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方+王若逸+張智君+劉煒
摘要 采用兩項消失文本實驗考察中文閱讀中眼跳選擇目標的策略問題。實驗一操控注視詞(詞n)上不同位置漢字的呈現(xiàn)與消失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無論單字消失條件(注視字消失、非注視字消失)還是單詞消失條件,三種消失條件對再注視概率的影響程度相同,說明詞內再注視眼跳選擇目標的基本依據(jù)單元是整個視覺詞匯。實驗二操控詞n+1處漢字的呈現(xiàn)與消失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只有詞n+1消失條件的跳讀概率大于控制條件,詞n+1消失條件F的相鄰詞問眼跳數(shù)量小于控制條件,詞n+1內單個漢字的消失(字n+1消失和字n+2消失)條件都不影響跳讀概率和相鄰詞間眼跳數(shù)量,說明相鄰詞間眼跳選擇目標的基本依據(jù)單元是漢字。文章進一步討論了字詞加T在眼跳目標選擇環(huán)節(jié)中的作用。
關鍵詞 中文閱讀,眼跳,消失文本,眼動。
分類號 B842.5
1 引言
閱讀是語言認知過程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人類語言種類繁多,文字的書寫方式極有可能影響到對其的信息加工和眼動過程。對拼音文字閱讀眼動過程的研究發(fā)現(xiàn).詞匯既是文字識別的基本加工單元,也是眼跳選擇目標的基本參考線索(Pollatsek.Reic:hle,&Rayner, 2006; Reichle,Rayner,&Pol-latsek, 2003; Reichle, Pollatsek,&Rayner, 2006;Engbert, Longtin, & Kliegl, 2002; Engbert, Nuth-mann, Richter,&Kliegl, 2005; Kliegl, Nuthmann,& Engbert, 2006; Reilly&Radach, 2006)。拼音文字(尤其是英文)中的詞間空格將每個單詞區(qū)分成獨立的視覺單元,讀者基于這些低級視覺線索制定和執(zhí)行眼跳,識別加工文字都非常便利。但中文文本的基本書寫/視覺單元是字,且漢字之間的間隙很小.這種特殊視覺形態(tài)可能會導致中文閱讀中的H艮動過程不同于拼音文字閱讀中的眼動過程。盡管目前多項證據(jù)表明,中文詞具有心理現(xiàn)實性(p.sychological reality),讀者也基于詞匯學習、理解中文文本(Bai,Yan,Liversedge,Zang,&Rayn-er, 2008; Bai et al., 2013; Shen et al., 2012;Blythe et al., 2012; 11&Logan, 2008; 11&Pol-latsek, 2011; Liu&11, 2014; 11&Shen, 2013;Ma.Li,&Rayner,2014)。然而,對于“中文讀者基于詞單元還是字單元制定和執(zhí)行眼跳計劃”這個問題,目前仍無統(tǒng)一的看法:而解決這個問題對于全面、深刻理解中文閱讀中的文字加工與眼動控制機制至關重要。
研究者主要參考注視偏好位置(preferred viewing location)現(xiàn)象和最佳注視點位置(optimal viewing position,)現(xiàn)象解決上述問題。前者是指首次注視著落在詞中心偏左位置的次數(shù)顯著多于其他部位(Rayner, 1998)。后者則是指當首次注視落點越靠近詞匯的中心位置,對該詞的識別時間就越短:而當首次注視點著落于詞的開端和末尾時,所產生的再注視概率顯著高于落中心部位。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拼音文字閱讀中存在上述兩類現(xiàn)象,表明拼音文字讀者基于詞單元制定、執(zhí)行眼跳計劃(Nuthmann, Engbert, & Kliegl, 2005; McConkie,Kerr,Reddix,Zola,&Jacobs,1989)。