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一
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的保健療疾之道頗為大膽出俗,獨具特色。在其所著的《閑情偶寄》中,有六段談及保健療疾的小品,名為《笠翁本草》,突出闡明了他的保健療疾之道。
1.酷愛之物是良藥:李漁患病,想吃楊梅,而醫(yī)生告知其妻,楊梅性熱,一兩枚即可使其喪命。于是,妻哄騙他集市上沒有楊梅,李漁聽后不樂,病情更加沉重。恰巧此時街上傳來賣楊梅的吆喝聲,李漁聽后大喜,精神為之振奮,急令妻子去買楊梅。待幾枚楊梅吃下,他頓覺神怡氣順,不覺病竟退去。于是李漁得出結論,能在病時得到酷愛之物,就是治病的良藥。
2.朝思暮想之物可療疾:李漁從日常生活實踐中發(fā)現(xiàn),無論什么人,都有朝思暮想之物。人在病時,突然給他送去想要的東西,比神醫(yī)妙藥所起的作用還要大。如無力達到病人需求,不妨暫且騙他一下,使他所想之物如在眼前,也有一定效果。
3.親友安撫增健康:李漁指出,人在病時必須見心中思念之人,或親屬,或朋友,或情侶。心有所掛念而不能得見,必使疾病加重。
4.仰慕之人勝良藥:李漁認為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一個仰慕之人,如果能在病中見到此人,遠勝一劑良藥。
5.樂為是藥:李漁主張人在病中不要停止“樂此不疲”的工作,他每次患病時仍舊吟詩、作詩,這種方法每次都很奏效。
6.除痛惡為藥:李漁認為人在生病時心情十分低落,如果此時聽到平生痛恨的人、討厭的東西或煩惱的事情已經去除,心頭大患消失不見,疾病或可緩解。
很顯然,李漁這些療病攻疾之方用的不是藥物,而是“中醫(yī)心理療法”,是通過心理誘導的技巧使病人精神愉快,心態(tài)平順,讓人的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正常運行,以達到盡早恢復身體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