了課堂的大半時間在和學生的交流對話中完成,老師更多的是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課堂結構嚴謹:用圖片導入后,提問學生初步對胡同的感受;接著整體感知,提問學生提煉胡同文化的特點;最后是思考作者對胡同的感情。每個環(huán)節(jié)過渡自然、時間分配合理,提問密度高,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繼續(xù)追問,并適時反問,老師調(diào)控課堂的水平高。對文中典型語句采用齊讀的方法,調(diào)動全體同學的激情,這些都促成了高效率的教學。
韓老師的教學方法具有多樣性和創(chuàng)新性。運用現(xiàn)代技術輔助教學,導入時用 PPT放映胡同圖片,同時播放音樂,讓學生最直觀地感受胡同的特點;同時運用多種提問方式,并且問題與問題之間逐層深入,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深入感悟。
如先提開放性問題 “胡同文化有哪些特點?”用四分鐘時間讓四位學生回答,接著提問“描寫風味意識的特別有意思的句子?”學生找出這一句子后,韓老師就讓同學齊讀這個句子。接下來,又層層追問北京胡同文化的特點和內(nèi)涵,提問了五位同學,最后老師全面板書出胡同的特點。老師對學生的回答點評得當,會適時地追問和反問,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通過師生互動,用了十分鐘作業(yè)時間完成了一個教學目標——了解胡同文化的特點。
韓老師緊接著又采用分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交流自己感悟較深的文化內(nèi)涵,PPT上同時顯示 “從北京胡同文化中可看出什么文化內(nèi)涵”字樣,并提問了五個同學。學生朗讀自己找到的句子,并欣賞這句話蘊含的意義,品味語言的魅力。對 “能忍”、 “睡不著”等詞都有所解讀,中間穿插讓同學齊讀 “忍,睡不著就瞇著”這句話。通過品味文章語言,深入地感悟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完成了品味京味兒語言和感悟胡同文化等教學目標。韓老師又緊接著前一環(huán)節(jié),深入地挖掘學生的感受,并提出 “你自己有什么感受?”學生各抒己見,同學們齊讀文章 “有窩頭”這一節(jié)。
文章中的語言很有特色,韓老師注重挖掘語言的獨特性,在PPT上也放映了老師改寫的一段話,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語言。同時在教學中也讓學生改編京味語言,齊讀文中的句子。在解讀完文本的語言和了解了胡同特點之后,韓老師又提問學生 “文中流露出什么文化特點”,并進行了拓展延伸,引用林語堂的話加深學生的感受。
韓老師在課堂上注重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在提問中完成文本解讀,把課堂還給學生,在對話的過程中完成了對文本的解讀,同時教學手段上傳統(tǒng)和革新并用,建構了這一民主、和諧、平等而又有生命力的課堂。
在 《胡同文化》這篇課文的講解中,韓老師比較充分地實現(xiàn)了高效課堂的建構,引導學生自主感知課文,獨立解決老師課堂提出的問題,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基礎上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增進了師生交流。提問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提供了合理的教學反饋信息,更有助于教學的安排。
學生在韓老師的課堂中充分配合,積極踴躍地思考并回答老師的問題,學得愉快輕松,在對話中充分理解了胡同文化的內(nèi)涵和胡同文化背后蘊含的感情。如韓老師提問 “北京胡同有什么特點,并找出寫特點的句子”,“胡同文化內(nèi)涵的特點?封閉性體現(xiàn)在哪里?”以及韓老師安排分組討論時,學生的表現(xiàn)也是很積極踴躍的。學生信息的反饋和課堂的高參與度是韓老師教學效果豐厚性的體現(xiàn)。
“寓教于樂”、 “教學相長”,在對話中師生愉快地相互學習,通過解讀文本學生充分體會了 “京味兒”語言的特色,學生感受到了胡同文化背后的內(nèi)涵,并相應地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接軌,教學效果充實、豐厚而高效。
韓老師秉持著 “民主高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新課標理念,在對話中完成教學,把課堂還給學生,其中民主的教學理念是非常值得稱贊的,也是一線教師需要汲取的營養(yǎng)。課程設計、語言玩味和板書設計方面都是亮點。整個課堂也充分展現(xiàn)了韓老師的個人魅力,板書設計獨具特色,教學情感深,導入和提問的策略都是很有藝術性的。上課期間穿著得體大方、樸素簡潔,面部表情得當,自然溫和,學生回答后會有微笑,能給予學生激勵和鼓舞,手勢得當,學生回答問題時常進行眼神交流。教學期間的各方面表現(xiàn)都充分張揚出教師的個人魅力,展現(xiàn)了過硬的教學基本功。
總之,聆聽了韓錦錦老師執(zhí)教的汪曾祺《胡同文化》之后,筆者受益匪淺,感受到了民主課堂的高效性,學習到了許多實用的教學方法。當然,其中也還是有一些瑕疵之處。如韓老師的普通話帶有一些方言的味道,“zh、ch、q、h”發(fā)音不太標準, “中國、時候、秋、嘲諷”的讀音都不太準確;對話教學是韓老師上課的一大特色,但有點過猶不及的感覺,可以適度地減少一些;提問的時候有一些教師口頭語值得注意,對語言的拓展深度上還可以加強;最后,就是課堂上還可以再留一點空白之美,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然而,韓老師的課堂是瑕不掩瑜的,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整體水平也是很高的。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編輯:蘇雨
責任編輯: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