而中文閱讀中是否存在基于詞匯的注視偏好位置和最佳注視位置現(xiàn)象,目前仍未取得共識。早期研究都沒有發(fā)現(xiàn)中文讀者基于詞單元制定眼跳計劃,因為首次注視較均勻地分配至目標詞匯的每個組成漢字上(Yang&McConkie,2004),這意味著中文讀者是基于漢字視覺單元制定和執(zhí)行眼跳計劃。然而,Yan等人(2010)認為,早期研究中之所以沒有發(fā)現(xiàn)基于詞的眼跳,可以歸根于讀者對句子中詞邊界的看法不一致,他們采用詞邊界看法一致性達到97%的實驗材料的實驗發(fā)現(xiàn),中文閱讀中也存在基于詞匯的最佳位置注視位置現(xiàn)象和注視偏好位置現(xiàn)象,他們據(jù)此推測,副中央凹內切分詞n+l的過程能夠引導眼跳以詞n+l為目標選擇單元:但也有學者指出,這個推斷并不能排除偶然性影響的可能(Li, Liu,&Rayner, 2011; Ma, Li,&Pollatsek,2015;李興珊,劉萍萍,馬國杰.2011)。
中文詞大都由兩個漢字構成.固定幅度的眼跳策略同樣可以解釋基于詞匯的注視偏好位置現(xiàn)象.且當眼跳剛好落在詞中央位置時,整個詞也容易立刻被識別出來,因此也就不需要再注視:當眼跳剛好落在詞的前部,讀者則需要執(zhí)行再注視才能完成對該詞的識別。Li.Liu和Rayner (2011)將不同長度的詞匯(雙字詞和四字詞)嵌入到相同的句子框架中,考察中文讀者的眼跳落點位置。如果中文讀者確實可以通過切分詞n+1引導眼跳,那么四字詞的注視偏好位置的峰值應該向右偏移,然而Li等人的結果發(fā)現(xiàn),雙字詞條件和四字詞條件下的注視偏好曲線幾乎相同。如果詞n+1預視加工可引導眼跳選擇目標過程,那么詞匯加工難度還應該影響首次注視位置分布,但證據(jù)表明目標詞匯的詞頻、可預測性和合理性并不影響首次注視位置(吳捷,劉志方,劉妮娜,2011);由此可見,沒有充足的證據(jù)表明預視切分詞n+l能夠引導眼跳落點,相鄰詞間眼跳不太可能基于詞單元選擇目標。然而,閱讀中的眼跳種類中除了詞間眼跳(由特定詞匯上出發(fā),落在另一詞匯上的眼跳)外,還有一種詞內再注視性質的眼跳(連續(xù)的兩個注視點都落在同個詞匯上)。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中文目標詞匯的詞頻與文本背景對之的預測程度能夠影響對該詞的再注視概率(Yan,Tian,Bai,&Rayner,2006;Rayner,Li.Juhasz,&Yan,2005),這說明詞內再注視眼跳是以該詞為單元選擇目標。
從“注視點分布位置曲線角度”和“詞匯難度對再注視概率影響角度”考察眼跳目標選擇策略問題,只能做到針對數(shù)據(jù)提出假設性解釋:同一批數(shù)據(jù)可能存在多種可行的假設性解釋。因而,有必要采用能夠直接操控眼跳過程的方法考察中文閱讀中的眼跳目標選擇策略問題。目前已知眼跳由“制定眼跳計劃”與“選擇眼跳目標”兩部分組成(Pol-latsek et al., 2006; Reichle et al., 2003, 2006;Engbert et a1.,2002; Kliegl et a1.,2006)。眼跳計劃又可以被區(qū)分為“不穩(wěn)定”和“穩(wěn)定”兩個階段。研究顯示,若在眼跳計劃的不穩(wěn)定階段,眼跳目標消失會迫使讀者取消指向該目標的眼跳(Becker&Jurgens,1979)。視覺輪廓是眼跳選擇目標的基本依據(jù),基于中文消失文本的研究發(fā)現(xiàn).注視詞消失會導致以該詞為目標的再注視眼跳被迫取消,且注視漢字消失對再注視概率的影響與單詞消失對再注視概率的影響沒有差別.這說明再注視眼跳是以完整的詞n視覺單元為目標(劉志方,張智君,趙亞軍,2011)。由Becker和Jurgens (1979)的研究可知,潛在目標在眼跳計劃不穩(wěn)定階段消失會迫使讀者取消執(zhí)行該目標的眼跳.進而影響相關眼動參數(shù),基于這個現(xiàn)象,本研究采用兩項消失文本實驗分別考察詞內再注視眼跳和相鄰詞間眼跳選擇目標的依據(jù)單元問題。
