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和
《林沖棒打洪教頭》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課文,主要寫林沖遭刺配來到“小旋風”柴進莊上,被洪教頭所逼與之比武,幾招之內打敗洪教頭,使之羞慚而去的故事。在教學中,教師常聚焦主要人物,抓住動作、語言,把握人物形象。在贊同之余,有一些建議,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一、人物無關主與次,存在自有作為處
《林沖棒打洪教頭》涉及三個人物,林沖、洪教頭、柴進,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林沖、洪教頭兩個人物的分析,而對柴進涉及很少。柴進作為文中人物,究竟要不要分析,也成了大家爭執(zhí)的焦點。
在我看來,柴進雖然不是文中主要人物,卻不可置之不理。
從故事的起因看,是柴進,讓林沖與洪教頭得以相遇。柴進為人仗義,好習武藝,特別講義氣,廣交朋友,正是這樣林沖才能來到柴進莊上,并受到很好款待。也正是這樣的款待,引得洪教頭的嫉妒。這是故事發(fā)生的前提。
從故事的過程看,是柴進,在推進故事發(fā)生、發(fā)展。從柴進與洪教頭的對話過程,可以看見,是柴進的言語激怒洪教頭,才有了林沖與洪教頭的武藝較量;打斗過程,柴進更用“銀兩”推波助瀾,逼兩位使出真功夫,決出勝負。
從故事的結果看,柴進所作所為帶給我們很多思考。作為洪教頭,在柴進處“混飯吃”,柴進對他應該是了解的,而對林沖,只是耳聞,或許他要試試水深,掂掂分量,或許,他要借林沖之手,教訓教訓洪教頭。當然,更重要的一點,作為一個愛習武藝的人,他還想看到高手之間的較量。正是這樣一種心態(tài),柴進要促成武松和洪教頭的武藝較量。自始至終,洪教頭其實是柴進手里的一個棋子,身為教頭,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人格尊重,落敗之后,在哄笑聲中,灰溜溜走開,讓我們感受到江湖的險惡、人情的冷漠。用洪教頭襯托林沖,還不如說,用洪教頭試試林沖,假如林沖落敗,情形如何?我們的心里肯定打一個寒戰(zhàn)。
因此,我們在關注前臺打斗的時候,更要關注幕后的策劃者、導演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內在邏輯和運行機制,增加閱讀的深度和高度。
二、欲擒故把對手縱,情勢轉換顯英雄
文章有勢,或如山巒,高低起伏;或如瀑布,一瀉千里;或如原野,井然有序。本文通過神態(tài)、動作、語言刻畫人物,而人物的所言所行是隨著文本情勢的起承變化而變化的,就是在這樣的轉換中,情節(jié)發(fā)展有聲有色,人物形象更為突出。因此,教學中要將人物的所言所行放在情節(jié)的內在機理中,整體把握,才有意義。
(1)起勢:洪教頭占盡上風
看人物出場,洪教頭“挺著胸脯,歪戴著頭巾”一副盛氣凌人的模樣。林沖“站起來躬身施禮”,洪教頭全不理睬。顯然,文本開頭,洪教頭得勢。林沖處于弱勢。
看人物語言,洪教頭語言狂妄,氣焰囂張,說林沖是一個犯人,一個騙吃騙喝的“冒牌貨”,一個不敢決斗的“懦夫”。林沖只是以“不敢,不敢”回敬。兩相對比,林沖更處于弱勢。
(2)運勢:洪教頭漸處下風
月白如晝,正是比武好天氣。洪教頭閃亮登場,“先脫了衣裳,拿起一條棒掂量一番,獨自耍了一陣,然后喝道:‘來!來!”行動語言囂張狂妄?!傲譀_只好也從地上拿起一條棒來說:‘請教了。”無奈中,透著一份穩(wěn)重,一種自信。盡管,洪教頭耀武揚威,實際,風勢漸轉。此時,勢態(tài)已悄然轉向林沖。
比武開始,一個想要吞掉對方,氣勢咄咄逼人;一個戴著木枷迎戰(zhàn),甘于認輸。被逼之下,林沖開始由被動轉向主動。
再次比試,盡管洪教頭使出渾身解數,可惜技不如人,實力懸殊,幾個回合,便敗下陣來。林沖已完全占取上風,控制局勢。
(3)收勢:洪教頭落盡下風
洪教頭“滿面羞慚,灰溜溜地走開”。像一個漲足氣的皮球,陡然破裂;像一座豆腐渣樓盤,轟然倒地。
蓄勢越高,輸得越慘。兩個人物在情勢變化中,高下陡分,形象更明。
三、潑墨濃淡自相宜,傳神之中見功夫
一般而言,主要人物,要詳寫,次要人物,要略寫。而對本文的研究,我們發(fā)現,寫林沖,用墨很少;對洪教頭,潑墨甚多。然而,林沖形象并沒有被遮掩,反而讓我們讀來更有分量。只有弄清了其中的原因,我們才能真正領略文本的藝術性。
我們知道,人物表現必須符合人物形象、人物的語言,動作必須與人物身份匹配。林沖本是謙遜有禮之人,這是其一;此時,林沖的身份不是東京八十萬禁軍的教頭而是朝廷犯人,這是其二;更重要的是,在林沖眼里,洪教頭是柴進的老師,自然得加倍敬重。見到洪教頭,“起身讓座”,這是情理之中的事,一句“不敢、不敢”更給我們留下了無窮的想象空間??梢允侵t謙君子的不敢不敢,可以是流犯自卑的不敢不敢,可以是敬重對手的不敢不敢……但,無論如何,讀者都不會覺得林沖膽怯、害怕,更多的卻是對比試的一種期待。
后文中,“請教了”“我輸了”,是弱勢之語,卻透著分量;盡管被動,卻有禮有節(jié)。讓讀者心中的天平不自覺倒在林沖一邊,希望林沖能給予洪教頭教訓。
接著的“一橫”“一退”“一掃”三招,就如秋風掃落葉,干凈利落,所謂高手一出手,便知有沒有。讀到這里,正是大快人心。
由此可見,對于人物形象,我們不能孤立,而應始終將林沖與洪教頭放在一起,在人物情勢轉換過程中,進行比較分析。當我們將林沖和洪教頭結合起來,忽然發(fā)現,洪教頭的表現不過是林沖的表現的一種背景,一種襯托。
在閱讀教學中,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只關注主要的人物或事物,更要看到一般人物或事物的價值和意義;我們不能將文本簡單分割處理,要更多站在文本整體的邏輯角度把握文本運行的機理;我們不能將視角局限于文本,更要看到文本所帶來的一系列更有價值的文學意味、文化意蘊。于無聲處見風云,這樣的教學也許更有意義。
【作者單位:啟東市呂四港鎮(zhèn)教育管理辦公室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