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先秦法家的道德思想

2016-03-24 04:42:13趙秀村王燕曉中國地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083
關鍵詞:先秦法家

趙秀村, 王燕曉(中國地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083)

?

論先秦法家的道德思想

趙秀村, 王燕曉
(中國地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083)

摘 要:先秦法家有著豐富的道德思想,其道德思想秉承和諧社會的道德理念,承認人性之私并主張有效制之,同時秉承“以法為德”“以吏為師”的原則,成為調節(jié)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社會規(guī)范,對當今全社會進行道德教育、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和加強對黨員干部的道德修養(yǎng)及法治教育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先秦; 法家; 道德思想

目前,學界研究先秦法家的“法”思想比較多,認為中國法家思想中重刑罰的思想影響深遠,突出強調刑罰、責罰等,較少研究其道德思想。先秦法家不僅有著豐富的道德思想,并且道德思想是其法思想的前提和終極目標。

一、先秦法家的道德思想

先秦法家的道德思想不同于儒家的道德思想,如彭新武在其文章中指出的,法家正是在變革傳統(tǒng)政治秩序的努力中,表達出一種以“法”為基本價值準則的獨特的道德觀[1]。法家的道德思想正是在這種變革的努力中重新賦予道德新的時代內涵。在先秦法家看來,道德不再是一種簡單教人向善的道德呼吁,而是一種調節(jié)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

(一)追求和諧社會是其道德理想

首先,商鞅曾指出,“法者,所以愛民也”(《商君書·更法》),也就是說在商鞅看來,法度實質上是用來愛護人民的,在本質上是為民的,是立足于整個社會的道德狀態(tài)的實現。

其次,商鞅在論述其“法愛民”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從社會安定的角度指出要重罰、多使用責罰。他以為越富強、安定的國家實行的刑罰越多、越重,“王者刑九賞一,強國刑七賞三,削國刑五賞五”(《商君書·去強》)。韓非子認為“賞莫如厚而信,罰莫如重而必”(《韓非子·五蠹》),在表達重刑罰思想的同時,比商鞅更進一步,指出要“厚賞”。治理社會運用賞罰,必須“厚賞”“重罰”,厚賞才能使人們喜歡并自覺學習并且遵守法;重罰才能使人們敬畏法并且不敢輕易去觸犯它。

最后,韓非子在總結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指出,最終目標是建成一個“強不凌弱,眾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長,邊境不侵,君臣相親,父子相保,而無死亡系虜之患”(《韓非子·奸劫弒臣》)的社會,從中可以看出先秦法家所胸懷的仁愛、“以人為本”的思想,并且先秦法家所有的一切道德思想都是以此為總原則而展開的。

(二)承認人性自私并制之是其道德基礎

首先,先秦法家指出人性都是好利惡害的。“凡人之情,見利莫不能就,見害莫能勿避?!保ā豆茏印そ亍罚┥眺闭J為“夫農,民之所苦;而戰(zhàn),民之所危也。犯其所苦,行其所危者,計也。故民生則計利,死則慮名。名利之所出,不可不審也。利出于地,則民盡力;民出于戰(zhàn),則民致死”(《商君書·算地》),這是“民之性”。韓非子也認為“好利惡害,夫人之所有也……喜利畏罪,人莫不然”(《韓非子·難二》),“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韓非子·奸劫弒臣》)。

其次,在論述人性好利惡害的基礎上,韓非子進一步指出社會關系也是人們利益關系的體現。在父子之間、君臣之間、夫妻之間等,人們都是以利害計算的,人們之所以表現出對他人的友愛,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懾于對方的威勢不得已而為之?!爱a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便是這一社會利害關系中父母與子女關系的一個縮影。人之所以好利惡害,在法家看來,是由于“人無毛羽,不衣則不犯寒。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韓非子·解老》)。人們?yōu)榱俗陨淼纳婧桶l(fā)展,必須“求食”“求佚”“索樂”“求榮”(《商君書·算地》),必須以利相算。

最后,在承認人性好利惡害的基礎上,先秦法家進一步指出要“制人心”。而要“制人心”,就必須做到:第一,明了“制人心”的理念——虛靜無為。“靜則建乎德,動則順乎道”(《韓非子·喻老》),一個有道德的人,必然心神安靜,不為外物所干涉,能夠保持自己的判斷力和清醒的頭腦,而要“制人心”,則必須能夠自我控制。第二,明確“制人心”的標準——“名實說”。“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韓非子·奸劫弒臣》),一個有道德的人,做出的判斷必須科學、有依據,必須符合客觀事實。第三,明確“制人心”的手段——刑、德。韓非子指出:“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韓非子·二柄》)在先秦法家看來,獎賞與懲罰作為制約人們行為的手段,只要能合理利用,就能夠使人心順、天下治。