實驗一復制并擴充以往的消失文本實驗.考察注視詞(詞n)上不同位置漢字(比如,以雙字詞為例,注視詞上的注視漢字或者非注視的漢字)消失情況對詞內再注視眼跳的影響.進而推測詞內再注視眼跳的目標選擇策略:實驗一假設,如果單詞消失條件(詞n消失)對再注視概率的影響程度與單字消失條件(注視字消失條件和非注視字消失條件)對再注視概率的影響沒有差異.則說明詞內再注視眼跳是以注視詞匯為單元選擇目標:否則則說明詞內再注視眼跳是以漢字為單元選擇目標。實驗二操控詞n+1上的字/詞消失情況考察相鄰詞間眼跳的目標選擇策略:實驗二假設,若詞n+l的左側漢字(字n+1)消失或者右側漢字(字n+2)消失對相鄰詞間眼跳數(shù)量和跳讀概率的影響與整個詞n+1消失條件對這兩個眼動指標的影響沒有差異,則說明相鄰詞間眼跳以詞n+1為視覺單元選擇目標,否則則說明相鄰詞間眼跳中存在基于漢字選擇目標的眼跳成分。消失文本延遲時間設置必須參照兩個因素:(1)眼跳計劃的時間參數(shù),已知眼跳計劃不穩(wěn)定期持續(xù)時間的均值估計都在l00-128ms之間(Reichle et al.,2006; Engbert et al.,2002,2005);(2)消失文本的延遲時間若影響正常字詞加工的就不能真實反映閱讀中的眼跳過程:因此兩個實驗中消失文本的延遲時間均設置為120ms。
2 實驗一 詞內再注視眼跳的目標選擇策略
實驗一操控注視詞內漢字的呈現(xiàn)/消失方式。由圖1可見,相對控制條件來說,注視字消失條件、非注視字消失條件和注視詞消失條件都導致注視詞視覺輪廓不完整。本實驗的邏輯是:如果不同消失條件對再注視概率的影響程度沒有差異則說明,詞內再注視眼跳是基于注視詞選擇目標,否則則說明,詞內再注視眼跳是基于字選擇目標。
2.1 被試
16名大學本科生參加本次實驗,其中男生和女生各8人。被試的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之前均未參加過眼動追蹤實驗。實驗結束后可獲得20元報酬。
2.2 實驗材料
實驗的正式材料為80個句子,平均每個實驗條件下20個句子。每個句子都是由8到9個雙字詞組成。實驗句子的平均通順性為6.48(7點評定,分值越高表示越通順),平均難度為1.84(7點評定,分值越低表示越簡單)。實驗句子中有16個句子帶有理解判斷題,以篩選被試是否認真閱讀句子:
2.3 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為單因素被試內設計。變量“呈現(xiàn)方式”包括四種:控制條件、注視字消失、非注視字消失、注視詞消失)。注視字消失條件是指在當注視點落在被注視漢字上120ms后該字消失:非注視字消失條件是指在當注視點落在被注視漢字上120ms延遲后.被注視字所在詞匯的另一個漢字(這個漢字沒有被注視)消失:注視詞消失是指注視點落在詞n上120 ms延遲后,詞n中兩個漢字消失。將80個句子串按順序分成4組.然后再次按照拉丁方順序排列4種呈現(xiàn)方式,這樣最終得到4個實驗文件,每個實驗文件中包括的句子完全相同。這4個實驗文件在被試間平衡。每個實驗文件中的80個句子隨機呈現(xiàn),詳細情況見圖1。
2.4 結果
所有因變量均采用被試分析(F1)和項目分析(F2)兩種。刪除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意外的項目(比如.閱讀某句子時被試咳嗽、和被試連續(xù)按鍵導致句子被跳過的情況),刪除數(shù)據(jù)占總數(shù)據(jù)的比例小于2%。本研究采用的眼動指標為整體性眼動指標.包括平均注視時間(閱讀特定句子時所有注視點持續(xù)時間的平均值)、平均眼跳距離(閱讀特定句子時所有眼跳距離的平均值)、注視次數(shù)(閱讀特定句子時的注視點的個數(shù))和總閱讀時間(閱讀特定句子時所有的總時間)和再注視概率(在第1遍閱讀中被再注視的詞數(shù)與句子中總詞數(shù)之比)。各指標的均值和標準差見表1.
