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從蓮
語文是一門基礎(chǔ)學科,學好語文的作用和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語文課堂卻陷入了耗時多、收效低、吃力不討好的尷尬境地。如何改變目前的被動局面呢?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初中語文教學的一線教師,為適應當前教學改革的新要求,應該對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進行反思和探索。
一、知己知彼,深入研究教學大綱及學生實際情況
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并用謹慎的態(tài)度去深入研究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標,掌握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教學目標明確,才能有效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對于教學重點內(nèi)容的把握,教師完全可以大刀闊斧地把次要內(nèi)容舍棄,取其精華,抓住重點,進行突破,逐漸深入,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這樣每一節(jié)課都有所側(cè)重,一學期下來,學生就可以真正實現(xiàn)知識深度和廣度的雙重積累。教師要在研究教學大綱的同時,理解學生的知識度,這是組織教學的一個重要條件。從備課到上課,再到布置作業(yè),都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如果課堂問題難度設置過深,學生根本沒能力領(lǐng)悟,他們也就選擇放棄;如果問題設置過易,學生能力也就得不到提升。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研究透大綱內(nèi)容,設計好教學任務,研究好學生的基本情況,這樣才能做到腦中有綱,腹中有書,目中有人,胸中有案,語文課堂的效率自然而然就有所提高了。
二、兼收并蓄,加強教學形式的多樣性與趣味性
語文是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最有情趣,最富有活力,最具表現(xiàn)情態(tài)。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采取多種手段呈現(xiàn)情景交融、聲情并茂、生動活潑的美景,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在學習疑難之處,再現(xiàn)情境,啟發(fā)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出來。創(chuàng)設情境的手段是多樣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靈活運用多媒體、音樂、美術(shù)等方式,也可以采取演示或表演的手段,巧妙地運用實物、動作、對話等來選好突破口,創(chuàng)造一定的情境,使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角色,走進課本,走向知識。
三、授人以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與合作探究能力
語文教師在探究教法的同時,也要重視學法,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指導,傳授學習方法,讓學生受益終生。傳統(tǒng)教學,教師盡其所能,大量地向?qū)W生灌輸知識,然后讓學生機械記憶,長此下去,學生只能被動地接收知識,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師一定要改變觀念,本著教為客、學為主的教學原則,精心準備每一堂課,在學法上對學生加強指導,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課前預習,通過預習,讓學生掌握其中的重點、難點,找到疑難點。這些疑難點就會吸引著學生利用手邊的工具書試圖解決,如確有困難,就可以把問題記錄下來,這樣在教師講課時,學生就會有目的地去聽,既加深了印象,又增強了能力。所以,對于課前預習,教師應該指導學生科學有序地進行,比如說,對于課文的預習教師就要對課文朗讀方法進行指導,讓學生按照音讀、意讀、美讀法來讀課文,對課文理解可以采用抓過渡句、重點語段等方法進行預習。課前預習只是第一步,而要想學生的能力有質(zhì)的飛躍,還要在課堂上為學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臺。
四、不吝美言,重視對學生的評價,以賞識的目光看待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需求,這是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契機。心理學告訴人們,中學生愛美,好勝,好奇,自尊心理特別強烈,教學中要好好利用這些心理,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說,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可能多種多樣,無論學生回答正確與否,教師都應對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及時肯定,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對學生能提出問題給予表揚。這樣,對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鼓勵,對學生的不足進行正確歸納,使學生感到努力就有希望,幫助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讓學生體會成功感,更主動、更專心地學習語文,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新課改的語文科是鮮明的、動態(tài)的、多元的,教師要適應課改的步伐,轉(zhuǎn)變思想觀念。在研究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的同時,不斷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研究學生更科學的學法。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