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泰
?
向“痛”感致敬
■徐文泰
我相信,詩歌之于榮光啟亦如愛情之于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它不是肌膚之親、一蔬一飯,而是疲憊生活里的不死夢想。詩人,一個略顯尷尬和陌生的身份,它的現(xiàn)實處境就和詩歌一樣,充滿了悖論和反諷。記得田漢(1898-1968)在《湖上的悲劇》里略帶嘲諷的說:“他們袋子里什么都有,可就是沒有錢。”無言以對的背后是這個“窮得只剩下錢”的社會麻木的表情和矯情的姿態(tài)。不幸亦或是幸運,詩人在跳躍的筆端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遠去了刀光劍影,黯淡了光輝歲月,當(dāng)一切頂著“常態(tài)”的帽子無孔不入的鉆入我們的生活,更多的人選擇放空自己,很難說這不是“精致聰明”的選擇。然而榮光啟卻始終對各種變異的“扭曲”保持著敏銳而固執(zhí)的疼痛感。那或許是消費社會浪潮下,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肆無忌憚的壓迫;或許是無所不在的權(quán)力意志對個人價值的不屑一顧;又或許是現(xiàn)實對理想投出的匕首。當(dāng)心靈雞湯一遍又一遍的向我們灌輸“適應(yīng)”的重要性,榮光啟決絕的選擇了說:“不?!?/p>
《大師——致Y先生》
別人稱你為大師
其實你只是一個小老頭
頭發(fā)花白
目光如炬
聲音急促
口吐利劍
你一說話
我就聽出你的鄉(xiāng)下口音
但你說
正是少年時
深潛山中那幾年
你體會了正在消失的文化與價值
你發(fā)誓要為一個民族
銘記歷史
現(xiàn)代寓所后面的竹林
搖擺出七十年前
故土的波浪
人活著
不能只像一些動物
更要像一些植物
沒有一個政黨能容忍你
現(xiàn)在
你想起托馬斯·曼
這個流離的德國人
你說,和他一樣
“我在哪里,
哪里就是我的祖國
在那片牛逼的土地上
祖國已經(jīng)不存在”
徐文泰,武漢大學(xué)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師從金宏宇教授。主攻方向:中國當(dāng)代詩歌精神研究、17年文學(xué)思潮研究。文學(xué)觀:用經(jīng)驗?zāi)廴松賾B(tài),讓形式壓縮充溢的激情,從語言砥礪全新的表達。
榮光啟的詩以“痛”為隱含的創(chuàng)作原點,以身體之痛,靈魂之痛折射這個看似“偉大”的時代所結(jié)出的“惡之花”,以水一樣的感觸呈現(xiàn)了看似筆直的扭曲。誠如他在詩中所說的那樣:“人活著/不能只像一些動物/更要像一些植物”(《大師——致Y先生》,《噢恰當(dāng)》,第67頁,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
《勺子——致世洪兄》
研究維特根斯坦的老杜
也教外語系的學(xué)生作文
奧運會期間
他沒有出題目熱愛祖國
而是說這學(xué)期你給我寫My spoon
大失所望者
怒罵老杜名不副實
是啊,一把勺子有什么好說的
老杜說,沒什么好說?
從語言的角度
你能否生動地描述它
卻不用一個生詞?
從經(jīng)驗的角度
你能否像一位同學(xué)如是寫道:
“彎曲的弧度里
我看見自己的形象
為了這一勺羹
他媽的
如今我也和你一樣彎曲”
我更愿意用“竹”來形容榮光啟的詩歌,思維的銳度好似天地蒼茫一根骨,刺痛了自己也刺痛了時代。他說:“如今我也和你一樣彎曲”(《勺子》,《噢恰當(dāng)》,第7頁)我們總是長于審視社會卻陋于拷打自己,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1821-1881)永遠那么可敬而可怕,然而榮光啟似乎固執(zhí)的要扒開文明的外衣,來個“手術(shù)燈”似的檢查,甚至有點略帶無情的審視“獰笑的弗洛伊德主義/像地火一樣/在時代的面孔下運行”(《恨》,《噢恰當(dāng)》,第71頁),因此在整體的基調(diào)上痛苦的求索大于歡樂的贊頌,思辨的理性大于對錯的判斷。
《恨》
消費了太多身體
于是只有了一個身體
那些形容詞的所指
現(xiàn)在只是一種抽象
符號工具
我不知道他的仇恨
從哪里來
對著世界的另一半
他惡狠狠地說話
并且總是無原則地
想更狠一些
還輔之以手上的動作
你笑得越無邪
我就恨你恨得越狂野