采用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總閱瀆時間的呈現(xiàn)方式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3,45)=0.598,p=0.62,η2=0.038,F(xiàn)2(3,237)=1.09, p=0.354,η2=0.014.對于注視次數(shù),呈現(xiàn)方式主效應顯著Fi(3,45)=2.964, p<0.05, η2=0.165, F2(3,237) =3.44, p<0.05,,η2=0.04。事后檢驗顯示,控制條件的注視次數(shù)顯著大于消失條件(ps<0.05),各個消失條件之間的差異不顯著(ps>0.05)。平均注視時間的呈現(xiàn)方式主效應顯著,F(xiàn)1(3,45)=7.669,p<0.001,η2=0.338, F2(3,237)=15.947,p<0.001, η2=0,168。事后檢驗顯示,正常呈現(xiàn)的平均注視時間卻是顯著小于所有消失條件(ps<0.05),各個消失條件之間的差異不顯著(ps>0.05)。平均眼跳幅度的呈現(xiàn)方式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3,45)=0.321,p=0.81, η2=0.021, F2(3,45)=0.297, p=0.828, η2=0.004。再注視概率呈現(xiàn)方式主效應顯著,F(xiàn)1(3,45)=8.061, p<0.001,η2=0.265,F(xiàn)2(3,45)=7.683,p<0.001,η2=0.089。事后檢驗顯示,控制條件顯著大于所有消失條件(ps <0.05),各個消失條件之間的差異不顯著(ps>0.05)。
2.5 討論
實驗一顯示.120ms延遲時間后.注視詞消失、注視字消失,詞n中的非注視字消失都沒有影響句子總閱讀時間,但消失文本迫使讀者取消了部分眼跳。為進一步考察消失條件取消的具體眼跳的類型,分析再注視概率這個眼動指標,結果發(fā)現(xiàn).正常閱讀中大約20%的雙字詞能夠被再注視.注視字消失、詞中非注視字消失和注視詞消失都將使得部分比例的詞內再注視眼跳被取消,根據(jù)眼跳計劃的兩階段假設,若在眼跳計劃的非穩(wěn)定階段眼跳目標消失,該眼跳也將隨之被取消。通過實驗一再注視概率可以推算出:注視字消失迫使讀者取消了3.9%的再注視眼跳(控制條件的再注視概率減去注視字消失條件的再注視概率)),非注視字消失迫使讀者取消了5%的再注視眼跳(控制條件的再注視概率減去非注視字消失條件的再注視概率),注視詞消失條件迫使讀者取消了3.4%的再注視眼跳(控制條件的再注視概率減去單詞消失條件的再注視概率)。
以出發(fā)點和落點為參考,詞內再注視眼跳可分為兩類:第一類再注視眼跳,由注視字出發(fā)又落于注視字的詞內再注視眼跳,深入整理這類再注視眼跳數(shù)量發(fā)現(xiàn)此類眼跳不受呈現(xiàn)條件的影響(ps>0.05),也不是詞內再注視眼跳的主要形式(各個條件下“第一類再注視眼跳”數(shù)量與句子中“所有再注視眼跳”數(shù)量間的比值分別為:控制條件.4.4%:注視字消失條件,4.0%;非注視字消失,4.1%:注視詞消失,3.5%);因此第二類再注視眼跳(由注視字出發(fā)終點落于非注視字的詞內再注視眼跳)是詞內再注視眼跳的主要形式,由此可確定各消失條件主要取消第二類再注視眼跳。對注視字消失條件而言,由于該條件的非注視漢字保持呈現(xiàn),如果第二類眼跳選擇目標的基本基于單元是非注視的漢字(句子中所有詞匯均為雙字詞).那么該條件的再注視概率應該顯著高于其他消失條件。如果詞內再注視眼跳遵循固定步幅策略,那么各個消失條件應該不會影響再注視概率。因此對于三種消失條件對再注視概率影響程度沒有顯著差異這個結果的合理解釋是:再注視眼跳主要基于整個詞匯視覺單元選擇目標。
