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斌
【摘要】美文是啥?怎樣找美?作者在《滕王閣序》的教學實踐中,通過與學生的互動,體會到教學必須要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適當?shù)母倪M和創(chuàng)新。教師要調(diào)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以教材文本為本。心中有生,目中有生,那就很可能突出自己的教學優(yōu)勢,揚長避短,把文本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教授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學到原汁原味的語文。
【關(guān)鍵詞】美文 美 主觀能動性 教學 滕王閣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127-01
“老師,你說的這是篇美文,我怎么感覺不到啊?”剛剛走出教室,一位同學追上了我,迫不及待地說。我一下子被她將住了,從教室回辦公室的路上,開始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一篇《滕王閣序》,千載而來的經(jīng)典,膾炙人口的佳作,怎么會變得不美了呢?學生上完課文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反思之余,我把那個同學叫到了走廊里,與她交談起來?!澳阏f說看,你為什么覺得這篇文章不美了?”“我覺得吧,老師您講得太多了點,很多優(yōu)美的句子還沒等到我們品讀充分,你就直接翻譯下去了?!薄斑€有呢?”“還有就是書下面注釋已經(jīng)有很多了,我們都預習過,你再照著它講的話,我們就沒什么興趣了?!甭牭竭@里,不禁恍然大悟,這位同學的只言片語,一下子說中了要害,原來這節(jié)課的失敗在這里?。∵@不由地再次引發(fā)我的反思。
《滕王閣序》這樣的美文,流傳千百年,它的美為世人所公認;我們現(xiàn)在教學生欣賞文本,主要是這些方面的感悟:一是作者的現(xiàn)場揮毫,年紀輕輕,竟然有如此功底,實乃了得!二是此文主要是以駢文的形式來寫,句式整齊,章法嚴整,渾然天成;三是文中大量典故的運用,使得文章的內(nèi)涵加深,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同時使語句精練,增添文采;四是某些語句,格外精彩,描摹事物,色彩絢麗,辭藻華美。這四個方面,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都是會講解給學生的,知識點也會全部覆蓋,可正如那位同學所說,我這節(jié)課的確非常失敗,沒有得到學生的認可,再優(yōu)秀的老師上的課也都是失敗的。
認真地反思之后,我及時地總結(jié)了這節(jié)課失敗的原因,我覺得主要有這幾方面:一是課堂上我生怕學生不能很好地把握這么長的文章,生怕有哪個重要的句子或是重要的詞語說漏了,考試考到而學生不會怎么辦?學生的這些文言文的知識點都掌握了沒有?出于這些擔心,講課的時候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每個句子基本上還是翻譯一遍,而這實際上還是等于傳統(tǒng)教學,即串講,學生自然沒有太多興趣,所以他們就會得出“美文不美”結(jié)論了。二是沒有區(qū)分重點,某些段落某些句子該重點賞析的,卻一帶而過。其他語句不分輕重地講下去,學生只會覺得味如嚼蠟,是不會感受到美文之美的。比如描摹秋日之景的第二自然段,有很多景物描寫非常細膩的語句,如“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講課時只是事先看了參考書,把它的翻譯照搬過來。事后回想,這兩句的確是描摹景物的優(yōu)美之句,應該重點引導學生賞析才是。還有,像一些經(jīng)典名句,如“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在講課時也沒有注意引導學生的思維拓展,而是照本宣科,把翻譯說了一遍了事。三是誦讀文本不深入,方法不夠多種多樣。我教文言文,似乎也有多年,也強調(diào)讀,但指導學生的誦讀往往不得要領(lǐng),也沒有仔細地品味過該如何誦讀。我的法寶只是這幾樣:指名讀、齊讀、自由讀,大不了再加上個男女生分別讀,雖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總體印象是黔驢技窮,課堂氛圍也是沉悶呆滯,效果自然不會好。
想到這里,連自己也不禁恍然大悟,終于反思到了失敗的原因,后面又再次總結(jié)教訓,認真思考,把教案又作了改動:一、把教學重點落實,突出這節(jié)課的主體。本課的重點我改為是以欣賞美文之美為出發(fā)點,探究美的構(gòu)成或要素,即:到底美在何處?為何能形成文字的美?重點放在對景物描寫上,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賞析。這一段到底美在哪里,是怎么表現(xiàn)的?整篇文章被譽為千古以來的美文,到底有哪些重要的價值?二是采取多種手段,來讓學生對此情此景有更深刻的理解。如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讓學生客觀地感知滕王閣的建筑特點,其地理特征及四周環(huán)境等等,同時也比較了江南四大名樓,讓學生對人文情感有較深入的感受。三是在具體教學方法上,注意誦讀,注意提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在誦讀的時候,我特別注意啟發(fā)學生的誦讀方式,即要讀出抑揚頓挫,讀出感情來,比如在前面寫到滕王閣的占據(jù)地理位置的時候,就要注意突出其居高臨下的氣勢,讀的時候就要注意加強語氣,強化這種效果;讀到對秋景的描寫的時候,就要能通過學生的一遍遍的讀,把秋日風景的壯美感讀出來。就是通過指導學生誦讀,指名朗讀等辦法,讓學生對語言之美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四、巧借問題,引發(fā)思考。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注意到,積極地啟發(fā)學生思考很重要,對于課堂機制的生成非常有利。如“落霞與孤鶩齊飛”,這里的“孤鶩”能否換成“群鶩”?“孤”字有何表現(xiàn)力?這樣,學生通過討論,明白了“孤”字顯示出背景的闊大,對于表現(xiàn)秋日秋高氣爽非常有作用,意境開闊,學生在思考討論中對語句本身賦予的韻味與意境有了更加深入的體會,教學效果很好。
通過這樣的改進,我深深體會到,一節(jié)課到底是不是好課,關(guān)鍵還是在教師自身有沒有調(diào)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有沒有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以教材文本為本。心中有生,目中有生,那就很可能突出自己的教學優(yōu)勢,揚長避短,把文本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教授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學到原汁原味的語文;否則,也只能像我一樣,把美文的“美”給搞丟了。