(三)“以法為德”是其道德規(guī)范

先秦法家的道德思想因其以“法”為基本原則而獨特。在先秦法家看來,知法、守法即為德,即最基本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就是知曉法并且遵守法,并在其思想理論及實踐中積極把法融入自己的道德思想體系中。

首先,德源于法,有法才有德。商鞅在《靳令》篇中提到:“刑生力,力生強,強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狈钅墚a生實力,實力能產生強大,強大能產生威力,威力能產生恩德,恩德又產生于法令。這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的過程,人們的道德認知就在這樣一個對“法”思想的認識中不斷產生、逐步深化。

其次,知法即為德。韓非子指出:“今夫輕爵祿,易去亡,以擇其主,臣不謂廉。詐說逆法,倍主強諫,臣不謂忠。行惠施利,收下為名,臣不謂仁。離俗隱居,而以作非上,臣不謂義。外使諸侯,內耗其國,伺其危崄之陂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親,怨,非我不解’,而主乃信之,以國聽之,卑主之名以顯其身,毀國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謂智?!保ā俄n非子·有度》)他主張把廉、忠、仁、義、智等基本道德規(guī)范,通過王或主頒行于全社會,以使“境內之民言談必軌于法”(《韓非子·五蠹》),提高人們的道德認知水平。

最后,守法、用法即為德。韓非子指出“賢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職以藏其君”(《韓非子·忠孝》),其表達了守法就是忠臣、有德性的思想。并且先秦法家堅持“法不阿貴,繩不繞曲”(《韓非子·有度》)、“不別親疏,一斷于法”(《李悝·法經》)的法律平等原則,認為法律執(zhí)行過程中只有平等才能體現德性。

總之,相對于法家,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更像是一種主張,并不能主導整個社會政治秩序,而先秦法家融道德、法治為一體的思想卻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整個封建社會的政治走向,這主要在于他們能應時而變,將道德這個更易為人們接受的概念作“以法為德”的認定,繼續(xù)發(fā)展完善其以“法”為核心的道德思想。

(四)“以吏為師”是其道德榜樣

韓非子提出“以吏為師”的思想,主張執(zhí)法的官吏作為人們的教師,在全社會對人們進行提高法治意識的教育。而對于道德思想通行全社會的關鍵——官吏,為保證其道德榜樣性作用的有效發(fā)揮,先秦法家做出了一系列規(guī)定。

首先,做教師的官吏必須是“全大體者”和“智術”之士。官吏們必須能夠把握事物的整體和根本,“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韓非子·孤憤》)。所謂“以吏為師”,就是要求官吏們必須精通法律規(guī)范,能夠精確地解讀法律和國家政策,有充分的理論功底。

其次,官吏必須是“能法”之士?!澳芊ㄖ?,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韓非子·孤憤》),官吏之為“人師”必須能夠堅定地執(zhí)行法,作為全社會的道德表率,官吏們必須要有較高的道德覺悟和道德自為心。唯有如此,國家才可能和平安定、繁榮昌盛,才可能在全社會形成“官不敢枉法,吏不敢為私利,貨賂不行,是境內之事盡如衡石”(《韓非子·八說》)的氛圍。

總之,在先秦法家看來,“以吏為師”就是要求官吏首先能夠把握事物整體和大局,并能夠精通法律規(guī)范;其次,能夠堅定地執(zhí)行法、有較高的道德自覺心和自為心。只有如此,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拍艹蔀樘煜氯说慕處熀蛯W習的榜樣。先秦法家的道德思想在這種對吏之為師的要求中得到更細致的體現。

二、先秦法家道德思想產生的原因

任何一種思想的產生都有其獨特的社會原因和時代背景,先秦法家的道德思想作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種獨特的社會道德思想,其產生除受當時整體的社會原因和時代背景,即迅速發(fā)展的社會生產力、加劇的社會矛盾和禮崩樂壞的社會環(huán)境影響外,還有其獨特的自身原因。

(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現實

首先,伴隨著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以及新興地主階級的興起,原有的政治格局發(fā)生變化,舊有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壞,原有的統(tǒng)治局面難以為繼,各諸侯和各社會階層人士為了追求自己的權益,不斷發(fā)動戰(zhàn)爭,導致社會矛盾進一步加深,并且此時的“秩序混亂已經到了無法依靠人心自覺來整頓,道德崩潰到了無法憑借禮儀象征來維持的地步”[2]。因此,必須借助于法這個獨特的道德手段來維護社會的秩序與穩(wěn)定。