3 實驗二 相鄰詞間眼跳的目標選擇策略
實驗二操控詞n+1上漢字的呈現(xiàn)方式。由圖2可見,相對控制條件來說,字n+1消失條件、字n+2消失條件和詞n+1消失條件都損壞詞n+1的視覺完整性,如果相鄰詞間眼跳的目標選擇過程基于詞n+1,各個消失條件都應該迫使讀者取消了相等數(shù)量相鄰詞間眼跳,此時應可以看到,各消失條件下相鄰詞間眼跳數(shù)量都顯著小于控制條件,各消失條件下的跳讀概率都應顯著大于控制條件,且這兩個眼動指標在各消失條件之間都沒有顯著差異:否則則說明相鄰詞間眼跳選擇目標是基于詞n+1上的漢字。
3.1 被試
大學16名大學本科生參加了本次實驗,其中男生6人、女生10人。他們的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之前均未參加過眼動實驗。實驗結束后可獲得20元報酬。
3.2 實驗材料
同實驗一.
3.3 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為單因素被試內設計。采用4種呈現(xiàn)方式:控制條件、字n+1消失、字n+2消失、詞n+1消失。字n+1消失是指在當注視點落在詞n上120 ms延遲后詞n+1上的左側字消失:字n+2消失是指在當注視點落在詞n上120ms延遲后詞n+1上的右側字消失:詞n+1消失是指在當注視點落在詞n上120ms延遲后詞n+1上兩個漢字同時消失。將80個句子串按順序分成4組,然后再次按照拉丁方排列順序排列4種呈現(xiàn)方式。這樣,共生成4個實驗文件,每個實驗文件中包括的句子框架完全相同。這4個實驗文件在被試間平衡。每個實驗文件中的80個句子隨機呈現(xiàn),詳細情況見圖2。
3.4 實驗儀器和實驗程序實驗儀器和實驗程序完全等同于實驗一。
3.5 結果
實驗數(shù)據(jù)采集和分析與實驗一相同。所有因變量均采用被試分析(F1)和項目分析(F2)兩種。被刪除的數(shù)據(jù)低于2%。實驗采用的眼動指標為:總閱讀時間、平均注視時間、平均眼跳距離、注視次數(shù)和跳讀概率(第1遍閱讀中被跳讀的詞數(shù)與總詞數(shù)之間的比例)。各條件下基于眼動指標的均值和標準差見表2。
采用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對于總閱讀時間,呈現(xiàn)方式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3,45) =0.576, p=0.634, η2=0.037, F2 (3,237)=0.39, p=0.761, η2=0.005.對于注視次數(shù),呈現(xiàn)方式主效應不顯著F,(3,45)=1.738, p=0.173, η2=0.104, F2(3,237)=1.57, p=0.197, η2=0.019。對于平均注視時間,呈現(xiàn)方式主效應顯著,(F1(3,45) =3.857, p<0.05,η2=0.205, F2(3,237)=2.819, p<0.05, η2=0.34。事后檢驗顯示,除控制條件和字n+2消失條件差異不顯著外,其他消失條件均顯著大于控制條件(ps<0.05)。