其實他像個好人
我知道他的仇恨
代表著更多人
這笑著的仇恨
浪漫的仇恨
普遍的生產(chǎn)力
獰笑的弗洛伊德主義
像地火一樣
在時代的面孔下運行
詩人走出了形式邏輯的排中律,在亦此亦彼的相互扭打之中尋找著成為“天使”的途徑和進入“實在”的階梯。唯其疼痛,所以真實;唯其真實,所以堅固。在理性的審視背后,我們看到的不是榮光啟冰冷的軀體而是溫?zé)岬膬?nèi)心,不是受傷后躲進堅硬的外殼而是溫潤如玉的基督情懷,也正如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說的那樣:“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p>
與這種在異化的扭曲下保持固執(zhí)的疼痛感相適應(yīng),榮光啟詩歌的形式也鮮明的呈現(xiàn)兩大特點。首先是在建構(gòu)和解構(gòu)之間保持著悖論式的張力,作者似乎沒有一個時刻在固定永恒的點上,就像趙園(1945—)在《艱難的選擇》說的那樣:“尚未成熟的思維每一分鐘在懷疑前一分鐘達到的結(jié)論。”一切堅固的都煙消云散了,一切輝煌的都土崩瓦解了,站在精神廢墟上的詩人懷疑著權(quán)勢的“永垂不朽”,質(zhì)疑著人文精神“凄慘的衰微”,悲憫著“良知”被鯨吞蠶食。因為固執(zhí)的揭示矛盾和欺騙,所以詩人在解構(gòu)中走向深刻的懷疑;因為執(zhí)著的期待“涅槃”,所以在建構(gòu)中積蓄重生的力量和太陽般的希望。
其次是遠鏡頭對近鏡頭的再審視,這不僅是一種視角的審視,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審視。平視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事物的表面和當(dāng)下,俯視讓我們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和發(fā)展。榮光啟的詩歌總讓我們既有寄居在事物中間感受到的生活感和稀疏感,也有用上帝的視角俯瞰蒼生帶來的陌生感和滄桑感。這種視角的選擇也源于作者的疼痛意識,他不囿于熟悉所帶來的舒服和適應(yīng)而采用異質(zhì)性的眼光重新審視我們的“習(xí)以為?!?,作者審視著自己的審視,也獲得了關(guān)于認知的認知。
《那人》
那人站在樹下
樹像他的翅膀
他來自遙遠的國度
也經(jīng)歷過漫長的人生
在這片干涸的地面上
來做春種秋收的工作
我不知那人的first name
正如我叫不出大多數(shù)天使的名字
但我記住了天使的眼睛
那里有從上面來的凝望
榮光啟說:“但我記住了天使的眼睛/那里有從上面來的凝望”(《那人》,《噢恰當(dāng)》,第9頁)或許這個世界上并沒有永恒,唯一永恒的是我們對自我不斷的審視和對世界全面的關(guān)照,我們所遇到的問題在帕特農(nóng)神廟早已揭示,那就是耳熟能詳?shù)摹罢J識你自己”。
《廚房》
再一次寫到廚房
就如我再一次洗碗
舊詩可以通過寫,變得更干凈
像這個陶瓷碗,在清洗之后
發(fā)出更新的光澤
這光澤也許可以叫做詩
我知道我不屬于客廳
那里有交際、公開的談話
電視雖連接著外界
但卻只有一個奇怪的窗口,討厭
臥室很美好,但整體偏重于女性
誰能勝過我們的妻子呢
況且
誰人能整天綿臥象牙床
書房里游蕩著太多幽靈
大多數(shù)作者都是死人
他們的思想也不是傳說中的永生
所有的言語在累積著厚厚的虛無
多少年了
我沒有走近
更不愿翻開
有天在新華書店
看到那么多喉嚨哇哇發(fā)空洞之音讓我倉皇逃離
再一次回到廚房
這里有勞動
有愛有犧牲
有窗口有呼吸
當(dāng)我將餐具清洗干凈
整齊排列
當(dāng)我欣賞這小小空間的整潔
細小的塵埃在身邊跳那看不見的舞
空氣在一點點安靜的落
我欣喜于一種
自我靈魂的內(nèi)在場景
有個終極的問題也許是我讀完榮光啟的詩歌想問的。對于不信上帝的人而言,我們該何去何從?是服從于肉欲向下沉淪?亦或是像浮士德頑強的逆勢而上?或許榮光啟的詩歌在給出上帝這個解決之道的同時也給出了另一個答案,那就是“愛”。這或許是友情、親情、愛情,但無論如何,愛是對這個薄情世界最溫情的敬意,是給這個蒼白的星球一抹鮮亮的血色,是疼痛下最溫柔的撫慰,畢竟“這里有勞動/有愛有犧牲/有窗口有呼吸/……”(《廚房》,《十一月》2015年第03期),而這一切,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