其次,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本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而秦國在當時是各諸侯國中實力比較弱小的一國,歷代秦國國君都迫切希望變法圖強,改變被人左右的局面,此時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并且能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社會規(guī)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滿足社會和平與發(fā)展的需要,而只有先秦法家以“法”為核心的獨特道德思想能在戰(zhàn)亂時期起到其他思想學派難以發(fā)揮的這種作用。

(二)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文化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雖是一個政治社會動亂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思想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時期,大批有識之士一邊深入思考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一邊參與實踐,紛紛提出了自己治國、平天下的主張,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百家爭鳴”。百家爭鳴的出現為各個思想學派的繼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寬松的思想環(huán)境,法家的道德思想正是在這種寬松的環(huán)境中產生的。

然而不論是儒家的“仁”“禮”還是墨家的“兼愛”“非攻”,亦或是道家的“無為而治”,都不能結束當時的戰(zhàn)亂局面,救萬民于水火之中。先秦法家在這種無序、混亂不堪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逐漸認識到“無威難以勸德”。不行威勢,就難以解決“眾以暴寡,強以凌弱,巧以取愚,詐以騙良”的不道德的局面,光靠道德說教,不能達到化眾的目的,因此,必須行威勢,才能有助于人們道德回歸[3]。先秦法家正是看到了社會的道德風尚與社會的他律之間存在著這種必然聯系,所以突出強調法對道德的約束與保障作用,這正是先秦法家道德思想形成的思想基礎。

伴隨著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各派思想理論家所迫切追尋的“治國、平天下”的局面卻仍然沒有實現。在這一進程中,法家“以法為德”的思想在不斷的理論探索和實踐中變得越來越清晰和堅定。

三、先秦法家的道德思想對當今社會的啟示

(一)基于人性復雜的社會現實,對人們進行道德教育

西方有諺語:“正因人性本惡,民主是必須的;正因人性向善,民主又是可能的。”先秦法家也指出人性自私、人性復雜,單說人性善或人性惡是片面的。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正視人性復雜這個事實,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道德教育,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首先,要正視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利害關系,不能回避。人作為一種社會化了的動物,不再只具有生物屬性,更多地具有了社會屬性,人們之間的關系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社會關系中的利益關系。因此,在對人們進行道德教育時,必須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本質,在充分尊重人性的前提下因勢利導,使之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總體要求。

其次,鑒于經濟利益與人的道德水平的關系,對人們進行義利觀教育。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一定時期社會的經濟會影響到該時期社會的整體道德狀況。但是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每個人的道德素養(yǎng)或好或壞,人們可能會在“利”面前丟掉“義”,并非每一個人都會“舍生取義”,人們經常會見利忘義等等。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對人們進行義利觀教育。所謂“義利觀”,是指人們如何對待倫理道德和物質利益關系問題的觀點[4]。在全社會堅持社會主義義利觀,要堅持“利”,同時又要遵循“義”,見利思義?!丁垂竦赖陆ㄔO實施綱要〉學習問答》中把社會主義義利觀的內容規(guī)定為三方面:第一,在道德與物質利益的關系上,不僅肯定利益是道德的基礎,而且強調道德對社會物質利益關系的調節(jié)作用。第二,在公利與私利的關系上,“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利益”。第三,強調義利的統(tǒng)一,還體現在以義導利、以義取利、見利思義等要求上;堅決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及各種形式的不道德和非法的謀利行為[5]。

(二)以法為德,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

先秦法家“以法為德”的思想啟示我們要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要注重在全社會對人們進行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和在整個社會推進法治教育。

首先,培養(yǎng)人們的法治意識。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報告指出,當今的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如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6]。

所有這些問題,就在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僅僅注重對個人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忽視了在道德教育中對人們進行規(guī)范意識的養(yǎng)成教育,也就是對個人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道德不僅僅應該是每個人的道德品質和素養(yǎng),更應該是每個人對社會規(guī)范即法令的一種認可和遵守。張世欣指出,一個不重法的社會是一個不道德的社會,如果“背法”“亂法”“釋法”,不“以法斷事”,都是不道德的,只有“不別親疏”“不殊貴賤”,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是道德的[3]。