對于平均眼跳幅度,呈現(xiàn)方式主效應被試分析顯著,項目分析不顯著,F(xiàn)1(3,45)=2.973,p<0.05,η2=0.164,F(xiàn)2(3,237)=1.772,p=0.15,η2=0.022。事后檢驗顯示,除控制條件和字n+2消失條件差異不顯著外.其他消失條件均顯著大于控制條件(ps<0.05)。對于相鄰詞間眼跳數(shù)量,呈現(xiàn)方式主效應顯著,F(xiàn)1(3,45)=11.955,p<0.001,η2=0.444, ,F(xiàn)2(3,237)=17.53, p<0.001,η2=0.182,事后檢驗顯示,只有詞n+l消失條件顯著小于控制條件(ps<0.05),其他消失條件與控制條件之間的差異不顯著(ps>0.05)。跳讀概率的呈現(xiàn)方式主效應顯著.F1(3,45)=6.28, p<0.005,η2=0.295, F2(3,237) =8.699,p<0.05,η2=0.099,事后檢驗顯示,詞n+1消失顯著大于其他條件(ps<0.05)。
3.6 討論
實驗二表明,詞n+l或者n+l其中部分字在注視詞n后的120ms之內消失,并沒有影響總的閱讀時間,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表明中文讀者在注視詞n的開始就已經將注意資源分配至詞n+1上并開始對之加工。具體眼動指標可以發(fā)現(xiàn),詞n+1上漢字消失同樣也導致了權衡注視次數(shù)和注視持續(xù)時間的眼動策略(由表2可見,消失條件導致注視點數(shù)減少.單個注視持續(xù)時間變長).詞n+1消失和字n+1消失條件平均眼跳距離顯著大于控制條件。由此可見,詞n+1處文字的消失文本迫使讀者取消了部分眼跳.進而導致單個注視持續(xù)時間的增加。顯然,詞n+1處文字的消失影響了部分相鄰的詞間眼跳的產生,我們進一步分析相鄰同間眼跳數(shù)量和跳讀概率這兩個指標,結果發(fā)現(xiàn).只有詞n+1消失條件才能對它們產生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詞n+1消失條件導致相鄰詞間眼跳數(shù)量減少和跳讀概率增加,而字n+1消失和字n+2消失都沒有影響相鄰詞間眼跳數(shù)量和跳讀概率。這表明,相鄰詞間的眼跳主要以字單元為選擇目標。
由實驗一的結果可見,注視詞(詞n)視覺單元的完整程度是影響再注視眼跳的因素。中文基本書寫/視覺單元為字,詞n+1是個較高級認知加工水平上的概念,實驗二的字n+1消失和字n+2消失都導致詞n+1在視覺上不夠完整,但這兩個“字消失”條件并沒有像實驗一的兩個“字消失”條件那樣影響相鄰詞間眼跳和跳讀概率.說明相鄰詞間眼跳主要基于單字選擇目標。另一個支持此推斷的證據(jù)是:字n+1消失導致單個注視時間持續(xù)時間更長,平均眼跳距離長于字n+2消失條件(見表2),此現(xiàn)象合理解釋是,字n+1消失和字n+2消失都取消了基于相應漢字為選擇目標的眼跳.字n+1消失促使基于字n+2眼跳增多.字n+2消失促使基于字n+1眼跳增多,這同樣說明相鄰詞間眼跳是基于詞n+1內漢字為選擇目標。
4 總討論
除了回視性眼跳外,詞內再注視眼跳和相鄰詞間眼跳是閱讀中常見的兩種類型的眼跳。E-Z讀者模型和SWIFT模型對上述幾類眼跳過程是否基于相同機制,以及眼跳選擇目標環(huán)節(jié)與眼跳計劃環(huán)節(jié)是否獨立的看法并不一致。前者認為詞內再注視眼跳和相鄰詞間眼跳是基于不同的機制.眼跳選擇目標開始于眼跳計劃的末端( Reichle et a1.,2003;Pollatsek et al., 2006).后者認為閱讀中各類眼跳基于相同的機制,眼跳選擇目標與眼跳計劃是兩個相互獨立的環(huán)節(jié)(Engbert et al.,2002,2005; Kliegl et a1.,2006)。不過,它們都吸收Becker和Jurgens(1979)的研究成果并且認為,眼跳計劃可以被分為的不穩(wěn)定期和穩(wěn)定期兩個階段,也都承認當下一個眼跳計劃開始于前一個眼跳計劃的不穩(wěn)定階段時.前一個眼跳計劃將會被取消?;谝酝难芯匡@示,消失文本會導致詞內再注視眼跳被迫取消的事實(劉志方等,2010),本研究通過考察消失文本范式所能取消眼跳的類型,確定中文閱讀中詞內再注視眼跳和相鄰詞間眼跳選擇目標的基本依據(jù)單元,并進一步探討兩類眼跳發(fā)動的機制問題。
實驗一的消失文本條件操控注視詞(詞n)中漢字的呈現(xiàn)方式,結果發(fā)現(xiàn),相對于控制條件,消失條件導致每個注視點持續(xù)時間增加.注視點數(shù)量減少,眼跳幅度增大。Liversedge等人認為兩種可能的原因導致在閱讀英文時,消失文本會導致單個注視點持續(xù)時間增加: (1)注視點視覺信息的突然消失延遲的眼跳發(fā)動時間, (2)由于不能獲取視覺信息,消失文本取消了部分再注視眼跳.從而導致單個注視點的持續(xù)時間變長(Liversedge eta1.,2004)。進一步分析實驗一各條件中的再注視概率后發(fā)現(xiàn),所有消失文本條件中再注視概率均顯著少于控制條件,并且各個消失條件之間差異不顯著,說明字消失條件和詞消失條件對再注視眼跳的影響是相同的。由實驗一可知,詞內再注視眼跳往往是由詞內其中一個漢字起始,落在詞內另一個漢字上,字消失條件下,詞內再注視眼跳的目標尚沒有消失,但實驗數(shù)據(jù)顯示,這種消失條件對再注視眼跳的影響與詞消失條件對再注視眼跳的影響相同,由此可見,保持詞的視覺性完整是詞內再注視眼跳產生的重要條件??傊?,實驗一結果表明詞內再注視眼跳主要是以整詞視覺單元為選擇目標。
中文的基本書寫/視覺單元是漢字.詞匯是個較為高級的概念.漢字識別達到某種程度才能形成"同匯"實體:研究顯示.中文詞常常被知覺為整體單元,詞邊界能夠影響詞內漢字識別,詞邊界信息也是部署注意資源的重要參考線索(Li&Logan, 2008; 11, Rayner,&Cave, 2009; 11&Ma, 2012)。岡此實驗一發(fā)現(xiàn)詞匯是再注視眼跳選擇目標的基本依據(jù),可能歸根于,讀者已經對注視詞匯進行的較為深入的識別加工。不過實驗一的結果不能揭示,注視點右側詞匯是否也能夠引導相鄰詞間的眼跳。實驗二通過操控詞n+1字詞消失方式,考察相鄰詞間眼跳的選擇目標的主要依據(jù)單元,其中的字消失條件導致詞n+1在視覺上不夠完整.如果對詞n+1預視加工能夠引導或影響相鄰詞間眼跳以詞n+1為目標,那么應該看到實驗二字消失條件對相鄰詞間眼跳數(shù)量和跳讀概率這兩個眼動指標的影響應該與詞n+1消失條件沒有差異。不過,由表2的數(shù)據(jù)與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實驗二的字消失條件(字n+1消失條件.字n+2消失條件)都沒有影響以上兩個眼動指標。由此可見,相鄰詞間眼跳的選擇目標的基本依據(jù)是漢字,而非詞n+1。