因此,我們要在全社會注重對人們進行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使法治意識逐漸內化為人們自覺的道德品質和理論素養(yǎng),并且積極對人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其次,堅持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相結合。如果說“以法為德”體現的是人們對法的認同,那么“德法合一”則是實踐層面上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結合與統(tǒng)一。由于我們以往對道德認識不足,以致在日常生活中不僅忽視了對人們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更忽視了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報告也指出,在全社會既要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又要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yǎng)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能單靠道德教育或法治教育,只有將二者進行有效結合,協(xié)調推進,才能幫助人們糾正錯誤的社會觀念,完善人們對法律的社會認知,同時幫助人們確立理性、文明的法治觀念,提高人們知法、遵法并且守法的自覺性[6]。

(三)加強對黨員干部的道德修養(yǎng)教育和法治教育

先秦法家“以吏為師”的思想強調官吏道德榜樣與示范作用的發(fā)揮,提示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要加強對黨員干部的道德修養(yǎng)教育和法治教育,同時在全社會加強廉政建設,預防官員甚至全民腐敗。

首先,加強黨員干部對提高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教育和法治教育,增強黨員干部的依法辦事觀念。法律法規(guī)只有內化為個人自覺的道德品質和素養(yǎng),才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它的實際功效[7]。所以這給我們的啟示是要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法治教育,讓法律規(guī)范深入每位黨員干部的內心,成為每位黨員尤其是黨員干部行為處事的準則,以他們的實際行動踐行對法律規(guī)范的認同和認可。

其次,官員治理是整治腐敗的關鍵所在,要在全社會加強廉政建設,預防官員甚至全民腐敗。先秦法家主張專職專任,講究“因任授官”“循名責實”,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官吏徇私舞弊、虛報政績的不良行為的發(fā)生。因此,我們要在全社會積極貫徹“法不阿貴”的法律平等思想,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讓為官者認識到他們并無任何特權,增強他們自身遵法、守法的自覺性。同時,制止官員們在執(zhí)法、司法時肆意妄為、隨意執(zhí)法和司法的行為,保證法律的威嚴性,增強全社會對法律的崇敬心和認同感,從而達到預防全民腐敗的目的。

總之,先秦法家的道德思想不同于以往學派的道德思想,它在對以往道德思想的理解中加入了“法”的思想,使其成為了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指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不僅對以往社會的發(fā)展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對于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具有重要的借鑒與啟示。

參考文獻:

[1] 彭新武.論先秦法家的道德觀[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3(1):108-113.

[2]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3] 張世欣.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 王金柱.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義利觀[EB/OL].(2013-06-27)[2015-06-21].http://www.lzqzjdxx.com/zhgl/ showArticale.asp?ArticleID=1759.

[5] 本書編寫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學習問答[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1.

[6]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OL].(2014-10-29)[2015 -05-26].http://cpc.people.com.cn/n/ 2014/1029/c64387-25927606.html.

[7]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張 璠)

On the Pre-Qin Legalist School Moral Thought

ZHAO Xiucun,WANG Yanxiao
(School of Marxism,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he Pre-Qin legalist school has rich ethical thoughts.Its moral thoughts adhere to the harmonious society's moral philosophy,admit the selfish nature and advocate effective administration while regarding“the law as morality”and the“officials as master”,the principle that regu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man,man and society,man and nature,which gives enlightenment for the whole present society to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improve people's moral level and strengthe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he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and legal education.

Key words:Pre-Qin;legalist thought;morality

中圖分類號:B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297(2016)02-0028-05

* 收稿日期:2015-12-20

基金項目:北京市首都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傳承民族精神的教學策略研究”(BJSZ2015YB17)

作者簡介:趙秀村(1988—),女,山東濰坊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燕曉(1969—),女,河北沽源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

猜你喜歡
先秦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先秦“五正色”的數據參數分析
愛有別還是愛無別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30:53
“詩言志”的審美闡釋
戲劇之家(2016年15期)2016-08-15 10:11:44
先秦祝詛文芻議
泰兴市| 景泰县| 政和县| 融水| 延川县| 宜春市| 长白| 泸州市| 娄烦县| 侯马市| 金川县| 保德县| 石首市| 平山县| 平塘县| 汉沽区| 山西省| 容城县| 高清| 吴旗县| 工布江达县| 浦东新区| 连城县| 延吉市| 新河县| 渭源县| 龙州县| 满城县| 临清市| 绩溪县| 大关县| 呼玛县| 庄浪县| 阿鲁科尔沁旗| 昌宁县| 贵德县| 台东县| 张家口市| 阜康市| 宝鸡市| 宁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