拼音文字中的每個詞匯為格式塔單元,讀者可以依照這些低級視覺線索為眼跳選擇目標(Pollatsek et al., 2006; Reichle et al., 2003, 2006; Engbert et al., 2002; Kliegl et al., 2006; Yang& McConkie, 2004),特殊的書寫方式導致中文閱讀中的眼跳控制過程必然異于拼音文字。對于中文閱讀中的眼跳目標選擇的控制問題,目前存在兩種假設:同定步幅(constan,t distance .saccade)假設和加工引導(processin,g-based saccade)假設。前者認為,中文讀者以同定的幅度制定和執(zhí)行眼跳計劃。如果中文讀者基于固定步幅執(zhí)行眼跳,那么就應該看到消失文本條件對眼跳過程基本沒有影響.當前的實驗結果顯然不支持這種假設。加工引導假設有三種完全不同的觀點: (1) Yan與其合作者認為,中文讀者可在預視中執(zhí)行切分詞n+1過程,如果該過程成功,那么瀆者將基于詞n+1制定和執(zhí)行眼跳計劃,否則則基于詞n+1的首字制定和執(zhí)行眼跳計劃(Yan et al., 2010; Shu, Zhou, Yan,&Kliegl, 2011; Yan,Zhou,Shu,&Kliegl, 2015),然而本研究中沒有發(fā)現(xiàn)"相鄰詞間眼跳中存在以詞n+1為選擇目標的眼跳"。 (2)在一次注視中中文讀者加工盡可能多的字詞.隨后的眼跳離開這些被加工過的漢字(Li et al., 2011; Wei, Li,&Pollatsek, 2013),但是實驗二發(fā)現(xiàn)詞n+1內漢字消失影響跳讀概率和相鄰詞間眼跳數(shù)量顯然不能支持這種觀點。 (3)讀者對副中央凹內漢字的識別加工引導眼跳落點(Liu,Reichle,&Li,2015),本研究發(fā)現(xiàn)詞n+1內漢字消失導致讀者取消指向其中漢字的眼跳,結果顯然與此觀點相符合。
學者對這種再注視眼跳的發(fā)生機制存在分歧。E-Z讀者模型假設在注視某單詞時,會產生一個"受隨機函數(shù)影響"的再注視眼跳計劃:注視詞匯熟悉性檢驗的完成將觸發(fā)指向下一詞匯的眼跳計劃.如果對注視詞匯熟悉性檢驗在再注視眼跳計劃達到穩(wěn)定期前完成,再注視眼跳將被取消;否則再 .注視眼跳將被執(zhí)行(Reichle et a1.,2003)。SWITF模型認為.眼跳系統(tǒng)根據(jù)詞匯的相對激活程度選擇眼跳目標,再注視眼跳之所以發(fā)生是因為正在被注視的詞匯依然具有競爭眼跳資格的力度.這樣再注視眼跳、相鄰詞間眼跳和回視具有相同的發(fā)生機制(Engbert et al., 2002; Kliegl et al., 2006),中文:詞間沒有空格,字間有少量間隙導致它們不能直接解釋中文閱讀中的眼跳控制過程。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中文閱讀中的詞內再注視眼跳和相鄰詞間眼跳在選擇目標環(huán)節(jié)并不相同,前者以注視詞匯為目標.后者以漢字為選擇目標.由此可見中文閱讀中的這兩類眼跳具有不同的發(fā)生機制。本研究揭示字詞加工在中文閱讀眼跳控制中起重要作用:相對于注視點位置而言,讀者不同位置上的字詞加工程度不同.因此揭示眼跳發(fā)生機制必須參考其目標文字的加丁_程度。當然,全面揭示中文閱瀆中的眼跳發(fā)生機制還需要深入研究。
5 結論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詞內再注視眼跳的主要以詞為單元選擇眼跳目標,相鄰詞間眼跳以字為單元選擇眼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